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9(2):223-228.
摘要:Hucho taimen)ATPμmol(Pi)/(min·mg prot)574.89~1195.40 μmol/g(琥珀酸脱氢酶ATP
2012, 19(2):246-255.
摘要:g<0.05), <0.05)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肝脏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 S40(>0.05)星斑川鲽幼鱼血浆甘油三酯, >0.05)活性不受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影响,
2012, 19(2):275-282.
摘要: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铜锈环棱螺的代谢水平对水温的响应较中华圆田螺更为敏感。呼吸熵和氧氮比结果表明,
2012, 19(2):283-293.
摘要:2+Zn2+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毒性单位配比下
2012, 19(2):294-300.
摘要:Ruditapes philippinarum)(<0.05), CYP41, , 0.25、21d基因在低浓度处理组被诱导污染评价的生物效应指标。
王奕玲 , , 李卓佳 , 张家松 , 文国樑 , 曹煜成 , 罗亮 , , 张华军 , , 韩宁 ,
2012, 19(2):301-309.
摘要:为了更好地预防对虾白斑综合征(WSS)的暴发, 探讨该病毒病的流行规律, 笔者针对养殖过程中对虾的携带WSSV情况展开调查。调查于2010年7月−2010年11月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养殖场进行, 从10口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中随机抽取6口进行跟踪采样。收集指标包括对虾生长状况、基本环境指标、浮游微藻种群结构和对虾病毒携带量等。本文重点报道利用实时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6口精养池塘对虾体内WSSV的携带量变化情况, 检测结果显示: ①1−3号虾池苗种携带WSSV, 其波动范围在1.3×103 ~1.7×104 copy/g之间; ②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均带毒, 鳃组织中的平均病毒携带量(2.3×109 copy/g)多于肌肉组织中的平均病毒携带量(3.2×108 copy/g), 且变化趋势一致,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③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对虾WSSV携带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期间各池出现过数次高值。前期WSSV拷贝数的波动范围在1.3×103 ~ 3.0×107 copy/g之间, 后期上升到1.5×106 ~1.2×1011 copy/g, 使得某些池塘养殖对虾WSS暴发。调查结果说明: 1)对虾携带WSSV可以进行养殖生长; 2)WSSV在对虾体内的含量是变化的, 且其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3)这种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带毒量随着养殖时间的进行及外界水环境中某些主要因子的变化而变化, 如: 养殖时间越长, 带毒量越高; 养殖环境中某些关键环境因子的改变, 如: 温差较大, 不良藻相转换, 天气骤变等均可引起对虾体内病毒含量较大的波动。鉴此, 作者提出, 构建并维持良好的浮游微藻的群落结构, 注意有害藻相改变时保持养殖水体环境稳定, 对环境突变前后都做好应对对虾应激的措施等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WSS暴发的可能。本研究通过对WSSV的密切跟踪, 旨在更好的反映其在养殖环境下的动态变化规律, 以及受各种环境因子影响的情况, 从而为预防对虾WSS提供依据和参考。
2012, 19(2):310-320.
摘要:以往研究认为,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 其中在东黄海, 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 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 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 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 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 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 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场大黄鱼的主体部分。由此可以认为: 官井洋所在的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东黄海大黄鱼同属于东黄海大黄鱼种群。这一结论通过3个旁证得到印证: 其一, 大黄鱼标志放流结果显示, 1959年4月21日在连江县北茭洋东32 m深的地方(26°21′5″N、119°50′E)重捕到浙江水产实验所于1958年5月20日在岱衢洋寨子山东偏北大黄鱼产卵场放流的1尾雄性大黄鱼, 因此, 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岱衢洋是相互混栖的同一群体; 其二, 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终年影响着闽浙近海, 难以形成大黄鱼种群隔离、种群分化所需要的海洋学条件; 其三, 官井洋大黄鱼春夏之交产卵, 与岱衢洋和猫头洋大黄鱼相似, 而与粤东和粤西大黄鱼在912月产卵完全不同。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
2012, 19(2):321-328.
摘要: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 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 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Bertana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497.8 mm, 0.26, −0.49; 424.1 mm, 0.28, −0.48; 385.3 mm, 0.33, −0.41和342.5 mm, 0.39, −0.36。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从1959−1960年的4.05龄提前到1992−1993年的3.66龄、1997−1999年3.05龄和2009−2010年2.43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59−1960年111.2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05.2 mm、1997−1999年的95.6 mm和2009−2010年的96.7 mm。对于同一体长组, 当前花斑蛇鲻的个体相对生殖力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56.4%。花斑蛇鲻种群生活史特征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 在捕捞引起进化背景下, 北部湾花斑蛇鲻种群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反应, 种群明显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 生长速度加快, 性成熟提前。
刘宝芹 , , 曾伟伟 , 王庆 , 张乐生 , 王英英 , 石存斌 , 吴淑勤
2012, 19(2):329-335.
摘要: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GCRV), 其中, 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 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 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 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 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 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实时荧光定量PCR 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 有较高的敏感性; 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 0.82% 与0.41%~0.52%, 重复性强; 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 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 其中28份为阳性, 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 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 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2012, 19(2):336-347.
摘要:为了研究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评价PAHs对海洋生物的生态风险, 于2010年6月采集珠江口伶仃洋水域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 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的16种PAHs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是143.90~522.67 ng/g, 平均含量287.05 ng/g, 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 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值法(如荧蒽/芘、芘/苯并(a)芘)对调查区域沉积物中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大部分站位沉积物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仅一小部分站位PAHs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 结果表明, 在所设的20个站位中, 有3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苊和芴对生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而其他站位沉积物中所有PAHs的含量均未达到生态风险评价标准, 可以确定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很小; 有9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茚并(1,2,3-c, d)芘对生物可能存在生态风险; 利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PAHs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的生态风险, 认为所有站位处PAHs对生物体的潜在的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2012, 19(2):348-354.
摘要: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 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 ± 1.2)‰和 (12.73 ± 0.38) ‰, δ15N分别为(6.44 ± 0.2) ‰和(5.61 ± 0.2)‰。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 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 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 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 y=97.167e-0.007 4x(R2=0.848 1), 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 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鱼类网箱养殖的养殖废物是南沙港水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
2012, 19(2):355-363.
摘要: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 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 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 bathybius)、红棘金线鱼 (N. 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 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 hexodon)、裴氏金线鱼(N. peronii) 及红金线鱼(N. 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 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 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 (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最小, COⅠ基因片段中为分别0.25%和0.003, Cyt b基因片段中为0和0, 两者亲缘关系非常近; 几种金线鱼之间尚未达到属的水平, 裴氏金线鱼仍属于金线鱼属; 两目的片段的NJ系统树均显示, 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在一起聚为一支, 而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发育分支; 红棘金线鱼和日本金线鱼是最新分化种, 金线鱼则是最早分化种; 几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约在中更新世时期。比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旨在为金线鱼属鱼类分类提供依据, 进而对鱼类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参考。
2012, 19(2):364-370.
摘要: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月生长指标的测定, 建立了1龄锦绣龙虾的生长模型。锦绣龙虾的体长(L)—体质量(W)的相关式为: W=0.034 8L3.066 3; 体长(L)和头胸甲长(CL)的相关式: L = 2.772 2CL + 0.337 9, 得出锦绣龙虾的体长生长方程: Lt=37.498×(1e0.076 77(t0.055 84)), 体质量生长方程: Wt=2 333.24×(1e0.076 7 7(t0.055 84))3.066 3, 体长生长速度方程为: dL/dt =2.879 8×e0.076 77(t0.055 84), 体质量生长速度方程为: dW/d t=549.244 3×e0.076 77(t0.055 84) (1 e0.076 77 (t0.055 84))2.066 3。计算出其拐点年龄(Tr=ln3/k+t0)为14.65个月。说明锦绣龙虾体长在前期生长较快, 而后期生长缓慢; 体质量前期生长较慢, 后期较快; 体质量增长速度曲线呈不对称的S曲线, 并具拐点, 在拐点处其体质量增长速度能达到最大值79.24 g/月。本研究旨在为锦绣龙虾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