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3(1):0.
摘要:通过对野生及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的肌肉、肝胰脏、性腺及卵的脂肪酸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野生及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都含有大量的ω—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与其它海洋甲壳类的脂肪酸组成相类似;与野生的中国对虾相比较,人工养殖对虾的各组织及卵含有较高比例的亚油酸及较
1996, 3(1):0.
摘要:本文报道了以脱脂贻贝粉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其酶解液中分离,提取及纯化复合氨基酸和六种单一氨基酸的工艺。确定了贻贝粉以胃蛋白酶、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联合的酶解工艺,采用超滤方法去除酶解液中未水解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进行脱色处理。将超滤液通过701↑(
1996, 3(1):0.
摘要:<专刊>= <栏目>=综述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正文>=
1996, 3(1):0.
摘要: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免疫中华鳖后,刺激其脾脏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后第五天,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内嗜派若宁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母细胞,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红髓则未见变化。免疫后第十天,白髓增殖显著,嗜派若宁细胞增多到整个免疫过程中的最高峰,尤其是
1996, 3(1):0.
摘要:本文根据1992—1993年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并应用体长方法估计了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和K)、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讨论了资源的开发状况。 <专刊>= <
1996, 3(1):0.
摘要: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
1996, 3(1):0.
摘要:本文报导双向选择对团头鲂生化遗传变异的影响。试验材料鱼包括来自淤泥湖的原种,1986—1994年群体选育的第四代(“选育F4”),以及1991、1994年连续兄妹杂交的第二代(“近交F2”)。计检测了8种同工酶,19个位点。三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一致(5.26%),但平均杂合度趋异
1996, 3(1):0.
摘要:香港方面在外伶仃岛正北约4.5公里处设立垃圾区,长期倾倒淤泥、垃圾。为查明倾倒活动与附近渔业环境的关系,在垃圾区附近海域进行了9个测站的表面沉积采样调查,每个样品测定沉积化学成分和粒级分类等13个项目。根据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鉴别出香港
1996, 3(1):0.
摘要:根据对综合养鱼不同养殖结构类型、不同产量水平的高产池塘浮游植物定性定量的连续观测:查明了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讨论了各型鱼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上的差异性、共同性及浮游植物水华类型与养鱼水质的生物等级。得出结论:综
1996, 3(1):0.
摘要:本文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物学研究基础上,对菲律宾蛤仔在27.0~—1.7↑(。)C范围内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率,失重率及保活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菲律宾蛤仔的保活工艺和方法。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的最肥季节为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