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1(1):0.
摘要: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 asotus 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 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
2004, 11(1):0.
摘要: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 MIH)属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CHH)家族。MIH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合成。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眼柄总RNA为模板,根据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 mol
2004, 11(1):0.
摘要:采用ELISA、试管凝集、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溶藻胶弧菌(V.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 paraheamolyticus)、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等水产养殖中主要
2004, 11(1):0.
摘要:从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对虾中提取和纯化WSSV,对其蛋白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SSV蛋白酶具广泛的pH稳定性,当pH达7.5时,蛋白酶活性最大;pH高于100时,酶活力很低,其蛋白酶偏碱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氟(PMSF)对酶活性
2004, 11(1):0.
摘要:按一定梯度配制5种含不同水平肽聚糖制剂的饲料,投喂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35 d后取实验对虾血样,用于测定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磷酸酶活力、溶菌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饲料中肽聚糖质量分数为500×10-6的实验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最高,
2004, 11(1):0.
摘要:对大连地区患“面盘解体病”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面盘幼虫进行电镜观察,并对健康海湾扇贝幼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患该病面盘幼虫病症为:下沉,组织解离,游泳器官面盘解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部死亡。对发病面盘幼虫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该病原病毒主要
2004, 11(1):0.
摘要:以产于广东和广西两省海区的7个野生文蛤(Meretrix meretrix)群体为实验对象,结合形态特征、生长性能分析与核基因DNA的RAPD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贝壳形态方面,广西各群体的平均壳长、平均壳高、平均壳宽、壳重和总重都明显大于广东群体(P<0.01
2004, 11(1):0.
摘要: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产后亲鱼的恢复培养全过程包括:产后亲鱼的海水淡化、诱导开口以及亲鱼培育。对2种不同淡化方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日本鳗鲡亲鱼的海水淡化方式以缓慢连续的方式较好,即每天换水1次,每次淡化量为总盐度的3%~4%,总淡化时间为1个月。淡化后的
2004, 11(1):0.
摘要: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1998年2月~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北部湾毛颚类以暖水种为主,主要种类有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小箭虫(S. neglecta)、百陶箭虫(S. bedoti)、凶型箭虫(S. ferox)、规
2004, 11(1):0.
摘要:2001~2002年,采用连续观察法对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Oshima)人工授精的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观察,倒刺胚胎发育分为22个时期,成熟卵直径2.87~3.12 mm,金黄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后30~50 s膨胀达最大,外膜径达3.35~3.55 mm。在水温(25±0
2004, 11(1):0.
摘要:在饵料中添加60 mg/g富含虾青素的法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喂养中国金鱼(Carassius auratus) (体重约5.5g),60 d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鱼头、鱼鳞、鱼肉、鱼尾各部位单位质量色素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6%、45.5%、31.0%和21.2%,差异均极显著(P<0.01) 。通过HP
2004, 11(1):0.
摘要:以光镜和电镜观察处于蜕皮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具Y-器官(YO)1对,卵圆形,直径1.5~2.0 mm,苍黄色,位于头胸部鳃腔前端,大颚外侧内收肌腹缘,邻近头胸甲内侧上皮。YO细胞排列成索状,细胞索之间为血窦,YO的细胞索由一种细
2004, 11(1):0.
摘要:病毒进入宿主机体后,病毒粘附蛋白(VAP)首先与宿主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被吸附到宿主敏感细胞上,然后通过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中,完成脱囊膜或脱壳并进行复制、转录及装配等增殖过程。许多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试图寻找可以阻断病毒吸附的抑制剂,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