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选育群体不同世代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双水双绿研究院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400700);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BBB169);湖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HBZY2023B009);湖北省第四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023HBSTX4-05);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24-620-000-001-029)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lective breeding generations in Procambarus clarkii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uthor:
Affiliation:

1.College of Fisheries/ Shuangshui Shuanglü2.Institut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为了解人工选育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0个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了克氏原螯虾5个连续选育世代(F1-F5)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标记在389尾样本中共检测到24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为5~22个,平均为12.30个。选育过程中,F1到F5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539下降至0.4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从0.734下降至0.68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695下降至0.638。尽管选育群体的Ho、He和PIC均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F-检验结果显示,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选育群体的近交系数(Fis)介于0.106~0.622,平均值为0.304,所有多态性位点均为正值,说明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世代间配对比较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介于0.010~0.039,说明群体的遗传分化处于低等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F1-F5中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95.16%)。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F1、F2独立聚类为一支,F4与F5先聚类,再与F3聚类为另一支,遗传结构已经发生改变。综上所述,克氏原螯虾经多代人工选择后,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今后选育过程中应引入不同来源亲本或增加育种亲本数量,减少近交现象的发生。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5-03-06
  • 最后修改日期:2025-04-02
  • 录用日期:2025-04-10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