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6, 23(5):0.

      摘要 (220) HTML (0) PDF 1.43 M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16, 23(5):0.

      摘要 (341) HTML (0) PDF 250.38 K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嗜水气单胞菌AH10(CCTCC AB2014155)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

      2016, 23(5):995-1005.

      摘要 (1640) HTML (0) PDF 1.80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嗜水气单胞菌全基因组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对嗜水气单胞菌()AH10(CCTCC保藏号:AB2014155)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将提取的AH10全基因组DNA进行片段化、构建文库后上机测序;将基因组组装后进行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H10全基因组序列总长度为4.91 Mb,GC含量为61.1%,共预测到4570个基因,3351个基因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功能。共找到2592个基因具有直系同源族(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分类,1281个与代谢通路有关的基因,基因组岛31个。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AH10比对到SNP位点102481个,与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AH10的致病性与溶血素基因(major adhesion gene)、丝氨酸蛋白酶基因(cytotonic enterotoxin gene)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中同源性较高。存在自体诱导物信号分子-2(autoinducer-2)与合成信号分子酶基因(signal molecule synthetase gene,)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不存在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TSS)。通过对AH10全基因组序列进行较为全面的注释和比较统计分析,为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黄河鲤全同胞家系的微卫星标记亲子鉴定

      2016, 23(5):1023-1031.

      摘要 (864) HTML (0) PDF 403.55 K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11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26个黄河鲤()全同胞家系中的417尾体重较大的正常体色个体(黄河鲤较大个体)和52尾红色个体(红鲤表型个体)进行了亲子鉴定。11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8.2、0.792、0.792和0.76。当双亲未知且置信度为95%时,11个座位的累积排除概率达99.79%。除29尾黄河鲤较大个体以外,388尾黄河鲤较大个体和52尾红鲤表型个体准确地找到了其父母本,实际鉴定率为93.82%。通过对子代数目超过20尾的7个黄河鲤家系生长性状的比较分析,本研究成功鉴定出子代生长性状优良的黄河鲤亲本组合及其家系,同时也鉴定出包含隐性红色基因的黄河鲤杂合亲本,为进一步选育表型和体色纯正且生长快速的黄河鲤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 三疣梭子蟹细胞Cdk7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中的表达

      2016, 23(5):1032-1040.

      摘要 (1338) HTML (0) PDF 914.89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应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三疣梭子蟹()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基因cDNA序列全长。基因5’和3’非编码区域(UTR)以及开放阅读框的长度分别是23 bp、178 bp和1056 bp,预测编码一个含有3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91 kD的蛋白质,包含一个丝氨酸/苏氨酸催化保守结构域和T-loop结构。同源性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DK7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Cdk7相似度较高,说明<0.05)。<0.05)。去除眼柄后该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于第4天达到最大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调控,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性腺发育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 栉江珧wnt4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及调控

      2016, 23(5):1041-1051.

      摘要 (677) HTML (0) PDF 2.99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运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了栉江珧(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4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074 bp,编码由3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栉江珧Paracentrotus lividus)等物种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基因表达量与性腺成熟度相关,并且整个繁殖周期卵巢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精巢,说明基因主要参与了栉江珧的早期胚胎发育。在胚胎发育早期(囊胚期和原肠期)基因可能在栉江珧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17<0.05);短时间处理,17<0.05)。

    • 斑节对虾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6, 23(5):1052-1062.

      摘要 (951) HTML (0) PDF 1.31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斑节对虾()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978 bp,包括135 bp的5’非编码区(5’UTR)、60 bp的3’UTR和编码260个氨基酸的78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mPCNA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的蛋白同源性。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在Ⅲ期表达量最高,是其他各期表达量的2倍;注射五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后,在卵巢中表达量明显上升,其中在48 h表达量升高幅度最大,是对照组的5倍左右。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PCNA的体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重组蛋白为PCNA蛋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mPCNA蛋白是斑节对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斑节对虾卵巢发育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 半滑舌鳎CD40基因克隆及其免疫功能分析

      2016, 23(5):1063-1072.

      摘要 (792) HTML (0) PDF 1.44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在半滑舌鳎(同源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为2098 bp,开放阅读框为1011 bp,可编码由33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推导得到的CD40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信号肽、1个跨膜结构区、2个N-糖基化位点以及含4个富含半胱氨酸的保守结构区。不同物种氨基酸序列同源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哺乳类、两栖类以及硬骨鱼类相似性为28%~47%,其中与硬骨鱼类相似性较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CD40与其他硬骨鱼类CD40聚类为一支,哺乳类与两栖类CD40聚类为另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ibrio harveyi)感染刺激后,与PBS处理的对照组相比,该基因mRNA在半滑舌鳎3个主要免疫组织(肝、脾和肾)中表达量均呈显著性升高,在肝中12 h到达峰值,在脾和肾中6 h达到峰值。上述结果表明基因参与了半滑舌鳎抵抗哈维氏弧菌的免疫应答反应。

    • 凡纳滨对虾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2016, 23(5):1073-1079.

      摘要 (1422) HTML (0) PDF 520.32 K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出凡纳滨对虾(基因cDNA全长2258 bp,其中包括92 bp 5’端非编码区,147 bp 3’端非编码区及2019 bp开放阅读区,编码67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74.18 kD。该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序列号为KT274811。在NCBI上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其与斑节对虾(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肝胰腺中的表达量,且在Ⅱ期表达量最高,Ⅲ期表达量最低。此外,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比较了凡纳滨对虾NASP与其他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 半滑舌鳎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的克隆及组织和时空表达规律

      2016, 23(5):1080-1090.

      摘要 (793) HTML (0) PDF 1.82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 cDNA序列全长1335 bp,开放阅读框长546 bp;其编码的蛋白是单次跨膜蛋白,在N端13~35位氨基酸残基处有一个跨膜区域。半滑舌鳎PGRMC1氨基酸序列与青鳉()相似度为81.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半滑舌鳎PGRMC1与鳉形目和鲀形目鱼类PGRMC1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发现,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PGRMC1 mRNA在脑、垂体和卵巢中的周期表达变化特征显示:脑中 mRNA表达量在卵巢发育V期,达峰值(<0.05)。综上,半滑舌鳎基因主要参与卵巢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并在繁殖期介导孕酮调控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研究结果为半滑舌鳎繁殖内分泌调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福瑞鲤与豫选黄河鲤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及亲本间遗传距离分布

      2016, 23(5):1091-1098.

      摘要 (1531) HTML (0) PDF 521.07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鲤鱼( L.)的2个品种福瑞鲤和豫选黄河鲤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并揭示了雌雄个体间遗传距离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3个微卫星标记在福瑞鲤(FR,e)、观测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559、0.695、0.741和0.702,群体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豫选黄河鲤的4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3.620、0.665、0.642和0.600。虽然豫选黄河鲤同样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但是<0.01),说明福瑞鲤的杂交选育背景决定了其较系统选育的豫选黄河鲤具有较多的来源于不同亲本的等位基因;而两者>0.05),说明豫选黄河鲤种内也保持了较高的遗传杂合度。分别统计福瑞鲤与豫选黄河鲤雌雄个体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两两雌雄个体间遗传距离呈正态分布。福瑞鲤个体间遗传距离的中间值位于0.8~1.0,占37.39%;而豫选黄河鲤个体间遗传距离中间值位于0.5~0.7,占49.33%。建议福瑞鲤和豫选黄河鲤在家系配组时,选择亲本间遗传距离阈值范围在0.8~1.0和0.5~0.7为宜。

    • 长牡蛎壳黑和壳白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2016, 23(5):1099-1107.

      摘要 (775) HTML (0) PDF 2.19 M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培育壳色性状优良且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新品系,本研究以5个壳黑第四代家系和5个壳白第四代家系的成贝为基础群体,利用截头法对壳高进行选择,构建了壳黑和壳白快速生长系第一代群体,分析了两个选育群体的壳高和活体体重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长牡蛎收获的490日龄,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选择组壳高较对照组壳高分别提高(9.83±1.68)%和(9.97±1.87)%,体重分别提高(10.16±3.64)%和(11.36±1.96)%。两选育群体壳高的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53±0.09)和(0.405±0.111),体重的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192±0.080)和(0.244±0.123)。本研究表明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方差,在对壳高生长速度直接选择的同时实现了对活体体重的间接选育,可继续通过群体选育提高生长速度。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培育出壳色美观、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 中国近海棱梭拉丁名的更正

      2016, 23(5):1108-1116.

      摘要 (935) HTML (0) PDF 520.11 K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我国棱梭(原定名为)命名的问题,本研究采集了中国近海7个地理群体的棱梭样品,并进行形态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近海棱梭样品的胸鳍长度/体长、头长/体长的比值分别为15.0%~18.3%、22.5%~25.1%,与前人记录的Liza carinata胸鳍长度/体长(19.8%~23.9%)、头长/体长比值(27.0%~31.3%)范围不相符。DNA条形码分析结果表明,GenBank中的COI基因同源序列遗传距离为13.11%,而本研究所采集样品种内差异为0.08%。NJ邻接关系树显示,本研究所使用样品与的遗传距离为13.06%,已达到种以上水平。综上,本研究认为中国近海棱梭的拉丁名应为尚需进一步研究。

    • 长江、黄河和辽河种群中华绒螯蟹雄体成蟹可食组织营养组成的比较

      2016, 23(5):1117-1129.

      摘要 (823) HTML (0) PDF 316.96 K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至成蟹,比较了三群体雄体成蟹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进一步测定和比较了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及氨基酸,旨在评价三种群雄体成蟹的营养品质和可食率。研究结果显示:(1)黄河种群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种群蟹,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最高,但均无显著差异(<0.05),三群体性腺中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0.05);长江种群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最低,但其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群;黄河种群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辽河种群的含量,而其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0.05)。(3)三种群性腺中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相近,长江种群性腺中ΣPUFA、Σ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ΣHUFA)含量最高;三种群肝胰腺中各PUFA、ΣPUFA和Σ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0.05);三种群肌肉中C18:3n3(LNA)和C20:5n3(EPA)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黄河种群的这两种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高于辽河种群(<0.05),且辽河种群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高于黄河和长江种群;长江种群雄体肌肉中的EAA、总EAA、总NEAA、TAA含量最高。(5)辽河种群性腺中存在3种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且其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最低;三种群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辽河水系EAAS仍然最低。综上,不同种群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有关。

    • 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渗透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6, 23(5):1130-1136.

      摘要 (830) HTML (0) PDF 362.36 K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盐度30为对照组(S0),4 d为1个盐度波动周期,研究了幅度为4(S4)和10(S10)的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离子通道和水通道相关基因表达、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及其F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盐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离子通道相关基因Na+/K+-ATPase α(+-ATPase 1(+交换因子(<0.05);而Cl-通道蛋白()的基因表达(>0.05);鳃中FAA总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0.05)。(4)与S0组相比,S10组对虾的丙氨酸转氨酶(P<0.01)。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周期性盐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渗透调控在转录水平上产生积极响应,且随着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大,对虾的渗透适应性调控水平升高。在盐度波动幅度达到10时,凡纳滨对虾仍能维持体内的渗透平衡,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耐受盐度波动的能力。

    • 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016, 23(5):1137-1147.

      摘要 (1024) HTML (0) PDF 514.78 K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碳酸盐碱度(3.5,5,6.5,8 mmol/L)胁迫对脊尾白虾(50值为8.73 mmol/L(pH约为9.15);脊尾白虾的死亡率、特定生长率、抱卵率、孵化率、性腺发育及变态幼体成活率随碱度的上升而降低,3.5 mmol/L的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繁殖影响不显著(P≥0.05),高于该碱度则会显著降低其生长及繁殖能力(<0.05);随着碳酸盐碱度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碱度胁迫组脊尾白虾鳃和肝胰腺中的免疫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具有较高的碳酸盐碱度耐受性,碳酸盐碱度为3.5 mmol/L时对生长和繁殖影响不显著,高于5 mmol/L时影响显著;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脊尾白虾可以通过调节免疫酶的活性更好地适应高碱环境。

    • 褐牙鲆幼鱼能量分配对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的响应

      2016, 23(5):1148-1156.

      摘要 (814) HTML (0) PDF 383.72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水流量控制溶解氧供给,设计不同溶解氧供应和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两个实验来研究褐牙鲆()幼鱼生长及能量分配等指标的响应。在不同溶解氧供应实验中,溶解氧含量梯度设置为2.24 mg/L,3.14 mg/L,4.27 mg/L,5.38 mg/L,6.94 mg/L,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体重、日生长系数、摄食率、以湿重表示的饲料转化效率与溶解氧含量呈正相关(<0.05)。单尾鱼的摄食能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而减少,生长能的比例在溶氧为5.38 mg/L时最高。排粪能的比例则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而上升,排泄能比例随溶解氧含量下降也略有增加,代谢能的比例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溶解氧含量为5.38 mg/L时最低(37.66%)。单位体重能量收支中,所有指标与溶解氧含量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0.05),随着溶解氧含量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实验表明,低溶解氧含量下,褐牙鲆幼鱼通过减少能量供应降低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其生长受到抑制。在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实验中,经历10 d低溶解氧含量2 mg/L(S2)和4 mg/L(S4)胁迫的褐牙鲆幼鱼生长受到抑制,但在恢复正常溶解氧后10 d内体重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05),饲料转化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恢复阶段不同处理在摄食能、生长能比例和呼吸能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处理的排泄能比例显著低于其余2个处理(<0.05)。实验表明褐牙鲆幼鱼对短期低溶解氧含量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通过提高摄食率在较短的恢复期获得完全补偿生长。本研究揭示了褐牙鲆在低溶氧胁迫下的能量分配规律,为深入研究鱼类适应溶解氧波动环境的策略积累资料。

    •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标准代谢的影响

      2016, 23(5):1157-1163.

      摘要 (916) HTML (0) PDF 285.28 K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均重(0.12±0.01)g的中华绒螯蟹()仔蟹在6个盐度(0、4、8、12、16、20)梯度下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各梯度的水温为(24±0.5)℃、溶解氧为(8.12±0.23)g/mL、pH为7.5±0.18。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各盐度梯度代谢瓶内溶氧量、CO2含量及NH3-N含量,将时间与耗氧率、CO2排出率及NH3-N排泄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仔蟹行为及代谢瓶内氧气含量与时间(h)的回归分析将仔蟹行为可分3个阶段:自由运动阶段[DO>2.33 mg/L]、生存阶段[0.33 mg/L < DO < 2.33 mg/L]及窒息阶段[DO<0.33 mg/L]。在自由运动阶段和生存阶段,盐度对仔蟹耗氧率、CO2排出率及NH3-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仔蟹在高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低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在能量供给中的比例随溶氧增加而逐渐增加。

    • 山东沿海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比较及饵料安全性评价

      2016, 23(5):1164-1172.

      摘要 (1544) HTML (0) PDF 348.06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评估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作为亲虾饵料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本研究分别对山东沿海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常见重金属含量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及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沙蚕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沙蚕中含量(>0.05);两种沙蚕中的对虾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均在40%左右,对虾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均在60%以上,符合FAO/WHO关于高品质蛋白的标准,依据两组沙蚕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养殖沙蚕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沙蚕含量;养殖沙蚕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分别为(66.15±3.77)%和(54.11±2.58)%,均显著高于野生沙蚕的含量[(56.13±6.60)%、(43.28±5.50)%](<0.05);对常见重金属铬(Cr)、铜(Cu)、镉(Cd)、铅(Pb)、砷(As)、汞(Hg)的检测发现,养殖沙蚕重金属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沙蚕的含量(<0.05),且野生沙蚕中As的含量严重超标;在对虾常见携带病毒WSSV和IHHNV检测中,养殖沙蚕均呈现阴性,而野生沙蚕IHHNV呈现阴性,WSSV呈现阳性,说明野生沙蚕可能携带WSSV。从营养价值、饵料安全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养殖双齿围沙蚕作为亲虾饵料的效果明显优于野生双齿围沙蚕。

    •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苯丙氨酸的需要量

      2016, 23(5):1173-1184.

      摘要 (858) HTML (0) PDF 403.99 K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用含6种水平(质量比分别为0.78%、0.95%、1.09%、1.34%、1.51%和1.72%)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Phe)的等氮等能(粗蛋白30.10%,总能17.73 MJ/kg)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实验期间水温为24~32℃)饲喂初始体重为(52.70±1.80)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Phe对吉富罗非鱼(GIFT, )生长性能、饲料系数、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及前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Phe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全鱼粗脂肪和全鱼灰分含量显著上升(<0.05)。饲料中Phe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肌肉水分、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影响(>0.05)。饲料中Phe显著影响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的含量(-K+-ATP酶活性(>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Phe需要量为1.17%~1.21%,占饲料蛋白质的3.89%~4.02%。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配制吉富罗非鱼配合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2016, 23(5):1185-1196.

      摘要 (1115) HTML (0) PDF 1.56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 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2016, 23(5):1197-1204.

      摘要 (993) HTML (0) PDF 671.03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以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 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 冬、春季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

      2016, 23(5):1205-1216.

      摘要 (972) HTML (0) PDF 1.76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分析了2015年冬季1月和春末5月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旨在对不同粒级网采浮游生物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为海洋鱼类营养补充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冬、春两季,ω3多不饱合脂肪酸(ω3PUFA)、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20:1+22:1的相对含量以较大粒级浮游生物(500~2000 μm)较高;而16:0、18: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以<500 μm粒级浮游生物较高。冬季各粒级浮游生物的总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均高于春季相应值,但MUFA、PUFA、16:1ω7、EPA、DHA、20:1+22:1的相对含量却低于春季。多元对应分析显示,环境因子中海水温度与100~1000 μm粒级浮游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05)。对比冬、春季浮游生物脂肪酸组成与黄海主要经济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组成,初步认为,在冬季,可为鱼类生长提供足够营养的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500 μm粒级的较大型的浮游生物,而在春季,该类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较广,100~2000 μm的浮游动物都可作为鱼类早期生长的有效饵料来源。由此初步推论,浮游生物食性仔稚鱼食物来源的粒级范围在春季比冬季更为广泛。

    • 黄河裸裂尻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多位点序列分型

      2016, 23(5):1217-1224.

      摘要 (1495) HTML (0) PDF 12.09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0月四川省雅安市某养殖场的黄河裸裂尻鱼( Kessler)暴发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眼球、下颌和鳃盖等出血或无明显临床表现而突然死亡,内脏涂片见革兰氏阳性球菌。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ZYW151011,ZYW151012),通过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种属特异性cfb基因(GBS-specific gen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2株病原菌16S rR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U308396和KU308397)与GenBank中无乳链球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9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耐药。进一步通过荚膜多糖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荚膜多糖血清型均为致病性Ia型;2株病原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均被鉴定为新的序列型ZST-1,与序列型为ST-26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新型ZST-1在位点发生变异,提交序列到MLST数据库获得新的等位基因编号81(登录ID:BIGSdb_20151110 081850_13025_35759)。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