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9(4):0.
摘要: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具有独立而发达的胰腺,为致密型。光镜观察可见,胰腺外被覆明显的被膜,厚度5~22μm,发达的结缔组织纤维伸入胰腺内部,将腺体分隔成明显的小叶;胰腺组织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其外分泌部是1种管泡状腺,包括胰腺泡和排泄管;其内分泌部即胰
2002, 9(4):0.
摘要:以透射电镜观察4月龄、体长12~16cm、体重16~25g的苏氏(左鱼右芒)鲶(Pangasius sutchi)的肝脏组织。结果表明,苏氏(左鱼右芒)鲶肝细胞存在双态现象。根据胞质内电子密度不同,(左鱼右芒)鲶肝细胞可以区分“淡”细胞和“暗”细胞2种类型,越冬前“淡”细胞占优势,越冬
2002, 9(4):0.
摘要:取患“白体病”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腹部的病变组织及其鳃、心肌、肝胰腺、生殖腺等器官和组织,经光镜和电镜制样观察,未发现病原体,表明该病为非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光镜下的病变组织结构与正常组织相比无明显异常。但在电镜下,病变主要表现为肌肉细胞的线
2002, 9(4):0.
摘要: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消化道内的5种与消化吸收有关的酶进行分布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肠道各段均具很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适pH为9.7。食道和胃几乎没有碱性磷酸酶活性。(2)消化道各部位均含酸性磷酸酶,肠道活性最高,自幽门盲囊起依次递降。食道和胃酸性磷酸酶
2002, 9(4):0.
摘要:1997年12月到1998年11月,利用尖尾罟网和掺缯网船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268种游泳生物,其中鱼类167种,头足类7种,虾蛄类10种,虾类31种,蟹类53种。采用主成份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游泳生物的组成、生物学及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
2002, 9(4):0.
摘要:对池养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人工促熟,并使之交尾、产卵、受精。实验在上海金山区杭州湾河口低盐地区一套自行设计的水循环系统中进行,育苗用水通过兑配使盐度为27~28。育苗期间基本不换水和移动亲虾。亲虾205尾,雌雄比约1∶1。雌虾切除眼柄后3~4d,性腺即
2002, 9(4):0.
摘要:用正交试验法设计碱(NaOH)加入量以优化烤鳗油的脱酸条件,并对脱酸后的酸价、过氧化值和收得率进行测定以评价其质量。运用减压水蒸气蒸馏法对烤鳗油进行脱腥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经脱腥后烤鳗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烤鳗油最佳脱酸条件为0.05%过量
2002, 9(4):0.
摘要:有关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性激素、芳香化酶以及随机重复序列、核受体基因等对性别分化的调控方面。由于鱼类所处分类地位较低,生活环境千差万别,鱼类性别决定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目前研究的鱼类又各不相同,因此象哺乳动物那样的性别决定级联模式还没能阐述
2002, 9(4):0.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养殖对虾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雌核发育和转基因育种等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养殖业,将传统的育种研究技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优质、抗逆对虾
2002, 9(4):0.
摘要:约氏笛鲷(Lutjanus johni)样品10尾,取自湛江近海自然种群。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引物,采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个引物共检测到21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例(P)为78.60%,遗传相似系数(S)为0.7270,遗传距离(D)为0.273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085。
2002, 9(4):0.
摘要: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及其制品烤鳗进行胆固醇、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鳗鲡的胆固醇含量与其他鱼类接近,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及其烤鳗制品的胆固醇质量比分别为0.852、0.832mg/g和1.15、1.12mg/g。鳗鲡各食用部位中除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