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8年25卷第2期封面

      2018, 25(2):0-0.

      摘要 (168) HTML (0) PDF 3.25 M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8年25卷第2期目录

      2018, 25(2):0-0.

      摘要 (158) HTML (0) PDF 268.61 K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

      2018, 25(2):229-236.

      摘要 (792) HTML (623) PDF 527.24 K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2-2016年每年8月渤海鱼类资源量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鱼类群落进行了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根据组间差异种和组内相似种年际贡献率,筛选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结果显示:(1)在29.93%~35.69%的相似性水平上,2012-2016年各年度渤海鱼类群落分组情况良好,相应MDS系数都小于0.2。(2)2012-2016年渤海鱼类组间种类组成差异都极显著()、3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黄鲫();组间差异性贡献率大于10%,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3个年度共有种仅有鳀,2个年度共有种仅有黄鲫。(3)贡献2012-2016年渤海鱼类群落组内相似性80%累积贡献率,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2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鳀、矛尾虾虎鱼();组内相似性贡献率大于10%,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3个年度共有种有鳀,2个年度共有种有矛尾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4)依据2012-2016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中各鱼种累积贡献率和单贡献率的大小和出现频率,推断鳀是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首要关键种,其次为黄鲫,然后是矛尾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这4种鱼的站位平均资源量对中上层鱼类及底层鱼类站位平均资源量的比例及相关性和回归性,以及年度的优势度指数也证实上述关键种观点。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首要关键种为鳀,其次为黄鲫,渤海鱼类关键种的研究可为渤海捕捞产业的调整和渔业资源的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 吉富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抗无乳链球菌相关SNP位点筛选

      2018, 25(2):237-250.

      摘要 (1005) HTML (667) PDF 1009.57 K (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尼罗罗非鱼()抗链球菌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尼罗罗非鱼基因的启动子和转录调控元件进行预测和分析。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从亲本(P0)尼罗罗非鱼基因5'调控区中筛查到5个SNPs,分别为SNP1(g.562,G>A)、SNP2(g.217,G>T)、SNP3(g.-53,C>T)、SNP4(g.-220,T>C)和SNP5(g.-579,T>C)。利用Snapshot技术对子一代(F1)尼罗罗非鱼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进行相应SNPs的基因分型,分析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在0.0872~0.3747之间,表明基因5'调控区SNPs与抗链球菌病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NP2、SNP3、SNP4和SNP5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基因5'调控区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5种单倍型,其中GGCTT单倍型与抗病性显著相关(<0.05)。此外,还发现SNP2和SNP5处于完全连锁状态(Ikaros基因5'调控区筛选到4个抗链球菌病相关SNPs和1个单倍型(GGCTT),均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分子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 缺刻缘绿藻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酰基转移酶(LPEAT)的基因克隆与特征分析

      2018, 25(2):251-262.

      摘要 (666) HTML (747) PDF 1.84 M (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刻缘绿藻三酰甘油(TAG)中花生四烯酸(ArA)占其总脂肪酸含量的68.0%。为了弄清ArA是如何被优先地用于合成TAG,鉴于Lands循环是通过改变膜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而影响TAG的脂肪酸组成,本研究选择在Lands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酰基转移酶(LPEAT)作为突破口。运用反转录PCR与3'-及5'-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自缺刻缘绿藻(;它的cDNA序列全长1303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长129 bp,3'-UTR长193 bp,开放阅读框长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残基;以缺刻缘绿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该基因长为1871 bp的DNA序列;这两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含有6个内含子,将其开放阅读框(ORF)分割成7个外显子。通过多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LPEAT存在一个磷酸酰基转移酶结构域PlsC,并含有LPEAT家族所具有的NH(x)4D、FPEGT等4个特征性模体;Wolfpsort等在线预测结果以及MiLPEAT羧基端存在的双赖氨酸模体"KKxx",暗示它可能位于内质网并参与分泌途径。基于不同植物LPEAT的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邻接聚类图表明,MiLPEAT因与2型LPEAT有不同的序列特征而形成不同的分支,但却与1型LPEAT聚类在一起,推测它们的功能可能更近似。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iLPEAT的基因转录量在氮饥饿8 h时显著(<0.01)减少49%,但磷脂酰乙醇胺(PE)相对丰度的增加却不显著;推测在氮饥饿过程中增加的磷脂酰乙醇胺(PE)可能被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作用以合成为TAG,致使缺刻缘绿藻TAG含量的增加。

    • 长牡蛎‘海大1号’生长及育种性能分析

      2018, 25(2):263-268.

      摘要 (695) HTML (614) PDF 351.77 K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的生长和育种性能,本研究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海大1号’21个全同胞家系和7个半同胞家系,分析其表型参数、表型相关、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200日龄时,‘海大1号’与对照组野生长牡蛎的3个家系相比,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平均分别提高17%、27%、29%、85%,‘海大1号’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28±0.148、0.145±0.190、0.131±0.219、0.135±0.135,属于中低等遗传力。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为0.730~0.962、0.503~0.768。育种值分析显示,通过个体间比较(3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个体相同率为71%~74%,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17%~28%;通过家系间比较(5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家系相同率为70%~90%,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3%~34%。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长牡蛎育种规划、推广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及长牡蛎的良种化提供基础资料。

    • 河南境内四水系宽鳍鱲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18, 25(2):269-277.

      摘要 (1199) HTML (627) PDF 1.02 M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准确掌握河南野生宽鳍鱲()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检测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宽鳍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110个样品共检测出40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207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2439。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宽鳍鱲群体间(60.5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37.67%。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长江水系宽鳍鱲群体遗传分化较大,一部分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另外一部分群体与海河、黄河、淮河水系宽鳍鱲聚在一起,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格局。种群历史动态结果推测宽鳍鱲群体经历过瓶颈效应,且该过程可能与第四纪中更新世气候波动有关。建议对河南境内的宽鳍鱲种群,特别是遗传多样性低的种群(海河水系)进行保护。

    • 齐口裂腹鱼SNP标记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018, 25(2):278-285.

      摘要 (549) HTML (646) PDF 447.59 K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齐口裂腹鱼()是中国特有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为了研究齐口裂腹鱼生长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114尾同批次繁殖、相同养殖条件的齐口裂腹鱼为研究材料,运用26个齐口裂腹鱼SNPs位点进行生长性状(体重、体高、全长、体长)关联分析。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体重占解释方差的93.42%,且特征根大于1,累积方差大于85%,是齐口裂腹鱼生长性状的第一主成分。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全长、体长有显著影响(ug22712-0-2452对体重、体高、全长和体长都有极显著影响(<0.01)。对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4个SNPs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369和0.211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18,其中ug22712-0-2452与生长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候选位点用于齐口裂腹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旨为齐口裂腹鱼的遗传改良和选择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 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2018, 25(2):286-293.

      摘要 (740) HTML (681) PDF 1.36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0.3729;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SGRw=-1.9390-0.2184ln(k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Tln<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短须裂腹鱼行为谱

      2018, 25(2):294-300.

      摘要 (1034) HTML (720) PDF 527.15 K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短须裂腹鱼()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以"姿势、动作和环境"为轴心,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构建短须裂腹鱼PAE行为谱。共辨识和定义了自然条件下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上述行为划分为11大类,即摄食与排遗、探索、领域、发情、交配、护幼、冲突、运动、聚群、休息和杂类行为;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本研究有助于短须裂腹鱼的行为与保护研究,亦可为其他鱼类的行为谱研究提供参考。

    • 日本沼虾蜕皮过程中头胸甲外骨骼超微结构的改变

      2018, 25(2):301-307.

      摘要 (820) HTML (736) PDF 8.29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HE染色及石蜡切片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描述了日本沼虾(4期,late premolt stage)和蜕皮后期(postmolt stage)A-B期头胸甲外骨骼的形态结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沼虾外骨骼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三层,D4期出现新的上表皮和外表皮,B期出现新内表皮,外表皮强嗜碱性而内表皮弱嗜酸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期头胸甲内、外表皮均为几丁质-蛋白质纤维构成的平行板层结构且板层内有发达的孔道系统(pore canals,pc),但内外表皮板层间排列紧密程度不同,外表皮板层切面边缘较整齐,结构致密,板层内pc大小均一、近似圆形,内表皮板层切面边缘粗糙,结构较疏松,板层内pc大小不等、多为梭形。在蜕皮前后,新外表皮结构变化显著,与C期相比,D4期新外表皮超微结构与旧内表皮结构相似,而在A期,外表皮超微结构由疏松变为致密,这可能与蜕皮后表皮的钙化相关。本研究旨为阐明沼虾的蜕皮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 凡纳滨对虾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不同家系间生长、存活性能分析

      2018, 25(2):308-315.

      摘要 (484) HTML (699) PDF 573.28 K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61个家系为材料,开展了为期50 d的氯化物型盐碱水混合养殖测试,分析了各个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的体重和存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家系间体重和存活率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26%和46.82%;凡纳滨对虾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均值和特定增重率均值分别为0.09g/d和1.82%/d,绝对增重最快的家系比绝对增重率均值高7.54个百分点,比增重最慢家系高12.95个百分点;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范围为1.00%~63.33%,家系平均存活率为26.61%,家系最高存活率比家系最低存活率高了62.33个百分点,比家系存活率均值高了36.72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条件下生长、存活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凡纳滨对虾盐碱水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 中华绒螯蟹Smad3(EsSmad3)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2018, 25(2):316-324.

      摘要 (518) HTML (663) PDF 964.42 K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Smad3(命名为)的cDNA全长序列2021 bp,包括36 bp的5'非翻译区(5'-UTR)、656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编码442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EsSmad3含有MH1和MH2两个特征性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显示,EsSmad3与人、斑马鱼、黑腹果蝇中的同源蛋白序列一致性分别为0.679、0.691、0.619。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在性成熟个体的肝胰腺、眼柄、表皮、卵巢、精巢、心脏、螯足、鳃、三角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和精巢中表达量较高,心脏和肝胰腺中表达量最低。在幼体不同蜕壳时期的不同部位的肌肉中,期和蜕壳后A~B期,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0.05),蜕壳后A~B期开始表达量显著升高( mRNA水平在蜕皮间期C期显著高于蜕壳后A~B期,这种上调一直持续到蜕壳前晚前期D3-4。上述结果表明,参与了中华绒螯蟹蜕壳诱导的肌肉萎缩、生长及重建过程。

    •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亲子鉴定应用

      2018, 25(2):325-335.

      摘要 (833) HTML (613) PDF 1.63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主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中华绒螯蟹()进行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构建,最终成功建立4组多重体系,每组体系包含4个微卫星位点,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的亲子鉴定中。结果显示:(1)本研究筛选的16个微卫星标记,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20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27,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运用Cervus 3.0软件对已知系谱信息的3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共95个子代个体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选用任意两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超过94.74%;使用任意三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大于98.95%;使用四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达到100%。并且当选用组合1、2和组合3,或者选用组合1、3和组合4时,对3个家系的累积正确鉴定率达到了100%,因此选用这些组合不但可以获得准确的系谱信息,还能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本研究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能为中华绒螯蟹的种群选育和家系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

    • 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早期发育与生长

      2018, 25(2):336-345.

      摘要 (1018) HTML (825) PDF 1.03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温28~29℃、盐度24~25条件下,研究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的早期发育及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受精卵经50 min发育至卵裂,经22~24 h发育至D形幼虫,经11 d发育至眼点幼虫并出现足,进入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的胚胎发育时间和浮游幼虫前期壳长、壳高与对照系比较差异不显著(<0.05)。选育系的附着变态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系比较均差异显著(<0.05),且优势明显。本研究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发育前期缓慢,幼虫后期、稚贝期生长迅速;壳长和壳高的生长速度不同步,幼虫前期壳长生长快于壳高,后期壳高生长快于壳长,并于第28~30天时壳高超过壳长。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在幼虫和稚贝阶段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及生长潜力。

    • 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体外培养

      2018, 25(2):346-353.

      摘要 (540) HTML (583) PDF 2.61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体外培养细胞对研究生物的资源保护、功能基因及病害发生机理与防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海洋双壳贝类中可以长期存活的组织细胞是有限的。本研究采用植块法启动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原代培养,通过优化培养基的方法,建立了可使其长期存活的原代培养体系。根据组织块迁出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存活时间,确定L-15是3个培养基(L-15,M199,L-15+M199)中最适宜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基础培养基。通过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出栉孔扇贝心脏细胞适宜的添加物组合:L-15基础培养基中添加5%胎牛血清、50 mmol/L牛磺酸和6 mmol/L Ca2+。原代培养产物中以心肌细胞为主要的细胞类型,其中部分心肌细胞在原代培养14 d内可进行节奏性搏动;部分细胞可局部形成心肌束和肌管样结构;心肌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达2个月。本研究将为栉孔扇贝基础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细胞平台。

    • 5种壳色长牡蛎不同组织常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018, 25(2):354-360.

      摘要 (1512) HTML (613) PDF 534.75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壳黑、壳紫、壳橙、壳金和壳白5种壳色长牡蛎()不同组织包括闭壳肌、外套膜、鳃、性腺-内脏团的营养成分(水分、总蛋白质、总脂肪、糖原、灰分)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它们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以及5种壳色长牡蛎各组织间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闭壳肌中,壳紫长牡蛎的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壳橙长牡蛎(>0.05);在外套膜中,壳金长牡蛎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壳黑、壳橙和普通养殖群体(P>0.05);在鳃中,长牡蛎壳橙、壳紫、壳白选育群体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5)。长牡蛎5种壳色选育群体和普通养殖群体的性腺-内脏团在水分、总蛋白质、总脂肪、糖原和灰分中均无显著性差异(>0.05)。4个组织中水分和灰分均以外套膜和鳃中含量最高,闭壳肌中总蛋白质的含量则在4个组织中居首位,总脂肪和糖原含量均以性腺-内脏团中最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壳色长牡蛎之间以及不同壳色与普通对照群体之间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玉米蛋白粉对大黄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18, 25(2):361-372.

      摘要 (1463) HTML (772) PDF 1.36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以初始体重为(10.49±0.03)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玉米蛋白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中0%(FM,对照组)、15%(CGM15)、30%(CGM30)、45%(CGM45)、60%(CGM60)、75%(CGM75)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粗蛋白含量45%)等脂(粗脂肪含量10%)的实验饲料。56 d投喂实验结束后,各处理组幼鱼的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以及饲料系数等指标均无显差异(>0.05),但CGM60组的幼鱼部分肠黏膜上皮细胞被破坏,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纹状缘出现缺刻,肠绒毛部分出现脱落或破损;CGM75组的幼鱼肠道的皱襞高度变短,皱襞密度降低,皱襞个数减少。选取FM、CGM15(生长相对较好)和CGM75(生长相对较差)三组运用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幼鱼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1)、香农指数(Shannon)、辛普森指数(Simpson)和覆盖率(good coverage)均无显著差异(>0.05);基于门水平,FM、CGM15和CGM75组的幼鱼肠道细菌中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在属水平,类芽孢杆菌属(Enterococcus)为其优势菌群。分析属水平差异菌属发现,与FM组相比较,CGM15和CGM75组均显著增加了链球菌属()和纤维弧菌属(Staphylococcus)的物种丰度(<0.05)。综上所述,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达45%时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优势菌群均影响不大。

    • 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和霉菌毒素吸附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8, 25(2):373-383.

      摘要 (1750) HTML (621) PDF 967.93 K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旨在研究在饲料中分别或联合添加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和霉菌毒素吸附剂(mycotoxins adsorbent)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250 mg/kg COS、2500 mg/kg霉菌毒素吸附剂、250 mg COS+2500 mg/kg霉菌毒素吸附剂(组号为C0、C0.25、M2.5、C0.25+M2.5),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重(0.23±0.02)g的凡纳滨对虾8周。结果显示:COS与霉菌毒素吸附剂联合使用有助于改善肠道形态学指标,C0.25+M2.5组绒毛高显著大于C0、C0.25组(<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组有效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0.05),但显著高于C0.25组(>0.05);肠道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C0.25+M2.5组变形菌门细菌含量最低且厚壁菌门细菌含量最高,各组拟杆菌门细菌均升高,C0组含量最低。在属水平上,弧菌属(Photobacterium)以及占主要优势,C0.25+M2.5组弧菌属、发光杆菌属细菌含量均有效减少;C0.25+M2.5组发光杆菌属细菌含量最低,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含量最高。250 mg/kg COS和2500 mg/kg霉菌毒素吸附剂联合添加对菌群丰富度无显著影响,但优化了肠道形态学指标及肠道菌群结构,提升了肠道健康,效果优于单一添加组。

    • 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薛氏海龙繁殖生物学

      2018, 25(2):384-394.

      摘要 (684) HTML (763) PDF 7.88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5年3-5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使用张网采集的1250尾薛氏海龙()样本,分析了该水域薛氏海龙的性比、副性征、性腺指数、性腺成熟度与卵径、育儿袋中胚胎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薛氏海龙春季繁殖种群雌雄比例分别为63.28%和36.24%,未成年个体占0.48%,雌雄比为1.75:1,明显偏离1:1的性别比例;繁殖群体中雄性个体的性腺指数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为0.01%~4.85%,雌性个体相对较高,为0.05%~128.99%,二者差异极显著(<0.01);组织学观察发现,性腺在3-5月份迅速发育成熟,雄性排精后精巢腔中仍剩余较多精细胞,表明雄性个体为多次排精;雌性Ⅲ~Ⅳ期卵巢中均分布有不同时相的卵子,且卵径分布呈现两个峰值,表明雌性个体为分批产卵;根据雌性个体V期卵巢中成熟卵子的卵粒数与雄性个体育儿袋中的平均怀卵数基本相同,育儿袋中胚胎的发育阶段也基本一致,推测其交配模式可能为一雄一雌制,抑或是雄性在同一天内与多个雌性交配的一雄多雌制。斋堂岛附近海域薛氏海龙的交配模式还有待室内行为观察并结合微卫星标记等手段进一步确认。

    • 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

      2018, 25(2):395-402.

      摘要 (1240) HTML (602) PDF 617.27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异性分析表明,金鼻眶灯鱼傍晚与夜间或清晨间摄食等级差异性显著,表现在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多鳞鱚目标强度的模型法研究

      2018, 25(2):403-412.

      摘要 (627) HTML (712) PDF 1.52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目标强度测量是渔业水声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基尔霍夫近似模型对19尾多鳞鱚()样品的理论目标强度进行近似计算,模型计算所需鱼类形态学参数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属X光机(SOFTEX M-100)拍摄X光影像获得。通过编程计算获得多鳞鱚不同频率下目标强度随姿态倾角的变化图案,并通过数据拟合方法建立了不同频率和倾角分布函数下多鳞鱚目标强度随体长变化的经验公式,并与常规的表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70 kHz、120 kHz和200 kHz 3种频率下多鳞鱚目标强度的倾角变化图案呈多峰状特征分布,且频率越高目标强度对倾角变化越敏感,波峰数增加,目标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倾角增大。70 kHz下多鳞鱚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15°~5°,120 kHz和200 kHz下目标强度最大值则出现在-10°~0°,且各频率下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各不相同。不同频率及倾角分布函数下多鳞鱚目标强度随体长变化特性各不相同,其中在角度函数为(-5°,15°)、频率为120 kHz,以及角度函数为(0°,10°)、频率为200 kHz时目标强度对体长经验公式和常规的表式直接用于多鳞鱚的资源评估;而其他情形下2种表式存在一定偏差,采用直接拟合的参数方程更为恰当。研究表明,基尔霍夫近似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多鳞鱚的目标强度特性,可为中国南海近岸鱼类目标强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提高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Ecopath模型的胶州湾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2018, 25(2):413-422.

      摘要 (1605) HTML (736) PDF 476.80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根据2015-2016年胶州湾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并收集20世纪80年代胶州湾渔业资源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由21个功能组组成的胶州湾1980-1982年和2015-2016年两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系统发育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与1980-1982年生态系统相比,胶州湾2015-2016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层鱼类生物量减少,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提高,渔获物产出以菲律宾蛤仔为主,渔获平均营养级降低,系统能量转化效率从1980-1982年的15.83%提高到2015-2016年的16.35%,能量流动始终以牧食食物链为主。关键种分析表明,胶州湾生态系统两个时期的关键种均为菲律宾蛤仔。此外,与1980-1982年生态系统相比,2015-2016年胶州湾生态系统整体规模增大,净生产量提高5倍,系统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由1980-1982年的1.267提高到2015-2016年的2.518,系统连接指数、杂食指数与Finn'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均减小,说明在过去30多年胶州湾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不断降低,发育过程出现由成熟向幼态的逆行演替现象,目前处于不稳定的幼态阶段。

    • 东海区小黄鱼海底水温分布特征及分析方法比较

      2018, 25(2):423-435.

      摘要 (690) HTML (588) PDF 2.29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温是影响鱼类活动的重要因素,鱼类繁殖、生长、发育等阶段都对水温有着不同需求。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积调查数据,结合R语言绘图技术,采用频率和生物量两种确定温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对小黄鱼()的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依据频率和生物量分别确定的温度分布范围差别较大;前者覆盖站位比例相对较高,后者覆盖站位累积生物量比例较高;后者在确保生物量累积比例的条件下,某些季节也能有较高的站位覆盖比例,如夏季和秋季;基于生物量确定的温度范围可以更好地反映目标对象的分布特征。与历史研究结果比较,本文的水温分布范围基本保持一致,推断小黄鱼水温分布范围相对稳定,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反映小黄鱼的一般特征。研究过程中发现小黄鱼有两个群体,水温和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一个群体分布偏北,分布最南水域不超过舟山渔场水域;另一个群体分布偏南,一般分布水域处于长江口渔场以南海域。群体分布环境特征的分离可以作为种群划分的一个依据,本文观察结果可以作为小黄鱼种群划分的一个侧面依据。研究还发现,春、冬冷季小黄鱼资源聚集程度高,而夏、秋暖季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冷季群体单一,主要是越冬索饵群体;而暖季群体复杂,包括产卵亲体、补充群体等;暖季出现多个高生物量水温范围,可能与不同群体不同的温度取向相关。

    • 利用非参数方法估计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秋季游泳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

      2018, 25(2):436-443.

      摘要 (1009) HTML (534) PDF 756.01 K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减少渔业资源物种丰富度观测的偏差,以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为例,根据2016年10月对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Chao、一阶刀切(Jackknife1)、二阶刀切(Jackknife2)和自助法(Bootstrap)4种非参数方法估算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并探讨了影响非参数方法估算的因素及非参数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4种非参数方法估算鱼类群落物种数目呈现出Jackknife2 > Chao > Jackknife1 > Bootstrap,依次为265种、248种、235种、206种;不同估算方法的标准差范围有较大差别,Chao最大,Jackknife居中,Bootstrap最小。通过MDS多维标度排序将该海域划分两个群落,两群落物种数有显著差异,群落Ⅰ物种数目估计值为250种、238种、219种、191种,群落Ⅱ物种数目为86种、100种,4种非参数估算方法在不同群落表现基本一致。综合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估算结果,认为采样强度是影响4种非参数估计方法表现优劣的主要因素,采样充足是使用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前提。本研究为不同采样努力量下物种丰富度的比较提供了方法参考和比较标准。

    • 秘鲁外海茎柔鱼肌肉组织的能量积累

      2018, 25(2):444-454.

      摘要 (622) HTML (648) PDF 731.53 K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能量积累是表征生物体身体能量储备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寿命短、生长快且终生一次繁殖的头足类属种的表征作用尤显重要。本实验根据我国远洋渔业鱿钓渔船于2014年6-8月在秘鲁外海(10°26°S~17°17°S,79°17°W~82°39°W)作业期间随机采集的茎柔鱼()样本173尾(雌性107尾,雄性66尾),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和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分析了该柔鱼个体的体重-胴长生长和胴体、足腕、尾鳍等肌肉组织的能量密度及其能量积累过程。结果显示,茎柔鱼雌雄个体的胴长、体重分别为(262.12±38.33)mm、(541.69±251.69)g,以及(251.37±31.90)mm、(449.78±179.99)g;雌雄个体的体重-胴长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0.05)。雌雄个体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均以胴体的为最高,分别为(20.56±1.12)kJ/g和(20.67±0.76)kJ/g;足腕次之,分别为(20.09±1.25)kJ/g和(19.95±0.87)kJ/g;尾鳍最低,分别为(19.92±1.05)kJ/g和(19.63±0.96)kJ/g;同一组织雌雄个体间的组织能量密度无显著性差异(<0.05),胴体是最大的能量积累单元。其中,雌性个体胴体、足腕、尾鳍三组织的能量积累占比分别为63.14%、25.23%和11.63%;雄性个体的分别为65.89%、22.91%和11.20%。此外,胴体、足腕、尾鳍肌肉组织的能量随着个体生长积累显著(<0.05),表明秘鲁外海茎柔鱼肌肉组织的能量积累过程是一个索饵育肥及其生长的过程。

    •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文献计量分析

      2018, 25(2):455-465.

      摘要 (600) HTML (534) PDF 987.28 K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201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中国水产科学》2013-2016年发文和文献引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6年,165家机构在《中国水产科学》上发表论文605篇,其中390篇论文在该段时间内被引881次,论文引用率为64.46%,篇均被引用频次为1.46次。有4221篇论文在统计截止时间(2016年12月31日)前获得过引用,总被引频次7458次。核心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0%的较高水平,核心即年指标基本保持在13%左右,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占比保持在80%左右。通过发文的关键词分布,发现热点研究主题为"生长",其次是"基因克隆",第3位是"凡纳滨对虾"。2013-2016年,本刊被引第一作者总人数为1463人,高被引论文分别属于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渔业生态与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病害研究、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7个学科。此外,筛选出了20位高发文作者、20家高发文机构和20位高被引作者,为期刊提供了专家信息储备。通过对本刊文献计量分析,探究2013-2016年水产科学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和机构,可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支撑,并为科研人员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