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0.
摘要:对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单环刺螠虫(Urechis uniconctus)变态前幼虫发育的同工酶及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中5种同工酶(EST、MDH、AMY、LDH、ALP)酶谱均随发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EST酶谱最为复杂,由原肠期的1条酶带增至体节幼虫时期的6条。MDH在发育各时期皆有表达。在原肠时期
2005, 12(3):0.
摘要: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规格和温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耗氧率(O)和排氨率(N)的影响。实验所用方斑东风螺规格为壳高(3.147±0.115)~(6.862±0.237)cm,软体部分干重(2.0145±0.12)~(11.0636±0.36)go结果表明:(1)个体大小、温度以及二者的综合效
2005, 12(3):0.
摘要:用1 m×1 m×1 m的实验网箱,在盐度分别为0、10、20及30的水体中进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和以色列红罗非鱼(Israeli red tilapia)幼鱼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盐度、鱼的种类及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都对3种罗非鱼
2005, 12(3):0.
摘要:在室内水槽中进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的大量培养,研究不同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对该溞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影响。所用蒙古裸腹溞为20世纪90年代采自山西省晋南半咸水湖、在海水中长期培养保存下的溞种。实验1中,接种密度分别设为338 ind/L、145ind/L和88 ind
2005, 12(3):0.
摘要: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采用3种室内可能得到的实验饵料:冷冻细脚长(左虫右戎)(Themisto gracil-ipes)、天然成体卤虫(Artemis salina)和小黄鱼糜(Fish silage),在流水条件下,比较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Amrnodyte personatus)对上述3种饵
2005, 12(3):0.
摘要:利用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部分片段为探针,从条斑紫菜(Porhyra yezoensis)叶状体的cDNA文库中筛选出1种新型的编码APX的全长cDNA克隆。该克隆开放阅读框编码242个氨基酸,与高等植物已知的胞质APX序列相似,同时具有两个特征性的保守区域。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
2005, 12(3):0.
摘要: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63±1.80)crn,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幼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
2005, 12(3):0.
摘要:根据2000~2003年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海区浮游植物年际平均总量为2225.44×10↑(4)ind/m↑(3),长江口浮游植物数量最高(8262.17×10↑(4)ind/m↑(3)),舟山渔场次之(91.16×10↑(4)ind/m↑
2005, 12(3):0.
摘要:利用几何相似原理将传统的过滤性渔具选择性曲线转化为选择性曲面。运用选择性方程,并假设不同网目大小的渔具对相同尺寸渔获个体的渔获服从多项分布后,对过滤性渔具的网目选择性建立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同时,通过假设检验对模型进行简化。使用平行作
2005, 12(3):0.
摘要: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2005, 12(3):0.
摘要: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肠道经组织捣碎,正丁醇脱脂,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得到蛋白酶纯品。经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均显示为单一条带。酶的等电点为6.2,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10.5,K↓(m)(酪蛋白)值为5
2005, 12(3):0.
摘要:利用20个高GC含量的8 bp的随机引物开展野生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DNA扩增指纹的研究,以建立鲮鱼DNA扩增指纹(DAF)技术,包括引物设计,PCR反应条件的设置。结果显示,DAF引物浓度相对较高,最佳引物浓度为3.5 μmol/L。DAF引物pn-16(GCGACCTG)扩增表明,DAF有好的重
2005, 12(3):0.
摘要:以幼体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Cu↑(2+)浓度梯度设置为0.10 mg/L、0.20 mg/L、0.50 mg/L和1.00 mg/L;Zn↑(2+)浓度梯度为1.00 mg/L、2.00 mg/L、5.00 mg/L和10.00 mg/L。实验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在6 d内Cu↑(2+)(除1 mg/L处理组外)
2005, 12(3):0.
摘要:选取凡纳缤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4种组织(鳃、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着重对膜蛋白的提取方法及其多肽组成进行分析。在对虾组织膜蛋白提取过程中,使用了5种蛋白酶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氟PMSF、胃酶抑制剂、亮抑酶肽、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减少组织
2005, 12(3):0.
摘要:根据已测序的WSSV-VAP1全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经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扩增出约838 bp的特异条带,将其回收后克隆入pGAPZa-A载体中,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序列与GeneBank登录序列(GenBank No.AF411634)核苷酸同源性100%。序列分析表明,WSSV-VAP1
2005, 12(3):0.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始,科研人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将各类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数据对海洋水温、海流、光、盐度、溶解氧、气象因素、水深、海底地形、饵料生物等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并将所得结果用于指导渔业生产、促进渔业研究、预警海洋灾害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