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3(2):0.
摘要: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采自江西瑞昌、湖南长沙的天然群体以及天津宁河的人工繁殖群体共127尾,对其线粒体DNA的D-loop区段进行PCR扩增,使用12种核酸内切限制酶酶切。酶切结果显示,在12种内切酶中,8种有酶切位点,2种个体间有变异,为Afa I和Hinf I,共得到7种单倍型。
2006, 13(2):0.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与放射性杂交相结合开发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基因组微卫星资源。以团头鲂基因组DNA为材料,经Sau 3A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400~900bp的片段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探针进行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将得到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
2006, 13(2):0.
摘要: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血细胞染色的抗凝剂、染色方法进行筛选。蟹样品体质量约250g。采用亚甲基蓝、瑞氏法染色后,在Olympus油镜下观察、记数、测量,再结合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对锯缘青蟹血细胞进行分类。根据血细胞质中颗粒的有无、大小、折光性、染色特性及细胞的大
2006, 13(2):0.
摘要:以光镜和电镜观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自由丝状体生长过程中,从营养藻丝、壳孢子囊枝到成熟的壳孢子囊枝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光镜下自由丝状体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外部形态、色素体位置和颜色均发生变化;电镜观察显示了3个不同时期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包括
2006, 13(2):0.
摘要: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
2006, 13(2):0.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以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估算东海区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届性成熟年龄的体长,以及各鱼种实测最小性成熟体
2006, 13(2):0.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光照、温度、盐度及pH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 formis)和菊花心江蓠(G.lichevoides)N、P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4个环境因子对这两种藻类的N、P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龙须菜N吸收速率影响的适宜范围分别为:光照强度100~240μE·m
2006, 13(2):0.
摘要:取温室养殖的1龄患真菌病暗纹东方魨(Takifagu obscurus)进行观察,患病暗纹东方魨体质量(25±3)g,体表出现点状白斑,变成黄棕色,形成环状苍白圈,病灶中心溃疡糜烂,可延伸至肌肉,死亡率达100%。病原菌分离和培养观察显示,菌丝粗大、无隔、分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真菌
2006, 13(2):0.
摘要:用6072对斑马鱼(Danio rerio)微卫星引物对黑龙江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wuyuanensis)和柏氏鲤(Cyprinus pellegrini Tchang)进行种间遗传差异分析,共发现563个斑马鱼微卫星标记在鲤鱼种间表现出多态性。从
2006, 13(2):0.
摘要:利用紫外线诱导进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单倍体的研究,用强度为2561 μW/(cm↑(2)·s)的紫外线(254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展开实验。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D型幼虫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遗传失活的精子与正常卵
2006, 13(2):0.
摘要:从白鲢(Hypophthal michthys molitrix)骨骼肌中分离纯化到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该抑制剂的分子量大约50kD,用PAGE-明胶电泳证明,该抑制剂对胰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当温度超过60℃时,抑制剂的活性下降70%左右,但在pH3~11的范围内均有活性。用MTT法分析白鲢骨骼肌丝氨
2006, 13(2):0.
摘要: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是一种能够引起鲤科鱼类急性传染性病毒病-鲤春病毒血症(SVC)的病原,一旦暴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在欧洲的鲤鱼养殖中广泛传播,主要症状为体内出血,腹膜炎及腹水。SVCV具有囊膜,暂时列为弹状病毒科水泡性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