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Jie , WANG Na , E Zechen , GONG Zhihong , ZHANG Ziwei , CHEN Zhangfan , CHEN Songlin
2022, 29(11):1529-1540. DOI: 10.12264/JFSC2022-0032
Abstract: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本研究以斑石鲷肾脏组织为材料, 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组织细胞系(O. punctatus kidney cell line, OPK)。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生长旺盛, 目前已成功传至 34 代。本研究检测了不同 FBS 浓度对斑石鲷肾脏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适生长 FBS 浓度为 20%。将 OPK 细胞液氮冷冻复苏后, 细胞具有活性, 可正常生长和传代。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 24 代斑石鲷肾脏细胞系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2sm+46t)。将 Cy3-siRNA 转染到 OPK 细胞后, 可以成功表达荧光。对斑石鲷 OPK 细胞提取 DNA, 用斑石鲷线粒体色素细胞 C 氧化酶 I (CO I)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石鲷。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细胞在受到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后能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相关基因 IκB、IL-1β、IL-8 和 IRF3 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细胞系, 可运用于斑石鲷基因功能分析、细胞遗传学、致病性细菌和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 可为斑石鲷的基础研究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LI Ang , LIU Shufang , AN Changting , WAN Ruijing , ZHUANG Zhimeng
2022, 29(11):1541-1550. DOI: 10.12264/JFSC2022-0168
Abstract:针对部分养殖石首鱼种质资源存在命名混乱、物种鉴定不准确的问题, 本研究在形态学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对 3 种养殖石首鱼类进行了物种鉴定。测序获取待测样品 DNA 条形码序列 15 条, 在 GenBank 中对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 同时在中国重要渔业生物 DNA 条形码信息平台验证了比对结果的准确性; 结合已报道的 18 条石首鱼类 DNA 条形码序列对全部样品进行分析, 运用 Kimura 2-paramater (K2P)模型构建其系统进化关系, 进一步确定待测样品的种类及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将 3 种养殖石首鱼分别定种为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 (Herre, 1932)]、元鼎黄姑鱼(Nibea chui Trewavas, 1971)和双棘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ède, 1802)], 厘清了 3 个物种的有效种名及分类特征, 证实了石首鱼外部形态、鳔、耳石的典型特征可作为其物种鉴定的重要证据, 对 DNA 条形码物种鉴定具有辅助作用, 表明 DNA 条形码技术可解决石首鱼类幼鱼由于形态特征尚不明显等问题造成的定种困难。研究结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唇鱼的繁殖驯养报备和登记提供了科学证据, 也为石首鱼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其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LIANG Fangmei , ZHU Peng , QIU Chuntao , WANG Yanmei , LIU Lili , CAI Shuanghu , WANG Pengliang , ZHANG Hong , CHEN Jianqing , XU Youhou
2022, 29(11):1551-1563. DOI: 10.12264/JFSC2022-0020
Abstract:核转录因子 NF-κB 家族在无脊椎动物抵抗病原刺激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 RACE 技术克隆了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 NF-κB 家族基因, 分别命名为 FpRelish 和 FpDorsal。FpRelish cDNA 全长为 5373 bp, 其中 5?UTR 88 bp, 3?UTR 1667 bp, 编码区 3618 bp, 编码 1205 个氨基酸; FpDorsal cDNA 全长为 4816 bp, 其中 5?UTR 611 bp, 3?UTR 2147 bp, 编码区 2058 bp, 编码 685 个氨基酸, 两者均具有 RHD 结构域。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FpRelish 和 FpDorsal 都分别与甲壳动物首先聚为一支。qPCR 分析表明, 两基因在检测的血液、心脏、肝胰脏、鳃、肠道、性腺、肌肉、神经和胃组织中均有表达, 且均在肝胰脏中最低, 在血细胞中最高, 相差 8~ 10.7 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刺激后, FpRelish 和 FpDorsal 基因在鳃和肝胰脏中均有先上升再下降的表达变化模式, 鳃中 FpRelish 基因 6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2.7 倍, FpDorsal 基因 9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2.1 倍; 肝胰脏中 FpRelish 基因在 9 h 高表达, 最高表达量在 48 h, 为对照组的 4.5 倍, FpDorsal 基因 9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22 倍。溶藻弧菌(Vibrio aliginolyticus)刺激后, 鳃中 FpRelish 基因 24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1.9 倍, FpDorsal 基因 24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1.5 倍; 肝胰脏中 FpRelish 基因 3 h 达最高表达量, FpDorsal 基因 6 h 表达最高, 均为对照组的 1.5 倍。本研究表明 FpRelish 和 FpDorsal 在长毛明对虾免疫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U Jun , CHEN Lizhi , BO Yang , WANG Yongshuai , XU Yongjian
2022, 29(11):1564-1573. DOI: 10.12264/JFSC2022-0122
Abstract:本研究考察养殖系统中不同水质区域滞留时间差异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生长、摄食行为和抗胁迫能力的影响。将养殖系统分成中央区域和角部区域, 设置海洋青鳉在角部区域内滞留的 4 个时间梯度, 分别为 24 h、14.4 h、7.2 h、0 h, 即分别占一昼夜的 100% (P100)、60% (P60)、30% (P30)、0% (P0)。分析不同流场区域的水质差异, 然后比较海洋青鳉在不同流场中的生长、摄食行为和抗胁迫能力。结果显示, 在 28 d 的养殖实验中, 虽然中央区域和角部区域的溶解氧、pH、NO2 – -N 和 NH3-N 等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 但是随着养殖时间延长, 养殖容器角部区域水质质量逐渐劣于中央区域。所有处理组海洋青鳉的体长和体重均有增加, 但各处理组间的生长差异明显(P0>P30>P60=P100)(P<0.05)。随着鱼体在容器角部区域滞留时间的增加, 其生长速率逐渐下降, 摄食效率降低, 抗胁迫能力(MDA 含量、GSH 和 CAT 活性升高)下降(P<0.05)。综上所述, 养殖系统内水质的微差异能够影响海洋青鳉的摄食行为、抗胁迫能力和生长速率。因此, 养殖用水质量既要符合国家与行业的相关规定, 还应要求养殖系统内水质保持良好的均匀性。
LI Wenkang , LUO Xiaonian , DENG Hongsheng , DUAN Youjian , LI Jiao , WU Chen , JI Chenyue
2022, 29(11):1574-1588. DOI: 10.12264/JFSC2022-0146
Abstract:为探究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精子生理学特征, 提高精子活力, 测定了其精液浓度、精子密度、 pH 和精子活力, 以精子激活率(activation rate, AR)、快速运动时间(fast movement time, FT)以及精子寿命(life time, LT)作为评价精子活力的指标, 检测了水温、pH、离子(NaCl、KCl、CaCl2、MgCl2)、非离子(葡萄糖、Tris、甘油)、 碱度(NaHCO3)共 10 种单因子条件下的精子活力,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17 组复合因子精子激活液的筛选。结果表明, 鸭绿沙塘鳢精巢前段精子活力、精子密度、精液浓度均高于中后段, 精巢整体精子密度(1.83±0.03)×109 个/mL, 精液浓度 23.10%, pH 6.9±0.1。单因子精子激活液中, 鸭绿沙塘鳢在水温 20 ℃、pH 6.0、NaCl 68 mmo/L、 KCl 54 mmol/L、CaCl2 27 mmol/L、葡萄糖 28 mmol/L、甘油 65 mmol/L 条件下精子 AR, FT 和 LT 均最高, 在 MgCl2 11 mmol/L、Tris 4 mmol/L 激活液中精子激活率最高。复合因子精子激活液中, 精子在 KCl 40 mmol/L、甘油 33 mmol/L、Tris 4 mmol/L 条件下 AR, FT 和 LT 均最高, 精子活力最高。综上所述, 在进行鸭绿沙塘鳢人工授精时, 可直接使用精巢前段(生精部), 同时应用复合因子精子激活液(KCl 40 mmol/L、甘油 33 mmol/L、Tris 4 mmol/L)提高精子活力。
CHANG Jianan , DUAN Yuanliang , ZHANG Jianlin , SHEN Yifei , SHEN Qianyu , ZHAO Shuang , LIU Jinlin , ZHANG Jianheng , CAI Chun’er , SHAO Liu , HE Peimin
2022, 29(11):1589-1600. DOI: 10.12264/JFSC2022-0063
Abstract:为研究枸杞岛贻贝养殖海域不同季节碳通量及固碳能力, 本研究在 2020―2021 年监测和分析了养殖海域温度、盐度、pH、总碱度(TA)及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分布特征, 估算了枸杞岛贻贝养殖海域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海–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FCO2)值, 并分析 pCO2 的影响因素, 探讨枸杞岛贻贝养殖海域固碳能力。结果表明, 枸杞岛海域表层海水 4 个季节的温度、盐度、pH、TA、DIC、 DOC、POC 的空间分布在季节上差异极显著(P<0.01)。枸杞岛海域 pCO2 全年的变化范围为 65.19~719.1 μatm, 水团混合和生物活动等是影响海域表层海水 pCO2 的重要因素。枸杞岛贻贝养殖海域 FCO2 值的变化范围为–63.75~ 99.18 mmol/(m2 ·d), 四季变化极显著(P<0.01), 全年碳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 其中, 春、夏、秋三季均为碳汇, 分别为 (–18.86±12) mmol/(m2 ·d), (–11.59±7.95) mmol/(m2 ·d), (–3.61±37.22) mmol/(m2 ·d), 冬季为碳源[(78.24±5.09) mmol/(m2 ·d)]。枸杞岛贻贝养殖区 FCO2 值均高于外海非养殖区, 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 是弱汇区。本研究区域内贝壳固碳量为 18425.59 t, 贻贝软组织固碳量为 4973.97 t, 单位面积贻贝固碳量达 22.83 t/hm2 。该研究可为贝类养殖碳汇评价提供参考。
ZHAO Dongfu , REN Long , REN Kecheng , CUI Wei , XU Dongpo
2022, 29(11):1601-1611. DOI: 10.12264/JFSC2021-0489
Abstract:为探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生态增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梅梁湾生态增殖网围区内及自然湖区(网围外)食物网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 网围内外部分底层鱼类及底栖动物的 δ13C 值差异显著(P<0.05), 且均表现为网围内高于网围外; 营养级分析结果显示网围内食物链长度(4.45)和平均营养级(3.59)均高于自然湖区(4.10 和 3.38), 网围内几种肉食性鱼类[黏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和刀鲚(Coilia nasus)]的营养级明显高于网围外; 网围内各类营养生态位指标均低于网围外; 环形统计方法的矢量图结果显示, 网围内食物网的 δ13C 值整体较网围外更低。结果表明, 从群落食物来源角度来看, 群落整体的 δ13C 值偏低可能意味着对 δ13C 值偏低的浮游生物食物源的利用增加。根据稳定同位素结果推测网围区的沉积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会随食物网传递到群落其他组分。生态增殖网围内的平均营养级、食物链长度和营养冗余程度均高于网围外开阔水域, 说明网围内群落可能较网围外有更高的稳定性。
XIA Cong , ZHANG Yuyang , DAI Fengbin , TANG Wenqiao , LIU Dong
2022, 29(11):1612-1624. DOI: 10.12264/JFSC2022-0135
Abstract:为探讨长江干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和种群分化程度, 本研究在长江干流大尺度野外调查基础上,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序列特征, 比较分析了 13 个调查断面鲢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和历史动态。结果显示, 193 尾样本检测到 26 种单倍型, 132 个多态信息位点。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 0.589~0.887, 核苷酸多样性(π)为 0.001~0.028; 上游群体平均 h 为 0.81, 平均 π 为 0.014; 中游群体平均 h 为 0.72, 平均 π 为 0.012; 两群体之间的 h 和 π 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48~0.151, 种群间处于低至中度分化水平。长江干流中上游 2 群体的遗传分化小(Fst=0.001), 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6.4%)。对 13 个鲢种群个体归类的 Structure 分析显示, 所有个体聚类为 3 个基因型类群, 每个基因型类群由不同种群个体组成, 基因型类型与调查断面分布格局无相关性。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 3 个分支没有形成与调查断面一致的地理格局。中性检验分析鲢种群历史, 单倍型网络图 3 个谱系中, 谱系 I 的 Tajima’s D 值 (?2.16)和 Fu’s Fs 值(?13.73)呈现负值, 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且核苷酸错配歧点分布为单峰曲线, 表明谱系 I 发生历史扩张, 其他 2 个谱系和 13 个鲢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发生种群扩张。相对于长江中上游干流截然不同的生境, 鲢群体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可为长江干流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YANG Jieqing , CHEN Lang , YANG Yangyang , ZHOU Jin , SHI Yunrong , GAO Qian , YIN Yan’e
2022, 29(11):1625-1635. DOI: 10.12264/JFSC2022-0180
Abstract:为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 利用 2016—2018 年春季(5 月)和夏季(8 月)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及环境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特征, 并基于冗余分析 (RDA)对优势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春季优势种以近岸低盐种占绝对优势, 夏季优势种以近岸低盐种和暖水种共存, 夏季优势种数目高于春季, 春季第一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优势度和平均拥挤度均高于夏季。在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上,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虫肢歪水蚤、长额刺糠虾 (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均为广生态位种, 而中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为窄生态位种。相似生态位种为了实现共存, 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生态位的分化。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高的种对多具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时间生态位上高等级重叠种对关系占比(50.0%)远高于空间生态位高等级重叠种对关系(18.2%)。物种环境排序图通过展示优势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优势种在生境中的生态位分化现象。本研究探明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分布特征可为研究其种间共存关系、环境适应性及水质环境变动提供依据。
CHEN Bingjian , FENG Zhiping , YU Wei
2022, 29(11):1636-1646. DOI: 10.12264/JFSC2021-0563
Abstract: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短生命周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 其资源丰度易受气候和海洋环境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 1977―2015 年日本与韩国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业统计数据, 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50 m 水层温度(Temp_50 m)和 100 m 水层温度(Temp_100 m)等海洋环境数据, 探究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以 CPUE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指标]和补充量在不同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ENSO (EI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下的变动差异。结果表明, 相较于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事件下太平洋褶柔鱼渔场内SST、 Temp_50 m 和 Temp_100 m 升高, 其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递增的变化趋势, 且大于 20 ℃的海温分布面积增加, 三者距平值均值及正值在空间上的分布面积均大于其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厄尔尼诺事件下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及其补充量小于其在拉尼娜事件期间的, 且资源丰度与 SST、Temp_50 m 和 Temp_100 m 间呈正相关。研究认为, 不同 ENSO 事件下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海温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其资源丰度及补充量与气候影响下的海温变动有关。
ZHANG Man , WANG Xuehui , CAI Yancong , DU Feiyan , SUN Dianrong , WANG Yuezhong , WANG Lianggen , XU Liuxiong , QIU Yongsong
2022, 29(11):1647-1658. DOI: 10.12264/JFSC2021-0609
Abstract:本研究利用 2006―2018 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资源密度数据, 通过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SDE)分析带鱼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带鱼资源密度与环境因子叶绿素 a (Chl-a)、海表水温异常值、水深、离岸距离、经度和纬度的关系, 为北部湾带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显示, 北部湾带鱼资源密度分布呈逐年集聚现象, 渔场分布方向受海底地貌影响呈现西南–东北向, 夏季资源密度重心呈西南–东北向移动, 冬季资源密度重心呈南–北向移动, 且冬季带鱼资源密度重心较夏季更偏东北向; 春、秋季为带鱼主要的产卵季节, 其资源密度重心位于夏、冬季带鱼渔场中部。研究表明北部湾带鱼资源密度的逐年下降是导致其空间分布逐渐集聚的主要原因。Chl-a 对带鱼资源密度和空间分布均有影响, 水深、经度和海表水温异常值对带鱼资源密度有影响, 但对其空间分布无直接影响。
2022, 29(11):1659-1668. DOI: 10.12264/JFSC2022-0070
Abstract:前期研究发现槲皮素(Quercetin, Qct)在体外对 I、II、III 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均有抑制效果。为进一步阐明 Qct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中拮抗 GCRV 的临床应用潜力, 本研究应用草鱼细胞系测定 Qct 对 I 型 GCRV 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 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Qct 在草鱼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在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模型中评估 Qct 药效。结果显示, Qct 对 GCRV 的 EC50 为 4.796 μg/mL; 草鱼单次口灌 20、40、60 mg/kg Qct 粗提物, 48 h 后血液中最大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 0.129 μg/mL、0.583 μg/mL、0.666 μg/mL; 肝胰脏中 Cmax 分别为 3.822 μg/g、5.386 μg/g、6.252 μg/g; 肾脏中 Cmax 分别为 2.437 μg/g、3.140 μg/g、3.447 μg/g。 血液中 Qct 的 Cmax 远低于 EC50, 40 mg/kg 或 60 mg/kg 槲皮素处理组肝胰腺中的 Cmax 高于 EC50。II 型 GCRV 稀有鮈鲫感染模型中, qRT-PCR 显示 Qct 可以抑制病鱼各组织内病毒的复制; 组织病理切片显示 Qct 能减少炎症反应。 综上, Qct 不但抑制 GCRV 复制, 也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 从而降低死亡率, 40 mg/kg 的剂量可以保障 Qct 在草鱼体内的抗病毒活性。
LU Huajie , WANG Honghao , HE Jingru , CHEN Xuanyu , LIU Kai , CHEN Xinjun
2022, 29(11):1669-1678. DOI: 10.12264/JFSC2021-0598
Abstract:西北印度洋海域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 在季风的控制下形成了季节性季风洋流, 洋流的运动改变了水体中各环境因子的分布, 进而对海域中栖息的各种海洋生物造成影响。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经济头足类, 在西北印度洋海域资源量巨大, 是中国鱿钓渔业目前重要的开发对象。本文从生长与繁殖特性、种群划分及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 分析了西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与渔场的形成机理, 描述了西北印度洋的季风气候特点, 指出了印度洋偶极子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影响, 综合归纳了季风变化及异常气候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生长、繁殖、洄游及资源分布的影响。此外, 还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利用耳石、角质颚等硬组织蕴藏的微化学和微结构信息, 深入开展季风变化及异常气候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及渔场学影响的机制研究的展望, 为后续深入研究季风变化与鸢乌贼生长特性、洄游路线和资源分布的关系探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