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银鲳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变化及饲料n-3 LC-PUFA对其的影响

      2016, 23(2):263-273.

      摘要 (1168) HTML (0) PDF 526.18 K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银鲳()肝及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饲料n-3 LC-PUFA对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试验饲料。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试验对象,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185 d。研究结果表明,肝与卵巢组织SOD、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卵黄发生后期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0.05),而卵黄发生中期FO与FSO饲料组卵巢SOD、CAT活性及T-AOC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0.05),但与FO饲料组无显著性差异(>0.05),而在卵黄发生后期, FO与FSO饲料组肝与卵巢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0.05)。肝与卵巢中MDA含量随着饲料n-3 LC-PUFA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升高趋势,且这种升高趋势在肝组织中表现更为明显,卵巢组织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后期仅FO饲料组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0.05)。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卵黄发生过程中组织中抗氧化水平逐渐升高,适宜的饲料n-3 LC-PUFA含量(4.01%, FSO饲料组)可明显改善银鲳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组织中的抗氧化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抗氧化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0.05)。

    • 盐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鳃Na+/HCO3-共转运子、碳酸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6, 23(2):274-283.

      摘要 (1582) HTML (0) PDF 776.16 K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盐碱胁迫条件下鱼类渗透生理调节机制,以尼罗罗非鱼(-共转运子()、盐碱混合(盐度10,碱度1.5 g/L;盐度15,碱度3 g/L)胁迫后不同时间(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Na+、K+、Cl-、Ca2+)以及鳃碳酸酐酶(CA)活性、NBCe1基因mRNA表达变化均与胁迫强度呈正相关。随时间推移,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盐、盐碱混合组血清渗透压值较单碱组高。单盐、单碱、盐碱混合组中, >0.05)。单碱组和盐碱混合组鳃CA活性较单盐组高,低盐碱胁迫(盐度10,碱度1.5 g/L)下CA活性较晚达最高值;不同胁迫条件下, -转运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盐碱适应生理调节提供了基础资料。

    • 建鲤基因组中一个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的发现与分析

      2016, 23(2):284-296.

      摘要 (1270) HTML (0) PDF 2.98 M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座子是动植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建鲤(反转录转座子类型的转座子,并将其命名为)。为了研究JRE反转录转座子在建鲤基因组中的功能,采用PCR扩增、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对反转录转座子全长5126 bp,具有5'端470 bp和3'端453 bp长末端重复片段(long terminal repeat end,LTR),中间的开放阅读框(ORF)包括核心蛋白基因(反转录转座子结构,基因顺序为Mizuhopectenyessoensis)、栉孔扇贝(Xiphophorusmaculates)pol基因相似性分别为40.7%、40.0%、32.8%和30.1%,因此转座子在建鲤基因组内的拷贝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拷贝数为124,同时对不同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的研究表明, 转座子在建鲤的染色体上随机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本研究表明, JRE转座子具有典型的反转录转座子结构,属于转座子的分枝,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多,其转录活性并不是很高,对我们了解建鲤基因组构成和特点增加了知识储备,同时为利用转座子的活性进行转基因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工具。

    • 中国大鲵生长激素受体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6, 23(2):297-306.

      摘要 (797) HTML (0) PDF 3.00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大鲵()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部分序列,克隆获得基因全长2992 bp,开放阅读框1812 bp,编码604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FGEFS基序与BOX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鲵GHR氨基酸序列与两栖类非洲爪蟾(Bubalus bubalis)和鱼类半滑舌鳎(基因在肝中表达最高,肌肉、垂体、肾、性腺中的表达量次之,其他各组织表达量较低。在精巢发育早期GHR基因在脑与卵巢中表达量发生变化, MT处理后,脑与卵巢中GHR表达量增加, LE处理后脑与卵巢中表达量降低。研究表明, 基因的表达。

    • 三疣梭子蟹核受体基因HR38的克隆及其在蜕皮中的表达分析

      2016, 23(2):307-315.

      摘要 (904) HTML (0) PDF 1018.65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出三疣梭子蟹(。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950 bp, 5'和3'非编码区(UTR)长分别为101 bp和551 bp,开放阅读框(ORF)长2298 bp。推测编码76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84.2 kD,理论等电点为6.3。生物学分析预测, Daphnia magna)的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 的表达量在整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 半滑舌鳎Sh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甲基化分析

      2016, 23(2):316-327.

      摘要 (1554) HTML (0) PDF 3.13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RACE方法获得半滑舌鳎(基因,该基因全长1922 bp,其中5'UTR 266 bp, 3'UTR 360 bp, ORF1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经预测该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28 kD,理论等电点6.95,具有与牙鲆的同源性最高,为82%,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4%~81%,与非洲爪蟾的同源性为61%,与人和鼠的同源性为63%~64%。甲基化结果显示,P<0.05),在雌雄成鱼8个组织器官均表达,在雌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孵化后50 d,雌性性腺中表达量较前期升高,且显著高于同时期雄性性腺中的表达(<0.05),在8月龄、1龄及2龄雌鱼性腺中表达显著高于雄鱼与伪雄鱼。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基因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与胚胎分化、组织器官形成、雌雄性腺分化及性腺发育密切相关。

    • 一种基于Ⅱ型鲤疱疹病毒衣壳蛋白72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2016, 23(2):328-335.

      摘要 (873) HTML (0) PDF 2.03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Ⅱ型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是引起养殖异育银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致病病原。在临床筛查中基于病毒核酸的PCR和real time PCR技术已经建立,但是稳定性更强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目的是利用CyHV-2编码的ORF72基因(GenBank登录号:AFJ20502.1)所编码的衣壳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通过识别感染病毒的鱼体中的相应抗体,从而对样本进行临床免疫学检测。首先采用PCR方法从纯化的CyHV-2基因组中扩增基因,并把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诱导表达的产物通过SDS-PAGE进行鉴定,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用已纯化的72重组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制得72重组蛋白的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既能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也可以识别CyHV-2病毒粒子上的衣壳蛋白72。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基于Western blot技术的CyHV-2抗体检测技术:用纯化的72重组蛋白作为检测抗原,鲫鱼血清用作一抗,兔抗鲫IgM多克隆抗体作为二抗,酶标羊抗兔作为三抗鉴定鲫鱼是否存在CyHV-2特异性抗体。在对急性感染期的临床样本检测中,本方法能在所有样本中检测出ORF72特异性抗体存在,表明72重组蛋白作为相应抗体捕获原可以用于确诊鲫鱼是否感染CyHV-2。本研究建立的实验室免疫学检测方法为商品化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对CyHV-2的检验检疫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病毒性鲫鳃出血病的病理变化

      2016, 23(2):336-343.

      摘要 (4901) HTML (0) PDF 10.41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性鲫()鳃出血病的突发流行可导致鱼高致死率,使中国部分养鱼场近些年受到重创。为了充分认识这种鱼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结合PCR、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病鱼头肾等组织的病变及病毒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注射自然发病鱼的组织滤液(病毒悬液),能使正常鲫感染,且出现与自然发病鲫相同的症状及高致死率;病原有典型疱疹病毒的形态特征(故称为鲫疱疹病毒, CaHV)。经PCR扩增对已知鲤科疱疹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进行检测,可确定CaHV存在于被感染鱼的肝、脾、肾和头肾组织中。对组织病理变化及不同时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aHV感染会引起鲫这些组织不同程度病变,而鳃和头肾的病理变化有显著时序相关性。在头肾细胞中还观察到大量CaHV颗粒,预示鲫头肾是CaHV侵染和复制的主要靶器官。

    • 高温胁迫对刺参耐高温群体和普通群体主要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2016, 23(2):344-351.

      摘要 (1175) HTML (0) PDF 438.55 K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定向选育的刺参()耐高温品系子三代(F3组)和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C组)1龄幼参[(13.6±1.8) g/头]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池塘夏季高温环境,比较了两个群体在25℃、27℃、29℃、31℃、32℃和33℃ 6个温度梯度下体壁抗氧化酶(SOD、CAT和T-AOC)、水解酶(ACP和AKP)和溶菌酶(LSZ)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抗氧化酶活力方面, F3和C组刺参SOD活力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温度为31℃和32℃时F3组SOD活力显著高于C组(<0.05); F3组T-AOC活力在各温度下均显著高于C组(<0.05); F3组AKP活力在25℃、27℃和31℃下显著高于C组(<0.05),其余温度下差异不显著。F3和C组LSZ活力均随水温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27~31℃范围内F3组LSZ活力显著高于C组(<0.05)。结果表明,经过定向选育的耐高温品系F3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获得了提高,实验结果为耐高温刺参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糖蛋白的截短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2016, 23(2):352-358.

      摘要 (951) HTML (0) PDF 5.24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糖蛋白编码基因的主要免疫原性决定区域,本研究对SVCV的糖蛋白基因进行截短表达,并用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血清以分析其免疫原性。通过SOSUI以及DNAStar 6.0软件对SVCV糖蛋白基因的跨膜区、亲水性以及抗原表位进行分析后,采用RT-PCR对该基因主要抗原决定区域编码片段进行扩增,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Gtr,对其进行诱导表达后获得截短的SVCV糖蛋白的重组蛋白。将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复性后,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其效价,采用免疫印迹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显示,截短表达的糖蛋白编码基因长1317 bp,编码439个氨基酸(29~467),推测分子量为49.6 kD。利用该重组蛋白制备的兔抗血清,其与重组蛋白的反应效价为1:64000,。免疫印迹及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兔抗血清与SVCV-HN株能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该重组蛋白与天然的病毒表面糖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截短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可应用于免疫诊断技术研发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

    • 刺参苗期附着基更换频率对刺参生长及其养殖系统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6, 23(2):359-369.

      摘要 (964) HTML (0) PDF 2.13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刺参()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 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30、CF40和CF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30次之, CF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养殖用水中NH4+-N、NO2--N和COD随着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并在第50天时分别达到0.53 mg/L、0.28 mg/L、0.18 mg/L。各实验组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变化不明显,而附着基上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 CF50组异养细菌总数在第50天时达到1.38×105 cfu/cm2,弧菌数量达到1.5×104 cfu/cm2,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附着基上优势菌为溶藻弧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枯草芽孢杆菌(V. parahaemolyticus)。其中,溶藻弧菌为刺参条件致病菌,且一直存在于养殖系统中并逐步占据绝对优势。这与CF50组在实验进行到43 d时开始出现化皮, 50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附着基长时间未更换,会滋生大量玻璃海鞘、日本毛壶、内刺盘管虫等敌害生物,争夺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刺参苗种生长减慢。综上,由实验结果显示,在7-9月高温季节每20 d更换一次附着基最佳。考虑到生产成本,附着基更换频率一般为20~30 d为宜。本研究结果为刺参苗种培育工艺的优化及刺参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 蚕豆、大巢菜籽及苦瓜籽饲料对草鱼生长、肌肉成分、组织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6, 23(2):370-381.

      摘要 (979) HTML (0) PDF 299.77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常规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浸泡蚕豆组)、含75%蚕豆(蚕豆饲料组)、60%大巢菜籽(巢菜籽饲料组)、60%苦瓜籽(苦瓜籽饲料组)的饲料饲喂体重为(59.0±0.6) g的草鱼(<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浸泡蚕豆组、蚕豆饲料组、巢菜籽饲料组、苦瓜籽饲料组的肌肉胶原蛋白含量较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下降(<0.05)。在生化指标方面,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投喂蚕豆、巢菜籽饲料及浸泡蚕豆显著降低了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0.05),但蚕豆饲料组的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浸泡蚕豆组(<0.05),提高了α-淀粉酶活性(<0.05)。上述结果表明,饲喂以蚕豆、大巢菜籽、苦瓜籽为主要成分的配合饲料及浸泡蚕豆可改变草鱼肌肉组成,但也降低了草鱼生长性能;综合生长性能和肌肉组成,蚕豆饲料较巢菜籽饲料、苦瓜籽饲料和浸泡蚕豆在脆化草鱼生产养殖上更具有可行性。

    • 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及生化组成

      2016, 23(2):382-395.

      摘要 (936) HTML (0) PDF 924.00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 (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5%。(3)长江雌蟹HSI最高,辽河雄蟹HSI最低;辽河雌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较高,长江雌蟹水分、粗蛋白和总糖含量最低;辽河蟹躯体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而长江蟹躯体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但总糖含量最低。(4)就脂类组成而言,除了雄体肝胰腺外,长江蟹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水系,黄河蟹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百分含量相对较低,但磷脂含量最高。(5)黄河蟹肝胰腺和躯体肌肉中18:1n9和18:2n6含量最低,但其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三水系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差异大于肌肉间的差异。因此,三水系河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综合鉴别。

    • 发酵啤酒糟替代配合饲料中豆粕对奥尼罗非鱼生长与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6, 23(2):396-405.

      摘要 (937) HTML (0) PDF 319.02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发酵啤酒糟分别替代饲料中0、20%、40%、60%、80%和100%的豆粕,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研究发酵啤酒糟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明发酵啤酒糟在鱼类配合饲料中的适宜用量。将540尾初始体重为(3.00±0.08) 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比例在0~60%时,各试验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超过60%时,生长性能显著下降(<0.05)。以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为判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到,奥尼罗非鱼幼鱼饲料中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最适比例分别为54.1%和55.4%。随着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比例的升高,试验鱼肌肉和全鱼组织脂肪含量及脏体比、肝体比均呈下降趋势,而水分和灰分呈上升趋势(>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及血糖含量随着发酵啤酒糟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当替代比例超过40%时,血清AST和ALT活性及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当替代比例超过60%时,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奥尼罗非鱼饲料中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最适比例为54.1%~55.4%。

    • 干啤酒糟替代饲料中豆粕对奥尼罗非鱼生长与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6, 23(2):406-416.

      摘要 (937) HTML (0) PDF 332.31 K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干啤酒糟分别替代饲料中0、20%、40%、60%、80%和100%的豆粕,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研究干啤酒糟对奥尼罗非鱼(s)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540尾初始体重为(3.00±0.08) 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干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比例在0~40%时,各试验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0.05)。以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为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到,奥尼罗非鱼幼鱼饲料中干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最适比例分别为27.0%和28.9%。试验鱼全鱼和肌肉组织蛋白和脂肪含量随着饲料干啤酒糟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替代比例为100%时,试验鱼体蛋白和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5)。随着干啤酒糟替代豆粕比例的增加,试验鱼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活性逐渐升高,当替代比例超过60%时,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而血糖含量则呈相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超过40%时,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则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0.05)。综合分析,奥尼罗非鱼饲料中干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最适比例为27.0%~28.9%。

    •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2016, 23(2):417-424.

      摘要 (1798) HTML (0) PDF 353.86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半滑舌鳎()不同家系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选育出高营养品系的半滑舌鳎家系,用气相色谱法对同一养殖环境中的半滑舌鳎15个不同家系(164个样本)肌肉中的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同时对高EPA、DHA、EPA+DHA含量的家系进行筛选,并研究了半滑舌鳎性别与EPA、DHA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 15个家系肌肉中脂肪酸种类没有区别,但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若干差异。其特征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饱和脂肪酸(SFA)>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以ω-3系脂肪酸为主,且ω-3系脂肪酸与ω-6系脂肪酸比值达到4.16~5.03,其中的2种重要ω-3系脂肪酸EPA和DHA在15个家系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DHA含量远大于EPA含量;筛选出了3个高EPA、DHA、EPA+DHA含量家系,分别为F13012、F13023及F13031。(2) EPA的含量与半滑舌鳎性别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本研究对于选育半滑舌鳎优良品种家系具有重要意义。

    • 翘嘴鳜选育群体的生长和遗传特征分析

      2016, 23(2):425-435.

      摘要 (1011) HTML (0) PDF 616.23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湖南和江苏的野生翘嘴鳜(两个群体选育群体。对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6个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鳜纯种家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系,杂交系未表现出生长的杂种优势,家系群体的杂合性与生长性能不对应。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比两个群体选育群体高出约29.33%,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翘嘴鳜家系的建立可以丰富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鳜选育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0.4388),两个群体选育群体与4个家系选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将群体选育的个体与家系选育的个体进行杂交育种有可能获得杂种优势。筛选到G14437特有等位基因可作为江苏翘嘴鳜家系(JCJC)的群体特异性分子标记; G5530等位基因可作为湖南和江苏翘嘴鳜杂交系与翘嘴鳜基础群体和其他选育群体区分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 三种大型钵水母幼体对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捕食选择性

      2016, 23(2):436-446.

      摘要 (1330) HTML (0) PDF 1.00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 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15 mm牙鲆和<20 mm许氏平鲉,海蜇能够捕食规格<20 mm牙鲆和<30 mm许氏平鲉,沙海蜇可捕食<30 mm许氏平鲉;仔稚鱼密度对水母捕食率影响不显著,牙鲆的变态和底栖生活是其逃避被水母捕食的有效手段;不同水母物种对仔稚鱼的捕食效率主要与其活力相关,水母结构和毒性也是重要因素,相同规格3种水母对仔稚鱼捕食率由高到低为海蜇> 沙海蜇> 海月水母。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水母与鱼类的动态关系,研究海洋鱼类的自然资源补充机制提供参考。

    • 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

      2016, 23(2):447-457.

      摘要 (1635) HTML (0) PDF 696.65 K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广西三江段的右江(ZY)、左江(YJ)及红水河(HSH)野生大眼鳜()群体的110个个体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33项(11项传统形态与21项框架形态)形态学可量性状比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依据可量性状的LSD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 3个种群大眼鳜的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部性状特征;其中,红水河群体分别与右江群体、左江群体在头部[HW/BL、ED/BL、U(10-11)]及尾部[CPL/BL、N(5-6)]存在显著差异,而右江群体与左江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比较大眼鳜群体形态差异上,框架结构性状C(1-11)、E(2-11)、F(2-10)、G(3-4)、I(3-9)、M(4-10)、K(4-9)、J(4-5)、T(9-10)、O(5-8)、N(5-6)、P(5-7)、R(7-8)、S(8-9),即大眼鳜的头部及躯干部框架性状可以作为解释其差异的主要成分,而传统形态外形大小则作为解释其差异的次要成分。LSD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均一致表明:左江群体与右江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红水河群体聚为一支。以上结果显示:大眼鳜3个群体存在形态差异,且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珠江流域广西江段大眼鳜群体的划分提供科学数据,为大眼鳜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浙江6个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

      2016, 23(2):458-468.

      摘要 (1232) HTML (0) PDF 2.57 M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其中,南麂列岛最高(330种),台州列岛最低(133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嵊泗列岛最高,达84.76,台州列岛最低,仅70.89,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值洞头列岛的最高,达846.94,嵊泗列岛最低,仅630.25。南麂列岛的指数)将会变高。科级和目级相似性结果显示,科级相似性最高的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651,渔山列岛与嵊泗列岛最低,仅0.480;目级相似性最高的仍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781,台州列岛与渔山列岛最低,仅0.623。本研究分析了浙江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以期为浙江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养护、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南海鸢乌贼产量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2016, 23(2):469-477.

      摘要 (958) HTML (0) PDF 723.68 K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2年9-10月秋季航次及2013年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对鸢乌贼()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10°~15°N、111°~117°E海域内,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13°~15°N、117°~118°E海域;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5.6~29.6℃,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7.6~30.0℃,但最适表温都分布于28.5~29.5℃的海域;不同季节作业渔场水温垂直结构差异明显,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鸢乌贼0.00~0.05℃/m组距内平均网产较高,且随着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秋季鸢乌贼平均网产随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于0.15~0.20℃/m组距内达到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鸢乌贼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84,纬度、5~100 m水温垂直梯度、表温和经度影响次之。

    • 秦山核电温排水对鱼类分布的影响

      2016, 23(2):478-488.

      摘要 (957) HTML (0) PDF 678.98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0年5月(春季)、2010年9月(夏季)和2009年12月(冬季)秦山核电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以及秦山核电站温排水扩散数学模拟结果,通过秦山核电温排水海域鱼类季节密度的时空分布、优势种、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探讨并分析了秦山核电海域温排水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尾数密度分别为5.55×103 ind/km2、22.10×103 ind/km2和10.52×103 ind/km2,重量密度分别为33.80 kg/km2、59.06 kg/km2和66.46 kg/km2。秦山核电海域渔业资源数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海域相反,冬季最高,春夏季较低,主要与冬季温排水海域具有暖池效应,形成部分鱼类滞留在此越冬有关。温排水平面分布对鱼类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温排水区域鱼类密度低于其他水域,冬季相反,鱼群滞留在温排水热羽区域,因而显示出温排水海域有较高的鱼群密度。温排水对不同适温习性鱼类影响不同,暖温种能够适应一定的低温,例如,刀鲚()夏季在温排水水域成为优势种。鱼类优势种的适温性决定着鱼群的分布特征,冬季最重要的优势种为刀鲚,在尾数上的贡献率高达45.02,由于该种在温排水的热羽区域分布密集,形成温排水水域鱼群密度大于周边水域的现象。由于温排水改变了渔场环境,导致新的越冬场的形成,有可能形成新的渔汛,引起当地渔场属性的改变。


2016年第23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