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3(5):0.
摘要: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jnctus)消化道的发生及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消化道起源于原肠胚期内陷而成的原肠腔;至早期担轮幼虫时期,消化道连通,开始摄食,此时据管腔直径不同消化道可分为口、食道、胃、中肠及后肠。附着变态后,其
2006, 13(5):0.
摘要:β-actin是actin家族的一员,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内运动和细胞分裂等细胞生理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克隆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β-actin基因的cDNA全长1804bp,开放阅读框长1128bp,编码375个氨基酸,5’和3’末端非翻译区域(UTR)分别为94bp和582bp。RT-PCR结果表
2006, 13(5):0.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胰脏组织的cDNA文库,并对768个随机挑选的克隆进行部分测序,获得了567个ESTs。BLAST结果表明,457个ESTS与GenBank中已经鉴定的130个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有5个基因是已经报道的,125个是草鱼中首次鉴定的基因;110个和未
2006, 13(5):0.
摘要: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性腺的分化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观察了雌雄性腺的形成过程及各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多鳞铲颌鱼卵巢和精巢开始分化的时间分别在80日龄和90日龄,雌鱼和雄鱼的性成熟年龄分别为36月龄和24月龄,精子和卵子的
2006, 13(5):0.
摘要:选取性成熟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亲鱼,体质量800~2300g,经人工催产后,在27℃条件下进行干法人工授精。取成熟卵及相遇后不同时间段的精卵用扫描电镜对赤眼鳟成熟精、卵及精子人卵早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赤眼鳟成熟精子为鞭毛型形态,全长19.6~22.4
2006, 13(5):0.
摘要:用钼蓝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两种颜色的卵子及其早期胚胎中磷脂含量和核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橘红色卵子的RNA含量较浅黄色的略高,而两种颜色卵子的DNA含量却非常相似;在2细胞期,高受精率的受精卵其RNA量迅速增加,DNA和磷脂
2006, 13(5):0.
摘要: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富集法,筛选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微卫星分子标记,并用同位素法进行二次筛选。结果在筛选的192个菌落中获得136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分析,获得微卫星序列179个,其中完美型占50.8%,非完美型43.0%,混合型占6.1%。除探针中使用的CA
2006, 13(5):0.
摘要:根据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亲和原理,采用生物素一磁珠富集微卫星,与传统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构建筛选大黄鱼的微卫星文库。用生物素-微卫星捕捉单链限制性酶切片段(含有接头和大黄鱼微卫星序列),经PCR扩增单链目的片段形成双链,然后连接至T载体上,转化感受态细胞。
2006, 13(5):0.
摘要:以斑马鱼(Daniorerio)和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作比较,对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进行研究,测定丝足鱼的96h半致死盐度(LS↓(50)-96h)、平均存活时间(MST)、50%存活时间(MT↓(50))、开始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等耐盐指标,并逐级提高养殖水体盐度对丝足
2006, 13(5):0.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青海湖3个不同地区(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Kessler))线粒体D-loop基因片段,测定该基因片段1005bp序列。通过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比较分析,对比3个不同地区的83尾青海湖裸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共检测出多态性位
2006, 13(5):0.
摘要: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 japoni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
2006, 13(5):0.
摘要:从养殖的患病军曹鱼身上分离出1株病原菌JT2,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经回归感染实验,证明该菌为军曹鱼病原菌。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用API-ID32E系统鉴定该菌。再经Biolog-GN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结果JT2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ariae)相
2006, 13(5):0.
摘要: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rnatus 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 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
2006, 13(5):0.
摘要:将含有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的主衣壳蛋白(main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a-MCP转入大肠杆菌BL21后,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柱层析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作
2006, 13(5):0.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组织染色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对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精巢的发育状况和生殖季节血浆睾酮(T)对注射外源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鲽精巢为小叶型,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性腺成熟系数(GSI),肝重指数(HSI)和
2006, 13(5):0.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zaceus)体质量约0.5 kg,活体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结果表明,牙鲆消化道和高等脊椎动物类似,分为口咽腔、食道、胃、胃盲囊和肠。肠也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胃和
2006, 13(5):0.
摘要:在各类脊椎动物中,软骨鱼类是开展染色体研究最少的类群。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了70种软骨鱼的核型,仅占现生838种软骨鱼类的8.35%,包括31种鲨类,37种鳐类和2种全头类。已报道的软骨鱼类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2~104(巴西双鳍电鳐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8例外),常存在微染色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