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静瑞 , 胡成业 , 水玉跃 , 田阔 , 杜肖 , 水柏年
2017, 24(2):209-219.
摘要:根据2015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温州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及其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南部沿岸海域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9目27科41属,主要以暖水性和暖温性为主,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26种;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共6种;再次为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共4种。春季,优势种依次为日本鳀(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棘头梅童鱼()、棘头梅童鱼和六指马鲅(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鳓()和六指马鲅等是各季节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此外,组内的典型种一定程度上是组间的分歧种和群落的优势种。经Pearson分析,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酸碱度pH、水深和盐度。
姜娓娓 , 方建光 , 李加琦 , 蒋增杰 , 毛玉泽 , 杜美荣 , 高振琨 , 陈琼琳
2017, 24(2):220-230.
摘要:为探讨温度胁迫下皱纹盘鲍( Ino)的响应机制,采用室内控温实验,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5℃、10℃、20℃和25℃),设计温度骤变处理组(皱纹盘鲍从15℃暂养温度直接转移至各实验温度)和温度缓变处理组(0.5℃/12 h),分析温度剧烈变化和温度缓慢变化对皱纹盘鲍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并对高温和低温处理下皱纹盘鲍消化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组织(血细胞和肌肉组织)中Cu/Zn-SOD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纹盘鲍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0℃达到最高值;25℃骤变处理组与缓变处理组耗氧率和排氨率间存在极显著差异(<0.01)。在高温胁迫后的3 h,消化腺中SOD、CAT和LSZ活性达到最高,而ACP活性在胁迫6 h后达到最高(<0.01)。不同温度胁迫下,皱纹盘鲍血细胞和肌肉组织中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上调,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性(<0.05)。本研究表明,温度胁迫能显著影响皱纹盘鲍的生理和生化活动,这将有助于探讨皱纹盘鲍夏季高死亡率的原因,为皱纹盘鲍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7, 24(2):231-238.
摘要:为了研究刀鲚(POMC基因的cDNA全长。刀鲚基因的cDNA全长2030 bp,编码区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刀鲚POMC包括信号肽(signal peptide)、N末端区(N-terminal region,NP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结构域(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γ-脂解素(-EP)结构域。运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该基因在刀鲚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0.05),6 h的表达量恢复至应激前。基因在脂肪代谢及应激调控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在刀鲚后续育种及应激调控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2017, 24(2):239-247.
摘要:雌二醇(estradiol,E2)是甲壳动物体内重要的性类固醇激素,对其卵巢发育和卵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在卵巢、肝胰腺、胸神经节、脑神经节和大颚器中的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蟹卵巢中E2的免疫阳性主要分布于滤泡细胞和卵巢发育中后期的卵母细胞细胞质(II-V期),卵巢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E2免疫阳性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免疫阳性分别出现在IV期和II-III期,滤泡细胞中始终存在较强的E2免疫阳性;(2)肝胰腺中的E2免疫阳性主要分布于F细胞及R细胞细胞核中,R细胞细胞核中的E2免疫阳性从III期开始显著下降,F细胞中始终存在较强的E2免疫阳性;(3)卵巢发育(I-V期)的神经组织,E2主要分布于胸神经团的神经细胞和神经髓质以及脑神经节神经细胞细胞核内,其中脑神经节神经细胞细胞核中始终保持着强免疫阳性,卵巢发育早期(I-II期)胸神经团中的神经髓质中为E2中等免疫阳性,神经细胞中一直为弱免疫阳性;(4)就大颚器而言,E2强免疫阳性始终存在于大颚器腺细胞的核仁以及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内。以上结果表明,E2在三疣梭子蟹卵巢、肝胰腺、神经组织和大颚器中广泛分布,且免疫阳性与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E2可能通过作用于多个靶器官来调控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
武鹏飞 , 耿龙武 , 姜海峰 , 佟广香 , 李晨宇 , 徐伟
2017, 24(2):248-257.
摘要:以鳅科的黑龙江泥鳅(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Na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64 g/L和13.58 g/L、15.43 g/L和14.18 g/L、14.00 g/L和11.57 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2 g/L、4.03 g/L、3.74 g/L,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黑龙江泥鳅 > 大鳞副泥鳅 > 达里湖高原鳅。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碳酸氢钠(NaHCO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1 mmol/L和72.62 mmol/L、128.4 mmol/L和88.83 mmol/L、155.2 mmol/L和120.0 mmol/L,安全浓度分别为18.77 mmol/L、23.66 mmol/L、36.30 mmol/L,碱度耐受能力顺序为:达里湖高原鳅 > 大鳞副泥鳅 > 黑龙江泥鳅。盐碱交互作用对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系数0~48 h依次增高,以后逐渐减小;而对达里湖高原鳅在0~48 h内表现为协同作用,在48~96 h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拮抗系数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比分析可知,3种鳅科鱼的盐碱耐受能力比大多数淡水鱼高,可作为盐碱水域的增养殖鱼类;而达里湖高原鳅在耐碱方面表现更突出,可以作为高碳酸盐型盐碱水的增养殖鱼类。
2017, 24(2):258-267.
摘要:为研究皱纹盘鲍( Ino)经过杂交和南方养殖后,南方群体(杂交群体)是否与北方群体(自交群体)在适温性上是否产生了差异,从而是否更加适应南方高温环境,本研究开展了皱纹盘鲍南北方群体的高温应激和南方地区养殖实验。高温应激实验中:经过30℃应激后,南方群体恢复期所有取样组织中HSP70在0 h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北方群体(<0.05),HSP90在外套膜和肝胰脏中的表达量也高于北方群体(鳃中的表达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经过33℃应激后,南方群体HSP70和HSP90在足、外套膜和鳃0 h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北方群体(<0.05)。养殖实验中:从12月开始至翌年2月水温不超过17.11℃,为北方群体的快速生长期,生长快于南方群体;从3月开始,水温逐渐超过20℃,北方群体生长慢于南方群体,同时北方群体开始出现死亡现象,7月北方群体大量死亡,存活数量不足30粒。综合HSP70、HSP90的高温应激表达和养殖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皱纹盘鲍经过杂交和南方累代养殖后,适温上限有所提高,已与北方群体产生较大差异,可适应较高的水温;30℃水温刺激下南北方群体的HSP70的相对表达量与对高温的耐受性具有正相关性,可以在鲍的抗高温选育种中进行辅助筛选。
2017, 24(2):268-277.
摘要:为探索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鱼粉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学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10.50±0.04)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SPC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0%(FM)、25%(R25)、50%(R50)、75%(R75)、100%(R100)的鱼粉制作成5种等氮(粗蛋白水平为45%)等脂(粗脂肪水平为10%)的实验饲料。各实验组以对照组(FM)饲料蛋氨酸、赖氨酸含量为基准,分别添加适量的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养殖实验在浙江省象山县西沪港区进行,每个处理随机分配3个网箱(1.5 m×1.5 m×2 m),每个网箱放养60尾,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FM),SPC替代鱼粉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以及饲料系数(FCR)没有显著影响(>0.05),肌肉粗脂肪和全鱼粗脂肪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均以R100组含量最低,肌肉水分含量和全鱼水分有上升的趋势;血清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下降趋势,以R100组含量最低;血清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的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从肝组织学观察中发现,SPC替代水平超过75%会对肝细胞产生损伤,引起肝细胞空泡化,脂肪堆积加重,肝细胞核逐渐溶解或缺失。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SPC替代饲料75%的鱼粉,不会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2017, 24(2):278-283.
摘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养殖方式(A组:施肥;B组:施肥+1/2投饲;C组:施肥+投饲;D组:投饲)围隔中鳙(13C和<0.05),后三者之间值没有显著差异。围隔中的食物源有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和饲料,它们的N值均低于消费者鳙的同位素值。3种食物在不同养殖方式下的贡献率不同,浮游动物是A组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平均贡献率为(65.6±3.2)%,饲料是另3个组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B组饲料的贡献率相对较大,达82.1%。说明投饲鳙后,鳙对饲料能够较好地吸收利用,但在池塘中同时培育天然饵料能有效提高饲料的贡献率,减少投饲量,降低残饵的污染。本研究旨为实践养殖中合理投饲鳙的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褚志鹏 , 危起伟 , 杜浩 , 刘伟 , 张磊 , 颉江 , 邸军
2017, 24(2):284-294.
摘要:分别以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预糊化玉米淀粉)、蔗糖、葡萄糖为糖源,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喂养达氏鲟()幼鱼(68.05 g±1.63 g)8周,研究饲料中糖源对达氏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组实验鱼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0.05),而对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影响显著(<0.05)。肝体比和脏体比最高的为葡萄糖组,最低的为小麦淀粉组。小麦淀粉组全鱼、肌肉和肝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葡萄糖组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低且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α-淀粉组和葡萄糖组肌糖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0.05)。肝和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和肌体和血液中糖水平呈正相关。不同糖源对达氏鲟消化道消化酶和肝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影响显著(>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作为糖源更有利于达氏鲟幼鱼生长。
仇登高 , 黄种持 , 郑乐云 , 吴水清 , 刘银华 , 邱峰岩 , 郑君飘 , 陈新明
2017, 24(2):295-305.
摘要: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小[(28.1±1.1)g]、中[(278.9±20.1)g]、大[(575.8±37.4)g]3种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0.05);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水温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当水温为26.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10±0.124)mg/(g·h)、(0.306±0.007)mg/(g·h)、(0.161±0.010)mg/(g·h)和(47.739±21.048)μg/(g·h)、(13.956±1.783)μg/(g·h)、(6.811±1.882)μg/(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四次方程,相关系数均为1.000。在水温15.8~36.5℃范围,相同水温下,珍珠龙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降低,耗氧率和排氨率与规格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系数Q10在21.0~26.6℃时均达到最大,且其均在26.6~30.9℃时最小。小、中、大3种规格O/N比值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1.535~113.541、15.713~32.193、12.097~27.094,表明实验水温条件下小规格珍珠龙胆的供能物质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中、大规格珍珠龙胆的主要能量物质为蛋白质和脂肪。
张玉玲 , 罗坤 , 孔杰 , 梁萌青 , 栾生 , 陈琼 , 曹宝祥
2017, 24(2):306-316.
摘要: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磷虾粉对凡纳滨对虾()亲虾性腺发育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组1、饲料组2和饲料组3)对12月龄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了为期60 d的营养强化培养,并以投喂双齿围沙蚕()为对照组。营养强化结束之后,比较分析了不同饲料组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体重增重率、肝胰腺指数(HPI)和性腺指数(GSI);另外,检测分析了各组饲料以及亲虾性腺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对照组的雌雄亲虾体重增重率均高于3个饲料组;饲料组2的HPI最低,为(2.37±0.0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本研究还比较分析了饲料脂肪酸组成与亲虾性腺、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以及对亲虾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一定含量(10%~20%)的南极磷虾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凡纳滨对虾亲虾营养强化阶段的优良饲料。
刘子科 , 陈乃松 , 王孟乐 , 连雪原 , 闫春为 , 尹佳
2017, 24(2):317-331.
摘要:以4种淀粉,蜡质玉米淀粉(L)、高直链玉米淀粉(Z)、小麦淀粉(X)和木薯淀粉(M),分别以5%和10%的添加量配制了8种等氮和等能(CP 48%,GE 18.5 MJ/kg)的饲料(L5、L10、Z5、Z10、X5、X10、M5和M10)。用上述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3.46±0.19)g的大口黑鲈45 d,以评定大口黑鲈饲料的适宜淀粉源及添加水平。结果显示,饲料中淀粉的添加水平和淀粉源对大口黑鲈的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同一种淀粉的添加量从5%升至10%,L10、X10和M10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降低,但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升高,而Z5和Z10组间的上述指标的差异不显著;L10、X10和M10组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升高,但Z5和Z10组间的脏体比差异不显著;全鱼和肝的脂肪含量及肝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L10组的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Z10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及X10组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Z10组的血清补体活性显著降低;L5、Z5、X5和M5组的餐后3~12 h的血糖水平各自低于L10、Z10、X10和M10组。不同的淀粉源在相同的添加量的情况下,Z5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和肝体比显著地低于L5、X5和M5组,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L5、X5和M5组;M5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5、Z5和X5组;Z10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L10、X10和M10组,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L10、X10和M10组;M10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10、Z10和X10组。饲料中淀粉的添加水平和淀粉源对大口黑鲈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沉积率、肝体比、肝糖原含量、红细胞数、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血清补体活性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表明,饲料的淀粉源和水平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血液学指标、餐后血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料中添加5%的蜡质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均无妨碍,但添加10%的淀粉水平唯有高直链玉米淀粉较为合适。
常玉梅 , 闫浩 , 苏宝锋 , 孙博 , 张立民 , 梁利群
2017, 24(2):332-340.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池养雅罗鱼肌肉营养成分的评定和规模化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基础数据。选取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 idus,简称GT)以及种内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松花江瓦氏雅罗鱼♂,简称DS)和种间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体雅罗鱼♂,简称DG)各15尾,每种鱼等量分成3组,测定其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1)除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外,5种养殖雅罗鱼的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均出现明显差异(<0.05)。其中DS杂交的灰分(1.77%)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雅罗鱼(1.16%~1.22%),粗脂肪含量(7.23%)显著高于其双亲组合(DL 4.31%,SHJ 4.22%)及含量最低的DG杂交(3.32%),表现出超亲的杂种优势;5种养殖雅罗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7.05%~18.80%),其中DG和DL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养殖群体(<0.05),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2)5种雅罗鱼肌肉中均测定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TAA)介于73.058%~79.289%,DG和DL的TAA含量、AAS、CS及EAAI指数均高于其他3种雅罗鱼,与其粗蛋白的测定结果相符,表明母本DL将其高蛋白的遗传特性很好地遗传给了子代,进一步证明了杂种优势;3)5种雅罗鱼肌肉中均检测到23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分别为15.03%~19.06%、49.15%~53.92%和27.54%~29.40%,PUFA/SFA比值介于1.53~1.83;SFA和PUFA含量较高的是GT和DL,而MUFA含量较高的是DG和DS两个杂交种。综上所述,5种盐碱池塘养殖雅罗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较均衡,属优质蛋白质;杂交选育可以有效改善杂交种的肌肉营养品质,获得的高脂高蛋白的DS杂交和低脂高蛋白的DG杂交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2017, 24(2):341-354.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对于养殖大黄鱼的风味评价和养殖模式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小网箱、深水网箱和围网养殖大黄鱼的鱼皮、鱼鳞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网箱(X)、深水网箱(S)和围网(W)养殖大黄鱼的鱼皮(P)、鱼鳞(L)中共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脂类、烃类及其他共11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醇类、酮类和烃类含量较高。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皮、鱼鳞中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0.05),且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变化较大。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皮中,围网养殖的鱼皮(WP)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最高,SP次之,XP最低(<0.05),而XL与SL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无显著差异(>0.05)。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皮中分别筛选出5、15、13种主体风味成分,与XP相比,WP和SP主体风味成分数量和种类更多。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鳞中分别筛选出9、10、16种主体风味成分,与XL和SL相比,WL中主体风味成分数量和种类更多。结论显示,W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最高,风味物质构成最优;主体风味成分的数量和种类最多,风味最丰富。
牟金婷 , 谢尚端 , 雍朋政 , 孙金辉 , 徐永健 , 李景
2017, 24(2):355-361.
摘要:选取体质良好、活力强的大海马( Bleeker),体重(3.075 g±0.16 g)、体全长(11.55 cm±0.31cm)。设置18℃、23℃、28℃ 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CT组:自然变温),每组3个重复,实验周期28 d。结果显示,大海马在23℃时生长速率最快,摄食活跃;28℃大海马反应最迅速(5.8 s±0.74 s),摄食量最大(153.92 g±10.33 g),活动频繁,泳速大;而18℃和自然变温条件下对食物的反应不敏感,多缠绕在附着物上,摄食时呈聚集式分布;23℃和28℃时,相对活跃,会主动游向饵料摄食,摄食效率较高。综上所述,温度的改变对大海马的生长速率及摄食行为均有一定影响;在适宜温度下,大海马的活力大,摄食量多,生长速率相对较快。本研究旨在为大海马饵料开发和养殖环境优化提供科学数据。
崔晓翠 , 王印庚 , 陈霞 , 张正 , 李彬 , 柯巧珍 , 常亚青
2017, 24(2):362-373.
摘要: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 24(2):374-386.
摘要:为获知海水和饲料中重金属Pb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间的富集与释放特性,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凡纳滨对虾分别在海水中Pb浓度为0.0015 mg/L(B0)、0.0080 mg/L(B1)、0.0466 mg/L(B2)和0.2302 mg/L(B3),饲料中Pb浓度为2.089 mg/kg(A0)、2.750 mg/kg(A1)、6.103 mg/kg(A2)和14.520 mg/kg(A3)的驯养过程中,其肝胰腺、外骨骼和肌肉对Pb的生物富集与释放特性,为Pb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分布、富集和迁移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义。同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凡纳滨对虾对海水和饲料中Pb的富集速率常数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含量等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1)投喂任一浓度饲料时,B0、B1、B2组凡纳滨对虾肌肉、外骨骼和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均小于限量值0.5 mg/kg,而在B3海水浓度中,随着投喂饲料浓度的增大,各组织中Pb累积量高于限量值(0.5 mg/kg)的时间出现得越来越早;肝胰腺中Pb的释放速率高于肌肉和外骨骼的释放速率。(2)用SPSS18.0对饲料Pb含量、海水浓度、富集时间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饲料浓度、海水浓度和富集时间对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Pb的富集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除了饲料浓度对凡纳滨对虾外骨骼组织中Pb富集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0.071)],且饲料、海水及时间交互效应分析显示,三者交互作用显著。(3)用SPSS18.0对不同组织中Pb的富集含量、饲料浓度、海水浓度和富集时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间Pb富集过程中,海水中Pb浓度的贡献率大于饲料中Pb浓度的贡献率。(4)达到平衡状态下,投喂A0饲料浓度,生长在B0~B3组海水中,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Pb含量为0.128~2.981 mg/kg,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为0.399~4.765 mg/kg;生物学半衰期()范围分别为5~7 d和3~7 d。投喂A2饲料浓度,生长在B0~B3组海水中,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Pb含量为0.380~1.000 mg/kg,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为0.288~5.355 mg/kg;生物学半衰期()范围分别为2~7 d和2~5 d。理论平衡浓度下,肝胰腺组织中含量均大于肌肉。
2017, 24(2):387-394.
摘要:2013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地区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普遍出现生长缓慢、养殖成功率低的现象。为了查明该原因,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引起对虾生长缓慢的病因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270份病虾样本中,对虾肝肠胞虫(,EHP)PCR阳性检出率高达85.19%,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出率为0;所有采集的病虾样本中也未分离到常见的致病菌;54份正常的对虾样本中EHP和IHHNV均未检出。将病虾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获得的序列片段与GenBank中已有EHP相关序列相似性高达99.55%;病虾的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在虾肝胰腺组织中可观察到处于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EHP。通过上述研究,初步认为EHP是引起舟山地区大棚养殖对虾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病原。
王桂兴 , 侯吉伦 , 任建功 , 任玉琴 , 陈睿毅 , 骆明飞 , 王玉芬 , 刘海金
2017, 24(2):395-402.
摘要:利用8对微卫星或简单重复序列[microsatellite o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标记对辽宁东港(DG)、绥中(SZ),河北秦皇岛(QHD),山东青岛(QD),浙江舟山(ZS)以及广东珠海(ZH)海域的6个花鲈(A)为3~20;有效等位基因数(He)为0.398~0.91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5~0.906;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群体间差异不显著(=0.762;PIC=0.734),绥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0.721;PIC=0.692);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除秦皇岛群体外,标记Lama18与Lama42间存在极显著性的连锁不平衡(<0.01);群体间配对)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舟山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遗传分化最远,遗传距离最大,而北方的绥中、东港、青岛以及秦皇岛4个群体间分化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珠海与秦皇岛群体先聚合,再与舟山群体聚为一支。绥中、东港、青岛群体聚为一支;遗传组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花鲈群体中共包含3个主要遗传组分,其中舟山群体遗传混杂少,遗传信息保留完整,而绥中、东港和青岛3个群体遗传组分类似,遗传混杂严重。另外,秦皇岛与珠海群体约40%的遗传组分相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花鲈群体中除舟山群体外,绥中、东港、青岛、秦皇岛和珠海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受到现有养殖模式与养殖逃逸的影响。
2017, 24(2):403-413.
摘要: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Setipinna taty)和斑(鱼祭)();(3)2010年和2012-2014年渤海底层鱼类和总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两两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0.05),其他年份两两间都为方差不齐(<0.05),底层鱼类和总鱼类站位相对资源量年际存在极端异常值;(4)2010年和2012-2014年单位数量鱼体的个体重逐年下降,渤海鱼类这几年严重趋向小型化;(5)5种组内相似、组间相异贡献率高的鱼类种类,其年度相对资源量和分布变化较大;根据生物量与数量优势度曲线及统计值判断,2010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比较稳定,2012年相对稳定,2013年和2014年处于干扰状态,特别是2013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比较严重的干扰状态。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在2010年和2012-2014年发生了较大改变,处于受干扰不稳定状态。
赵雅贤 , 周勤 , 于清海 , 夏连军 , 任玉芹 , 林听听
2017, 24(2):414-423.
摘要: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是通过诱导不同物种之间生殖系嵌合体来实现。原始生殖细胞和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是诱导生殖细胞系嵌合体的关键材料。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通过采用不同的供体生殖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囊胚期胚胎、初孵仔鱼和成鱼)的鱼为受体,开发出多种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这些成果的取得,为生殖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诸多水产养殖新兴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该技术可以应用于:(1)生殖细胞生物学和转基因鱼等基础研究;(2)遗传资源和濒危鱼种的保护;(3)鱼类性别选择育种;(4)有效提高放流鱼苗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