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DNA技术在象山港水域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估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凌建忠(1970–),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渔业资源与生态学.E-mail:lingjianzhong18@sina.com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304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19ZD1102).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DNA technology in fish diversity research in Xiangshan Bay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通过对象山港水域环境 DNA (e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 并结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阐述象山港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探讨了环境 DNA 技术在典型海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 共从象山港水域环境 DNA 样品中检测到 26 个常见鱼类物种, 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的 7 个目中的 21 个属。其中, 丰度最高的两个目为鲱形目(Clupe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 其相对丰度合计占到总鱼类物种丰度的 92.5%。在所有鱼类中, 象山港海域渔获物中资源量较高的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环境 DNA 调查中序列丰度最大, 分别占到鱼类总丰度的 45.85%和 17.69%, 其次是髭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barbat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几个门类序列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变化趋势相似。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 环境 DNA 测定灵敏性高、数据准确性高且成本低, 适用于相关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象山港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信息, 还可以为系统开展该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凌建忠,姜亚洲,孙鹏,袁兴伟,张辉,唐保军.环境DNA技术在象山港水域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估[J].中国水产科学,2021,28(2):205-214
LING Jianzhong, JIANG Yazhou, SUN Peng, YUAN Xingwei, ZHANG Hui, TANG Baojun.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DNA technology in fish diversity research in Xiangshan Bay[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21,28(2):205-21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2-10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