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8年25卷第3期封面

      2018, 25(3):0-0.

      摘要 (129) HTML (0) PDF 4.49 M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8年25卷第3期目录

      2018, 25(3):0-0.

      摘要 (206) HTML (0) PDF 197.09 K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于心电图法(ECG)的牙鲆听觉特性研究

      2018, 25(3):467-474.

      摘要 (876) HTML (331) PDF 662.63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牙鲆()为底栖无鳔鱼类,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种。本研究通过自主构建的鱼类听觉测量系统,使用心电图法(electrocardiogram,ECG)分别以声刺激频率为60 Hz、100 Hz、150 Hz、200 Hz、300 Hz、400 Hz、500 Hz、700 Hz的正弦波纯音,对20尾牙鲆的听觉阈值进行测定,并绘制出牙鲆的听觉阈值曲线,研究了牙鲆的听觉特性。结果表明,20尾牙鲆均记录到声刺激诱发心率信号,牙鲆对60~200 Hz的低频音较敏感;最敏感频率为100 Hz,其听觉阈值为(94±1.5)dB。本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牙鲆的听觉特性,一方面可为鱼类听觉特性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今后我国牙鲆的增养殖工作,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 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仿刺参“化皮病”相关基因

      2018, 25(3):475-484.

      摘要 (612) HTML (332) PDF 2.02 M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寻找仿刺参()养殖期间的“化皮病”关键调控基因,并分析这些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对本课题组前期已获得的仿刺参“化皮”I期(早期)、Ⅱ期(中期)和Ⅲ期(后期)3个阶段的病变及其同一个体正常体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进一步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化皮”Ⅱ期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最小,“化皮”I期与Ⅲ期表达关系比较接近,“化皮”Ⅱ期是一个“转折期”。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补体与凝血级联(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通路和细胞外基质受体(ECM-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在“化皮”3个阶段都显著改变。通过构建“化皮”过程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网络,发现IgGFc-binding protein (FcGBP)基因和Tenascin (TN)蛋白家族基因在“化皮”不同阶段参与到发生显著变化的信号通路。qRT-PCR验证结果显示,5个DEGs在仿刺参“化皮”不同阶段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皮尔逊相关系数值为0.7714。“化皮”过程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将为抗逆品种选育以及“化皮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国内虹鳟代表性养殖群体的高通量SNP芯片检测及遗传分析

      2018, 25(3):485-493.

      摘要 (561) HTML (344) PDF 2.57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国内虹鳟()代表性养殖群体开展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评估。利用57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域的6个虹鳟养殖群体样本共计48尾,包括黑龙江虹鳟、黑龙江金鳟、四川虹鳟、四川金鳟、北京虹鳟和北京金鳟,共获得有效SNP位点50201个,在中国虹鳟中的多态比例达到97.7%,表明该芯片虽然基于美国和挪威虹鳟群体设计,但对中国群体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各群体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值为0.240~0.267,与国外主流养殖群体相近,黑龙江虹鳟、四川虹鳟和北京虹鳟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位点比例为83.6%~84.9%,与国外主流养殖群体相近,而黑龙江金鳟、四川金鳟和北京金鳟,多态位点比例相对较低,在60.2%~76.9%范围内。应用6个中国虹鳟群体和2个美国虹鳟群体数据开展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8个群体可分为3个祖源类群,其中3个金鳟群体为遗传联系较紧密的一个类群,黑龙江虹鳟和北京虹鳟为一个类群,而四川虹鳟与2个美国虹鳟群体为一个类群,部分中国养殖群体中有显著离群个体存在,表明群体遗传背景不均一。本研究表明,高密度SNP芯片在我国虹鳟养殖群体遗传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种质资源评估、本土化良种培育、制种和引种工作提供基因组水平的参考信息。

    • 高温胁迫下刺参肠道细胞应激颗粒标记蛋白TIA-1的表达特征

      2018, 25(3):494-502.

      摘要 (494) HTML (326) PDF 2.07 M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生应激颗粒是生物体遭受不利环境时细胞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高温胁迫下刺参(表达特征的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刺参T细胞胞内抗原-1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为3108 bp,包括16 bp的5'UTR,128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808 bp的3'UTR,编码427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刺参基因编码3个N末端RNA识别基序(RRM)和2个类似蛋白聚集区的C末端区域(low complexity)。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刺参TIA-1与软体动物门鸭嘴海豆芽()TIAR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使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目的蛋白TIA-1在全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中的表达差异,并且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在高温胁迫下TIA-1的定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刺参肠道细胞TIA-1在高温胁迫下在细胞质中表达量显著上升(<0.05),且高温胁迫下TIA-1定位表达发生变化,多分布在细胞核周围,由此推断TIA-1在刺参高温应激时可能参与了应激颗粒的生成,从而对刺参肠道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 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2018, 25(3):503-511.

      摘要 (1241) HTML (339) PDF 1.71 M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I~VI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 悉生条件下3株嗜盐古菌对卤虫生长及其抗弧菌感染的影响

      2018, 25(3):512-519.

      摘要 (445) HTML (349) PDF 597.06 K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嗜盐古菌存在于高盐水体中,是高盐环境微生物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从日晒盐场结晶池卤水中分离得到的3株红色嗜盐古菌,分别命名为 sp.IT-5。采用悉生实验系统,探讨不同盐度(30、100和150)条件下3株古菌能否作为卤虫()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30的悉生系统中,投喂3株古菌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均保持较高水平;鳗弧菌攻毒条件下,卤虫存活率有所下降,其中投喂 sp.KN-4菌株组卤虫抗鳗弧菌感染能力最强。正常和攻毒条件下,在盐度100和盐度150悉生系统中分别投喂3株古菌,卤虫均保持较高存活率和体长,其中投喂V.anguillarum毒力下降有关。本研究利用“卤虫-古菌”悉生实验系统,证实了3株嗜盐古菌均可作为卤虫的唯一饵料,为卤虫提供营养;利用“卤虫-古菌-致病菌”攻毒实验系统,证实3株嗜盐古菌均可以增强卤虫抗鳗弧菌感染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研究古菌在高盐环境食物链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三疣梭子蟹氧化磷酸化代谢在家系近交中的变化

      2018, 25(3):520-535.

      摘要 (648) HTML (341) PDF 5.13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近交对三疣梭子蟹()氧化磷酸化代谢的影响,首先克隆了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呼吸链4个复合体关键亚基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命名为Ndufv2基因cDNA全长10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该蛋白是复合体Ⅰ的核心亚基Ndufv2;Cytochrome c1基因全长2371 bp,编码由313个氨基酸组成的亚基Cyt c1;COX6B基因全长1171 bp,编码由105个氨基酸组成的COX6B亚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复合体亚基基因进化上比较保守。酶活检测及RT-PCR结果表明,随着近交系数的增加,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复合体Ⅰ、复合体Ⅲ活力分别从F4、F2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0.05);4个复合体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且各代表达量显著低于F0(Ndufv2与<0.05),这一结果证实近交衰退已出现在三疣梭子蟹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

    • 皱纹盘鲍4个养殖群体杂交子代生长与存活状况比较

      2018, 25(3):536-545.

      摘要 (437) HTML (297) PDF 867.23 K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皱纹盘鲍()优良新品种,本研究以4个不同养殖群体[黄岛(HD)、荣成(RC)、日本(JP)、大连(DL)]的皱纹盘鲍为亲本,设计4×4完全双列杂交,建立了4个自交家系和12个正反杂交家系,在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的基础上,对各家系的F1在1、5、13、17月龄时的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率、生长速度和存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杂交效应。结果表明,在各个生长阶段均有部分杂交家系与自交家系相比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HDRC、HDDL和JPDL家系的生长速度较高;HDDL、HDJP、RCDL、JPRC及RCHD家系有着较高的存活率;在杂种优势方面,HDRC、HDDL与DLHD家系在各生长参数与生长速度上有明显的杂种优势,HDDL、RCDL、DLHD家系在存活率上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筛选出的具有优势的交配组合,可作为皱纹盘鲍生产上种苗来源的参考,也为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皱纹盘鲍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 中华绒螯蟹的摄食节律

      2018, 25(3):546-554.

      摘要 (1063) HTML (346) PDF 760.63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最适宜的投喂时间,本实验将120只初重约68 g的幼蟹随机分养在24个塑料缸(70 cm×40 cm×50 cm)中。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昼夜分为8个时间点:10:00、13:00、16:00、19:00、22:00、01:00、04:00、07:00,每个时间段作为1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1次)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的昼夜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幼蟹在不同投喂时间点表现出24 h周期性的摄食节律,且总摄食高峰期在22:00。从其中6 d的平均摄食量可以看出,河蟹主要在19:00~22:00时间段摄食;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淀粉酶活性在19:00~22:00内高于其他各组,且在22:00获得最高值;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钠钾ATP酶(Na+-K+-ATP)酶活性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13:00~22:00时间段这些酶的酶活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最高值均在22:00获得。在相关摄食基因表达方面,肝胰腺中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著低于13:00和16:00,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0.05);肠道中胆囊收缩素(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示出最低值,与10:00、13:00、04:00和07:00点相比差异显著(<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这可能与光照紧密相关,最适宜的投喂时间为22:00。

    • 饲料中花生四烯酸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2018, 25(3):555-566.

      摘要 (1032) HTML (363) PDF 488.42 K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刺参()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0.78±0.06)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2%(对照组)、0.17%、0.36%、0.51%、0.59%和0.98%(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刺参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0.36%和0.51% ARA饲料组刺参WGR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0.05),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和饲料效率(feed efficiency,FE)与WGR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0.51% ARA饲料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与0.98% ARA饲料组(< 0.05);同时,随饲料中ARA含量的提高,刺参体壁中AR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io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含量显著降低(<0.05);抗氧化能力方面,0.36%和0.51% ARA饲料组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抗氧化能力酶(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enzyme,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98% ARA饲料组(<0.05);刺参肠道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活性随饲料ARA含量的升高呈显著降低趋势(<0.05);刺参肠道中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活性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适量ARA (0.36%~0.51%)能够对刺参生长、抗氧化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结果显示,饲料ARA含量会对刺参肠道内脂肪酸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

    • 刺参养殖池塘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

      2018, 25(3):567-575.

      摘要 (673) HTML (317) PDF 2.84 M (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5月,在东营的刺参()养殖池塘环境中对水样和底泥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和益生菌的筛选,共获得66株可培养细菌。以刺参“腐皮综合征”主要致病菌为指示菌进行拮抗作用实验,使用选择培养基对菌株的产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进行测定,筛选获得一株潜在益生菌株——DY-6,并进行了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生长特性及其对刺参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DY-6对其指示菌假交替单胞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4 mm、22 mm、27 mm和37 mm,对淀粉和蛋白培养基的水解直径分别为28 mm和20 mm。利用该菌对刺参进行高浓度胁迫实验测试其安全性,实验期间浸浴组和投喂组刺参状态良好,没有发病和死亡现象。利用细菌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DY-6与贝莱斯芽孢杆菌( CP015911)的相似性为99%。因此,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同时,将该菌株与商品化微生态制剂产品中分离的4株益生菌进行了比较,DY-6在温度20~35℃、盐度0~35范围内生长较快,优于上述4株菌,4 h进入对数生长期,10 h达到生长高峰。筛选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生长速度快,并且具有广温广盐的优点,不仅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率,还可更好地适应黄河口地区夏季水温偏高、盐度波动大的特点,由此具有良好的益生菌商业化开发潜力。

    • 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2018, 25(3):576-585.

      摘要 (702) HTML (352) PDF 1.11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13年采自连云港、大丰、崇明、舟山、宁德、厦门和温州的7个棘头梅童鱼()群体共238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3项可量性状以及20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理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3.131%、9.328%、4.249%和3.406%,累积贡献率为70.113%,躯干部最能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理种群;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认为7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在形态上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化现象;通过判别分析得到14个比例变量并构建判别函数,将7个群体的数据代入函数,得到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5.3%,判别准确率P1为62.5%~96.7%(群体判别正确的尾数/群体的实际尾数),P2为78.1%~90.6%(判别正确的尾数/判入该群体的尾数),舟山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判别准确率较低(P1=62.5%,P2=78.1%)。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的形态学数据。

    •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

      2018, 25(3):586-594.

      摘要 (514) HTML (344) PDF 776.96 K (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从4月到6月,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6月达到高峰期,7月则大幅降低。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3);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鳀(Acanthogobius ommaturus)、(鱼衔)属( sp.)等。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种类数以20 m以浅水域最多,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20 m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0.91,<0.05)。从春季到夏季,仔稚鱼高丰度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转移。

    • 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

      2018, 25(3):595-607.

      摘要 (634) HTML (289) PDF 882.80 K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2018, 25(3):608-620.

      摘要 (768) HTML (348) PDF 553.48 K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31尾大泷六线鱼()的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60余种,虾类、蟹类、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东方缝栖蛤( sp.)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还摄食一定量的蟹类,秋季摄食多毛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较高。随着体长的增长,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甲壳类逐渐转变为体型较大的虾类和鱼类。大泷六线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空胃率最高,冬季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体长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底层水温、叶绿素a和pH。

    • 应用贝叶斯生物量动态模型评估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

      2018, 25(3):621-631.

      摘要 (819) HTML (309) PDF 909.29 K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贝叶斯生物量动态模型对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不同标准化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内禀增长率()先验分布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型能较好拟合日本延绳钓渔业的标准化CPUE,但对中国台湾延绳钓渔业的标准化CPUE拟合较差;当模型单独使用日本标准化CPUE时,评估结果显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被过度捕捞;若模型单独使用中国台湾标准化CPUE,则结果相反,显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未被过度捕捞;而当同时使用两个标准化CPUE时,日本标准化CPUE数据获得更大估计权重,因此,评估结果与单独使用日本标准化CPUE的结果类似。(2)当r与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量动态模型难于同时有效估计这两个参数,特别是在数据质量较差情况下,因而采用信息先验能提高生物量动态模型参数估计的质量。(3)本研究利用偏差信息准则(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与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统计量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并选择模型S8用于评价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资源状态。评估结果认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被过度捕捞,既存在捕捞型过度捕捞,也存在资源型过度捕捞,这与资源合成(Stock synthesis version 3,SS3)等模型的评价结果一致。

    • 基于调查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变化模式及评价

      2018, 25(3):632-641.

      摘要 (934) HTML (306) PDF 701.55 K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表征小黄鱼()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进行融合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的年际变化模式和资源现状。通过一阶变异值计算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并以1为时间相关性分组标准,共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SexratioS)、纬度分布重心(YCG)、异速生长系数(BS)、铺展面积(SA)、资源密度(CPUES)、条件因子(ConditionS)和75%体长(L75S)。将筛选后的指标用于MAF分析,根据MAF主分量值,两个主分量的一阶滞变异值为0.16、0.19,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时间连续性。从MAF得分的位相年际变化上,2000―2015年期间主分量MAF1可划分为3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5年;从趋势变化上,可分为2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5年。主分量MAF2可以划分2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4年;从趋势上,可划分为4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5年。对第一主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是生殖群体的纬度分布重心(-0.756)和异速生长系数(-0.609);对第二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有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0.590)、异速生长系数(0.539)和扩散面积(-0.606)。主分量MAF1得分的年际变化与纬度分布重心和异速生长系数负相关;MAF2得分与性比、异速生长系数正相关,而与铺展面积负相关。由上可知,MAF1和MAF2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各指标的共同变化方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甄选识别种群变化的主要指标及评估资源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 崂山湾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时空格局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2018, 25(3):642-653.

      摘要 (763) HTML (290) PDF 1.33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5—9月对青岛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初步探明了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群落特征、月际更替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内及礁区间不同水深的水流强度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温度差异显著;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26种,隶属于3门17科21属,其中红藻15种,褐藻7种,绿藻4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69%、26.92%和15.38%;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海藻种类更替差异显著,酸藻(Gracilaria textorii)分别是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三亩前礁区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黄山口礁区,温度变化是造成不同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月际更替的主要因素,对变量的解释率达到37.64%;水流强度和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率分别为26.54%和19.13%。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为大型底栖海藻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礁区建成5年后大型底栖海藻群落已经发展至顶级群落,群落的季节更替较稳定,具有一定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 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2018, 25(3):654-662.

      摘要 (901) HTML (281) PDF 699.63 K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修复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粒,同期还开展了跟踪监测调查。本研究利用放流前后的定点资料和补充采样数据,估算了生长参数和死亡系数等指标,并构建资源评估模型,模拟分析了渔获产量和残存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6年浙北海域放流曼氏无针乌贼极限体长为138 mm,年生长系数为1.74,年捕捞死亡系数粒受精卵,可形成137.3 kg产量,同时还补充了502 ind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种群修复和增产增收的目的。评估结果显示,将开捕时间推迟2个月,捕捞产量可增加10.0%,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7.5%;捕捞强度也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将年捕捞死亡系数降至0.76,捕捞产量最高可达155.6 kg,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9.4%。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效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 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2018, 25(3):663-673.

      摘要 (411) HTML (299) PDF 668.81 K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杭州湾北部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进行的桁杆拖网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元统计和ABC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杭州湾北部共出现大型无脊椎动物22种,隶属4纲5目15科18属,十足目(Decapoda)所占种类数比例最高,达77.3%,其次为狭舌目(Stenoglossa),占比仅为9.1%。调查海域共出现5种优势种,分别是葛氏长臂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黑龙江河篮蛤()。其中,安氏白虾为四季优势种,葛氏长臂虾为冬季、春季和秋季优势种。CLUSTER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在44%相似性水平下可分为2个群组,Ⅰ组为冬春组,Ⅱ组为夏秋组,组间差异系数达到57.76%。ANOSIM显示群组间差异极显著(<0.01)。BIOENV表明,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温、盐度组合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39。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优势种以小型虾类为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群落的演替可能受温度、盐度变化及优势种的洄游习性影响,群落处于严重扰动状态。

    • 基于水声学的北江石角水库鱼类资源季节变动及行为特征研究

      2018, 25(3):674-681.

      摘要 (439) HTML (578) PDF 1.58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角水库位于广东省北江清远水利枢纽和飞来峡水利枢纽之间,是北江干流第一座梯级电站河道型水库。由于水坝阻隔及其他人类涉水活动影响,库区渔业资源呈严重衰竭趋势。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采用分裂波束渔探仪EY60(120 kHz,200 W)于2015—2016年对库区鱼类资源及种群行为特征进行调查评估。结果显示,鱼类密度、鱼类行为及垂直分布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且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和2016年6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008±0.0125)ind/m3、(0.1601±0.1123)ind/m3和(0.0405±0.0449)ind/m3。不同季节鱼类密度存在显著差异(<0.05),冬春季节(12月、3月)鱼类主要集中于库首区域,夏季(6月)库尾为高密度区域。从垂直分布来看,鱼类主要分布于4~12 m水层,且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0.01)。不同季节鱼类洄游行为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夏季鱼类主要从库首向库尾水平洄游,垂直方向为向下洄游,而冬季则相反。本研究初步探明石角水库鱼类资源分布及其行为特征,也表明声学方法在研究较大空间尺度鱼类行为方面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北江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人工湿地基质氧化还原酶与净水效果的相关性

      2018, 25(3):682-693.

      摘要 (412) HTML (283) PDF 864.47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氧化还原酶活性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探讨将基质酶活性作为评判人工湿地整体去除效能的指标,本研究以生物陶粒和鹅卵石为基质并搭配种植再力花()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2016年6月至11月每月采样1次,对基质中4种氧化还原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并从酶学的角度探讨这4种氧化还原酶的活性与养殖尾水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CODMn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氧化还原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酶活性分别在植物生长高峰期的8月和9月达到最高;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夏季(6—8月)变化不大,植物生长末期达到最高。空间分布上,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沿垂直方向分布表现出相同趋势,即表层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脱氢酶活性与CODMn的去除率显著正相关(-N的去除率显著正相关(--N、TP、PO43--P以及CODMn的去除率无显著相关性(3--N的效能指标。

    • 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

      2018, 25(3):694-704.

      摘要 (779) HTML (371) PDF 527.39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死亡系数是渔业资源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其准确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影响渔业管理策略的制定。本文从生活史参数、标志回捕和年龄结构3个方面列举了国内外自然死亡系数的常用评估方法,讨论了相关方法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并以犬齿牙鲆()和中国近海鱼类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Pauly经验公式在中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根据渔业资源调查和研究数据现状,认为现阶段使用Pauly经验公式评估中国近海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具有积极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