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4种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目标强度测定与差异分析

      2017, 24(1):1-10.

      摘要 (1120) HTML (0) PDF 1.81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的测量是渔业声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2015年6-10月,在小型水槽内使用BioSonics DT-X(199 kHz)科学探鱼仪发射水平声波,测量了4种共29尾不同鳔室结构的淡水养殖鱼类体侧向及背腹向(180°范围)的目标强度,并拍摄X光影像以了解鱼体鳔室结构及特征。其中瓦氏黄颡鱼(Carassius auratus)6尾、草鱼()7尾。结果显示,单体鱼目标强度与声波入射角度具有cos三次方函数关系,体侧向与背腹向上最大目标强度均出现于鱼体主轴垂直于入射声波时,最小目标强度出现于头尾方向朝向声波时,与最大目标强度相差10 dB。不同种鱼类体侧向平均目标强度略大于背腹向0.5~5 dB。单室鳔鱼类目标强度比相近体长的两室鳔鱼类小。对4种鱼类的目标强度与鱼体相关生物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体侧向与背腹向目标强度主要受体长、鳔长和鳔长/鳔高值的影响较大。通过目标强度与实验鱼全长、体长、体重的线性回归,获得体侧和背腹入射方向目标强度与3个生物学参数的关系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鳔室形态鱼种的回波特征差异,辅助判别长江内常见鱼类(如瓦氏黄颡鱼、鱖鱼、鲫鱼等)的声学信号,结果对于淡水水域水平原位监测时分析评估资源量相关参数具有参考意义。

    • 牙鲆三个同源纯系的生长和遗传性状比较

      2017, 24(1):11-21.

      摘要 (909) HTML (0) PDF 816.33 K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同一牙鲆()家系F09119的母本,建立了减数雌核发育系(F1324)、卵裂雌核发育系(F1346)及近交家系(F1313)3个纯系,对3个纯系群体的生长和遗传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在受精后85~388 d对3个家系的体长、体宽、体重及成活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显示:F1346生长最快,388 d时体长、体宽和体重分别为(28.89±2.77)cm、(10.00±1.21)cm和(254.91±83.11)g,F1313次之,F1324最慢(<0.05)。388 d时F1324成活率最高(46.50%),F1313次之(38.00%),F1346最低(26.80%)。F1346、F1324和F1313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7、1.95和2.1,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0.36和0.4,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0.8155和0.6366;卵裂雌核发育系和减数雌核发育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近交系。平均期望纯合度F1313(0.503) < F1324(0.5105) < F1346(0.532);平均期望杂合度正好相反,F1313(0.4967) > F1324(0.4894) > F1346(0.4679)。卵裂雌核发育系纯合度是减数雌核发育系的1.0421倍,是近交系的1.0577倍;减数雌核发育系纯合度是近交系的1.0149倍。F1346与F1313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568),遗传相似度最小(0.8549);F1346与F1324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406),遗传相似度最大(0.9602)。本研究结果为牙鲆纯系构建及解析卵裂雌核发育系、减数雌核发育系和近交系的遗传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 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病相关微卫星标记筛选及QTL定位

      2017, 24(1):22-30.

      摘要 (1690) HTML (0) PDF 1.20 M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出与抗哈维氏弧菌病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并进行QTL定位,以2014年感染实验中存活率为52.22%的半滑舌鳎()家系F1412(Family+年份+家系号)为材料,采用混合分离子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169个微卫星标记(SSR)进行筛选,得到1个可能与哈维氏弧菌病相关的微卫星标记scaffold479_23523。用scaffold479_23523所在的连锁群LG18上的37个SSR对94尾抗病、感病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得到3个图谱:整合图谱(LG18)、雌性图谱(LG18F)和雄性图谱(LG18M),并用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单标记分析和QTL定位。模式一得到3个显著性相关标记(<0.01),图谱LG18F定位出一个区间qE-F1;模式二得到4个显著相关标记(<0.01),图谱LG18M定位出两个区间qE-M1、qE-M2。在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布范围上,区间qE-F1包含了qE-M1及qE-M2,因此qE-F1更可能与抗病性状相关。本研究开发出了抗哈维氏弧菌病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及QTL区间,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 团头鲂与三角鲂或长春鳊杂交后代的生长及形态对比分析

      2017, 24(1):31-39.

      摘要 (1010) HTML (0) PDF 699.18 K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鳊鲂鱼类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差异,对鲂属()长春鳊(PP)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子代(AT、TA、AP和PA)共7个群体进行了生长对比,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繁殖后代的生长性状、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在实验组1中,AA绝对增重率最高(0.36 g/d),分别是TT(0.15 g/d)、AT(0.30 g/d)和TA(0.27 g/d)的2.4倍、1.2倍和1.3倍,且AT和T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TT(<0.05),分别是PP(0.14 g/d)、AP(0.17 g/d)和PA(0.15 g/d)的1.7倍、1.4倍和1.6倍。结果表明,团头鲂(AA)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三角鲂(TT)和长春鳊(PP)自交群体(<0.05),AT、TA、AP和PA这些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基本介于双亲之间,即低于团头鲂而高于三角鲂或长春鳊。对9项可量性状和20项框架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较为接近母本,即TA与TT的亲缘关系较近,AT和AP与AA的亲缘关系较近,PA与PP关系较近。对7个群体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判别率为86.30%。主成分分析获得了表示形态差异的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5.81%,主成分1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的各性状大多集中在鱼体的纵轴,即背腹轴方向,而主成分2性状大多集中在尾部,反映了尾部的体型特征。本研究为鳊鲂鱼类的杂交育种以及种质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性腺发育与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

      2017, 24(1):40-49.

      摘要 (1468) HTML (0) PDF 1.99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的繁殖周期及营养价值,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对山东省刘公岛海区长牡蛎第三代壳金选育群体的性腺发育、营养成分(总蛋白、总脂肪、糖原)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性腺同步发育;配子发生开始于2月,全年只有1个产卵季节(6-8月),7月为两性配子排放高峰期。配子成熟及排放期间,水温处于较高水平,食物充足,可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也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生长。卵母细胞直径从配子发生开始逐渐增大,并在产卵前达到最大值(36.88 μm),产卵后则降低。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配子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糖原在性腺发育到4月时开始下降,为配子的发育提供能量;蛋白质在配子发育过程中大量合成,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外套膜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养殖群体(<0.05),其他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未出现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长牡蛎在壳金群体选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缢蛏选育系F5的生长优势比较及育种效应分析

      2017, 24(1):50-56.

      摘要 (694) HTML (0) PDF 514.36 K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个缢蛏()自然群体(浙江象山群体、浙江乐清群体、福建霞浦群体、福建长乐群体、江苏射阳群体和上海崇明群体)为材料,构建基础群体F0,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多代连续选育(选择强度2.063),比较了选育系F5与对照群体的生长差异,并估计F5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结果表明,F5的卵径及受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05);7~360日龄F5壳长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与遗传获得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78,0.14~0.37和4.83%~42.18%,平均为(0.49±0.06),(0.23±0.08)和(26.49±11.73)%。研究结果表明,对缢蛏的连续多代选育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存活能力和主要经济性状。

    • 盐度和胁迫时间对九孔鲍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的联合效应分析

      2017, 24(1):57-64.

      摘要 (1122) HTML (0) PDF 1.16 M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盐度和胁迫时间对九孔鲍()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联合效应,旨在为九孔鲍盐度驯化及海区推广提供指导。实验设定盐度范围为22~40,时间范围为0~72 h,建立了盐度、胁迫时间与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并通过分析明确了盐度和胁迫时间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盐度对九孔鲍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一次效应不显著(<0.01),说明盐度与九孔鲍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之间为非线性关系。随盐度升高,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盐度为31时淀粉酶基因表达量最大,此时九孔鲍消化能力最强。胁迫时间对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一次效应显著(>0.05),表明胁迫时间与九孔鲍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淀粉酶基因从开始低水平表达逐渐升高并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盐度和胁迫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建立模型可知,α-淀粉酶基因表达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0.05),表明实验拟合出的方程有效。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80.05%,校正系数65.80%,预测系数50.18%,表明方程拟合度较好,模型选择较为恰当,可以为不同盐度和胁迫时间诱导下的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 急性低盐胁迫下红鳍东方鲀幼鱼IgM、NKCC1和Hsp70基因的表达

      2017, 24(1):65-72.

      摘要 (2011) HTML (0) PDF 661.18 K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红鳍东方鲀()耐低盐的分子机制,以自然海水组为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红鳍东方鲀幼鱼在盐度16、12、8和4胁迫下,鳃和肾中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基因在鳃和肾中的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IgM基因的表达量大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肾中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同一时间内,鳃中低盐度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在各低盐度组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尤其在6 h和72 h两个时间点时显著低于对照组(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与同一时间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IgM、NKCC1、Hsp70 3个基因的表达量在不同盐度不同时间下存在差异,由此推测这3个基因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渗透压调节起重要作用。

    • 美洲鲥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早期发育

      2017, 24(1):73-81.

      摘要 (1125) HTML (0) PDF 2.09 M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和6枚尾下骨,19日龄仔鱼尾椎和尾鳍率先开始骨化,直至23日龄尾鳍骨骼系统钙化完全。最终背鳍和臀鳍分别形成18和22根鳍条。美洲鲥骨骼发育研究对其早期发育功能趋向、环境优化及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 人工蓄养斧文蛤的生殖周期及早期发育

      2017, 24(1):82-90.

      摘要 (1681) HTML (0) PDF 2.82 M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斧文蛤( Deshayes)的繁殖规律和胚胎发育过程,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每月采集样品,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海区移养的斧文蛤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性成熟率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斧文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雌雄性比约为1:1,性腺发育时间基本同步,均始于2月,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发育,大部分个体在6月至7月发育成熟,7月下旬至8月底是繁殖盛期,可用阴干加流水刺激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9℃、盐度28、pH 7.8~8.5条件下,经16~20 h孵化成D形幼虫,壳长为100~110 μm,浮游幼虫经5~6 d培育进入匍匐幼虫期,壳长约200 μm,最后发育变态为稚贝。本研究为斧文蛤的人工繁育、养殖开发以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2017, 24(1):91-99.

      摘要 (1863) HTML (0) PDF 398.19 K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 中华绒螯蟹池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雄体生物学指数和营养成分比较

      2017, 24(1):100-108.

      摘要 (1127) HTML (0) PDF 406.76 K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取中华绒螯蟹()雄体(分别简称为“套养鳖”和“温室鳖”)各5只,解剖取四肢肌肉、裙边和肝脏,分析和比较两种鳖的生物学指数,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1)温室鳖裙边指数(SI)和肝体比(HSI)均显著高于套养鳖(<0.01),套养鳖和温室鳖其余常规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差异(>0.05)。(3)温室鳖肌肉和裙边中的大部分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套养鳖,半胱氨酸含量及EAA/TAA以套养鳖较高(18:1n9、C18:1n7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高于套养鳖,而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及n-3/n-6以套养鳖较高(<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0.05)。综上可见,中华鳖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 基于渔获物统计的中国近海鱼类营养级结构变换及其与捕捞作业的关系

      2017, 24(1):109-119.

      摘要 (2147) HTML (0) PDF 942.60 K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中营养级鱼类下降了43%,高营养级鱼类增长198%。东部海域和南海的渔获物鱼类生态结构变化说明,就营养级水平而言,东部海域近海渔业资源呈现明显的衰退现象,而南海则还未出现这种现象。

    • 南海中南部中层鱼资源声学积分值及时空分布初探

      2017, 24(1):120-135.

      摘要 (2078) HTML (0) PDF 1.20 M (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Simrad EK60科学探鱼仪(38 kHz)于2013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采集的南沙和中沙、西沙海域渔业声学数据,结合中层拖网取样,采用回声积分法研究了南海中南部中层鱼的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4年春季中、西沙海域9次中层拖网作业共捕获和鉴定鱼类和头足类79种,隶属于3纲16目37科60属,其中硬骨鱼纲的种类最多(65种),鞘亚纲次之(13种),软骨鱼纲1种,硬骨鱼纲中巨口鱼科、灯笼鱼科和钻光鱼科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0种、13种和6种;南沙海域中层鱼声学积分值(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m2/nmi2)显著低于中沙、西沙及邻近海域,前者夜间向上迁移的强度高于后者;2013年春季南沙海域夜间10~200 m和白天200~1000 m声学积分值构成没有显著差异(<0.01);南沙海域白天200~1000 m不同纬度组间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构成有极显著差异(<0.01);南海中南部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是(2387±601)m2/nmi2,基于现存公开发表的中层鱼的声学目标强度数据并取其均值,推算南海中南部中层鱼资源量是(8200±2100)万t。研究表明,南海中南部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比全球平均值高约29.2%,可能是我国未来具有开发价值的大宗生物资源。

    • 子二代中华鲟分枝杆菌感染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017, 24(1):136-145.

      摘要 (1566) HTML (0) PDF 1.39 M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缓慢生长型的抗酸杆菌,进一步通过16S rDNA和IS2404重复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相似性最高。将10尾健康子二代中华鲟3次体检的血液参数与4尾分枝杆菌感染子二代中华鲟12次检查的血液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在26项生理生化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0.05),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钠、氯、钙、总蛋白、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WBC)和谷丙转氨酶(ALT),其中TWBC、中性粒细胞和ALT这3项指标显著升高,其他指标显著下降,说明分枝杆菌感染对鱼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较大。采用盐酸卡纳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三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时间75 d,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RBC、血红蛋白、PCV、MCV和球蛋白这5项血液理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0.05),说明药物治疗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病程的加剧,该尾鱼最终未能治愈。以上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在中华鲟广泛流行,对中华鲟的危害较大,目前尚未见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 大鲵蛙病毒感染大鲵的动态病理损伤及病原的组织分布

      2017, 24(1):146-155.

      摘要 (1385) HTML (0) PDF 4.65 M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 d,3 d,5 d,7 d,9 d,13 d,16 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 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 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 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 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 应用PCR-DGGE和Q-PCR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 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结构

      2017, 24(1):156-164.

      摘要 (1030) HTML (0) PDF 2.33 M (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low weight,LW)斑点叉尾()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斑点叉尾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斑点叉尾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Enterococc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拟杆菌属()是肠道的优势菌群。HW斑点叉尾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前肠的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7.69、106.19、103.83、106.13、103.92和104.26,均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0.05)。结果表明,斑点叉尾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LW和HW斑点叉尾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W斑点叉尾菌群多样性增加。

    • 应用PCR-DGGE 和Q-PCR 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结构

      2017, 24(1):156-164.

      摘要 (643) HTML (0) PDF 2.33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娢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 HW)和低体重(low weight, LW)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 为斑点叉尾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皮肤的优势菌群;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肠道的优势菌群。HW 斑点叉尾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LW 斑点叉尾(Pヰ.05)。皮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前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后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的拷贝数分别是101.97、107.69、106.19、103.83、106.13、103.92 和104.26, 均显著高于LW 斑点叉尾(Pヰ.05)。结果表明, 斑点叉尾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 LW 和HW 斑点叉尾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HW斑点叉尾菌群多样性增加。

    • 锌对海湾扇贝中镉累积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2017, 24(1):165-172.

      摘要 (845) HTML (0) PDF 2.04 M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混合暴露方式,研究了在镉(Cd)质量浓度一定(0.05 mg/L)的条件下,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 mg/L、0.1 mg/L、0.5 mg/L、1 mg/L)的锌(Zn)对海湾扇贝整体、组织及亚细胞水平Cd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Zn能显著抑制扇贝全贝对Cd的富集,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和Zn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扇贝不同组织中Zn对Cd的富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鳃最为明显。在亚细胞水平,扇贝各组织累积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碎片(CD)组分。在内脏各亚细胞组分中,Zn对Cd的抑制作用显著,且Zn的加入使CD中的Cd百分比从32%下降到21%~27%,而MTLP中的Cd百分比从57%增加到59%~67%。鳃组织中Zn对Cd百分比的影响更加明显,CD中Cd百分比从36%下降到14%~17%,MTLP中Cd百分比从59%增加到76%~79%;而性腺中MTLP和细胞器(ORG)组分中Cd百分比受Zn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随着Zn浓度的升高,MTLP中Cd百分比下降,而ORG中Cd百分比升高;肌肉组织中Cd含量及百分比分布在亚细胞水平没有明显规律。

    • 重铬酸钾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效应

      2017, 24(1):173-179.

      摘要 (1551) HTML (0) PDF 614.25 K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二倍体和三倍体泥鳅()鳍细胞系(DIMF和TRMF)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重铬酸钾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微核形成以及金属硫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旨在多角度探讨重铬酸钾对细胞系的毒性效应,建立适合监测其污染情况的指标。采用MTT法测定了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使用试剂盒测定了3种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吉姆萨染色后观察了细胞微核的变化,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了金属硫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4 h急性毒性实验两种细胞系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5.3±1.2)μmol/L、(27.9±0.6)μmol/L,DIMF对重铬酸钾的敏感性要高于TRMF。当重铬酸钾浓度为0~30 μmol/L时,二个细胞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染毒浓度升高而升高。当重铬酸钾浓度为0~20 μmol/L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逐渐升高,浓度为30~40 μmol/L时,其活力开始下降。两种细胞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重铬酸钾浓度增大逐渐降低。二倍体细胞系氧化酶活性均低于三倍体。微核试验显示,重铬酸钾可引起细胞核损伤,形成微核。当重铬酸钾浓度为40 μmol/L时,DIMF、TRMF微核率达到最大,分别为7.33‰和8.00‰,DIMF微核率要低于TRMF。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金属硫蛋白(<0.01)。

    • 氨氮胁迫对中国明对虾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7, 24(1):180-189.

      摘要 (1715) HTML (0) PDF 721.47 K (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600尾体重为(5.0±1.2)g的健康中国明对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虾,分别暴露于不同氨氮质量浓度(0 mg/L、2 mg/L、4 mg/L、6 mg/L和8 mg/L)海水中,于胁迫后6 h、24 h、48 h、72 h和96 h测定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和血淋巴细胞过氧化氢酶()基因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0 mg/L氨氮组作为对照。结果显示,随着氨氮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国明对虾血淋巴氨氮含量逐渐积累,以8 mg/L组对虾血淋巴氨氮含量最高,是对照组的5.85倍。氨氮胁迫6 h,胁迫组中国明对虾血淋巴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取样时间推移先升高后降低,而血淋巴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和caspase m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过程。氨氮胁迫下中国明对虾血淋巴抗氧化能力被显著诱导,这可能破坏机体的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caspase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上调。

    • 工厂化对虾养殖池管式射流集污水力特性

      2017, 24(1):190-198.

      摘要 (1283) HTML (0) PDF 9.19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厂化养殖池内水体的流场分布特性直接决定了其对残饵、粪便等的排污性能。本实验研究了管式射流驱动模式下,射流角度与射流流速对养殖池内水体流场与污物聚集特性的影响。养殖池流场特性采用点式流速仪进行布点测量,利用MATLAB软件对流场特性进行分析。采用相机采集的养殖池集污效果图像,并利用Photoshop软件与自行开发的不规则图形面积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流速从池心向外呈“V”型变化,在射流角度固定的情况下,射流速度越大,池心低流速区域越小,污物向池心的聚集效果越好;在流速固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射流角度,本实验在24 cm/s流速条件下,射流角度为40°时,池内污物聚集效果最优。结论认为在保证养殖对象生长的前提下,可尽量提高射流流速;在24 cm/s流速条件下,最佳射流角度在40°左右。本研究成果可为工厂化养鱼池、养虾池等管式射流水力驱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神经肽Y系统在硬骨鱼类摄食调控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7, 24(1):199-207.

      摘要 (1301) HTML (0) PDF 368.84 K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硬骨鱼摄食调节机制的研究可以为鱼类养殖中优化饲料配方和养殖方式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在众多参与摄食调节的内分泌因子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家族多肽由于同时参与脑和胃肠道对食欲的调节,备受研究者关注。哺乳动物中存在3种类型的NPY家族多肽,其中NPY是脑中的促摄食因子,而肽YY(peptide YY,PYY)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是胃肠道中的抑摄食因子。这3种多肽与其共同的受体——NPY家族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理作用。NPY家族多肽和受体被共同称为NPY系统。硬骨鱼经历了第3次基因组复制,其NPY系统的组成更为复杂。目前对于硬骨鱼NPY系统在摄食调节中具体作用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对NPY家族受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论述了硬骨鱼中NPY系统的组成、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能力以及NPY家族多肽和受体在摄食调节中的作用,以期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