[1]苏新红,沈长春,郑奕,黄前程.福建灯光围网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59-64.
[2]苏新红,沈长春,洪明进,叶泉土.对应分析在福建拖网捕捞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44-449.
[3]戴天元.台湾海峡灯光围网渔业发展前景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86-89.
[4]方水美.福建沿海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计算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321-328.
[5]苏新红,沈长春,颜尤明,黄培民.闽中地区单拖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J].海洋水产研究,2007,28(1):19-25.
[6]陈文河,骆抗抗.广西北海市拖网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J].水产科学,2008,27(6):293-296.
[7]苏新红.福建省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能力[J].水产学报,2004,28(3):303-310.
[8]方水美,张壮丽,叶孙忠,张澄茂,郑奕.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J].海洋水产研究,2005,26(3):27-34.
[9]陈绍光,王小凡,朱健康,陈雪梅.WYZ-84型机帆船灯光围网液压捕捞机组研制报告[J].福建水产,1987(2):1-7.
[10]岳冬冬,王鲁民,王大伟,周雨思,耿瑞.我国海洋捕捞渔业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以长岛县为例[J].现代渔业信息,2013(4):279-284.
[11]方水美.福建底拖网捕捞能力的分析[J].水产学报,2004,28(5):554-561.
[12]方水美.福建海洋捕捞"技术效率"的时间序列分析[J].福建水产,2005(1):51-56.
[13]郑奕.峰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在中国远洋鱿钓渔业方面的应用与比较分析[J].水产学报,2002,26(4):337-343.
[14]方水美.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J].南方水产,2006,2(2):25-32.
[15]卢振彬,戴泉水等.福建省近期捕捞力量和捕捞作业结构的调整[J].福建水产,2002(2):1-7.
[16]高健,陶宝山等.帆式张网渔船渔业经营状态的实证研究[J].福建水产,2002(1):38-43.
[17]张祥有.浅析北方沿海地区渔船恶性事故的成因及预防设想[J].水产科学,1996,15(5):47-48.
[18]颜云榕,冯波,卢伙胜.中、西沙海域2种灯光作业渔船的捕捞特性及其技术效率分析[J].南方水产,2009,5(6):59-64.
[19]叶燮明.JJL系列立式绞纲机的改进[J].渔业现代化,1997(5):30-32.
[20]林文.福建地方渔船船型的特点变革发展与优选[J].福建水产,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