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沙带鱼的DNA条形码鉴定及其分布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李昂(1985–),男,博士,研究方向:渔业资源分子生态学.E-mail:liang@ysfri.ac.cn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1JC0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603022020005)


DNA barcoding for identification of Lepturacanthus savala (Scombriformes, Trichiuridae)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为了对沙带鱼(Lepturacanthus savala)进行有效的分类鉴定, 明确目前黄海海域是否存在沙带鱼的自然分布, 本研究在形态学描述与测量的基础上,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对沙带鱼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析。共采集了来自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湾)的疑似沙带鱼样品 16 尾及其近缘种样品 1 尾, 测定并获取 DNA 条形码序列 17 条。结合已报道的带鱼科 8 种鱼类的 18 条 DNA 条形码序列对全部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 运用 Kimura 2-parameter (K2P)模型构建了其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全部疑似沙带鱼样品的 DNA 条形码序列均与 GenBank 中沙带鱼(L. savala)的对应序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 沙带鱼的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其与同属罗氏沙带鱼(Lepturacanthus roelandti)的种间遗传距离; 在系统发育树中, 全部的疑似沙带鱼均与已发表的沙带鱼 DNA 条形码序列聚为一支。 研究结果表明, DNA 条形码技术可弥补形态学方法在沙带鱼及其近缘种鉴定中的不足, 实现沙带鱼的有效鉴定; 与此同时,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沙带鱼在黄海的存在, 结果可为黄海沙带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李昂,李明晖,王焕,柳淑芳,庄志猛.黄海沙带鱼的DNA条形码鉴定及其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22,29(5):696-703
LI Ang, LI Minghui, WANG Huan, LIU Shufang, ZHUANG Zhimeng. DNA barcoding for identification of Lepturacanthus savala (Scombriformes, Trichiuridae)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22,29(5):696-70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2-06-13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