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加武, 任明荣, 李思发. 长江、辽河、欧江中华绒鳌蟹种群的形态判别[J]水产学报, 1997, 21(3): 269−274.
张列士, 姜治忠, 李军. 日本绒螫蟹与不同水系中华绒螫蟹的形态比较[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2, 11(2): 110− 113.
李晨虹, 李思发, 邢益于, 等. 池养长江蟹、辽河蟹生长性能及其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4): 335−341.
李应森, 李思发, 徐光友, 等. 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围网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的比较[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0, 9(3): 189−193.
, 赵福顺. 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与养殖现状及其种质保护[J]. 湖泊科学, 2001, 13(3): 267−271.
施炜纲, 周昕, 杜晓燕.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亲体资源动态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2): 641−647.
杜景龙, 杨世伦, 张文祥, 等. 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影响研究[J]. 海洋工程, 2005, 23(3): 78−83.
唐文乔, 诸廷俊, 陈家宽, 等.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价值[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3, 12(3): 193−200.
俞连福, 李长松, 陈卫忠, 等. 1997年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调查报告[J]. 现代渔业信息, 1998, 13(3): 17−20.
, 段金荣, 徐东坡, 等.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体捕捞量现状及波动原因[J]. 湖泊科学, 2007, 19(2): 212−217.
秦伟, 马玉舸, 刘伟荣. 阳澄湖围网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摄食生态初步研究[J]. 淡水渔业, 2004, 34(1): 25−27.
[12] 常国亮, 吴旭干, 成永旭, 等. 磷脂和 HUFA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存活、生长、蜕壳及生化组成的影响[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18(2): 329−337.
, 隋玉发, 张慧绮, 等. 中华绒螯蟹活状幼体期复眼超微结构的观察[J]. 水产学报, 2001, 25(2): 103−106.
应雪萍. 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与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J]. 动物学研究, 2005, 26(4): 429−434.
, 堵南山, 赖伟. 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期内脂类积累以及对抱卵的影响[J].水产学报, 2000, 24(2): 113− 118.
, 赵云龙, 李晶晶, 等.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 动物学杂志, 2002, 37(5): 18− 21.
Herborg L M, Rushton S P, Clare A S, et al. The invasion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ts comparison to continental Europe[J]. Biol Invas, 2005, 7: 959−968.
Victoria G, Martin J A, Ross A C. Chinese mitten crabs (Eriocheir sinensis)in the Thames estuary: distribution, movement and possible interactions with the native crab Carcinus maenas[J]. Biol Invas, 2008, 10: 67−77.
[19] 李义, 吴婷婷, 谭夕东. 左旋咪唑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病力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07, 31(6): 785−791.
, 李红霞, 戈贤平, 等. 中华绒螯蟹核糖体全序列分析水产学报, 2010, 34(5): 696−703.
. 刀鲚的生殖洄游[J]. 生物学通报, 1987 (12): 1−3.
朱德山, 陈毓桢, 王为祥, 等.黄、东海鳀鱼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的调查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 1990(11): 18−23.
张衡, 张波, 金显仕, 等. 越冬和产卵洄游期黄海鳀鱼对能量的利用差异[J].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12(2): 144−149.
施炜纲.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蟹资源调查报告[R]. 2003: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