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6):0.
摘要:根据性腺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岩虫(Marphysa sanguinea)性腺发育可分为增生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4个阶段。通过连续两年每月对岩虫性腺组织切片观察可以确定,在山东省乳山海区的岩虫性腺发育为1年1个周期。12月至翌年6月为增生期;7~8月为成熟期;7月下句至8月为排放
2005, 12(6):0.
摘要: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肝脏的线粒体DNA为模板,按照红鳍东方豚(Takifugu rubripes)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及其侧翼tRNA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克隆的暗纹东方鲀Cyt b基因(1137bp)及其5′端上游的tRNA↑(Gl
2005, 12(6):0.
摘要: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由日本海溯河洞游到中国境内绥芬河的三块鱼(Tribolodon brandti)和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繁殖群体的生化遗传结构及变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2种同工酶中共检测出27个基因位点,三块鱼和珠星三块鱼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22.
2005, 12(6):0.
摘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低温驯化的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肝胰腺中抗氧化酶(SOD、CAT和GPX)活性和脂类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以及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锯缘青蟹肝胰腺中抗氧化酶(SOD、CAT和GP
2005, 12(6):0.
摘要:以MA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以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诱变株1号为研究材料,进行物理因子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累积的调控实验。温度梯度为15℃、20℃、25℃、30℃和35℃;光照梯度为黑暗、1000lx、2000lx、4000lx、6000lx和8000lx;盐度设0、4、8、12、16和20。进
2005, 12(6):0.
摘要:将皱纹盘鲍依壳长分为4个组群,分别为4月龄组、1龄组、2龄组和3龄以上组。比较研究环境水温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个体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对皱纹盘鲍的生长影响显著,不同发育期的皱纹盘鲍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成
2005, 12(6):0.
摘要:以历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东渔场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生态效率、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等模型参数的调查和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进而应用Stee
2005, 12(6):0.
摘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no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
2005, 12(6):0.
摘要:2004年8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日龄为56d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作为实验动物,开展Hg↑(2+)、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
2005, 12(6):0.
摘要:研究溶解氧(DO)含量、养殖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及饵料转化率(FCE)的影响,同时通过生产试验探讨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体重增长量、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影响程度
2005, 12(6):0.
摘要: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发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组织提取液。观察发现,提取液中存在大量病毒样粒子,该病毒粒子近似球形,具有囊膜。囊膜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的核心结构。完整的病毒粒子直径为80~100nm,囊膜厚6~10nm,核心结构直径35~45nm,呈六边形
2005, 12(6):0.
摘要: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鲜度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大黄鱼在0℃、5℃、10℃时有氧贮藏的特定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在感官货架期终点菌数N↓(s)(CFU·g↑(-1))的对
2005, 12(6):0.
摘要:对人工繁殖的卵形鲳蜷(Trachinatus ovatus)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受精卵由人工养殖的性成熟亲鱼,经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获得。卵形鲳鲹的成熟卵呈圆形,平均卵径为967.8μm。受精卵在水温18~21℃、盐度31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41h27min后孵出仔鱼。胚胎
2005, 12(6):0.
摘要:根据1993~2002年南海区3省市渔业公司在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拖网的生产资料和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底拖网主要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结果表明,底拖网渔获种类组成基本相同,主要渔获经济种类有20多种,以蛇鲻属(Synodidae)、大眼鲷属(Priacanthidae)等底层鱼类为主,
2005, 12(6):0.
摘要:立克次氏体是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病原之一,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目前主要采用Fryer法和依照《贝格恩细菌分类手册(第二版)》标准的方法对立克次氏体进行分类,细胞培养法、组织切片技术、PCR、核酸探针及ELISA等方法是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研究成果表明此种病害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