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7(4):0.
摘要:
2010, 17(4):0.
摘要:
2010, 17(4):0.
摘要:
2010, 17(4):0.
摘要:
2010, 17(4):619-629.
摘要:利用24个鲤(Cyprinus carpio L.)EST-SSRs标记和41个SSRs标记对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回交子代的84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共得到182个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数2~4个,片段长度142~329 bp,有效等位基因数1.391 3~3.935 3,观察杂合度0.321 4~1.000 0,期望杂合度0.282 9~0.753 5,平均位点多态信息含量0.512 0。利用统计软件SPSS的GLM程序对65个微卫星标记与鲤鱼体质量、体长、体高和吻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中与体质量、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E365;与体质量、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816;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726,与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107、 HLJ1098;与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111、 HLJ817;与吻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E331、 HLJ906、 HLJ1330。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与4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并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定位等位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徐革锋 , 杜佳 , 张永泉 , 刘洋 , 尹家胜 , 牟振波
2010, 17(4):630-638.
摘要:通过性激素药物诱导和人工繁育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与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进行属间远缘杂交,并对杂交种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6.2~8.9℃条件下,哲罗鱼(♀)×细鳞鱼(♂)的杂交受精卵完成胚胎期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5 806.70℃·h,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24个发育分期。刚破膜的仔鱼不具有游泳能力,全身透明,体循环清晰可见;7 d后卵黄囊期仔鱼口裂明显,头顶部和腹部开始变得浅黄,尾鳍分化不断完成;17 d后,仔鱼开始上浮,卵黄囊基本吸收完全,仔鱼具有游泳能力,鳍条和腹部鳞片开始不断分化。上浮40 d后仔鱼发育成稚鱼,脂鳍分化和身体两侧鳞片覆盖基本完毕,幼鲑斑开始出现。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初步断定,该杂交种的胚胎发育速度介于双亲之间,稚鱼期基本具备成鱼形态特征,早期杂交种外部形态略偏向于哲罗鱼,但仔稚鱼期生长较双亲快,推断这种杂交优势的贡献力可能来源于母本。
2010, 17(4):639-648.
摘要:分别使用5 μg/mL、25 μg/mL、50 μg/mL、75 μg/mL和100 μg/mL剂量的CpG体外处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检测了胞内外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相对变化,进一步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分析了胞内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5 μg/mL剂量的CpG ODN-1670可以有效促进酚氧化酶原的表达以及增强胞内外酚氧化酶活性(P < 0.05),ODN-1670增强酚氧化酶活性的途径是经由促进胞内酚氧化酶原的表达,合成新的酚氧化酶原颗粒实现的。此外,本研究使用几种细胞信号转导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处理中华绒螯蟹离体血细胞,通过检测血细胞内外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探讨了ODN-1670触发proPO激活系统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其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含了G-蛋白介导的蛋白激酶C(PKC)途径,而酪氨酸蛋白激酶(RTK)途径对ODN-1670触发proPO激活系统的活化进行负调控。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探讨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功能和防卫机理奠定基础。
曲宪成 , 崔严慧 , 周正峰 , 曲学伟 , 金一春 , 胡萍华 , 尚晓莉 , 程翠 , 张开岳 , 张勇 , 蒋骄云
2010, 17(4):649-658.
摘要:利用改进的锚定PCR方法克隆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促性腺激素Ⅱβ(GtH Ⅱβ)亚基基因5 ′端侧翼序列,并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荧光素酶质粒表达载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GtH Ⅱβ亚基基因5′端侧翼序列长度为1 354 bp,其中包括TATA盒、ERE、ARE、PRE、GRE、LHX3、SF-1、Sp1、Pit-1、NF-Y和AP1等可能对GtH Ⅱβ亚基基因转录调控起重要作用的功能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转录起始位点位于- 40~10 bp。进一步利用PCR方法扩增得到了811 bp (- 771 ~ +40 bp)、601 bp (- 561 ~ +40 bp)、386 bp (- 346 ~ +40 bp)、239 bp (- 199 ~ +40 bp) 和98 bp (- 58 ~ +40 bp) 的5个缺失片段,并同全长片段一起分别连接至pGL3-Basic报告基因载体,成功构建了团头鲂GtH Ⅱβ亚基基因5 ′端侧翼序列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其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沙珍霞 , 王娜 , 王启龙 , 徐田军 , 王磊 , 董晓丽 , 陈松林
2010, 17(4):659-670.
摘要: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 是Toll/IL-lR家族成员,是TLR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迄今,在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半滑舌鳎中尚未见有关MyD88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yD88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半滑舌鳎MyD88基因的cDNA 全长为1 612 bp,其中包括132 bp 的5 ′非翻译区(UTR),590 bp的3 ′ UTR和编码285个氨基酸残基的85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MyD88蛋白在N端具有死亡结构域 (Death Domain,DD),C端具有TIR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Domain,TIR), MyD88基因组全长为2 923 bp,包括5 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半滑舌鳎MyD88和牙鲆聚在一起,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 MyD88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血液、脾脏、头肾、肝脏等免疫组织和精巢、卵巢生殖腺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利用LPS(lipopolysaccharide)、PGN(peptidoglycan)和poly I∶C作为免疫刺激源感染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结果显示,三者均可诱导MyD88基因的表达上调。鳗弧菌(Vibrio angaillarum)感染实验表明,注射鳗弧菌96 h后MyD88基因在脾脏中表达量升高了近180倍、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升高了60多倍;在注射鳗弧菌48 h后,头肾中表达量升高了近5倍。上述实验暗示, MyD88基因在半滑舌鳎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菲 , 孙慧玲 , 许强 , 谭杰 , 燕敬平 , 王清印
2010, 17(4):671-680.
摘要: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前肠、中肠和后肠内含物的细菌群落组成。通过软件Bio-rad Quantity one 分析DGGE 指纹图谱,发现刺参后肠内含物的条带数目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 = 0.003, P = 0.016),表明刺参后肠内含物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中肠;前肠内含物的细菌多样性最低。UPGMA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刺参个体其后肠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最小,前肠的细菌群落差异最大。经DGGE 分离、条带切割和序列测定,共获得了13 条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参消化道内含物的细菌群落可主要归属于5大类群,即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 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 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柔膜菌纲(Mollicutes)。刺参前肠、中肠和后肠内含物的优势菌群均为γ-proteobacteria。Blast 分析显示,其中12 条与之亲缘关系最近的序列来自从海洋环境中获得的细菌克隆,表明刺参消化道的细菌群落可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刺参的栖息地环境。
钟茂春 , 郑光明 , 赵建 , 朱新平 , 马丽莎 , 潘德博 , 陈昆慈 , 谢文平 , 史燕
2010, 17(4):681-688.
摘要:提取新鲜鲮(Cirrhinus molitorella)肌肉总RNA,采用RT-PCR技术分段克隆鲮Myf5基因核心序列,获得1 104 bp的目的片段,其中开放阅读框为723 bp,编码240个氨基酸。分析表明,鲮Myf5蛋白具有MRF家族基因的典型性碱性bHLH螺旋-环-螺旋 (Basic helix-loop-helix,bHLH)结构。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2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1 311 bp和90 bp。用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的方法分析了Myf5基因在珠江水系3个不同江段鲮中的遗传变异,分布及群体杂合性等群体遗传信息。发现其编码区非常保守,仅在外显子412位点处发生突变C→T。对该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北江段鲮中该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而东江和西江段种群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个江段种群总体上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存在较大基因流。以Myf5基因该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表明,3个种群未出现明显分化;通过该位点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江段种群杂合度都较高,中度信息含量(PIC)及多态信息指数,即该位点有较好的变异性及遗传多态性。3个江段种群总体上该位点在不符合Hardy-Weinberg的情况下AA > BB,并由该位点群体杂合性及中性分析表明该位点突变群体具体良好的多态性且不遵循中性选择模式,说明BB型个体受到自然选择。本研究结果表明,鲮Myf5基因的C412T与个体生长有相关性,可作为候选基因标记,用于鲮生长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2010, 17(4):689-694.
摘要:采用流式细胞术,以人(Homo sapiens)淋巴细胞DNA含量(7.00 pg/2C)为标准,以鱼的红血细胞为材料,测定中国6种重要经济鱼类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基因组大小(C-值)。结果显示,这6种经济鱼类的单倍体DNA含量分别为:条纹斑竹鲨(4.91±0.24) pg;斜带石斑鱼(1.25±0.04) pg;赤点石斑鱼(1.23±0.11) pg;大黄鱼(0.76±0.03) pg;中华乌塘鳢(0.85±0.04) pg;大菱鲆(0.65±0.01) pg。研究结果可为这6种经济鱼类的种质鉴定提供依据。此外,根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并结合其他鱼类的基因组大小资料,对鱼类基因组大小与其染色体数目及进化地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对比分析显示,鱼类进化地位越高则DNA含量越少,同时鱼类基因组的大小差异存在复杂性,并不完全与染色体数目相关。本研究还就鱼类基因组大小的测定方法等问题提出建议,认为应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人淋巴细胞作为规范的检测方法和对照标准。
2010, 17(4):695-700.
摘要:应用超速离心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浆样品进行处理,比较去除和未去除高丰度蛋白血浆的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结果表明:对虾血浆高丰度蛋白经去除后,血浆样品中的低丰度蛋白得到较好的分离和浓缩。未处理样品的2-DE 图谱分离的蛋白质170个,而去除高丰度蛋白后血浆 2-DE 图谱上分辨率增高,分离出蛋白质点520个,一些低丰度蛋白质被有效分离出来。研究证实,超速离心技术可有效去除对虾血浆高丰度蛋白(血蓝蛋白),提高低丰度蛋白的检出敏感性,为对虾等甲壳动物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麻建军 , 张殿昌 , 崔淑歌 , 姜晶晶 , 蒲含林 , 江世贵
2010, 17(4):701-712.
摘要:为了研究合浦珠母贝(Pincatada fucata)的先天免疫调控机制,利用cDNA文库筛选和重测序技术克隆了1个合浦珠母贝组织蛋白酶L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oCL2)。poCL2 cDNA全长1 094 bp,5 ′ -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长21 bp,3′ -UTR长80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993 bp,编码3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分子量为37.1 kD,理论等电点为6.9。poCL2蛋白由信号肽(Met1-Ala16)、前体域(Arg17-Asp113)和成熟域(Leu114-Val330)三部分组成,存在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Asn97),6个底物结合位点(Leu182,Met183,Ala249,Leu275,Gly278和Ser324),1个由半胱氨酸(Cys138)、组氨酸(His277)和天冬酰胺(Asn297)残基构成的催化位点和2个组织蛋白酶L签名序列(E42X3RX3WX2NX3IX3N61和G74X1NX1YX1D80)。同源性分析表明poCL2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高度保守,相似性在61.5%~73.9%之间,同源性在44.4%~59.8%之间。进化分析显示,poCL2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组织蛋白酶L聚为一支,和淡水螺(Radix peregra)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oCL2 mRNA在消化腺、外套膜、性腺、闭壳肌、肠、血淋巴和鳃组织中均表达,外套膜表达量最高。应激实验表明,经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或脂多(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poCL2 mRNA在消化腺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poCL2参与了合浦珠母贝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暗示其在合浦珠母贝先天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乃松 , 周洁 , 靳利娜 , 周恒永 , 马建忠 , 仇小洁
2010, 17(4):713-720.
摘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 g 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仅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鱼体质量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8.54%,体长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9.03%;恢复投喂3周后,禁食组鱼体质量、体长恢复到实验初始时水平(P > 0.05),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1);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果显示,禁食使大口黑鲈体质量、体长下降,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丰度也随之降低;而恢复投饲后,其生长、肝脏IGF-ⅠmRNA的表达丰度也逐渐恢复。研究表明,鱼类的营养状况、生长和与IGF-ⅠmRNA的表达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
2010, 17(4):731-738.
摘要: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 + )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预 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Cu2 + 污染对中华鲟幼鱼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Cu2 + 浓度升高对中华鲟幼鱼产生了较大的毒性,24 h、48 h、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0.059 32 mg/L、0.034 0 mg/L、0.028 3 mg/L和0.021 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7 mg/L;不同浓度Cu2 + 暴露时,中华鲟幼鱼肝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在暴露24 h时被显著抑制(P < 0.05),在处理48 h后酶活性逐渐恢复,随后又逐渐下降,其下降幅度与Cu2 + 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 < 0.05)。研究认为,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中华鲟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做中华鲟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FENG Zhengfu , , SHAO Mingyu , SUN Dapeng , ZHANG Zhifeng
2010, 17(4):930-940.
摘要:genes encode a large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sex determinationand a conservative DNA binding motif. In the present studyby using degenerate PCR an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 methods. The full)and an open reading frame(ORF) of 1 110 bp which encodes a peptide of 369 amino acids. The putative amino acid sequence shares the DM domain which is common to DMRT family. Phylogenetic tree revealed that the DMRT was clustered with DMRT4, and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DMRT4. Therefore, it was namedCf-dmrt4-likemRNA was detected by RT-PCR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from fertilized eggs to creeping larva, during which high level expression occured at cleavage embryo stage. The gene was also expressed in gill and testis of adult male, as well as in mantle, gill, kidney and adductor muscle of adult female, but not in ovary. The result of qRT-PCR during developmental cycles of both sexual gonads showed high expression of gene might be involved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 and takes on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issues and gonad development of both male and fe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