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1(3):0.
摘要:利用RAPD技术对取自胶州湾(青岛)、台湾海峡(厦门)和北部湾(海南)3个天然群体的24尾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进行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所使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28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片段,共计200条,大小在200~2 500 bp,其中多
2004, 11(3):0.
摘要:采用RDP试剂提取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不同免疫时相肝脏的总RNA,经Oligotex试剂盒纯化得到mRNA。根据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ad of RNA transcript)原理,利用含sfiIB酶切位点的Oligo(dT)引物合成eDNA第l条链,利用含sfiIA酶切位点的SMARTⅢ寡核苷酸作为c
2004, 11(3):0.
摘要:通过室内毒理实验,研究印染废水(主要有毒物质为苯胺C↓(6)H↓(5)NH↓(2)和苯酚C↓(6)H↓(5)OH,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和24 mg/L)、电镀废水(主要有毒物质为锌、铜和铅,质量浓度分别为1 970 mg/L、9 mg/L和7.5 mg/L)、农药废水(主要有毒物质为久效磷和亚磷酸盐二甲酯)及其
2004, 11(3):0.
摘要: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30~40 mm)72.31~109.85 mg·ind↑(-1)·day↑(-1)、中等个体(壳长50~60 mm)103.49
2004, 11(3):0.
摘要:鱼类在水中游泳时,需要克服水的阻力从而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鱼类依鱼种、大小以及形态特征的差异,在同样的水流条件或游泳速度下,其水中阻力也不相同。本研究通过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在垂直循环水槽中进行游泳阻力测试实验,分别用3种特征面积(横截面积、湿
2004, 11(3):0.
摘要: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
2004, 11(3):0.
摘要:石油污染是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为了掌握该海域海洋鱼类石油污染现状及特点,在近岸6个水域采集了蓝圆鲹(Decapterus mareausi)、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斑鰶(Clupanodom punctatus)和花鲆(Tephrinectes sinensis)等4种鱼类样品,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2004, 11(3):0.
摘要:近海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化学监测方法存在着其固有的缺陷,采用指示性生物来反映变化的水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大型海藻江蓠(Gracilaria)为自养生物,易养殖,能忍受盐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对较大的波动,是理想的研究材料;它能对环境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及来源,通过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