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4):0.
摘要:以白鲟科和鲟科的13种鲟鱼为研究对象,设计7对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线粒体DNA(mtDNA),扩增片段大小在2~3 kb,总长度约为整个mtDNA的97%。同时利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即MboⅠ、Cfo I和Hae Ⅲ对13种鲟形目鱼类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2005, 12(4):0.
摘要:向性成熟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个体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所获得的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分别置于20℃、25℃和30℃条件下,使其发育。经性腺检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泥鳅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
2005, 12(4):0.
摘要:研究了运输、温度和空气暴露胁迫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和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60min长途运输使许氏平鲉和花鲈的血糖含量都有所上升,其中许氏平鲉的血糖含量在运输后24h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花鲈的血糖水平在168h后可恢复到稳定状态。
2005, 12(4):0.
摘要:运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2002年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布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用Kriging法对不同时期的小黄鱼分布进行空间插值成图。结果显示,不同时期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变异函数均可拟合为球状模型,秋季的空间变异程度最高,冬季随机性变异占总变异的
2005, 12(4):0.
摘要:根据疾病事件与症状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覆盖集理论提出疾病诊断的新指标,构造症状与疾病之间的0-1整数规划模型,并采用禁忌搜索(TS搜索)方法来求解这一问题。通过大量鱼病诊断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TS搜索算法在降低误诊率和减少响应时间方面均有良好的性能。 <专
2005, 12(4):0.
摘要: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桡足类组织细胞膜,依照本实验室确立的细胞膜与WSSV特异性的结合关系,进行了桡足类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说明了桡足类细胞膜上存在有WSSV的受体蛋白,其为确定桡足类属
2005, 12(4):0.
摘要: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育苗池为水泥池,规格为4.0m×6.0mx1.6m,分设正常池与水华发生池,各设3个平行池,每池养殖幼海马约1000尾,测定水体水华发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理化因子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当水温高于24℃时,育苗池易发生水华,形成水华的优势藻为铜
2005, 12(4):0.
摘要:对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用RT—PCR的方法从三角鲂肝脏克隆了三角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的cDNA序列。三角鲂传统的形态学数据与团头鲂相似。序列分析表明,三角鲂IGF-IcD-NA由486个核苷酸构成,编码161个氨基酸,包含整个信号肽、B、C
2005, 12(4):0.
摘要:通过卵巢离体实验研究性激素、大豆黄酮、生物胺及神经组织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雌二醇可显著地增大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卵巢卵母细胞的直径,黄体酮可显著增大卵黄发生前期卵巢卵母细胞直径,对初级卵黄发生
2005, 12(4):0.
摘要: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
2005, 12(4):0.
摘要:氟苯尼考(forfenic01),又称氟甲砜霉素,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1990年氟苯尼考首次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黄尾鰤(Seriola lalandei)、真鲷(Pagrosomus major)、银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日本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2005, 12(4):0.
摘要: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是国际兽疫局(0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个体的流动有可能造成该病病毒传播。有迹象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养殖对虾中已发现IHHNV,且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