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环 , 杨焕超 , 辛苗苗 , 吴金明 , 戴振国 , 杜浩 , 刘志刚 , 危起伟
2016, 23(1):1-9.
摘要: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 2015 年6 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 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 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 除1 尾个体外, 新发现的14 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 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 个多态微卫星位点, 对15 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 种鲟鱼, 包括30 尾中华鲟(A. sinensis)、39 尾达氏鲟(A. dabryanus)和33 尾施氏鲟(A. 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 发现这15 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st=0.039, P<0.05), 其次为达氏鲟(Fst=0.108, P<0.05), 最远为施氏鲟(Fst=0.209,P<0.05), 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 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 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 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 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张文婷 , , , 向晋松 , , , 李海龙 , , 张宁 , , 董忠典 , , 高峰涛 , , 陈松林 ,
2016, 23(1):10-20.
摘要:Toll 样受体5 (Toll-like receptor 5, TLR5)是TLRs 家族成员之一, 可分为跨膜型TLR5M 和鱼类特有的可溶型TLR5S, 它们可以识别致病菌表面的鞭毛蛋白并协同作用激活免疫反应。为了研究半滑舌鳎受到病原感染后TLR5S参与免疫反应的作用, 本研究使用RACE 技术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TLR5S 全长cDNA 序列。TLR5ScDNA有3 种剪切型: Cs.TLR5S x1, Cs.TLR5S x2 和Cs.TLR5S x3。这3 种剪切型的相同区域为308 bp 5′非编码区(5′UTR)和1701 bp 开放阅读框(ORF), 不同的3′UTR 分别为138 bp、364 bp 和637 bp。Cs.TLR5S 共编码567 个氨基酸, 预测编码蛋白质分子量为64.03 kD, 等电点为8.49。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Cs.TLR5S 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TLR5S 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其中与牙鲆相似度高达61%, 表明Cs.TLR5S 在进化上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Real-time PCR 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半滑舌鳎的不同组织均有表达, 其中在肝的表达量最高, 在脾的表达量最低。此外, 检测Cs.TLR5S 3′端的不同剪切型在肝、脾、头肾、小肠中的表达, 结果显示Cs.TLR5S x3 只在肝中高表达, 而Cs.TLR5S x1 则在肝和小肠中都有中等程度表达。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半滑舌鳎实验表明, 注射菌液6 h 后,Cs.TLR5S 基因在肾、小肠、肝和脾4 个组织中的表达量都有显著上升; 注射鳗弧菌48 h 后, 以上4 种组织中表达量均呈现降低的变化。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Cs.TLR5S 基因可能参与了半滑舌鳎抗弧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2016, 23(1):21-33.
摘要: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 MHC II β 基因的结构和特性,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 等技术, 在获得cDNA 全序列的基础上, 分析其内含子序列、基因多态性和组织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金钱鱼MHC II β 基因cDNA序列全长1172 bp, 其中5′UTR 长34 bp, 3′UTR 长388 bp, 开放阅读框(ORF)长750 bp, 编码249 个氨基酸, 包含信号肽、β1 结构域、β2 结构域、连接肽(CP)、跨膜区(TM)和胞质区(CYT); MHC II β 基因由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组成, 其中内含子3 将β2 结构域分开。从43 尾金钱鱼的209 个有效克隆中, 获得209 条不同的核苷酸序列, 可归为48 个等位基因主型, 分别命名为Scar-DXB*0101~Scar-DXB*4801, 揭示金钱鱼MHC II β 基因的多态性很丰富。RT-PCR 检测发现, 金钱鱼MHC II β 基因在所检测的11 种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脾、鳃、肠和皮肤中表达量较高, 在肾、胃、心脏表达量中等, 而在眼、脑、肝、肌肉中表达量较低。对健康金钱鱼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 发现其MHC II β 基因在肝、脾、鳃、肾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证明该基因在金钱鱼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在NJ 法构建的系统树中, 金钱鱼与舌齿鲈、大西洋鲑等硬骨鱼类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而与铰口鲨、原鸡、小鼠、人等的亲缘关系则依次渐远。
姚万龙 , , 何玉英 , , 刘萍 , , 李健 , , 王清印
2016, 23(1):34-43.
摘要:采用RACE 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KK3)基因全长cDNA 序列, 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全长为1434 bp, 开放阅读框长1011 bp, 5′非编码区长33 bp,3′非编码区长390 bp, 将该基因命名为FcMKK3。推测该基因编码336 个氨基酸, 分子量为37.89 kD, 理论等电点为6.08。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FcMKK3 基因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和地中海实蝇(Ceratitiscapitata)的相似性分别为69%和68%, 与其他节肢动物MKK3 聚为一类。荧光定量RT-PCR 结果表明, FcMKK3 基因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 其次为鳃。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肠、鳃、胃、心脏、肝胰腺、肌肉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 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 表明FcMKK3 基因可能在中国明对虾应对非生物胁迫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6, 23(1):44-52.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cDNA 文库中脊尾白虾14-3-3 巨球蛋白基因EST 序列, 采用cDNA 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 克隆获得脊尾白虾14-3-3 基因cDNA 全长, 命名为Ec14-3-3。该基因全长2905 bp, 包含744 bp 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47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分子量为27.95 kD, 理论等电点为4.65。同源性分析表明, 脊尾白虾Ec14-3-3 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14-3-3 的同源性最高, 达到98%。荧光定量PCR 分析结果表明, Ec14-3-3 基因在血细胞、卵巢、肝胰腺等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血细胞中Ec14-3-3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和WSSV 后6 h, 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14-3-3 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 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Ec14-3-3 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志刚 , 施秋燕 , 成永旭 , 姚琴琴 , 阙有清 , 杨青 , 徐蕾 , 柳梅梅 , 徐泽文
2016, 23(1):53-63.
摘要:根据脂肪酸延长酶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RT-PCR 和RACE 技术首次克隆得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脂肪酸延长酶(ELOVL)基因全长(GenBank 登录号: KR005628)。分析ELOVL 序列表明, 该基因cDNA 全长2089 bp, 开放阅读框(ORF)长1065 bp(包含终止密码子), 编码的354 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延长酶特征: 1 个高度保守的氧化还原中心组氨酸簇HVIHH, 多个保守区和多个跨膜区(KFTEFLDT、NTFVHIVMYVYY、TNFQMI)。经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 中华绒螯蟹ELOVL 预测氨基酸序列与顶切叶蚁(Acromyrmex echinatior)ELOVL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 为59%; 同时与家蝇(Musca domestica)聚为一支, 进而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等聚为一大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ELOVL mRNA 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及投喂不同配合饲料后在可食部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ELOVL 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肝胰腺和肠道中表达量最高, 心脏中最低, 其他组织中少量表达。养殖98 d 后分析表明, 卵巢和肝胰腺组织中ELOVL mRNA 在SO 饲料组中表达量最高, 并且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鱼油(富含n-3 PUFA)比例减少、豆油(缺少n-3 PUFA)比例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精巢组织中ELOVL mKNA 表达量在SO 饲料组中最高; 肌肉组织中ELOVL mKNA 表达水平较低,且各饲料组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存在ELOVL 基因, 并且ELOVL 的表达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 这为探究中华绒螯蟹自身合成HUFA 途径及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陈红林 , , 田永胜 , 刘峰 , , 李洪 , , 李祥孔 , , 宋莉妮 , , 陈松林
2016, 23(1):64-76.
摘要:以8 月龄与14 月龄的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定体重(Y)和22 个形态性状, 对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 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对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进行通径分析。分别以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作为自变量, 体重为因变量进行曲线模型拟合, 筛选最优拟合模型。结果显示: (1)在不同生长阶段, 相同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8 月龄阶段, X18(腹鳍基部到背鳍终点的直线距离)、X4(体宽)和X11(背鳍起点到臀鳍起点的直线距离)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14 月龄阶段, X18、X14(背鳍终点到臀鳍终点的直线距离)和X9(尾柄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 由此可知, 不同生长阶段, 影响体重的形态性状不尽相同。8 月龄和 14 月龄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 Y =-119.541+7.191X18 +4 11 10.135X +7.197X ; 18 14 9 Y =-484.931+31.959X +81.928X -17.899X 。(3)8 月龄阶段, 将回归模型中的 3 个自变量分 别 与 体 重 进 行 模 型 拟 合 , 最 优 拟 合 模 型 均 为 线 性 模 型 , 分 别 为 : Y =-117.866+ 18 15.724X ;4 Y =-94.579+24.763X ; 11 Y =-100.602+33.184X ; 14 月龄阶段, 将回归模型中的 3 个形态性状分别与体重进行模型拟合, 最优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 分别为: 3.06318 Y = 0.036X ; 2.58714 Y = 0.095X ; 1.5849 Y = 62.249X 。本次研究表明,在牙鲆的不同生长时期, 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 两阶段适用的最优拟合模型也不同, 这为牙鲆不同时期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停 , , 贾永义 , 刘士力 , 蒋文枰 , 李宁 , , 杨润清 , 顾志敏
2016, 23(1):77-89.
摘要:采用紫外线照射鲤鱼(Cyprinus carpio)精子使其遗传物质失活, 并用冷休克方法抑制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卵第二极体的排出, 诱导出翘嘴鲌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 3 因素 5 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分别建立冷休克起始时间(x1)、处理时间(x2)和处理温度(x3) 3 个因素与翘嘴鲌雌核发育率(y1)和孵化率(y2)两个指标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 探究翘嘴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优诱导条件组合。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 讨论各因素水平的单因素效应、互作效应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受精后6 min 进行冷休克, 处理时间为18 min, 休克温度为7℃时,雌核发育率达最大(18.60%); 受精后6 min 进行冷休克, 处理时间为23 min, 休克温度为5℃时, 孵化率达最大(33.00%)。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均是呈开口向下的抛物面关系。根据因素贡献率得到, 起始时间对翘嘴鲌雌核发育影响极显著, 冷休克处理温度次之, 而冷休克处理时间的影响最小。
聂广锋 , , 李加儿 , 区又君 , 汤清亮 , 吴水清 , , 王鹏飞 , 温久福
2016, 23(1):90-103.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 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 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 在水温20~22℃时, 梭鱼受精卵经50~54 h 孵化, 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 天, 上下颌形成, 卵黄囊被吸收, 消化管盘曲, 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 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 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 天, 卵黄囊被完全吸收, 油球渐小至消失, 孵化后第8 天, 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 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 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 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 管壁增厚, 内腔增大。稚鱼后期, 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 分化出鳍条, 孵化后18 d, 幽门盲囊形成, 胃腺出现, 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 同时, 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 肌层增厚, 肠道分段、盘曲, 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 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 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田娟 , , 涂玮 , 文华 , 蒋明 , 吴凡 , 刘伟 , 杨长庚 , 黄凤
2016, 23(1):104-116.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为(60.98±3.82) g 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630 尾, 随机分成7 组(每组设3 个重复,每个重复30 尾), 饲喂亚油酸含量分别为0.07%(对照组)、0.36%、0.61%、1.03%、2.00%、3.00%和4.15%的7 种半纯化等能等氮饲料10 周。结果表明, 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亚油酸水平为1.03%时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且均在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00%时达到最大。经二次回归分析, 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49%和2.66%时吉富罗非鱼分别获得最大增重率和最高饲料效率。通过折线回归发现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2%时, 吉富罗非鱼获得最大蛋白沉积。肝体比和脏体比均随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0.61%~4.1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亚油酸添加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03%~4.15%时, 肝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升高, 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变化趋势一致, 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经二次回归分析亚油酸水平为1.63%时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低; 各亚油酸添加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在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P<0.05); 当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3%~4.15%时,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中饱和脂肪酸(ΣSFA)含量下降, 吉富罗非鱼肌肉和肝脏ΣSFA 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 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增加, 肌肉和肝脏的n-6 多不饱和脂肪酸(Σn-6 PUFA)含量呈上升趋势, 肌肉和肝脏的Σn-3 PUFA 含量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 初始体重为(60.98±3.82) g 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亚油酸需要量为1.02%~2.66%。
2016, 23(1):138-145.
摘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0%、3%、5%和10%PHB)并饲喂不同时长(1 d、6 d、15 d 和21 d), 研究PHB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肝胰腺生化组成、酶活力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PHB 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各种消化酶活力, 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均产生一定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与饲料中PHB 水平和饲喂时间有关。与对照组相比, 投喂第1 天, 10%PHB 使T-SOD、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 5%和10% PHB使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Rr)显著提高(P<0.05)。投喂第6 天, 10%PHB 使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 3%和5%PHB使脂肪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 所有剂量PHB 的添加均使Rr 显著升高(P<0.05)。投喂第15 天, 10%PHB 使T-SOD降低(P<0.05), 5%和10%PHB 使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 所有剂量PHB 的添加使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 使Rr 显著升高(P<0.05)。投喂第21 天, 所有剂量PHB 的添加使T-SOD、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 而且降低幅度随PHB 添加量增加而加大; 10%PHB 添加显著降低Rr(P<0.05), 3%和5%PHB 添加对Rr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 饲料中PHB 剂量较低时, 可饲喂较长时间; PHB 剂量较高时, 应适当缩短饲喂时间。
王春迪 , , 宋晓玲 , 张晓静 , 张盛静 , , 孙新颖 , , 刘宝彬 , , 高文辉 , 黄倢
2016, 23(1):146-155.
摘要:将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PC465 添加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至终浓度分别为104、105 和106 CFU/mL, 以无益生菌添加的养殖组为对照组, 定期检测实验对虾肠道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弧菌总数以及水体中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 水体中添加益生菌能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细菌数量, 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高浓度的益生菌处理组可以明显降低养殖水体内弧菌数量(P<0.05), 但是益生菌并没有显著影响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养殖4 周后进行WSSV 投喂感染实验, 感染实验表明, 实验组H 组(益生菌浓度为106 CFU/mL)和M 组(益生菌浓度为105 CFU/mL)凡纳滨对虾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3.9%和74.6%, 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的累计死亡率(P<0.05)。感染实验期间采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测定了凡纳滨对虾3 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 益生菌处理组的脂多糖-β-1, 3- 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 3-glucan-binding protein, LGBP)、β-1, 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 3-glucan-bindingprotein-lipoprotein, βGBP-HDL)、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 Hsp70) mRNA 的表达量在WSSV 感染后呈显著上调趋势。实验结果提示, 水体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PC465 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抗WSSV 感染能力,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对虾肠道和水体中的细菌和弧菌数量, 或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张迎秋 , , 许强 , 徐勤增 , 刘辉 , , 张宏晔 , , 郝杰华 , 杨红生
2016, 23(1):156-168.
摘要:2013 年5 月至2014 年4 月, 对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采样调查共渔获鱼类6 目15 科22 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等属于常年性岩礁鱼类, 是该区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鲹科和鲭科种类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鱼类时空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斑头鱼、五带高鳍鰕虎鱼(Pterogobius zacalle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鲐(Scomber japonicus)和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资源量与底层水温密切正相关; 大头鳕和大泷六线鱼资源量与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且大头鳕仅分布在低温季节具有较高溶解氧的深水区; 许氏平鲉和星康吉鳗分布区域广泛。基于稳定氮同位素法确定了鱼类营养级, 常年性岩礁鱼类位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属于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鱼类; 花鲈和大头鳕处于最高营养级(>4.0), 是顶级捕食者。
2016, 23(1):169-176.
摘要:海湾鱼类群落共存机制仍不明确, 分析群落物种生态隔离及生境过滤的相对重要性是探讨物种共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湄洲湾鱼类群落为例, 根据2012 年9 月及2013 年4 月单拖网调查数据, 运用零模型对其鱼类共存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的C-score、成对物种棋盘格数目、SES 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 基于丰度数据的Pianka 及Czechanowski 生态重叠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 说明无论是物种还是个体之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 显示湄洲湾鱼类群落是一种受竞争排斥与生境过滤双重影响的群落。研究结果对湄洲湾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渊 , , 张静 , , 张然 , 宋普庆 , 钟指挥 , 王燕平 , 林龙山 , 窦硕增
2016, 23(1):177-187.
摘要:根据2012—2013 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进行的秋季和春季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这两个区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 计算渔获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 南海调查海域春秋两个航次的渔获物中, 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63 种, 隶属于4 纲36 目171 科374 属; 其中鱼类为504 种, 占所有渔获种类的76.0%。优势种种数较少, 且季节变化较大。春季游泳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 这主要是由于春季出现大量补充群体, 并且有许多种类在秋季向较深海区移动所造成的。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北部湾口海域, 这可能是由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受水温和洋流的影响较大所造成的。目前, 南海北部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资源结构呈现小型化和低值化。对南北海域资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资源相对较好。应合理开发利用该海域渔业资源, 同时加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熊丹 , , 李敏 , 李永振 , 李玉芳 , , 张魁 , 陈作志
2016, 23(1):188-197.
摘要:对采集于中国南海北部近岸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7 个采样点共246 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cytochrome b, cyt b)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获得了长度为684 bp 的同源序列。碱基A、T、C、G 含量分别为22.7%、28.4%、33.4%、15.5%, 共检测到多态位点92 个, 定义了90 个单倍型。其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130~0.901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0~0.0053)的特点。两两群体间的Fst 分析显示, 大部分群体间的Fst 值均小于0.05, 且差异不显著(P>0.05), 样本总体分化指数仅为0.012, 群体间分化程度很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遗传变异的1.25%, 98.75%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群体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基于中间连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南海短尾大眼鲷不存在与地理群体对应的支系, 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测和不对称分布分析发现, 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在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间的遗传交流较频繁, 可以认为是一个大的种群。
2016, 23(1):198-206.
摘要:为研究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行为和能量分配的变化, 将体质量为(4.890.27) g 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分别置于氨氮质量浓度为0.02 mg/L (对照)、1.00 mg/L、2.50 mg/L、5.00 mg/L, 水温(280.5)℃的水族箱中养殖2 周, 监测其行为并对其生长、体组分和能量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随氨氮浓度升高, 凡纳滨对虾白昼的活动频率、游走距离呈先升后降趋势, 而夜间则呈逐渐下降趋势, 5.00 mg/L 组白昼和夜间活动频率及游走距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特定生长率及摄食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50 mg/L 和5.00 mg/L 组的凡纳滨对虾脂肪含量和能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各处理组摄食能量分配于生长的比例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而消耗于代谢的比例随氨氮浓度增大而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 5.00 mg/L 组的摄食能用于生长比例下降4.57%, 用于代谢消耗的比例上升5.70%。上述结果表明, 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夜间活动水平明显下降, 摄食量减少, 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生长速度减慢。
刘观斌 , , 王淼 , 卢迈新 , 可小丽 , 刘志刚 , 朱华平 , 高风英 , 曹建萌
2016, 23(1):207-217.
摘要: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肠道内容物中分离筛选出具有反硝化能力并拮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芽孢杆菌好氧菌株, 并对其中拮抗性最强的1 株芽孢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 基因序列鉴定, 进一步研究其最适生长条件、水解淀粉和蛋白的能力, 并进行菌株药物敏感试验及安全性检测。经鉴定, 筛选出的菌株(命名为NY 5)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在反硝化性能检测培养基中接种1%的NY 5 菌液后, 对50 mg/L 的亚硝酸盐氮12 h 去除效率达到100%; 对本实验室保存的21 株不同来源的无乳链球菌均有拮抗作用, 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6.67±3.00) mm。NY 5 在温度为25~40℃、盐度为0~40、pH 为5~9 的环境中生长较好。同时NY 5 还具有水解酪蛋白和淀粉的功能。NY 5 菌株对多数抗生素敏感, 对少数检测抗生素(青霉素G、麦迪霉素、头孢唑啉等)耐药。在水体中NY 5 菌液浓度为2.0×107 CFU/mL, 以及在注射200 μL 2.0×106 CFU/mL浓度NY 5 菌液的条件下, 体重为(6.0±1.1) g 的罗非鱼均未出现死亡及其他异常现象。综合上述结果, 证明筛选出的NY 5 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
张泽蕙 , 黄河 , 文英 , 钟名其 , 伦镜盛 , 章跃陵
2016, 23(1):218-224.
摘要: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 采用人工感染、Tricine-SDS-PAGE、Western-blotting、MALDI-TOF/TOF、抑菌实验等方法对血蓝蛋白小分子降解肽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刺激对虾24 h 后, 与对照组相比, 其血淋巴中新出现5 个分子量为6.0~31.0 kD 的与兔抗血蓝蛋白抗体呈阳性的小分子条带。其中, 分子量为6.0 kD 的a 条带(命名为HMCp6 肽段)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 对副溶血弧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与对照组相比, 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说明, HMCp6 应该是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小分子降解肽段, 推测其在对虾抗感染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卫卫 , 符贵红 , 王元 , 湛嘉 , 房文红 , 沈锦玉 , 周俊芳 , 姚嘉赟
2016, 23(1):225-232.
摘要:采用UPLC-MS/MS 法, 研究了阿维菌素泼洒用药后, 该药物在水体、底泥、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与消除规律。结果显示, 以6 μg/L 浓度单次泼洒用药后, 水体中阿维菌素消解较快, 其半衰期为63.8 h。阿维菌素在养殖水环境中消减的同时, 逐渐由水体向底泥、伊乐藻和水产动物迁移。底泥中阿维菌素峰浓度、曲线下面积和半衰期分别为1.25 μg/kg、469.2 μg/(kg·h)和115.5 h, 说明伊乐藻中的相应值分别为8.75 μg/kg、2521.7 μg/(kg·h)和315.0 h, 说明伊乐藻对阿维菌素有明显的吸收和富集作用。该模拟系统中的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 gibelio)对阿维菌素具有明显的吸收, 其血液、肾、鳃、肝和肌肉组织阿维菌素的最高浓度(Cmax)依次为50.9、45.37、21.25、15.47 和11.9 μg/kg; 而该模拟系统中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仅鳃组织检出阿维菌素, 其Cmax在12 h 为8.08 μg/kg, 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等组织均未检出阿维菌素。生物富集系数FBC 值显示, 对阿维菌素的富集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鲫鱼、伊乐藻、中华绒螯蟹、底泥, 显示阿维菌素在不同分配相和不同生物组织的富集作用差异较大。
2016, 23(1):233-240.
摘要:为探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养殖的最佳密度, 本研究设定了5 个不同的放养密度(2、5、8、14、20 ind/mL), 养殖实验从D 型幼虫阶段一直持续到幼虫完成附着变态。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 水体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显著升高(P<0.05); 幼虫密度为20 ind/mL 时, 分别达到最大值0.089 mg/L 和0.008 mg/L。溶解氧浓度则随幼虫密度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 幼虫密度达到14、20 ind/mL 时, 显著低于其他密度组(P<0.05)。幼虫的生长速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 5~8 ind/mL 为幼虫最佳生长密度。幼虫的存活率也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 当幼虫的放养密度为20 ind/mL 时, 存活率仅为35%。放养密度为8 ind/mL 时, 幼虫的附着密度最大, 且在附着基下层的附着密度显著高于中层和上层(P<0.05)。同时, 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 幼虫附着变态的时间被延长, 附着变态规格也显著减小(P<0.05)。因此, 综合考虑各种要素, 规模化苗种生产中幼虫的培育密度控制在5~8 ind/mL 较为适宜。
孔祥迪 , , 刘莉 , , 李炎璐 , 于欢欢 , , 陈超
2016, 23(1):241-249.
摘要: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 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 3 环菲(Phe)、4 环芘(Py)、5 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 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对其胚胎中的细胞色素酶(EROD)活性、发育畸形(以心脏畸形为准)、孵化率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显示: (1)Bap、Py 的浓度与EROD 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比Phe 明显, 3 种 PAHs 对条纹锯鮨胚胎中 EROD 活性的诱导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 Bap、Py、Phe, 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各物质的最高浓度组, 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 857.52%、514.21%、280.50%; 在ANF 影响下, EROD 的活性诱导被抑制, 最高浓度组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89.27 %、278.55 %、195.40 %。(2)综合考虑孵化率、畸形指数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 3 种PAHs 对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 3 种物质的浓度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明显负相关, 与畸形指数和仔鱼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 在 ANF 影响下, Bap 和 Py 处理组的毒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 Phe 与ANF 联合暴露处理组的毒性效应与单一暴露处理相比无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 3种PAHs对条纹锯鮨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Phe为非特异性麻醉毒性机制, Bap和Py可能通过AHR 途径和CYP1 A 活性诱导两种机制共同作用。
2016, 23(1):250-261.
摘要:骨骼畸形可导致鱼类运动困难、摄食能力降低、生长缓慢、成活率低, 因此, 畸形鱼苗的出现将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在海水鱼类人工育苗阶段, 骨骼畸形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卵形鲳鲹、黄尾 、尖吻鲈等经济海水鱼类颌骨、脊柱、尾骨的早期发育时序及特点, 比较了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的部位、时间及发生规律。之后针对仔、稚鱼阶段影响骨骼发育的主要因素, 从遗传、环境、营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以期为寻找降低人工养殖条件下海水鱼类仔、稚鱼的骨骼畸形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