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环 , 武祥伟 , 秦艳平 , 肖述 , 马海涛 , 李军 , 张扬 , 喻子牛
2017, 24(6):1161-1167.
摘要:为进一步检测熊本牡蛎(上选组为材料,开展2个品系F3混合上选研究,评估2个品系F3生长性状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及遗传改进量,解析选育过程中选择效应、品系效应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嵴品系F3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现实遗传力,表现出较好的遗传改良效果;无嵴品系F3表现出中等现实遗传力水平,但仍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改良潜能。养成期360日龄时,多嵴品系子代壳高、鲜重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70、0.76;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0、0.43;遗传改进量分别为7.02%、12.29%;无嵴品系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36、0.33;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0、0.19;遗传改进量分别为3.74%、5.72%。经过双因子分析模型检测发现:品系来源是影响F3生长性状的主要因子,选择效应是次要因子,二者间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由此可见,随着连续选择的进行,选择反应逐渐降低,品系来源作用增强,本研究为熊本牡蛎遗传改良和新品系培育奠定了基础。
边力 , 刘长琳 , 陈四清 , 张乐乐 , 葛建龙 , 刘克奉 , 谭杰
2017, 24(6):1168-1175.
摘要:圆斑星鲽()作为中国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养殖鱼类的重要代表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可食用部分多,肉质细嫩等特点。为了探究圆斑星鲽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测定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3个不同生长期圆斑星鲽的体重及全长(FL)、体长(BL)、体高(BH)、头长(HL)、头高(HH)、尾柄长(CL)、尾柄高(CH)、吻长(SL)共计8个形态性状,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剖析形态性状对于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各个时期以形态指标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重点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影响11月龄圆斑星鲽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高和体长,14月龄阶段为全长、体高和头长,17月龄阶段为全长和体高;2)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形态性状对体重(BL,XHL,;3)除本研究所包括的形态指标外,体厚可能为另外一个影响圆斑星鲽体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阐明了体重与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为圆斑星鲽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徐春燕 , 沈长春 , 蔡建堤 , 刘勇 , 马超 , 庄之栋 , 葛辉
2017, 24(6):1176-1183.
摘要: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化树的分析中,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一支,所有物种都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这些物种都能有效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物种鉴定,且较多能鉴定到种的水平。
2017, 24(6):1184-1192.
摘要:SOX9是SOX家族的SOXE亚族成员,在脊椎动物骨骼发育、胰腺发育、性别决定与分化以及肿瘤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hlamys farreri))全长的cDNA序列,其长度为2835 bp,开放阅读框为1413 bp,编码470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SOX家族的HMG-box和SOXE亚族的高保守区域,但没有脊椎动物羧基端的Pro-Gln-Ser rich区域。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定-SOX9蛋白均定位在栉孔扇贝精巢和卵巢的所有生殖细胞中,并且在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呈现了类似的表达规律,即在精巢中,阳性信号在精母细胞中最强,在精子中最弱;在卵巢中,阳性信号在卵原细胞、卵母细胞以及成熟卵中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一表达特征与脊椎动物性腺中多样的性别差异表达特征不同,提示在贝类性腺发育和配子发生中的作用可能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不同。
陈淑吟 , 李鹏 , 张志勇 , 许津 , 祝斐 , 贾超峰 , 王思婷 , 任忠宏
2017, 24(6):1193-1202.
摘要:为分析黑鲷♀×真鲷)反交子代在生长、发育等经济性状优于黑鲷亲本(PACaM与在仔鱼及2龄成鱼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因cDNA全长1241 bp,均具有一个4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16.84 kD,等电点为4.09;序列比对、结构比较等分析表明,在两种鱼的仔鱼及成鱼的脑与性腺中有较高表达;<0.05),在脑、肝及肾中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基因在生长与繁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鲷科属间杂交获得的子代与亲本性状差异的功能基因表达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汪倩凤 , 沈伟良 , 刘成 , 王迪 , 侯聪聪 , 竺俊全 , 吴雄飞
2017, 24(6):1203-1212.
摘要:为探讨大黄鱼()精子的紫外辐射灭活适宜剂量及其激活大黄鱼卵子发育为胚胎的效果,以Ringer氏液为稀释液,按1:30稀释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采用自制紫外灭活装置[紫外辐射强度2200μW/(cm2·s),紫外波长254 nm]对这2种鱼的精子进行紫外照射处理及活力测定,然后与正常大黄鱼卵子进行人工授精,授精后一部分卵未作冷休克处理,另一部分卵进行了冷休克处理(受精2 min 30 s,3℃海水,冷休克10 min),并进行了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的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1)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的激活率与紫外照射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变化呈典型的Hertwig效应。2)未冷休克组中大黄鱼和黄姑鱼诱导的早期胚胎成活率与精子的紫外照射时间总体呈负相关,而仔鱼孵化率呈Hertwig效应。3)冷休克组中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诱导的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随紫外照射时间的增加呈Hertwig效应,分别于2 min 20 s和1 min 30 s时达相对峰值,此时,大黄鱼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分别为(38.3±4.3)%和(66.5±5.1)%,黄姑鱼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分别为(43.3±3.3)%和(67.7±6.3)%。分析认为,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的紫外辐射剂量分别以308 mJ/cm2和198 mJ/cm2为佳。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雌核发育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
王健懿 , 杨志刚 , 魏帮鸿 , 施秋燕 , 杨筱珍 , 成永旭
2017, 24(6):1213-1222.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张燕 , 乔洪金 , 李宝山 , 孙永智 , 公绪鹏 , 王际英 , 张利民
2017, 24(6):1223-1233.
摘要:为探讨微藻粉替代鱼油对星斑川鲽(,Pallas 1788)幼鱼生长、体组成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FO),分别用裂壶藻粉(SO)、微绿球藻粉(NO)及两种藻粉的混合物(MO)替代鱼油中的DHA、EPA,不足部分用玉米油补齐,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投喂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重7.35 g±0.03 g)90 d。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SO组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0.05);MO组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藻粉替代鱼油对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分影响显著,肌肉的C16:0和DHA含量与其在饲料中所占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呈极显著正相关(、n-6 PUFA和DHA/EPA呈显著正相关(=0.992,P<0.05),NO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裂壶藻粉可以替代星斑川鲽幼鱼饲料中的鱼油而不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星斑川鲽的营养价值。
2017, 24(6):1234-1244.
摘要:2015年6-7月和2016年6-7月在青岛金沙滩水产有限公司室内产卵池中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水深金乌贼()产卵附着基附卵效果对比实验,以及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的影响实验。实验用产卵附着基为0.33 m×0.33 m×0.33 m的十字形可折叠钢丝框架,上覆黑白2种聚乙烯网衣材料;每个产卵池中金乌贼亲体数量约35只,雌雄比约为1:1,胴长(139.2±1.1)mm,体重(435.9±8.5)g。同时选用等比例放大的1.0 m×1.0 m×1.0 m钢筋框架与不同颜色网衣制作的十字形可折叠附着基,于2015年6-7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35°36'6"N,119°54'8"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6'6"N,119°50'50"E),以及2016年6-7月在青岛薛家岛近海(35°57'24"N,120°16'22"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5'45"N,119°50'38"E)开展了海区附卵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同一水体环境中柽柳附卵效果最佳,其次是十字形附着基,海参框附卵效果最差;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黑色(<0.05);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有积极影响,加装柽柳附卵器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明显提高;产卵池底层摆放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表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0.01)。海区附卵验证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海区投放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良好,最高附卵率分别为82.14%和56.72%;海区投放的黑色和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差异不显著(<0.05)。综合分析认为,在金乌贼产卵繁殖季节,选择其重要产卵场和主要增殖放流海区水深15~20 m的缓流区,底层设置十字形可折叠产卵附着基,可有效进行资源增殖与产卵场修复。
王贤丰 , 赵艳飞 , 宋志飞 , 钟声平 , 黄国强 , 童潼 , 聂振平 , 苏琼 , 杨家林
2017, 24(6):1245-1253.
摘要:采用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拟穴青蟹()肠道及其养殖池塘水体、底泥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了研究。测序结果显示,3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234575条,可聚类于2812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拟穴青蟹肠道、养殖水体、池塘底泥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453、706和2547,其中有184个OTU均能在3个样品中检测到,在青蟹肠道和养殖水体、青蟹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分别检测到197和309个共有OTU。物种注释结果显示,拟穴青蟹肠道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96%)、柔膜菌门(Tenericutes)(23.09%)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6.58%);养殖水体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63.0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9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41%);池塘底泥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75.23%)、拟杆菌门(5.72%)和放线菌门(3.83%)。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前10位OTU分析显示,不同样品中占优势地位的10种细菌在数据库(SILVA)缺乏相关已知序列,并且各样品中的优势细菌种类完全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拟穴青蟹肠道与其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但肠道菌群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优势细菌种类与养殖环境中优势细菌种类无关。本研究旨在为拟穴青蟹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2017, 24(6):1254-1260.
摘要:鲁氏耶尔森菌(rupA基因为靶标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含有基因部分序列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优化建立检测鲁氏耶尔森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腹腔注射鲁氏耶尔森菌菌悬液的虹鳟肝、肾、脾、血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0.9958);最低检测限为57 copy/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倍。应用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准确检测被鲁氏耶尔森菌感染的虹鳟样品。研究表明,所建立的q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定量的优点,可用于快速诊断虹鳟肠炎红嘴病早期病症及定量检测鲁氏耶尔森菌。
赵伟 , 王雷 , 刘梅 , 蒋克勇 , 齐灿灿 , 杨广 , 王宝杰
2017, 24(6):1261-1270.
摘要:为了研究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始体重(2.20±0.2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初27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0 CFU/mL和5×107CFU/mL剂量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浸浴攻毒实验。在实验第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取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而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于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而GSH-PX和GST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Rab蛋白基因(<0.05),抗菌肽crustin和酚氧化酶原基因(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2~36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1()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6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倍和1.6倍,核糖体S6蛋白激酶基因(<0.05)。上述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up></sup
2017, 24(6):1271-1279.
摘要:为研制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CGSIV)新型亚单位疫苗,将CGS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穿梭载体pFastBac1质粒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FastBac-MCP。转化 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PCR筛选和测序获得了阳性重组杆粒rBacmid-MCP,在昆虫细胞转染试剂介导下将该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大量重组杆状病毒存在于细胞中。按不同感染复数(MOI=2、5、10)将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CGSIV MCP的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在MOI=10时,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在感染细胞中得到表达,且分布在细胞表面。以抗CGSIV MCP单抗为抗体制备的免疫磁珠纯化目的蛋白并利用兔抗CGSIV MCP多抗血清检测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目的蛋白纯度很高,而且具有抗原活性,能够被兔抗大鲵虹彩病毒MCP多抗血清识别。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进行了CGSIV MCP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磁珠法进行了目的蛋白的纯化,为CGSIV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李渊 , 徐黎明 , 赵景壮 , 刘淼 , 任广明 , 尹家胜 , 卢彤岩
2017, 24(6):1280-1287.
摘要:本研究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SD-12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克隆进商业化载体pcDNA3.1(+),构建了IHNV G的表达载体,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核酸疫苗,命名为pIHNsd-G。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以2 μg/尾的剂量免疫虹鳟()鱼苗(5.0±0.5)g。于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免疫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50)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计算核酸疫苗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于免疫后第60天及150天检测免疫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最后,以pIHNsd-G的启动子序列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序列为目标基因,利用PCR方法监测pIHNsd-G在免疫虹鳟接种部位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并且在接种部位肌肉组织中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头肾组织;攻毒实验中pIHNsd-G对虹鳟的相对保护率高达94.4%;而在免疫后第60天,所有免疫虹鳟血清中均存在中和抗体,其最高效价高达320,在免疫后第150天,最高抗体效价为80,自此,说明已成功获得有效的IHN核酸疫苗。pIHNsd-G在虹鳟接种部位的PCR监测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的第1天即可在注射部位的肌肉中检测到全部pIHNsd-G目标片段,在第84天时已经无法从注射部位肌肉中扩增出全长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所有目标基因在第150天时均消失不见。本研究在成功构建IHN核酸疫苗并系统地验证了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了该疫苗在接种部位的动态分析研究,为IHN核酸疫苗的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7, 24(6):1288-1297.
摘要:构建了枯草芽孢杆菌CH2菌株(Pichia pastoris)中进行重组表达,获得了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壳聚糖酶,对重组壳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及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壳聚糖酶的分子量为29 kD,粗酶的比酶活达到133.60 U/mg,纯化后重组蛋白的比酶活为338.08 U/mg;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pH为4.5,酶动力学常数=5.48 mg/mL;Fe2+、K+等对其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Mn2+能使酶活力提升2.4倍,Ag+、Mg2+、Hg2+、EDTA、EGTA和SDS等存在时则对其酶活力有强烈抑制作用。利用重组壳聚糖酶酶解壳聚糖,酶解产物主要为聚合度2~10的壳寡糖,且分布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H2菌株壳聚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表达,获得了一种内切型的高酶活力重组壳聚糖酶,该重组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酶解产物均一等特点,可被应用于海洋甲壳质加工应用中。
吴海燕 , 李清云 , 邴晓菲 , 郭萌萌 , 顾海峰 , 翟毓秀 , 谭志军
2017, 24(6):1298-1306.
摘要: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 > 其他可食组织 > 外套膜 > 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阮瑞 , 张燕 , 沈子伟 , 李燕 , 但言 , 李创举 , 倪朝辉
2017, 24(6):1307-1314.
摘要:三峡库区水位从每年3月的175 m逐步降低至6月的145 m,水位下降时间与库区部分鱼类产卵同步,对鱼类早期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距离大坝150 km至330 km范围的消落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普查方法收集暴露于水面或残留于浅滩的鱼卵和仔稚鱼,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种类,初步分析其鱼类组成和分布。通过对收集的样本进行mtCO I序列比对分析,可将其分为14种序列类型,其中10种类型鉴定到种的水平。鲤()占测序样本比例最大,分别为50.0%、24.6%,且分布范围最广。在研究区域内,干流上游样品数量和种类均比下游多,另外,在支流磨刀溪采集了733粒鱼卵和108尾仔稚鱼、鉴定到9种鱼类,是本次研究中样品和种类最多的区域,表明磨刀溪受三峡库区消落影响最严重,间接暗示了该支流鱼类资源丰富,应给予重点保护。本研究旨在为全面评估三峡库区消落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奠定基础。
2017, 24(6):1315-1322.
摘要:2014年4-8月于凤鲚()的主要繁殖期在长江口采集仔稚鱼103尾。分析凤鲚仔稚鱼样本得出日龄范围为5~48 d,体长为4.20~26.21 mm。为研究长江口凤鲚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生长,测定了凤鲚仔稚鱼(5~48日龄)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变化,其变化分为3个阶段(5~11日龄、12~30日龄、31~48日龄)。不同日龄阶段,体长的生长速率差异性显著(<0.05)。耳石早期发育研究发现耳石长、耳石宽随鱼体的生长而增长,在17~19日龄之后其生长速率增大约2倍。采用分段回归方法分析耳石长、耳石宽与日龄的关系,发现二者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19~20日龄,拐点前为慢速生长,之后为快速生长。研究发现凤鲚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耳石形态有较为显著的改变:卵黄囊期、前弯曲期为圆形;弯曲期耳石长的生长大于耳石宽的生长,耳石逐渐变成椭圆形;耳石变成稳定形态后,长宽比基本保持稳定。
2017, 24(6):1323-1331.
摘要: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于年间差异,春季肥满度小于秋季;体长和肥满度在海州湾分布均是西南部大于东北部,但秋季肥满度分布则与此相反。调查的方氏云鳚群体基本符合正异速生长类型。体长体重特征的时空异质性可能与气候、摄食强度、性成熟比例与捕捞压力等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渔业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特征。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体长、体重关系参数的时空变化,以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精确参数。
李超男 , 水柏年 , 水玉跃 , 求锦津 , 张苗苗 , 田嘉琦 , 聂振林 , 田阔
2017, 24(6):1332-1341.
摘要:基于2013年春季(5月)在温州瓯飞滩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通过种间相遇机率(PIE)、方差比率法(VR)、卡方检验()、Ochiai指数、功能群划分和营养级构成等方法,对主要游泳动物群落物种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种间相遇机率为0.65,六丝钝尾虾虎鱼()最低(0.001)。种对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和细螯虾()相遇机率最小(0.003)。主要游泳动物物种间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说明主要种群具有相对独立分布的特性。按食性类型可把主要游泳动物划分成5个功能群,主导功能群为杂食者,植食者功能群无物种分布。主要游泳动物占据第二、三、四级营养级。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比较成熟,整体群落结构稳定,但主要游泳动物数量及种类资源现状不乐观。
2017, 24(6):1342-1353.
摘要:为探讨盐胁迫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的影响与机理,以及雨生红球藻各抗氧化机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4 mol/L、0.08 mol/L、0.12 mol/L和0.16 mol/L)和不同时间(3 d、6 d和9 d)的盐(NaCl)胁迫对雨生红球藻生长、虾青素积累、番茄红素-胡萝卜素酮化酶(Bkt)基因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胁迫时间的雨生红球藻的密度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盐胁迫的第9天,雨生红球藻的死亡率和孢子比例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含量、基因表达量均随着盐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雨生红球藻SOD、CAT和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盐胁迫下与对照组(0.00 mol/L NaCl)相比均升高,且在不同时间的0.12 mol/L NaCl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基因表达量在盐胁迫的早期(第3天)和中期(第6天)阶段较低,在盐胁迫的后期(第9天)阶段较高,而SOD、CAT和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在盐胁迫的早期和中期阶段较高,在盐胁迫的后期阶段较低。实验结果说明了适当浓度和时间的盐胁迫能促进雨生红球藻累积虾青素,雨生红球藻在盐胁迫下主要是通过提高虾青素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来促进虾青素的合成,其虾青素和抗氧化酶的抗氧化活性可能互为补充,共同保护雨生红球藻免受盐胁迫的氧化损伤。
2017, 24(6):1354-1362.
摘要:采用生化手段对舟山附近海域中浮游桡足类夏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纺锤水蚤在投喂三角褐指藻和投喂小球藻后,其体内粗蛋白湿重含量分别为(6.51±0.46)%和(5.21±0.98)%,比对照组(2.44±0.63)%显著上升(<0.05),投喂小球藻后粗脂肪湿重含量(0.15±0.03)%显著下降(>0.05)。本研究检测出太平洋纺锤水蚤体内共含17种氨基酸,其中鱼类必需氨基酸(EAA)9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8种,对照组与投喂两种饵料后太平洋纺锤水蚤中EAA含量均较高,干重含量为(47.56±0.04)%~(49.84±0.07)%;检测出太平洋纺锤水蚤共含21种脂肪酸,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的DHA和EPA干重含量之和最高(28.00%),其次为投喂小球藻(21.51%),均高于对照组(9.77%),而对照组干重(9.77%)也仍高于强化后轮虫DHA和EPA干重含量(0.8%)和强化后卤虫DHA和EPA干重含量(8.40%)。通过本实验发现,自然状态下的太平洋纺锤水蚤DHA和EPA含量较高,营养价值高,而投喂后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营养价值明显增加,表明人工培养条件下太平洋纺锤水蚤具有作为水产经济动物活体开口饵料的潜在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