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军 , , 张丽燕 , 邵长伟 , 王凯琳 , 齐茜 , 陈松林 , 温海深
2014, 21(5):863-863.
摘要:生长阻滞和 DNA 损伤诱生蛋白 45 (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protein 45, Gadd45) 基因在 胚胎发育和性别决定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 RACE 方法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中克隆得到了 1 个 Gadd45g 同源基因, 命名为 Gadd45g3。该基因全长 1 147 bp, 编码 155 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分析 表明, 半滑舌鳎 Gadd45g3 与其他鱼类 Gadd45g-like 的同源性为 79%~88%, 与硬骨鱼和高等脊椎动物的 Gadd45g 同源性为 58%~67%。对多个物种的 Gadd45g 同源基因的 CDS 区进行 Ka/Ks 分析, 发现 Ka/Ks 均小 于 0.3。FISH 结果显示, 半滑舌鳎 Gadd45g3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 Gadd45g3 在雌雄成鱼的脑中都有很高的表达, 说明其参与了神经发育; 在成熟性腺中, Gadd45g3 的表达具有精巢特异 性, 说明Gadd45g3是性别相关基因; 而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性腺中, Gadd45g3的表达量在孵化后20 d的雄性仔 鱼中显著高于同龄雌鱼(P<0.05), 但在孵化后 95 d 的雌雄仔鱼中均有高表达, 说明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和性 腺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胡雪松 , 于淼 , , 李池陶 , , 贾智英 , 石连玉
2014, 21(5):872-872.
摘要:利用 PCR 结合测序方法, 在鲤(Cyprinus carpio)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基因内 含子 1 和内含子 2 中各鉴定 1 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 分别命名为 intron1189 和 intron2310, 这两个位点均以 4 碱基为 重复单元。以黑龙江鲤(Cyprinus cario haematopterus, YL)(n=263)、德国镜鲤选育系(Cyprinus carpio L. mirror, JL)(n=229), 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 var. wuyuanensis, HL)(n=255)为研究对象, 评估了这两个位点不同 基因型(频率>3%)与鲤 4 个生长时段(135 d 、325 d、335 d 和 445 d)生长表型的关联。结果显示, 2个位点在 3 个鲤群 体中均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intron1189 位点多态性主要对 YL 的 135 d、325 d 体长和 325 d、385 d 体质量有显 著影响(P<0.05), 而 intron2310 位点多态性对 JL 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不同基因型个 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性状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显示, 在intron1189位点, 185/229基因型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 385 d 体质量最低, 而 205/221基因型 YL 的 135 d、325 d 体长和 325 d 体质量最高。在 intron2310位点, 290/350 基因 型 JL 在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及 135 d、325 d、385 d 体质量最低, 而 318/350基因型 JL 的 135 d、325 d、385 d 体长和 体质量均为最高。上述结果表明, 鲤 IGF-I 基因内含子中的这两个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潜在影响鲤的生长性能。
肖同乾 , , 鲁翠云 , 李超 , 曹顶臣 , 程磊 , 孙效文
2014, 21(5):883-883.
摘要:选用来源于鲤基因组中的鳞被相关基因(ant、eda、edar、fgfr)及其上下游序列中的 155 个微卫星标记, 对德 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L.)与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杂交的 F2 116 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 测, 以卡方检验估计群体 Hardy-Weinberg 平衡。结果表明, 36 个微卫星标记表现为多态, 各标记的等位基因数在 2~4 个浮动, 共检测到86 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标记 2.388 9 个;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 2.209 4; 平均观测杂合度 为 0.624 5; 平均期望杂合度为 0.529 2;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 0.432 1, 其中 23 个微卫星标记表现为中度多态 (0.25≤PIC<0.5), 13 个微卫星标记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 说明这个群体属于中度多态性水平。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结果显示, 61%标记显著偏离平衡, 人工选择压力和自交对家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SPSS 17.0 分析发现分 别有 10(28%)、7(19%)、7(19%)和 11 个(31%)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体厚存在显著相关性, 并发现 11 个优 势基因型。源于鳞被相关基因的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连锁的比例较高, 以上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提示鳞被基因与 所研究 4 种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王渝 , , 吕建建 , 刘萍 , 高保全 , 李健 , 陈萍
2014, 21(5):893-893.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总长为1 712 bp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水通道蛋白基因全长cDNA 序列, 命名为 PtAQP 基因。该基因 5′和 3′非编码区分别为 153 bp 和 788 bp, 开放阅读框为 771 bp, 推测编码 256 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 27.0 kD, 理论等电点为 8.2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PtAQP 含有 6 个跨膜区和 2 个 NPA 单元, 具有与 MIP 家族匹配的保守氨基酸序列, 属于稳定蛋白; 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三疣梭子蟹 PtAQP 氨基酸序列与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 AQP1 的同源性最高(87%), 与可口美青蟹紧密聚为一支; 荧光定量 RT-PCR 分析表明, PtAQP 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而在胃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通过分析 PtAQP 基因在盐度胁 迫中的表达规律发现, 盐度胁迫可显著改变 PtAQP 基因在三疣梭子蟹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 整体呈先下降后 上升最后下降到初始水平的表达趋势。该研究结果表明, PtAQP 基因在三疣梭子蟹渗透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 21(5):902-902.
摘要: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低盐转录组数据库中选取与应激(热休克蛋白 70 基因)和离子传递(甘氨酸转 运蛋白基因、锌转运蛋白基因、神经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相关的 4 个差异表达基因, 利用 qRT-PCR 技术分析这 4 个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低盐对其表达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转运蛋白基因在刺参呼吸树中表达水 平最高, 肠次之, 体腔液表达较低; 锌指蛋白基因和神经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均在体腔液中表达最高, 肠次之, 在呼 吸树中不表达; 热休克蛋白 70 基因在体腔液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呼吸树和肠组织。低盐胁迫下这 4 种基因的表 达量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波动性增减, 其中甘氨酸转运蛋白在体腔液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表达水平, 在胁迫后 3 h 时达到最低表达量。神经乙酰胆碱受体基因除在体腔液中 48 h 出现明显的上调外, 在体腔液其他时间点和肠组 织中处于下调表达状态。低盐胁迫下这 4 个基因表达丰度的变化, 说明这些基因或作为功能蛋白直接参与机体的 代谢调节, 或作为调控蛋白调节胁迫功能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来提高刺参对低盐胁迫的耐受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刺 参盐度调节适应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2014, 21(5):910-919.
摘要:本研究检测了 18S rRNA(18S)、28S rRNA(28S)、组织蛋白酶 Z(cathepsin Z, CTSZ)、延伸因子 1-α(elongation factor 1-, EF-1α)、3-磷酸甘油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β 肌动蛋白(β-actin)6 个候 选内参基因在 17α, 20β 双羟孕酮(DHP)诱导鲤(Cyprinus carpio)卵母细胞最终成熟过程的表达情况, 并应用不同的 内参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Bestkeeper 软件分析表明 EF-1α 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是 6 个候选内参基因中最 低的, 且 Bestkeeper指数在6 个候选内参基因中最高, 说明其表达稳定性最高, 适合做为内参基因; geNorm软件分 析认为需要同时使用 EF-1α 和 CTSZ 两个内参基因来校正目标基因的表达; NormFinder 软件分析同样表明 EF-1α 是 6 个候选内参基因中表达最稳定的; 最后通过 RefFinder软件综合比较分析, 确定 EF-1α 相对于其他 5 个候选内 参基因, 在17α, 20β双羟孕酮诱导卵母细胞最终成熟阶段表达最为稳定, 可作为内参校正17α, 20β双羟孕酮诱导鲤 卵母细胞最终成熟阶段各基因的表达情况。
冯文荣 , , 柳淑芳 , 庄志猛 , 马骞 , 苏永全 , 唐启升 ,
2014, 21(5):920-920.
摘要:本研究旨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建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线粒体DNA(mtDNA)含量测 定方法并进行优化。通过质粒标准品的线性化处理、模板 DNA 的酶切和超声处理、mtDNA 和核 DNA(nDNA)基 因引物的筛选实验, 建立半滑舌鳎 mtDNA 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 质粒标准品的构象对荧光定量 PCR 标准曲线 影响较大, 线性化的质粒更适合用作标准品; 酚-氯仿方法提取的模板 DNA 适用于 mtDNA 含量测定, 无需进行预 处理; 用 D-loop 和 ND1 这 2 对引物所得的拷贝数较小且结果一致, 适用于 mtDNA 拷贝数的测定; 以不同核基因 为参照所得的 mtDNA 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当以单拷贝核基因 ENC1 和 MYH6 为参照时, 可以计算出单个细胞中 mtDNA 含量, 若以多拷贝基因 GAPDH 为参照, mtDNA 含量测定值则较小。采用本方法分别对半滑舌鳎肝、肾、脾 和肌肉组织的 mtDNA 含量进行重复性检测实验, 结果表明, 相同组织的 mtDNA 含量显示出良好的重复性(P>0.05), 而不同组织中 mtDNA 含量具有差异性, 可见该方法稳定可靠, 能为海洋鱼类 mtDNA 含量检测提供借鉴。
徐利永 , , 王伟继 , 孔杰 , 栾生 , 官健涛 , , 胡玉龙 , , 马雨 ,
2014, 21(5):929-935.
摘要:选择来自 25 个家系的 536 尾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 进行为期 90 d 的低温(10.5~12℃)生长实验, 通过采集 18、54、90 d 的体质量、体长数据, 以特定生长率(SGR)为指标评估大菱鲆在低温下 18~54 d、54~90 d 这两个时间段的生长性能; 在一般动物模型中, 运用非求导约束极大似然法, 以 18 d 时的初始体质量、体长为协变 量, 估算低温生长 54、90 d 时大菱鲆数量性状遗传力, 并分析低温生长时长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 大菱鲆低温 生长 18~54 d、54~90 d 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869±0.181)%/d、(1.039±0.185)%/d(平均值±标准差), 后一时段特定 生长率比前一时段高 19.6%, 且经单因素 ANOVA 检验, 两个时间段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 说明随着低 温生长时间的延长, 大菱鲆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 且家系间的生长性能差异很大。遗传力方面, 以第 54、90 天时 的测量体质量估计的遗传力分别为 0.440±0.129、0.548±0.150(平均值±标准误), 以第 54、90 天的测量体长估计的 遗传力分别为 0.301±0.108、0.494±0.142(平均值±标准误), 经 t 检验, 所有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且 90 d 时的体质量、体长遗传力均明显高于 54 d 时的体质量、体长遗传力。结果证明, 在低温条件下, 生长时长对大菱 鲆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算有明显影响, 且伴随低温生长时间的延长, 数量性状遗传力有明显的升高。从生长性能和 遗传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利用低温生长时长来对大菱鲆进行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是可行的
2014, 21(5):936-943.
摘要:以1个人工授精获得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F2家系为材料, 对其中80尾中国明对虾进行正 态分布检验, 选择 19 个稳定扩增的微卫星位点对每一个体进行扩增和基因分型, 分析家系遗传信息。利用最小二 乘法对微卫星位点与中国明对虾体长、全长、体质量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 SPSS 11.5 软件作微卫星分子标 记与经济性状的方差分析, 考察各微卫星位点对体长、全长、体质量 3 个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中国明 对虾体长、全长、体质量 3 个性状均呈正态分布(P>0.05); 相关分析得到, 19 个微卫星位点中 RS0683 和 FC019 两 个微卫星位点与体长、全长、体质量呈显著相关(P<0.05); 同时对差异显著的位点进行不同基因型间经济性状的多 重比较, RS0683 标记座位 AA 基因型在体长、全长、体质量的表型效应上极显著高于 AB、BB 基因型(P<0.01), 表 明该标记位点基因型 AA 与 3 种经济性状正相关; FC019 标记座位的 AA 基因型体长、全长、体质量显著低于 AB、 BC 基因型(P<0.05), 表明该标记位点基因型 AA 与 3 种经济性状呈负相关。
徐革锋 , , 刘洋 , 姜旭阳 , 韩英 , 李想 , 牟振波
2014, 21(5):944-953.
摘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 ABC 方法, 选择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胰 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胃泌素(gastrin, GAS)和 P 物质(substance P, SP)6 种特异性哺乳类胃肠激素抗血清, 对不同年龄段(1 龄、2 龄和 3 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仅在食管、胃贲门、胃体和胃幽门检出有 5-HT、SS 和 PP 阳性细胞的分布(除 1 龄鱼食道), 且这 3 种内 分泌细胞均大量定位于胃部; 在前肠、中肠、后肠和直肠中均未检测到这 3 种内分泌细胞的阳性反应。在 3 个年 龄段的细鳞鲑胃肠各部位均未检测到 GAS、GLU 和 SP 阳性细胞。细鳞鲑的 5-HT、SS 和 PP 与其他有胃鱼类的内 分泌细胞一样, 可分为 2 种类型, 即开放型和闭合型, 这类细胞主要通过腔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释放激素。 5-HT、SS 和 PP 这 3 种细胞在 1 龄幼鱼消化道内就已经发育成熟, 其对胃肠道活动的调节作用已经与成鱼没有差 别, 细胞的分布密度随着细鳞鲑的年龄增长不断增加。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中这 6 种胃肠激 素内分泌细胞的发育特征, 并阐明了这些胃肠激素细胞在细鳞鲑幼鱼消化道的分布、形态以及生理作用。
李加儿 , 曹守花 , , 区又君 , 刘汝建 , , 张建生 , 吴水清 ,
2014, 21(5):954-962.
摘要: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盐度(5、10、15、20、25、30) 和 pH(7.2、7.7、8.2、8.7、9.2、9.7)对体质量(0.21±0.03) g 的鲻(Mugil cephal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 温度(X)对鲻幼鱼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的影响显著, 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 YO = 0.0256X2+0.2191X0.1054(P<0.05)和 YN = 0.0054X2+0.0441X0.0082(P<0.01)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 鲻的耗氧率 和排氨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均为先升高后降低, 在 24℃时, 耗氧率和排氨率都达到最大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得出盐度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 当盐度在5~30时, 随着盐度的升高, 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 然后 再下降; 排氨率则先升高后降低。经方差检验, 盐度对鲻幼鱼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 YN=0.0013X2+0.0027X+0.047(P<0.01)。pH 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随着 pH 的升高, 耗氧率呈先升高 后下降的趋势,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 YO=0.02583X2+0.198X+0.0775(P<0.01)表示; pH 对鲻排氨率的 影响差异极显著, 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 YN=0.0032X2+0.0217X+0.003(P<0.01)。温度和 pH 对鲻幼鱼窒息点的 影响极显著(P<0.01), 盐度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显著(P<0.05), 但对鲻的窒息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0.05)。
刘福佳 , , 李雪菲 , 刘永坚 , 田丽霞 , 杜震宇 , 张志豪 , 李宇明 , 阳会军
2014, 21(5):963-972.
摘要:为了探讨低盐度(0.6~0.8 g/L)条件下初始体质量为(0.38±0.004)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 亮氨酸需求量, 以鱼粉、花生麸和 L-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含粗蛋白 400 g/kg 的 6 种等氮饲料, 标记为 L7~L12 组, 各组亮氨酸水平分别为 15.95、17.95、19.95、21.95、23.95 和 25.95 g/kg(饲料干物质)。每组 3 个重复, 每个重 复 30 尾虾, 进行 56 d 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随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当亮氨酸 水平达到 23.95 g/kg(L11 组)时, 增重率达到最高值(1143.11±36.40)%, 显著高于 L7 组(P<0.05); 亮氨酸水平继续提 高, 增重率变化不显著(P>0.05)。幼虾的蛋白质效率、全虾体蛋白沉积率和血淋巴总蛋白随着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 高呈现升高趋势, 最高值出现在 L11 组, 并显著高于 L7 组(P<0.05)。各实验组饵料系数、血淋巴谷丙转氨酶、谷 草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则呈现降低的趋势, 最低值出现在 L11 组, 且显著低于 L7 组(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 根据折线模型可知, 低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的亮氨酸最适需要量为 24.80 g/kg 饲料, 即 61.99 g/kg 饲料蛋白。
彭晓珍 , , 李大鹏 , , , 郭威 , , 亓成龙 , , 曹静静 ,
2014, 21(5):973-979.
摘要:在水温(22±2)℃下, 通过 8 周的生长实验,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含药用植物茯苓(Poria)、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 鱼腥草(Herba Houttuyniae)及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的混合添加剂对初始体质量为(137.61±22.26) g 的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药用植物添加剂配比: 茯苓、白芍、鱼腥草、大黄质量比为 7︰ 5︰4︰4(干粉)。将施氏鲟饲养在室内圆形水族箱(半径 44 cm, 水深 50 cm)中, 每箱 8 尾, 每日 3 次饱食投喂添加上述药 用植物的饲料, 添加量为饲料总质量的 0%(对照组)、0.5%、1%和 2%, 每组 3 个平行。结果表明, 当药用植物添加量为 0.5%时, 施氏鲟的摄食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 385.76 g、241.46%、2.19%/d 和 75.59%),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 1%时, 施氏鲟血浆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及 1% 添加量可显著提高血浆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P<0.05)。植物性添加剂使施氏鲟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达到 2%时, 施氏鲟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 饲料中添加0.5%的植物添加剂可以显著降低施氏鲟血浆中皮质醇含量(P<0.05); 0.5%~1%添加量可以显著提高血浆甲状 腺素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药用植物对施氏鲟具有一定的促生长、缓解应激、提高免疫力及降低血脂的作用。
2014, 21(5):980-987.
摘要:实际种群分析法(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 VPA)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一般以世代为基 础开展评估。基于实际渔业存在渔汛期、休渔期等特点, 本研究运用分期评估的概念对传统实际种群分析进行了 扩展, 即分期种群分析法, 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捕捞死亡特征, 评估与分析了 4 种不同分期情景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模拟研究表明, 由于分期不当造成评估结果的误差为 6%~33%。文中一并给出了开展分期实际种群分析法对资料 收集和参数评估的要求。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实际种群分析法中没有全面分期产生的误差, 使其扩展至适合于评估 全年捕捞死亡率不稳定或非连续性渔业种群, 评估结果也更接近于评估种群的真实值。
李艳慧 , 严云志 , 朱仁 , 周科 , 储玲 , 万安 , 汪小三
2014, 21(5):988-999.
摘要:2013 年 7—8 月对大别山皖河河源 1~3 级溪流的鱼类进行了调查, 着重从河流网络体空间尺度研究了鱼类多 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 探讨了局域栖息地条件和支流空间位置对鱼类群落的影响。1~3 级溪流间, 鱼类物种 数随溪流级别增大显著增多, 但个体数无显著变化(P>0.05); 长河、潜水和皖水 3 条支流间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均 无显著差异(P>0.05)。鱼类物种数受局域栖息地条件(海拔)和支流空间位置(河流级别和下游量级)的联合影响, 但 鱼类个体数仅受局域栖息地条件(海拔)的影响。不同溪流级别和不同支流间的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 物种数类似, 鱼类群落结构也受局域过程(海拔)和空间过程(汇合量级和下游量级)的联合影响。本研究表明, 总体 上皖河河源溪流网络体中的鱼类群落是局域过程和空间过程联合作用的产物。因此, 为合理保护和管理皖河河源 的溪流鱼类物种, 有必要兼顾局域栖息地条件与河流网络连通性的保护和恢复。
2014, 21(5):1000-1009.
摘要:根据 2010 年和 2011 年 5—8 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前后分 别进行的每年 3 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 定量分析了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 并根据三疣梭 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 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2010 年 5 月山 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很少, 相对资源密度为 0.90 ind/(站·h); 在 5−6 月共放流苗 种 11 015.13 万只, 放流后 10 d 左右资源量增加为 26.08 ind/(站·h), 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 96.55%; 8 月进行调查 的相对资源密度为 1.70 ind/(站·h), 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 64.29%; 9 月、10 月、11 月秋汛期间 捕捞产量为 3 108 t, 捕捞个体平均质量为 232.3 g, 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 7.54%。2011 年 5 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 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 在 5−6 月共放流苗种13 132万只, 放流后10 d左 右资源量增加为29.15 ind/(站·h), 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4.17%; 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数量为1.00 ind/ (站·h), 当年 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 70.00%; 9 月、10 月、11 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 2 896 t, 回捕个体平均质量 为 226.0 g, 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 6.43%。除 2011 年胶州湾海域由于富营养化水质较差, 以及其他因素对黄家塘 湾海域的影响导致这两个放流点放流群体回捕率偏低外, 2010 年和 2011 年山东半岛南部放流海域整体水质良好, 水温、透明度、盐度、营养盐比例、生物饵料等均比较适中, 属于放流环境条件较佳的海域, 比较适合三疣梭子蟹 生长, 放流群体回捕率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2014, 21(5):1010-1019.
摘要:2013 年 6 月和 8 月, 采用潜水采样和录像的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 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 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 9 种, 其中红藻门 5 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 2 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 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 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 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 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243.83 g/m2)高于夏初(164.99 g/m2), 但覆盖率由 64.53%~91.20%降至 52.53%~ 72.53%(威海圣鲲礁区除外), 绝对优势种由夏初的日本异管藻演替为夏末的金膜藻。根据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 分析(RDA)结果, 影响海藻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中, 前 3 位分别为水温、盐度和水底照度; 夏末, 由于水体透明度 较低(<2.0 m), 光照条件可能成为海藻分布的限制因子。另外, 夏末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藻 的覆盖率。
2014, 21(5):1020-1028.
摘要:应用 AFLP 标记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沿岸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利 用 6 对选择性引物对采自日本、韩国、越南及中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 8 个群体的 126 尾大弹涂鱼进 行扩增。在 15~500 bp 之间得到 186 条条带, 其中多态性片段 160 条, 多态性比例为 86.02%, 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片 段为 25~36 条, 每对引物组合多态位点检出率为 52.0%~96.42%。各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在 27.96%~57.53%之间, 其中韩国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 广东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低。各群体间 Nei’s 遗传距离为 0.038~0.151, 遗传距离较大。各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 Fst 值为 0.175~0.459, 均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0)。基于遗传距离 矩阵构建的 NJ 系统树显示, 大弹涂鱼的 8 个群体被分为了两支, 其中日本、韩国及台湾群体聚为岛屿支系, 浙江、 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群体聚为大陆支系。AMOVA 分析显示, 大部分的变异组分来自于各群体内个体间, 且组 群间、群体间及群体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Gst为 0.385 7, 群体间的基因流 Nm 为 0.796 4, 群体间基因交流弱于其他多数鱼类。
任泷 , , 吴金明 , , 宋文 , 张家波 , 张沙龙 , 危起伟 , ,
2014, 21(5):1029-1038.
摘要: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 4 种多元分析方法 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 3 鲃 个中华倒刺 (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 288 尾样本的 30 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3 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 29 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 聚类结果显示, 嘉陵江种 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 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 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 累计 贡献率为62.93%; 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 鲃 个中华倒刺 地理种群 的判别函数, 综合判别率达到 99.31%。研究结果显示, 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 而两者与清江种 群形态差异较大。 鲃 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 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袁兴伟 , 刘尊雷 , 姜亚洲 , 林楠 , 张辉 , 程家骅
2014, 21(5):1039-1047.
摘要:根据2004年12月和2008年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 利用多元分析[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 SIMPER], 对比分析正常年份(2004年)和拉尼娜(La Niña)年份(2008年)不同生态属性鱼类的变化特征, 探究鱼类 群落结构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 2008 年冬季与 2004 年冬季相比, 调查水域的种类组成由 45 种增 加至 61 种, 其中, 暖水性种类比例减少, 暖温性种类比例增加。主要优势种年间变化不大, 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两者资源密度之和分别占总资源密度的 59.95%和 55.16%。不同生 态属性种类的资源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 而以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增加。研究水域生物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 和均匀度指数(J′)的均值均有所升高, 但独立样本 t 检验表明, 年间 3 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捕捞压力 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群落组成的变化可能与拉尼娜事件有关, 未来需要掌握不同种类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 模式。
王学昉 , , , , 许柳雄 , , , , 官文江 , , , , 周成 , 唐浩 , 朱国平 , , ,
2014, 21(5):1048-1055.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 2006—2012 年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 89 个网次的沉降性能与捕获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网具中部最大沉降深度的 95%置信区间为 195.3~209.3 m, 网具中部平均沉降速度的 95%置信区间为 0.181~ 0.192 m/s; (2)海上测定的数据显示, 不同沉降速度组对应的捕获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1), 捕获率随着沉降速度 的增加明显上升(20.0%~66.7%), 而捕获率在不同沉降深度组间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 (3)Logistic 回归全模型的筛 选结果表明, 虽然沉降深度(D)的回归系数差异不显著(P>0.1), 但投网成功的概率与沉降速度(S)关系紧密(P<0.1), 模型预测的不同沉降速度所对应的捕获率也与实际观察结果相吻合。由此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应致力于提高网具沉 降速度而非增加网具沉降深度。
2014, 21(5):1056-1064.
摘要:本研究利用 CCARMLR 数据库中提取的南极大西洋扇区(含 48.1、48.2 和 48.3 亚区)1982―2011 年 30 年间 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年平均渔获率数据, 运用 Mann-Kendall 法分析了其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及突变特 征。从趋势特征看, 48 区月均名义 CPUE 由 1982 年的 5 t/h 左右, 变化至 2011 年的 10 t/h 左右。CPUE 值时间序列 呈现显著性周期波动, 线性趋势年均增幅为 0.221 t/h。48.1 亚区为主要捕捞区域, 其 CPUE 线性趋势增幅最小, 为 年均 0.088 t/h; 而 48.2 亚区增幅最大, 年增幅达 0.323 9 t/h; 41.3 亚区的年增幅为 0.261 t/h。就渔获率突变特征而 言, 过去 30 年 48 区磷虾渔获率变化趋势为先缓后快的逐渐上升过程, 渔获率突变点发生在 1999 年, 这个突变在 2001 年后显著性存在。3 个亚区磷虾渔获率均存在“上升突变”突变点。48.1 亚区渔获率分别于 2001 年和 2004 年 出现相交突变点, 但均未通过 α=0.05 的显著线检验。48.2 亚区分别于 1995—1996 年“向下突变”, 但未通过 α=0.05 的显著线检验, 1996—1997年出现“向上突变”, 2000年通过α=0.05的显著线检验。48.3亚区突变发生在1992年, 突 变点通过 α=0.05 的显著线检验。结合海冰面积和捕捞(包括般队、捕捞技术、加工工艺)等因子分析突变的致因时, 发现: (1)捕捞技术和加工工艺是最主要的致突变因子; (2)海冰面积在1983—1993年对渔获率突变有明显贡献; (3)空间上, 越靠近南大陆, 环境因子对突变的发生越容易产生作用。
刘淼 , 徐黎明 , 卢彤岩 , 赵景壮 , 曹永生 , 刘红柏 , 尹家胜 , 张金凤 , 冯剑
2014, 21(5):1065-1071.
摘要:将逆转录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引入 到鱼类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检测中, 建立了简单、快速、 灵敏的 IHNV 检测方法。针对 IHNV 的聚合酶蛋白基因(polymerase protein, L)设计特异性引物, 以 IHNV 基因组 RNA为模板, 在反转录酶和Bst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RT-LAMP, 反应产物添加SYBR Green I荧光染料后, 肉 眼观察阳性样本表现为荧光绿色, 阴性样本表现为红棕色。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与可视化检测结果一致。 该方法实现了检测结果的可视化。特异性分析显示该方法不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 IPNV)及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virus, VHSV)发生交叉反应, 并且可检测不 低于 10 pfu 的 IHNV RNA。本研究所建立的 IHNV RT-LAMP 可视化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 不依赖任何专门的仪器设备的优点, 其检测结果直观可视化, 可实现现场高通量快速检测
刘鑫 , , 王晓杰 , , , 张旭光 , , , 郭弘艺 , , , 范纯新 , , , 宋佳坤 , ,
2014, 21(5):1072-1078.
摘要:探讨暗纹东方 (Takifugu obscurus)这种具有胀气、佯死行为的鱼类是否具有快速逃跑行为, 以及脑干 Mauthner 细胞是否是该行为的指令性神经元。研究发现, 给予骤发的声音刺激(100 Hz, 110 dB), 暗纹东方 幼鱼 和斑马鱼(Danio rerio)均出现快速逃跑行为。但是, 与斑马鱼相比, 暗纹东方 的快速逃跑行为发生概率低, 且延 迟时间长(P<0.01)。经 10 μmol/L GABAA 受体抑制剂药浴处理 30 min 后, 与对照组相比, 暗纹东方 快速逃跑行为 发生概率显著增加(P<0.05), 反应延迟时间也显著降低(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 暗纹东方 的 Mauthner 细胞形 态特殊, 胞体为椭圆形, 细胞的长短轴比显著低于斑马鱼 Mauthner 细胞的长短轴比, 且未见其与第八神经的直接 联系。并且, 在暗纹东方 延脑中未观察到 Mid2cm、Mid3cm 等神经元。因此, 推测由于 暗纹东方 Mauthner 细 胞欠发达, 导致其快速逃跑能力较弱, 故在应激逃避方面, 需要进化出其他的防御方式, 如胀气等, 以保证种群的 存活率。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鱼类的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及经济鱼类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 21(5):1079-1086.
摘要:在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 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未添加底质、水泥底、全沙底、沙 泥底和砂砾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存活、生长及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半精养模式下, 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在各底质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而精养模式中未添加底质处理组实验 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 沙泥底处理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高, 分别达到 100%和 12.9%/d。两种养殖模式下, 底质类型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 SGR 最高, 是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1.39倍; 而精养模式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SGR最高, 达到1.94%/d, 但其与全沙底和 沙泥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底质类型对实验虾的行为特征亦有显著影响(P<0.05), 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 组实验虾的寻(摄)食虾比率和运动率在投喂饵料前后均最高, 而攻击频率在投喂饵料前于全沙底处理组中最高, 投喂饵料后则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 达到4.5次/(ind·h), 但其与沙泥底和砂砾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 精养模式下, 投喂饵料前全沙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食虾比率和攻击频率最高, 而运动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 异(P>0.05), 投喂饵料后实验虾的摄食虾比率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 而在砂砾底处理组中最低, 运动率和攻 击频率则在沙泥底处理组中最高。综合分析表明, 底质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存活, 且底质添加后 实验虾能够根据不同底质环境进行行为的调节与整合。在本研究的 4 种底质类型中, 中国明对虾更偏好于泥含量 为 30%的沙泥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