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10(3):0.
摘要:从鲷科鱼类中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mifrons)、灰鳍鲷(S.berda
2003, 10(3):0.
摘要:2001年10月于黑龙江中游抚远江段捕获野生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30尾,体长30~45cm。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对其肝脏、肌肉等组织的LDH、MDH、ME、IDH、G3PDH、ADH、GDH、PGI、CAT、AAT、EST、SOD等同工酶进行电泳,并对其表型进行生化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DH
2003, 10(3):0.
摘要:用十二烷酰肌氨酸盐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纯化,制备了19株典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1株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的主要外膜蛋白(MOMP)。根据SDSPAGE图谱,将其中的14株菌分为3个MOMP组,Ⅰ组的主要蛋白带为40kD和43kD,Ⅱ组的主要蛋白带为40kD和50kD,Ⅲ组的主要
2003, 10(3):0.
摘要:以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鱼种为试验对象,养殖试验周期为60d。平均试验水温(26.5±0.5)℃。基础饲料粗蛋白水平(质量分数)为41.03%,添加盐酸甜菜碱水平(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4%、0.6%和0.8%。试验结束后,停饲24h取样测定。结果表明,盐酸甜菜碱使整鱼
2003, 10(3):0.
摘要: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样品中共鉴定出13种,其组成无明显季节变化。调查期间毛颚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45.70/m
2003, 10(3):0.
摘要:采用沙子、活性炭与沸石作为生物滤器载体对牙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牙鲆体长10~15cm,在盐度30,pH8.0~8.1,水温(20±1)℃时的产氨速率为0.248g/(kg·d),产磷速率为0.537g/(kg·d),溶解有机物积累速率为1.406g/(kg·d)。以沙子、活性炭及沸石为载体的生物滤器对其废水处理
2003, 10(3):0.
摘要:鱼类标志技术已在鱼类种群密度、死亡与补充、生长和生产力等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已成为鱼类种群估算、资源评估、以及洄游与分布调查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鱼类标志技术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与讨论,并对各种标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以
2003, 10(3):0.
摘要:采用组织化学方法,AB-PAS染色,对人工养殖的1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壳长35~40mm)进行显微观察,发现海湾扇贝唇瓣、口唇、胃、肠、直肠、晶杆囊和肝脏中均有粘液细胞分布,其中,内唇瓣的内表皮和外唇瓣的外表皮粘液细胞数量较多,其中Ⅱ型(AB-PAS染色呈蓝色)最
2003, 10(3):0.
摘要:取活体栉孔扇贝(壳高55~65mm),剖取贝柱或汽蒸开壳后取贝肉,制成3类不同水分活度(a↓(W))的试样,测定其制品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关系以及贮藏试验中变质菌类型。结果表明,对于L-a↓(W)型制品(0.60<a↓(W)<0.70),传统制品干贝的安全水分含量为17.3%以下,添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