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11种鲈形目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及其与硬骨鱼类的特征比较

      2017, 24(4):657-668.

      摘要 (532) HTML (0) PDF 954.44 K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核糖体基因为串联重复多拷贝的基因,包括3个编码基因(18S,5.8S,28S)和两个间隔区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和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目前,对核糖体基因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个体内不同拷贝间的多态特征,以及其作为分子标记在系统演化关系中的应用,GC含量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核苷酸序列指标,而鲜有报道。为了探讨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特征以及间隔区是否也存在GC平衡现象,本研究选择了鲈形目(Perciformes)5科11种鱼类5个片段的核糖体基因进行研究,包括尖吻鲈科(Latidae)、射水鱼科(Toxotidae)、军曹鱼科(Rachycentridae)、剑鱼科(Xiphiidae)、鲹科(Carangidae)。获得了1651个单克隆序列,通过分析并比较已有的其他硬骨鱼序列片段的GC含量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本研究鱼类的18S的GC含量为52.6%~57.1%(平均54.6%),5.8S为55.6%~58.9%(平均57.4%),28S为64.2%~65.8%(平均64.6%),ITS1为56.5%~73.0%(平均65.0%),ITS2为62.3%~77.5%(平均69.1%)。编码区的GC含量相对较保守,变异范围较小,18S和5.8S变化范围明显小于间隔区,28S则位于间隔区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因此,我们发现硬骨鱼核糖体ITS高于60%的GC含量是该类群的一个特征,并且高GC含量的ITS1和ITS2序列中不存在明显的高GC富集区,其含量高低的变化与序列长度也没有相关性。本研究11种鱼类的ITS1和ITS2的GC含量在种内的相似性既有大于也有小于种间相同片段的相似性,因此GC平衡现象只存在部分种类中。本研究结果可为鱼类核糖体基因序列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相关代谢酶和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7, 24(4):669-680.

      摘要 (717) HTML (0) PDF 444.22 K (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主要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成鱼脂肪相关代谢酶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3×2双因素随机实验设计,设置3个脂肪水平:18%、21%、24%(分别以F18、F21、F24表示),2个蛋白质水平:38%、48%(分别以P38、P48表示)。组合为6个实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实验在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实验鱼初始体重(650.0±45.50)g,实验期56 d。结果表明:(1)工业化养殖实验鱼的脂肪需求较国外深海网箱养殖明显降低,蛋白质需求相近。P48F21组增重率显著最佳,较其他各组提高22.23%~125.86%(<0.05)。(2)单因素高脂肪显著提高肝体比(<0.01);P48F24组肝体比较其他各组显著提高10.92%~28.16%(<0.05);并创新提出了600~900 g大西洋鲑形体营养调控初步方案。(3)单因素高、中脂肪显著提高肝脂肪分解酶(HL、LPL和总酯酶)活力,高蛋白显著提高LPL和总酯酶活力;P48F21和P48F24组饲粮显著提高肝脂肪分解酶活力,其中LPL活力比P38F18组分别提高46.51%、48.84%(<0.05)。实验处理主要对肝脂肪分解酶产生作用,显现了两组优良饲粮改善生长性能的脂肪生理代谢机制。(4)单因素中脂肪极显著增加肌肉和肝IGF-I基因表达量(<0.01);GHR基因表达量,随脂肪或蛋白水平升高均有显著下降特征(<0.05),肌肉和肝GHR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0.05)。初步的新发现是,GH和IGF-I与GHR存在相互制约的负相关内在调控关系,以自身控制鱼类生长和生殖活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可控状态下。本研究初步确定,P48F21和P48F24组是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成鱼的主要营养素优良组合饲粮,其中以显著降低脂肪水平和饲料成本的P48F21组合饲粮更佳。

    • 高碱环境下青海湖裸鲤氮废物排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

      2017, 24(4):681-689.

      摘要 (491) HTML (0) PDF 655.39 K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个体生理学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青海湖裸鲤()在32 mmol/L(CA32)和64 mmol/L(CA64)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氮废物排泄规律及鳃和肾组织中Rhesus type b glycoproteins()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在32 mmol/L碱度胁迫整个过程中及64 mmol/L碱度胁迫初期裸鲤氨氮排泄率显著降低,但在64 mmol/L碱度胁迫8~20 h、24~72 h时氨氮排泄率基本恢复到胁迫前水平,在32 mmol/L碱度胁迫12~16 h、20~24 h及64 mmol/L碱度胁迫16~48 h时尿素氮排泄率显著升高。定量PCR结果显示,基因在胁迫12 h时表达明显上调;64 mmol/L碱性环境下鳃组织中基因在胁迫6 h表达明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裸鲤在高碱环境下虽然前期氮废物排泄受到抑制,但后期会通过启动高表达来增加尿素氮排泄来进行氮废物排泄。这一特殊氮废物排泄策略有助于裸鲤更好地适应高碱性环境。

    • 干露胁迫对长牡蛎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2017, 24(4):690-697.

      摘要 (1004) HTML (0) PDF 544.45 K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干露胁迫对海产贝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应用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技术,比较了不同干露条件下(0 d、0.5 d、1 d、3 d、5 d、7 d、9 d和11 d)长牡蛎()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干露处理0 d)闭壳肌与鳃组织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分别为29.76%和29.82%;干露处理0.5 d、1 d、3 d、5 d、7 d、9 d和11 d的长牡蛎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闭壳肌组织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6.59%、38.86%、43.02%、39.30%、51.13%、46.79%和35.06%,鳃组织总体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9.39%、42.13%、39.36%、43.54%、56.19%、38.57%和28.99%;干露处理7 d的长牡蛎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时期(<0.05),11 d时甲基化水平基本恢复至初始状态。甲基化变异模式分析发现,闭壳肌与鳃组织DNA甲基化变异位点存在差异,甲基化升高位点变化程度较大(<0.05)。以上结果表明,长牡蛎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模式来应答干露胁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反应,DNA甲基化与长牡蛎的抗逆性状密切相关。

    • 墨西哥湾扇贝与华贵栉孔扇贝的远缘杂交

      2017, 24(4):698-709.

      摘要 (623) HTML (0) PDF 1.36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扇贝属间远缘杂交的可行性,以墨西哥湾扇贝()作为亲本,建立了两种扇贝的正交组MH、反交组HM、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MM和华贵栉孔扇贝自交组HH。对各实验组的胚胎发育速度、受精率、孵化率、D形幼虫发生率和幼虫生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盐度和精子浓度对各实验组配子亲和力及合子育性的影响,并尝试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杂交组浮游幼虫的生长趋势。结果表明,两种扇贝的正反杂交均可获得早期杂交子代(F1)。从胚胎发育情况看,正反杂交组幼虫发育到D形幼虫的时间均少于两个自交对照组;其受精率、孵化率、D形幼虫发生率也低于两个自交对照组;即使在不同温度、盐度和不同精子浓度下正反交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均低于两个自交组。从浮游幼虫生长情况看,正反交组D形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均高于两个自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0.01),表现出较明显的杂种优势。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正反交组的浮游幼虫进行预测,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率均小于4%。

    • 日本囊对虾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017, 24(4):710-717.

      摘要 (603) HTML (0) PDF 367.15 K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68个日本囊对虾()全同胞家系,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约束极大似然法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1)45日龄、75日龄体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545±0.0505、0.1933±0.0475,腹节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672±0.0473、0.1937±0.0468,体重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934±0.0439、0.1992±0.037,均为中等遗传力;2)不同日龄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均为高度正相关,45日龄体长-腹节长、体长-体重、腹节长-体重的表型相关为0.7121±0.0188、0.5147±0.0277、0.5052±0.0280,遗传相关为0.9896±0.00340、0.9304±0.0321、0.9429±0.0301,75日龄体长-腹节长、体长-体重、腹节长-体重的表型相关为0.6710±0.0236、0.6555±0.0181、0.6534±0.0160,遗传相关为0.7637±0.0161,0.7479±0.0148,0.7177±0.0131。本研究表明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以体长、腹节长、体重任一性状作为指标进行选育均可达到生长改良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的早期选择育种和多性状选择提供数据参考。

    • 不同个体大小和环境因子对瘤背石磺水中耗氧率及皮肤特性的影响

      2017, 24(4):718-726.

      摘要 (655) HTML (0) PDF 1.56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设定了3种不同规格,以及温度(15℃、20℃、25℃和30℃)、盐度(5、15、25、35和45)和pH(7.5、7.8、8.1和8.4)3种主要环境因子,通过测定瘤背石磺()耗氧率和呼吸器官组织结构的变化研究了其对瘤背石磺呼吸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较小的瘤背石磺的耗氧率显著高于个体较大的瘤背石磺,且温度、盐度和pH对瘤背石磺的呼吸均有显著影响(<0.05)。在低于25℃时,瘤背石磺的耗氧率和黏液腺长短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在25℃时出现峰值;高于25℃后,耗氧率和黏液腺长短径随之减小;表皮厚度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每0.1 cm2皮肤所含颗粒腺数目及长短径变化规律不明显。盐度组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或趋势与温度组相似,峰值出现在盐度15。pH实验组中,耗氧率和黏液腺长短径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表皮厚度和颗粒腺长短径却在减小,每0.1 cm2皮肤所含颗粒腺数目先增大,在pH 8.1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急剧减少。随着时间的增加,各影响因子对瘤背石磺的呼吸强度均减小。由此得出,在水下,环境因子对瘤背石磺皮肤呼吸具有显著影响,在25℃、盐度15和pH 8.1时,呼吸代谢良好;而在15℃、盐度45和pH 7.5时,呼吸代谢受到严重胁迫,这为深入揭示瘤背石磺呼吸机制、物种保护和人工增养殖奠定基础。

    • 牙鲆抗淋巴囊肿病家系选育及生长和抗病性能分析

      2017, 24(4):727-737.

      摘要 (683) HTML (0) PDF 556.94 K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选育抗淋巴囊肿的牙鲆()新品种,2015年建立了5个普通家系(C1~C5)、3个雌核发育家系(G1、G2、G3)和1个对照组,在淋巴囊肿病高发养殖场进行自然染毒实验,统计各家系的抗病保护率。同时对各家系120 d、180 d、240 d和300 d时的生长性状进行跟踪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牙鲆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生长规律,呈现出家系间生长规律的不一致性。但在所有家系中,家系G2各个时期的生长表现始终排名靠前。390 d统计抗病保护率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抗病保护率只有59.57%,而经选育所有实验组的抗病保护率都在60%以上,最高达97.20%(家系G2)。但总体上,390 d时牙鲆淋巴囊肿抗病和患病个体间体重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体重、体长与抗病保护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家系G2抗病个体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患病个体(<0.05)。以G2家系为基础,继续进行选育,有望获得牙鲆抗淋巴囊肿速生新品种。

    • 条斑紫菜优良品系(LC-14)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2017, 24(4):738-745.

      摘要 (590) HTML (0) PDF 828.76 K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条斑紫菜(1叶状体在生长速度和品质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条斑紫菜野生型栽培品系(WT)。日龄70 d的叶状体平均长度和湿重,LC-14品系分别为106.53 cm和3.07 g,分别是WT品系的4.39和10.27倍。培养至第55天,LC-14品系的3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9.85 mg/g、52.09 mg/g和23.26 mg/g,分别比WT品系提高了65%、65%和49%,而其藻体的平均厚度(20.89 μm)反而降低了32%。此外,LC-14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为761.32×104 ind/壳,是WT品系的1.28倍。上述结果表明,LC-14品系具有生长快、品质优、壳孢子放散量大的优点,藻体颜色与野生色(棕褐色)相近,是条斑紫菜的优良品系,有望在生产中应用。

    • 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复合菌对虹鳟生长性能及胃黏膜、肠黏膜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7, 24(4):746-756.

      摘要 (828) HTML (0) PDF 925.57 K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虹鳟()幼鱼生长及消化道黏膜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05.1±4.82)g的虹鳟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0)和3种添加水平为5×106/5×107 CFU/g(T1),1.5×107/1.5×108 CFU/g(T3),2.5×107/2.5×108 CFU/g(T5)的复合菌剂(),实验周期42 d。研究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虹鳟的生长及存活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T1比例的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虹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0.05);对其消化道黏膜细菌群落16S r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指纹分析,结果表明:虹鳟胃黏膜和肠黏膜上微生物菌群种类存在差异;胃黏膜菌群DGGE图谱中分别检测到35.7±17.0(C0)、37.0±3.5(T1)、36.7±13.6(T3)、26.0±13.2(T5)条谱带,各处理组间谱带数目无显著差异(=0.692),肠黏膜菌群DGGE图谱显示分别检测到23.3±5.8(C0)、22.3±3.2(T1)、16.7±8.0(T3)、24.7±7.4(T5)条谱带,各处理组间谱带数目也无显著差异(=0.475);胃黏膜菌群多样性随着益生菌添加量增加,菌群多样性有升高趋势,但是在最高浓度组(T5)多样性降低,肠黏膜菌群多样性随着复合菌剂的添加,多样性指数持续降低,中浓度添加组(T3)多样性最低,但是随着添加浓度升高,呈现恢复和升高趋势(T5);基于所得PCR-DGGE指纹图谱中谱带丰度值数据的UPGMA聚类和PCA排序分析均显示胃黏膜微生物群落与肠黏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大致分为两个不同的分支,胃黏膜和肠黏膜微生物菌群并没有按照不同处理组而有显著分化。以上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复合添加能显著促进虹鳟的生长,提高存活率,外源益生菌添加对虹鳟消化道黏膜上优势菌群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对胃黏膜及肠黏膜菌群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未显著改变虹鳟肠黏膜微生物菌群结构,高比例添加降低消化道黏膜细菌数量及多样性风险。

    • 一株高效脱氮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潜力分析

      2017, 24(4):757-765.

      摘要 (606) HTML (0) PDF 633.99 K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对虾养殖池塘中高效去除亚硝态氮和氨氮的菌株,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的方法,从养殖水体中筛选得到1株去除亚硝态氮和氨氮的菌株,培养24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96.17%和88.27%,编号为O-11。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明确了该菌株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可能的分类地位。分离菌株在20~30℃时有利于亚硝态氮的去除,而温度为20~35℃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分离菌株在盐度小于30的环境中对亚硝态氮的去除能力受盐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在碱性环境中分离菌株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较高。安全性检验可知,在菌浓度为105~108 cfu/mL的菌株O-11对凡纳滨对虾( cfu/mL时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存活率,促进对虾生长。这说明,分离菌株O-11在水产养殖水体中有害氮脱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Hg2+和Pb2+胁迫对脆江蓠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2017, 24(4):766-773.

      摘要 (427) HTML (0) PDF 773.73 K (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Hg2+和Pb2+胁迫对脆江蓠(质量浓度为0.01 mg/L、0.025 mg/L、0.05 mg/L、0.1 mg/L、0.25 mg/L和0.5 mg/L,Pb2+质量浓度为0.05 mg/L、0.1 mg/L、0.5 mg/L、1 mg/L、2 mg/L和4 mg/L,以未添加重金属的实验组为对照,持续培养7 d,分别测定不同处理藻体的生长速率、光合放氧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碳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Hg2+胁迫下,藻体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下降(P<0.05),Hg2+质量浓度高于0.1 mg/L时藻体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和实际光合效率(Y(Ⅱ))随着Hg2+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0.05 mg/L时出现第二个峰值,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也出现相似趋势。藻体对Pb2+的敏感程度低于Hg2+,Pb2+质量浓度为0.5 mg/L时,光合产氧速率显著下降(<0.05),而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藻蓝蛋白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b2+质量浓度达到4 mg/L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出现显著下降(2+胁迫对脆江蓠的生长和光合作用都有不利影响,藻体对Hg2+胁迫的敏感度要高于Pb2+,Hg2+质量浓度为0.01 mg/L时,藻体出现胁迫,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剧,Pb2+质量浓度超过1 mg/L时,藻体胁迫明显。

    • 不同品系球等鞭金藻在生长及脂肪酸组成上的种内差异

      2017, 24(4):774-782.

      摘要 (554) HTML (0) PDF 516.09 K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球等鞭金藻作为一种优良的单细胞生物饵料具有选育价值。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上使用的大多数球等鞭金藻品系都来源于同一株藻株 OA-3011,经过多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不同的品系,为了揭示地理隔离对球等鞭金藻表型性状的影响,从而为球等鞭金藻的选育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5个品系的球等鞭金藻( FACHB-861,OA3011-QD,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的种属关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对5个品系球等鞭金藻培养6 d,提取基因组DNA并PCR扩增测定18S rDNA基因序列,每天定时记录各品系的OD660,绘制生长曲线,在进入稳定期后收获并进行生物量的测定及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18S rDNA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具有一致的序列,而OA3011-QD因1个碱基的差异与其他OA3011出现了分离,FACHB-861与OA3011品系亲缘关系较远;对生长和脂肪酸进行对比分析后,结果显示,5个品系的球等鞭金藻在不同的时间达到稳定期,其中FACHB-861表现出了与其他品系明显不同的生长模式。FACHB-861和OA-3011品系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差异,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之间也有显著差异(<0.05)。FACHB-861和OA3011-LZ的总脂肪酸(TFA)含量显著低于OA3011-LK、OA3011-QD和OA3011-AY(<0.05)。FACHB-861的脂肪酸各成分与OA-3011各品系明显不同。然而,在OA-3011各品系间脂肪酸组成也有明显差异,这表明球等鞭金藻存在广泛和频繁的数量性状表型差异。总之,地理隔离造成的这些差异为球等鞭金藻的选育提供了可行性。根据生长速度或DHA、EP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筛选标准初步分析显示,可对OA3011-LK,OA3011-QD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 不同光强处理对长茎葡萄蕨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017, 24(4):783-790.

      摘要 (1168) HTML (0) PDF 542.95 K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调制叶绿素荧光仪(MINI-PAM),对长茎葡萄蕨藻(·s)、360 μmol/(m2·s)光强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从10 μmol/(m2·s)上升到360 μmol/(m2·s),长茎葡萄蕨藻最大光量子产量()、实际光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均呈下降趋势;用120 μmol/(m2·s)和360 μmol/(m2·s)光强处理的样品光化学猝灭(qP)较高,而非光化学猝灭(NPQ)较低;不同光强处理4 h和8 h时,与10 μmol/(m2·s)处理组相比,120 μmol/(m2·s)处理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半饱和光强(Ik)均显著上升,360 μmol/(m2·s)处理组Ik显著上升,rETRmax明显降低;在360 μmol/(m2·s)光强下处理12 h与处理8 h相比,样品rETRmax、Ik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长茎葡萄蕨藻偏向适应10 μmol/(m2·s)的低光条件,在120 μmol/(m2·s)和360 μmol/(m2·s)的高光条件下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对光强的耐受能力,但是在360 μmol/(m2·s)光强下处理12 h会引起光氧化对光合结构造成破坏。

    • 鳗草根际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的筛选

      2017, 24(4):791-801.

      摘要 (690) HTML (0) PDF 903.93 K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鳗草()根际微生物的共生固氮功能,并分离得到对海草有潜在促生效果的功能微生物,以山东荣城天鹅湖鳗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固氮培养基从其根际分离得到了两株具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3A和4G),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固氮基因nifH等方面对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探讨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并获得了菌株典型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菌株3A为海旋菌(),革兰氏阳性菌,菌落圆形桔黄色,可利用的碳源:D-甘露糖,D-松三糖,L-鼠李糖等,最佳培养条件:盐度2.585%,pH 8.18,温度31.49℃;菌株4G为芽孢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菌落圆形乳白色,可利用的碳源:D-纤维二糖,D-葡萄糖,D-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D-海藻糖等,最佳培养条件:盐度2.920%,pH 7.99,温度37.27℃。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二者的固氮酶活性,分别为252.21 nmol C2H4/(mL·h)和196.31 nmol C2H4/(mL·h)。研究证实两株菌株具有良好的固氮性能,可用于海草固氮肥的研制,在海草床生态系统恢复研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栉孔扇贝在镉污染胁迫下消化盲囊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2017, 24(4):802-810.

      摘要 (997) HTML (0) PDF 1.43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镉(Cd)作为生物非必需、毒性极强的蓄积性重金属,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扇贝相对于其他贝类具有特异性蓄积镉的能力,成为水产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了阐释扇贝高蓄积镉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镉胁迫的栉孔扇贝()消化盲囊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通过比较转录组拼接获得105071个unigene和3800个差异基因,对所得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发现这些基因集中在蛋白绑定、细胞黏附、免疫应答、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对这些蛋白的分子功能进行注释,发现该类蛋白主要属结合蛋白(40.45%)、催化活性蛋白(34.27%)和转运蛋白(5.62%)。这些功能基因和预测通路为理解扇贝体内解毒和免疫系统奠定了基础。获得的转录组数据为深入研究双壳贝类应对海洋污染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 海湾扇贝对柴油的富集与消除规律

      2017, 24(4):811-823.

      摘要 (560) HTML (0) PDF 804.14 K (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半静态动力学富集实验方法,分别以石油烃、多环芳烃及含硫芳烃、烷烃为指标,通过分析海湾扇贝(柴油)、重柴油的富集与消除规律,探讨柴油污染对海湾扇贝食用安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体内石油烃、多环芳烃及含硫芳烃、烷烃含量与富集时间及水中石油烃浓度呈正相关。海湾扇贝不同组织对柴油的富集能力不同,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内脏 > 外套膜及鳃等其他组织 > 闭壳肌。海湾扇贝对柴油的富集量与柴油的种类有关,相同条件下海湾扇贝对重柴油的富集量更高且消除速率比轻柴油慢,说明重柴油溢油污染对贝类质量安全的危害更大,更值得关注。受污染的扇贝移入清洁的海水中,体内的石油烃可以逐渐消除,消除速度要慢于富集速度。海湾扇贝对烷烃的富集倍数比多环芳烃低,消除速率比多环芳烃要快。海湾扇贝体内石油烃的消除主要是烷烃的贡献。受污染的海湾扇贝体内多环芳烃以2~3环为主,其消除速率比高环数多环芳烃快。受污染的海湾扇贝移入清洁的海水中,短时间内虽然石油烃残留量能下降至正常水平,但多环芳烃(尤其是高环数多环芳烃)残留仍会存在。因此建议在发生石油污染后,跟踪监测不仅要关注海水中石油烃,更要关注贝类体内石油烃,要将多环芳烃与石油烃的检测结果综合考虑。此外,出于食品安全考虑,食用扇贝时尽量去除内脏。

    • 黄海南部不同体长鳀对食物粒级的选择

      2017, 24(4):824-830.

      摘要 (566) HTML (0) PDF 468.23 K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0年6月和2014年11月黄海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和不同生长阶段鳀()的胃含物(饵料)组成分析资料,研究鳀的饵料粒级分布与摄食粒级选择性及其与环境生物组成的关系,旨在推进粒级在传统摄食生态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黄海南部鳀的饵料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生物种类组成有关;各体长组中,鳀的饵料粒级多样性与种类多样性分布趋势相似;体长为110 mm左右的鳀的饵料种类多样性和粒级多样性水平最高;鳀的饵料粒级均值随鱼体体长增加而增加;体长约为30 mm和≥70 mm的鳀有明显的饵料粒级转换。根据上述结果,认为在鳀胃含物分析过程中,整合环境中饵料生物的相对组成和粒级大小,可有效评价鱼类对饵料的粒级选择性。

    • 海州湾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2017, 24(4):831-844.

      摘要 (633) HTML (0) PDF 960.39 K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3年至2015年春、秋两季在海州湾近岸的张网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州湾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渔获物种类组成与主要环境、捕捞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调查到103种渔获物,后续分析采用相对丰富度大于1%的共23个物种;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是第一、第二聚类组渔获物种类组成相似的典型种,其贡献率分别为26.68%和41.74%,同时这2个物种也是组间渔获物种类组成差异的分歧种;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和单因素相似性分析表明,海州湾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站位和月份间差异性显著(>0.05);冗余分析表明,影响渔获物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表温度,其次为离岸距离、叶绿素a、海表盐度、海面风速及深度,底质类型影响不显著,最主要捕捞因子为有效网次,其次为日均渔获量,6个环境因子和2个捕捞因子共同解释了54.11%的渔获物种类组成的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海州湾近岸张网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捕捞因子的关系,为海州湾张网渔业以及小型渔业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黄河口两种鱼类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的比较

      2017, 24(4):845-852.

      摘要 (603) HTML (0) PDF 767.92 K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河口海域矛尾虾虎鱼()两种鱼类为例,根据2013、2014年间4个季节月的调查数据,将△-分布模型法用于底拖网数据处理,比较基于模型和基于调查设计的两种方法在估算平均资源密度方面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影响△-分布模型法评估效果因素。结果表明,对于8月和10月的矛尾虾虎鱼调查数据,模型法估计的资源密度值小于设计法的估计值,根据其余6组数据计算的资源密度均为模型法更高,数据量和数据分布特征可能是影响△-分布模型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8组数据计算所得方差模型法均明显低于设计法;极大值和零值对△-分布模型的评估结果有不同的影响。△-分布模型是一个稳健的模型,处理数据波动性更小,估计值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是一种适于底拖网数据处理和资源评估的模型。

    • 空间插值法在北部湾渔业资源密度评估中的应用

      2017, 24(4):853-861.

      摘要 (538) HTML (0) PDF 1.28 M (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弥补采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而获得更加合理的渔业资源密度分布情况,本研究将空间插值方法与渔业声学技术相结合,利用Echoview渔业声学数据处理系统(Version 6.1)对2014年7月至8月间的北部湾渔业声学调查数据进行预分析,再对实际探测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IDW)、普通克里格插值(OK)、简单克里格插值(SK)。通过计算对比几种插值模型的决定系数()、平均误差(ME)、均方根误差(RMSE)等,筛选最优插值模型。结果表明,鱼类密度总体分布较均匀,相对集中的区域较少,分别在中东部沿岸区域、中越共同渔区中西部区域和北部远岸海域,而在中南部远岸海域分布稀少;比较3种插值参数发现,和RMSE显示的优劣顺序相似,OK > SK > IDW,ME显示的优劣顺序为OK > IDW > SK,说明在该区域进行的渔业声学资源密度评估中,普通克里格插值(OK)能够更好的预测北部湾海域的资源密度分布情况。

    •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

      2017, 24(4):862-874.

      摘要 (548) HTML (0) PDF 1.13 M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15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三疣梭子蟹()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多为小型饵料型蟹类;双斑蟳()在4个季节中皆为优势种,三疣梭子蟹在8月和10月航次为优势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时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32~0.55,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4季节蟹类群落结构均可以划分为西南部海域组、东北部远岸海域组和西北部近岸海域组3个组群,季节间组群站位组成变化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蟹类群落不稳定;2)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划分较为明显,特征种主要为双斑蟳、泥脚隆背蟹()等小型饵料型蟹类。

    • 基于GAM模型分析水温垂直结构对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

      2017, 24(4):875-883.

      摘要 (662) HTML (0) PDF 616.45 K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型分析环境变量对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评估适宜垂直活动空间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作用。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环境变量对延绳钓渔获率(由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表示)的影响显著性,结合时空变量,采用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分析各变量对大眼金枪鱼CPUE非线性作用。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和时空变量对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空间分布影响明显。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的高渔获率月份出现在夏季和冬季,空间上在赤道以北和30°~50°W。12℃等温线深度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表现为抛物线形状,高渔获率出现在深度较浅的250 m水层,随着12℃等温线深度的增加,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降低。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都是穹顶状。随着温跃层下界深度值和深度差由小变大至200 m,延绳钓渔获率递增;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超过200 m后,延绳钓渔获率变小。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影响显著的水层分别是200 m和50 m。研究结果显示,12℃等温线深度和温跃层对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影响是交叉的,在大眼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水层受限到和延绳钓作业深度相同时,延绳钓渔获率最高;在适宜垂直活动空间过深或者过浅时,延绳钓渔获率都变小,但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方式提高渔获率。采用延绳钓CPUE进行渔场和资源评估要考虑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空间。

    •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南极磷虾中层拖网网位的影响

      2017, 24(4):884-892.

      摘要 (733) HTML (0) PDF 1.68 M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15年2-7月随青岛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南极磷虾()、网口高度()等数据,分析了拖速和曳纲长度对拖网网位和网口高度的影响。本研究中,网口高度定义为网口上下纲深度之差;网位定义为网口中心位置水深。根据渔船作业习惯和虾群群体特点,曳纲投放长度范围138~258 m,每档间隔20 m。拖速1~3 kn,间隔0.5 kn。结果表明:(1)网口高度变化范围为13.6~24.1 m,网位水深变化范围为50~70 m;(2)作业过程中,南极磷虾拖网网位变化主要由曳纲长度决定,曳纲从138 m开始投放时,每增加20 m,网位平均下降深度约1.9 m,网口高度平均减小1.1 m,曳纲长度对网位和网口高度均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0.01);(3)拖速由1.0 kn变化至3.0 kn时,网位平均上升速率约2.9 m/kn,网口高度平均减小速率为2 m/kn,平均降低19.8%,拖速对网位和网口高度的影响显著(<0.05);(4)不同曳纲长度时的各拖速区间内的平均网位变化速率呈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规律。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南极磷虾渔船船长根据虾群的群体大小、水层变化及其与网具的位置关系,适时调整曳纲长度和拖速,使网位到达预设水层,实现瞄准捕捞提供参考,还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网具性能的优化以及南极磷虾拖网网具设计的改进提供基础资料。

    • 南极磷虾四片式小网目中层拖网作业性能分析

      2017, 24(4):893-901.

      摘要 (603) HTML (0) PDF 1.17 M (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促进南极磷虾( Dana)渔业发展,提出2种四片式小网目中层拖网网型设计(型号分别为dh256-1和dh256-2),2种网型网口拉直周长相同,背(腹)网与侧网拉直宽度比(以下简称“WRBS”)分别为1和1.11。通过模型实验对2种WRBS小网目南极磷虾拖网的作业性能进行比较,并进行浮沉力(SBSW)、手纲长度和水平扩张系数(以下简称“为0.45和0.65且拖曳速度≤1.5 m/s时,2种网型网口垂直扩张差异显著(<0.05),dh256-2型拖网网口垂直扩张明显高于dh256-1;为了保持侧网衣受力均匀,dh256-1型拖网浮沉力配备要求显著高于dh256-2型拖网,dh256-1型拖网浮沉力配备应≥4.59 tf,dh256-2型拖网浮沉力配备应≥1.98 tf;2种网型的能耗系数()呈反相关;手纲长度≥50 m,手纲长度对2种网型作业性能的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dh256-2型拖网网口垂直扩张性能较好,浮沉力配备要求较低,较适合拖速较低的南极磷虾捕捞,适宜的手纲长度为50 m。以上结论可为小网目南极磷虾拖网网具设计提供参考。

    • 牙鲆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2017, 24(4):902-912.

      摘要 (1092) HTML (0) PDF 541.58 K (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牙鲆()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其雌性生长速度显著快于雄性。因此,生产全雌牙鲆对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雌核发育是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在这种生殖方式中,灭活的精子进入卵子,激活胚胎发育,但精核不与卵核融合形成合子,所以雌核发育的个体只具有母本的遗传信息。目前,牙鲆已成为雌核发育技术应用于产业的代表性鱼类。本文对牙鲆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牙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诱导方法,以及雌核发育技术在性别控制、克隆制备等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最后,作者提出“雌核发育育种体系”构想,并对其在鱼类育种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