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ume 28,Issue 3,2021 Table of Contents
    Select All
    Display Type: |
    • >研究论文
    • Molecular cloning of cGPDH and mGPDH and their expression analysis under low-temperature stress in Larimichthys crocea

      2021, 28(3):253-264. DOI: 10.12264/JFSC2020-0330

      Abstract (743) HTML (922) PDF 10.16 M (965)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为探究 cGPDH 和 mGPDH 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适应低水温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采用 RACE-PCR 技术克隆了大黄鱼 cGPDH 和 mGPDH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 cGPDH 和 mGPDH 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 1577 bp 和 2319 bp, 包含长度为 1050 bp 和 2193 bp 的开放阅读框, 分别编码 349 和 730 个氨基酸; 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大黄鱼 cGPDH 和 mGPDH 与其他硬骨鱼类同源性较高, cGPDH 包含一个特征性序列 GXGXXG, mGPDH 包含 2 个 EF-hand 功能结构域; 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黄鱼 cGPDH 和 mGPDH 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枝, 与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亲缘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大黄鱼 cGPDH 和 mGPDH 均不含跨膜结构域, cGPDH 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可能性最大, 三维结构包含一个 C 端 α 螺旋底物结合结构, 8 个 N 端 β 折叠结构和一个单体结构, mGPDH 定位于线粒体的可能性最大。qRT-PCR 分析显示 cGPDH 和 mGPDH 在所检测的 12 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cGPDH mRNA 主要表达在血液, 其次为鳃、头肾和肠道, 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 而 mGPDH mRNA 在头肾表达量最高, 肌肉组织表达量最低。在持续的冷胁迫下, 水温 15 ℃到 9 ℃每天降温 2 ℃, 9 ℃到 7 ℃每天降温 1 ℃, 7 ℃保持 5 d, 大黄鱼 cGPDH 和 mGPDH 在脑和肌肉表达趋势均显著上调。研究结果表明, cGPDH 和 mGPDH 基因可能在大黄鱼适应冬季低水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selective breeding of Meretrix meretrix, based 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2021, 28(3):265-275. DOI: 10.12264/JFSC2020-0232

      Abstract (1137) HTML (870) PDF 934.09 K (983)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近年来因文蛤(Meretrix meretrix)异地移养频繁造成遗传背景不明, 对种质保护和选择育种工作造成了影响, 进而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挖掘不同海域文蛤群体的种质资源状况, 评估子代群体的选育潜力, 本实验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 SSR 标记手段对 5 个不同海域文蛤群体及江苏子三代文蛤选育群体的亲缘关系进行联合分析。结果显示: (1)日本三重文蛤群体的表观性状与所供试的 5 个我国的文蛤群体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亦验证了该结果, 并且日本文蛤与我国文蛤的遗传差异也较大(Fst>0.1); (2)多元统计方法和 SSR 标记聚类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江苏南通文蛤群体与其选育后代江苏子三代文蛤群体先聚为一类, 之后与广西文蛤聚为一类, 采自渤海湾的山东文蛤则与辽宁文蛤聚为一类, 之后我国文蛤聚类后与日本文蛤群体聚在一起。但通过 SSR 标记手段对个体进行鉴定的准确率(91.3%)高于多元统计方法 (62.78%); (3)江苏子三代文蛤选育群体与原种相比, 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日本文蛤与我国文蛤的差异在形态特征和遗传水平上均较为明显; 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阐述了两种方法进行联合分析的必要性; 表明了异地移养对我国文蛤种质造成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 进行了将远缘种群进行杂交选育的设想; 亦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手段证明了江苏文蛤子代群体具有继续选育的潜力, 验证了通过群体选育途径培育文蛤新品种的可行性。

    •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bryonic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belted beard grunts, Hapalogenys mucronatus

      2021, 28(3):276-287. DOI: 10.12264/JFSC2020-0337

      Abstract (605) HTML (909) PDF 1.68 M (1066)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本文旨在对横带髭鲷(Hapaloyenys mucron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 详细描述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时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横带髭鲷的受精卵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 卵径 (1.32±0.01) mm, 多个大小不等的淡黄色油球。胚胎发育经历 6 个主要阶段: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在水温(21.0±0.2) ℃, 盐度 26 条件下, 受精卵约经 36 h 30 min 孵出初孵仔鱼。胚后发育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卵黄囊、油球、鳍膜、鳞片和体色条带的变化, 可分为早期仔鱼期、晚期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4 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2.96±0.15) mm, 具单个油球, 3 日龄开口摄食轮虫, 4 日龄卵黄囊消耗完全, 9 日龄油球消耗完全, 24 日龄鳍膜完全消失, 体侧和腹部出现初生栉鳞, 进入稚鱼期。45 日龄被覆栉鳞, 全身黑色素加深, 腹部呈灰白色, 进入幼鱼期。横带髭鲷早期发育过程中有 3 个重要形态特征:从 2 日龄至 38 日龄, 横带髭鲷的头背部 1~9 枚硬棘出现和退化; 从 5 日龄开始腹鳍出现并正异速生长, 至 38 日龄腹鳍逐渐由长翅形退变为扇形; 56 日龄幼鱼期, 体表明显可见 6 条横向黑色素带, 在体态上与成鱼基本相同。

    • Shrimp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offshore waters of Zhoushan Islands

      2021, 28(3):288-298. DOI: 10.3724/SP.J.1118.2021.20221

      Abstract (1133) HTML (965) PDF 887.52 K (1234)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为了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虾类资源状况, 于 2018 年 4 月(春季)和 10 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 分析了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研究表明:(1)舟山群岛外海域虾类有 32 种, 隶属于 10 科 21 属, 春季为 22 种, 秋季为 29 种; 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该海域虾类种类数减少且趋势放缓。(2)优势种更替显著, 春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东南部海域, 秋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北部海域, 以及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西南部海域。(3)虾类丰富度指数 (D)、多样性指数(H')值春季均低于秋季, 均匀度指数(J')值春季大于秋季, 60~70 m 水深带的虾类最丰富, 均匀度指数(J')值均以 70~90 m 水深带最高。(4)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 春季分为 4 个群落, 秋季分为 3 个群落, SIMPER 分析可得, 春、秋季组内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虾类和各优势种的种类一致, ANOSIM 检验可知, 两个季节虾类群落结构呈显著差异。(5) CCA 分析表明, 温度是影响该海域虾类分布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盐度仅在秋季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n artificial reef near Furong Island, Laizhou Bay, Bohai Sea

      2021, 28(3):299-313. DOI: 10.12264/JFSC2020-0193

      Abstract (1110) HTML (865) PDF 824.15 K (1032)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浮游动物作为鱼类等游泳动物重要的饵料来源,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探究渤海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于 2018 年 3 月(春季)、7 月(夏季)、10 月(秋季)和 12 月(冬季)在芙蓉岛人工鱼礁区进行了 4 个航次的调查。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4 个航次鱼礁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6 大类 34 种, 其中, 节肢动物 18 种、腔肠动物 3 种、 脊索动物 1 种、浮游幼虫 8 种、毛颚动物和其他海洋昆虫各 2 种, 主要优势种有 17 种, 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对照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4 大类 28 种, 其中节肢动物 17 种、腔肠动物 1 种、浮游幼虫 8 种、毛颚动物 2 种, 主要优势种有 17 种, 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均高度相似, 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 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 环境因子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但在鱼礁区和对照区间无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SiO3-Si、 溶解氧(DO)、透明度、温度、可溶无机氮(DIN)、叶绿素、盐度和 pH。本研究可为人工鱼礁建设、管理和渔业资源养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 Effects of diet on growth, digestive enzymes,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immune enzymes of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s (Eriocheir sinensis)

      2021, 28(3):314-325. DOI: 10.12264/JFSC2020-0341

      Abstract (1512) HTML (1158) PDF 834.14 K (1232)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1 组)、配合饲料组(Diet2 组)以及两者 1 1 ∶ 混合组(Diet3 组) 3 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 3 个重复, 实验周期为 120 d。结果表明: (1)养殖结束时, Diet2 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 Diet1 和 Diet3 组; (2) Diet2 和 Diet3 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 (3)幼蟹肝胰腺 α-淀粉酶活性在 Diet3 组最高(P<0.05), 而脂肪酶活性在 Diet2 组最高 (P<0.05); (4) Diet1 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 而 Diet2 组和 Diet3 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5) Diet1 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 Diet2 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 (P<0.05), Diet3 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 (6) Diet2 组和 Diet3 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 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此, 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 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 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 Effect of ginkgo, Ginkgo biloba, leaf extract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tioxidant function, and immune-related gene expressions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2021, 28(3):326-336. DOI: 10.12264/JFSC2020-0339

      Abstract (1505) HTML (868) PDF 845.53 K (1117)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为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oba extract, GBE)对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细胞色素酶以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银杏叶提取物[0 (对照组)、0.5 g/kg、1.0 g/kg、5.0 g/kg]投喂鲤 60 d。饲喂实验结束后, 称重并采集血液、肝脏、肠道、 鳃和肌肉组织, 检测相关生化指标以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 GBE 对鲤生长性能和饵料系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血清生化数据显示: 饲料中添加 GBE 显著提高了总蛋白(TP) 含量, 而降低了葡萄糖(Glu)和皮质醇(cortisol)水平(P<0.05), 但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 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抗氧化参数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日粮中添加 GBE 对血清、肝脏、 肠道、鳃和肌肉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但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升高。同时, 1.0 g/kg GBE 显著提高了肠道和鳃 T-AOC 含量(P<0.05); 5.0 g/kg GBE 显著提高了鳃 GSH 含量(P<0.05)。基因表达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饲料中添加 GBE 能显著诱导肝脏和肠道中 cyp3a 基因表达, 而下调 cyp1a 和 cyp1b 基因表达; 同时, 肝脏和肠道中免疫相关基因(c3 和 c-lyz)表达量在 1.0 g/kg GBE 添加组中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 GBE 作为饲料添加剂不能改善鲤的生长性能和饵料系数, 但可以增强鲤的抗应激、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并且未对鲤产生肝毒性, 鲤饲料中 GBE 建议添加量为 1.0 g/kg。

    •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ow net fishe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4

      2021, 28(3):337-347. DOI: 10.12264/JFSC2020-1080

      Abstract (258) HTML (844) PDF 1.12 M (1110)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本研究基于 2014 年江苏沿海定置张网渔船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对渔船捕捞产量及渔获物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江苏沿海渔船捕捞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 多数在近海生产、少有渔船远赴外海生产, 除个别月份, 少有渔船在长江口航道中生产, 长江口近岸北侧常年有该类渔船生产, 在江苏近岸 20 m 等深线附近水域形成了一条连贯、且相对高产的水道走廊。渔船生产具有季节性, 在水温偏低的冬季, 渔船趋于向外、向南扩展生产, 而在水温偏高的夏季则趋于向北扩展生产。渔获物结构比较分析发现, 主捕对象存在季节变化, 分别出现虾类(1—4 月和 10—11 月)、毛虾(2—3 月、5 月和 11—12 月)、梭子蟹(9—11 月)等渔获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 而杂鱼杂虾除 1—4 月和 11 月比例相对偏小外, 其余月份比例均较高, 虾类资源与其他杂鱼杂虾资源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系。文献比较分析发现, 渔获物中的杂鱼杂虾与经济鱼类幼鱼之间有对应关系。基于研究结果, 建议定置张网伏休时间提前一个月、并加强伏休后渔船捕捞网目尺寸的管理, 以确保足量补充群体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Acoustic deterrent of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s (Stenella attenuata) from light-falling net fisher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021, 28(3):348-354. DOI: 10.12264/JFSC2020-0106

      Abstract (961) HTML (884) PDF 1.05 M (1269)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灯光罩网是南海外海的一种主要捕捞方式, 夜晚作业时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常常聚集在渔船周围进行捕食活动, 导致被网具兼捕死亡。本研究研发宽带声波驱豚系统, 分别于 2019 年 5 月 19 日和 28 日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 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频段, 定量评估了驱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10 kHz 的线性调频信号对点斑原海豚有一定的驱赶作用。2 次试验系统开启前的海豚单体信号数目小于开启后, 而离船平均间距大于开启后, 即海豚远离了调查船; 5 月 28 日试验时, 系统开启后 3 个阈值均没有检测到疑似单体信号, 即在离船 120 m 范围内, 无点斑原海豚存在。系统开启前后 20 min, 垂直声学映像中各单元格的平均 NASC 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开启前的 NASC 要小于开启后。通过海上试验, 本研究验证了宽带声波驱豚系统的有效性, 初步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声波频段与脉冲模式, 然而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予以完善, 以便于未来的推广应用。

    •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polylabrisosis in mottled spinefoot, Siganus fuscescens

      2021, 28(3):355-363. DOI: 10.12264/JFSC2020-0215

      Abstract (379) HTML (746) PDF 6.46 M (862)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2019 年 10—11 月, 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池塘养殖的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暴发以鳃苍白为主要症状的马氏多唇虫病。濒死病鱼体表外观完好, 缓游或浮于水面, 有时间歇性快速游动, 最后身体失衡死亡。临床解剖显示: 病鱼鳃丝发白, 镜检可见鳃丝上有大量寄生虫, 鳃、肝、心脏、脾、肾和肌肉呈现出贫血状态。组织病理观察发现: 病鱼的鳃、肝、心脏、脾、肾脏等组织器官均发生病理变化, 组织器官内几乎无血红细胞。 经形态学观察, 虫体呈近纺锤形披针状, 具有 2 排微杯型吸铗的高度特化后吸器, 交接器为圆锥形几丁质管结构。 基于虫体形态特征和 28S rDNA 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病原虫体为马氏多唇虫相似种(Polylabris cf. mamaevi)。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解剖、病原形态学观察、28S rDNA 序列分析和组织病理观察, 确定此次褐篮子鱼暴发的 “白鳃病”由马氏多唇虫相似种大量寄生感染引起的。本研究为褐篮子鱼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Supplemental description and phylogeny of Pseudomurraytrema asiaticus from Chinese sucker fish, Myxocyprinus asiaticus

      2021, 28(3):364-370. DOI: 10.12264/JFSC2020-0342

      Abstract (440) HTML (820) PDF 1.54 M (1189)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为准确鉴定严重危害保育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单殖吸虫(Monogenea)种类, 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 LSU rDNA 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所发现样品进行准确鉴定和描述。在养殖基地胭脂鱼鳃部所检查到的单殖吸虫形态特征如下: 虫体呈长带状, 前端具有口吸盘; 阴道细长, 交配管呈钩状, 具有中央刺, 卵茄形; 具 2 对中央大钩, 固着器与虫体分界明显, 覆盖有指向前方的几丁质棘。LSU rDNA 序列分析表明该单殖吸虫与美国亚口鱼(Catostomus ardens)寄生的一种伪缪丽虫(Pseudomurraytrema sp.)相似率最高(91.7%, AF382059);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与鳞盘虫科类群亲缘关系较近并位于分支基部。综合形态和分子数据, 本研究所发现寄生于胭脂鱼鳃部的单殖吸虫被鉴定为亚洲伪缪丽虫。本文补充了亚洲伪缪丽虫的形态学特征和 LSU rDNA 序列数据, 为进一步研究胭脂鱼寄生亚洲伪缪丽虫的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 >综述
    • A review of the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2021, 28(3):371-379. DOI: 10.12264/JFSC2020-0189

      Abstract (1099) HTML (830) PDF 456.94 K (1217)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声学方法作为现代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重要手段, 在北太平洋渔业资源评估中应用日益广泛。其中, 目标强度对声学调查评估精度影响重大。目前, 已经有许多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北太平洋一些物种的目标强度进行了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现有的北太平洋主要渔业资源的目标强度及其测量方法, 将其归纳总结为原位测量(in situ)、非原位测量(ex situ)和模型法,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并根据调查目标种类、现场调查条件等方面对目标强度测量估算方法的选取提出建议, 以期为北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目标强度测定工作提供参考, 为北太平洋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Diversity and ecology of gregarine, nematode, and ciliate parasites in Euphausiids in the Antarctic-A review

      2021, 28(3):380-388. DOI: 10.12264/JFSC2020-0225

      Abstract (1088) HTML (1134) PDF 337.99 K (1288) Comment (0) Favorites

      Abstract:南极磷虾广泛栖息于环南极水域, 其生物量极为丰富, 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以磷虾(如三刺磷虾 Euphausia. triacantha、瓦氏磷虾 E. vallentini、长额樱磷虾 Thysanoessa macrura 以及南极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为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的寄生虫广泛存在于南大洋食物网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中, 是形成南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了解南极磷虾寄生虫的类型、生态特性以及感染机制等, 本文对其种类多样性、生命周期、寄生部位、影响机制、宿主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结果显示, 南极磷虾寄生虫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同种磷虾感染多种寄生虫以及同种寄生虫感染多种磷虾等; 磷虾体内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基本上为沿食物网传播; 体内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大于体外寄生虫; 宿主体长越长, 感染寄生虫越多等。针对今后的研究, 建议重点开展感染机制、发现新寄生虫或宿主等方面的工作, 而利用寄生虫作为生态指示物种开展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将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Current Issue


Volume , No.

Table of Contents

Archive

Volume

Issue

Most Read

Most Cited

Most Down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