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霄龙,张墨,李贤,宋昌斌,刘鹰.皱纹盘鲍眼部组织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16(6):1247-1254.
[2]李霞,聂竹兰,魏杰.仿刺参体壁表皮再生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Z1).
[3]王军萍.中华鳖淋巴心的组织学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0,7(3):16-20.
[4]张俊儒,刘萍,王清印,李健,刘德月,孔杰.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PCR检测与电镜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2):263-268.
[5]陈仕玺,洪万树,张其永,马细兰,倪子绵.雄性大弹涂鱼贮精囊的形态结构[J].中国水产科学,2004,11(5):396-403.
[6]张明,王志松,高绪生.不同生长期皱纹盘鲍对水温适应能力的比较[J].中国水产科学,2005,6(6):720-725.
[7]姜娓娓,方建光,李加琦,蒋增杰,毛玉泽,杜美荣,高振琨,陈琼琳.温度胁迫对皱纹盘鲍生理和生化活动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7,2(2):220-230.
[8]胡玲玲,李加儿,区又君,于娜,王刚.条石鲷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观察[J].南方水产,2010,6(3):41-45.
[9]刘长琳,赵法箴,边力,葛建龙,谭杰,陈四清.金乌贼成体副缠卵腺的超显微结构[J].渔业科学进展,2018(3).
[10]黄 ,宋晓玲,于佳,杨丛海.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和病理学[J].海洋水产研究,1995(1).
[11]赵春暖,严正凛.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技术的研究[J].水产科学,2014(10).
[12]顾曙余 蔡原.暗纹东方纯幼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J].水利渔业,2007,27(6):12-14.
[13]丁鉴锋,张国范,李莉.皱纹盘鲍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克隆与表达分析[J].水产科学,2011,30(12).
[14]王晶刚.皱纹盘鲍性腺指数的游标卡尺测定法及其应用[J].水产学报,1991,15(3):249-253.
[15]廖志强,王全阳,王孟华.贝类养殖技术之二黑鲍苗种培育技术[J].中国水产,2004(12).
[16]赵洪恩 张金世.关于玛瑙鲍的探索与研究[J].水产科学,1999,18(6):3-6.
[17]聂宗庆,燕敬平.皱纹盘鲍成体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1985,9(1):19-27.
[18]廖志强王全阳,王孟华.闽南黑鲍苗种培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22(1):13-14.
[19]柯才焕.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产,2013(1):27-30.
[20]冯显逵,王绍琰.九孔鲍胚胎发育过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J].中国水产,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