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1(5):0.
摘要:将热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生物被膜(biofilm,BF)菌苗和浮游(free cell, FC) 菌苗口服免疫小鼠和剑尾鱼,通过测定抗体效价、相对保护率、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和肠道sIgA浓度,评价免疫效果。免疫20 d后,BF菌苗组50尾剑尾鱼的相对保护率为68%;FC菌苗组
2004, 11(5):0.
摘要:分别在拥挤胁迫后第3、10、20、30天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血液皮质醇水平和血液溶菌酶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在每次采集血样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人工感染以评估鱼体抵抗力。结果显示,血液皮质醇水平在胁迫后几天内显著升高(P<0.005),随后虽有
2004, 11(5):0.
摘要:在20~24 ℃饲养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主要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 d(对照组)、7 d、14 d和21 d,然后恢复投喂30 d。结果表明,饥饿后,消化道管腔变窄,管腔壁变薄,胃和肠的皱褶减少,变浅,肝脏出现萎
2004, 11(5):0.
摘要: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
2004, 11(5):0.
摘要:利用2000~2002年在长江口渔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该水域的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域的渔业生物群落以鱼类为主要生物类群,占有绝对优势;甲壳类和头足类为其次要组成部分,处于生态劣势。群落生物量以秋季最大,春
2004, 11(5):0.
摘要: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在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采得南极海水水样和海冰样品,从中分离纯化出南极冰藻绿藻B-7,通过单因子试验及L25(5↑(6))正交试验表对其进行异养培养条件研究,并采用全量凯氏定氮法及气相色谱法测定该藻在异养培养条件下生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异
2004, 11(5):0.
摘要:以海带为材料,研究了活性氧(ROS)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中的产生及其作用。结果表明:①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引起海带活性氧的大量产生,且海带No.1活性氧的产生速率始终明显大于海带901(P<0.05)。②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早期阶段,海带维持着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和对褐藻酸降解菌感
2004, 11(5):0.
摘要:以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ureus)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淀粉酶、脂肪酶分布与特性。结果表明,Ⅰ(体重55.14 g)、Ⅱ(体重122.82 g)、Ⅲ(体重225.68 g)组实验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均表现出相似规律: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实验鱼体重从5
2004, 11(5):0.
摘要: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 mm放大到39 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渔获平均体长Y、渔获平均体重Y和渔获
2004, 11(5):0.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rosis factor,TNFα)是机体抵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入侵感染时的一种重要的介质,而且TNFα在机体内还起着其他治疗方面的功能,包括抗肿瘤、休克和胚胎发育等。TNFα主要由几种免疫细胞产生,如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天然杀伤(NK)细胞、嗜中性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