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8年25卷第5期封面

      2018, 25(5):0-0.

      摘要 (151) HTML (0) PDF 3.19 M (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8年25卷第5期目录

      2018, 25(5):0-0.

      摘要 (165) HTML (0) PDF 194.93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日本沼虾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征

      2018, 25(5):915-927.

      摘要 (642) HTML (685) PDF 1.83 M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CST)是一种能够可逆结合并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类的活性的蛋白,为了明确日本沼虾()序列及其在日本沼虾卵巢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日本沼虾全长cDNA序列,利用qRT-PCR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巢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初步分析了MnCST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cDNA序列全长6199 bp,包含1183 bp 5'非编码区、2304 bp 3'非编码区和2709 bp开放阅读框,编码903个氨基酸残基,其氨基酸序列上有6个cystatin-like(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样)结构域和42个磷酸化位点;基因表达,Ⅳ期卵巢中表达量最高,Ⅱ期卵巢中表达量最低;)基因的表达变化基本是一致的,但对卵黄蛋白原()基因的表达没有直接影响。MnCST在日本沼虾卵巢中的作用可能主要是抑制CtsB和CtsL的活性,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过程中对Vg的水解起间接的调控作用。

    • 三疣梭子蟹甲基转移酶2基因克隆及在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2018, 25(5):928-935.

      摘要 (968) HTML (639) PDF 782.03 K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了三疣梭子蟹()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为1291 bp,开放阅读框为1203 bp,编码400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显示,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2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2基因在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随发育时期而变化,其在受精卵和多细胞时期无表达,从囊胚期开始出现,随着胚胎的发育表达量逐渐上升。在性腺发育不同时期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在卵巢Ⅱ期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在精巢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随着精巢的发育逐渐上升,在IV期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调控。

    • 中国沿海紫蛤属的系统发育

      2018, 25(5):936-948.

      摘要 (795) HTML (718) PDF 822.30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蛤属()贝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却存在着物种鉴定错误、种名使用混乱、同物异名等一系列问题,关于其系统分类和演化问题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中国沿海紫蛤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两个线粒体基因(COI和16S rRNA),以及两个核基因(H3和28S rRNA)的部分序列,对采自中国沿海紫蛤属3亚属9种紫蛤61个个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4个基因片段联合数据集T12(剔除COI第三位密码子位置)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个线粒体基因片段GC含量明显低于AT含量,表现出对AT偏斜,两个核基因表现出对GC的偏斜。4个基因片段(COI、16S rRNA、H3和28S rRNA)的颠换与转换比值分别为5.073、3.042、1.564和1.480,均远高于系统分析的临界值0.4,能够提供有效的系统发育信息。基于4个基因片段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9种紫蛤均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5)与单倍型多态性(Hd<0.5)。基于COI基因片段的紫蛤属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6,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87~0.331,其中卵紫蛤()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87。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一致,分化为3大支,与形态学分类的三个亚属分别对应。中国紫蛤和卵紫蛤在系统树上首先聚为一支,表明其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阐明了中国沿海紫蛤属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演化关系,为紫蛤属贝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三倍体雌性虹鳟性腺发育阶段细胞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2018, 25(5):949-957.

      摘要 (757) HTML (635) PDF 1.17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等细胞色素相关基因能够调节硬骨鱼类性类固醇的合成,对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全雌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正常雌性二倍体虹鳟为对照,选取31~68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时间段的虹鳟仔鱼脑组织,采用qRT-PCR和酶联免疫的方法研究以上几种基因的表达状况和脑芳香化酶的活性变化,以期探明导致三倍体雌性虹鳟性腺发育异常的关键原因。qRT-PCR结果显示,二倍体中在30~50 dpf时表达量上调并且维持在较稳定水平,但50~56 dpf时表达量逐渐下调,之后56~68 dpf表达量持续上调;三倍体中表达量在30~35 dpf开始上调,35~47 dpf逐渐下调,47~55 dpf开始第二次上调,之后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直至68 dpf,但三倍体表达量在34 dpf出现峰值,三倍体表达量在33~42 dpf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38 dpf时出现高峰;三倍体在37 dpf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调;三倍体在40 dpf出现峰值,之后逐渐下调,但三倍体的表达量在35~46 dpf时逐渐上升,在45 dpf时达到高峰之后直至69 dpf逐渐下降,并且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上;但是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未检测到同一时期三倍体P<0.05)高于三倍体虹鳟,尤其在45~50 dpf时,该酶活性分别较三倍体的高1.15倍和1.12倍。以上结果表明三倍体虹鳟早期性腺发育迟缓的原因之一是等基因的表达晚于二倍体,且表达量低于二倍体,造成雌二醇不能正常合成,最终导致性腺发育迟缓。

    • 中国明对虾NHE3基因克隆及其在pH胁迫下的表达

      2018, 25(5):958-966.

      摘要 (475) HTML (678) PDF 1.86 M (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钠/氢交换体(Na+/H+-exchanger,NHE)在中国明对虾()响应pH胁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首先采用静水毒性实验方法确定了中国明对虾酸碱半致死pH,然后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明对虾Na+/H+-exchanger isoform 3(命名为)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及RNA干扰技术分析了其在pH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及功能。结果显示,72 h酸性半致死pH和碱性半致死pH分别为5.2和9.1。克隆获得基因(GenBank:MF373587)cDNA序列全长3508 bp,开放阅读框2805 bp,编码934个氨基酸,具有信号肽和12个跨膜结构域;蛋白同源分析发现,与三疣梭子蟹(基因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0.05);碱性半致死pH(pH 9.1)胁迫下,FcNHE3基因表达受到抑制,pH 5.2胁迫下对虾存活率相比对照组显著下降。研究表明相较于高pH胁迫,基因在中国明对虾响应低pH胁迫过程中可能发挥更重要的调节作用。

    • 低盐胁迫下三疣梭子蟹蝗抗利尿肽基因的表达

      2018, 25(5):967-975.

      摘要 (1061) HTML (707) PDF 1.67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NP)基因。该基因全长1920 bp,5'端非编码区237 bp,3'端非编码区1373 bp,开放阅读框309 bp,编码10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0.8 kD,理论等电点7.42。Scylla paramamosain)NP4的同源性最高(89%),并且三疣梭子蟹与拟穴青蟹首先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发现,NP基因在低盐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低盐胁迫可显著改变NP基因在脑、鳃和眼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整体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其中在脑、鳃和眼柄中表达量分别最高上调至7.7倍、2.8倍和2.6倍,且存在显著差异(<0.05)。本研究结果表明NP基因在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且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2018, 25(5):976-987.

      摘要 (1019) HTML (752) PDF 28.33 M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光裸星虫()发育形态学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均在卵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时,卵膜脱落,不发育为表皮。(2)水温为30~31.5℃条件下,卵子受精30 min后开始卵裂,2 h后形成原肠胚,4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24 h后出膜成为海球幼体,8~9 d后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3)光裸星虫为典型的螺旋式完全卵裂。担轮幼虫可做旋转式游动,胚体表面密布纤毛,其中,体前端具有一束较长的顶纤毛;纤毛通过卵膜孔中央伸出体外,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类型。胚体形成眼点、肾管等器官。(4)海球幼体游动迅速,摄食浮游植物。口前纤毛环较短,头部具有眼点和神经节;口后纤毛环较长,纤毛类型也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随发育进行,体壁肌肉束不断增强,形成方格状纹理;胃部逐渐前移,肠道不断延长,发生螺旋,在躯干部前段形成肛门。(5)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体表具有角质层,体壁肌肉发达;身体前端形成片状突起,将发育成触手;吻部具有规则排列的乳突;身体末端中央外凸形成球形尾器;收吻肌、腹神经索、固肠肌等器官或组织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合浦珠母贝不同壳色选育系F6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018, 25(5):988-997.

      摘要 (891) HTML (782) PDF 1.03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关系,为亲贝的选择提供策略,本研究使用合浦珠母贝传统壳色、金壳色、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5种壳色选育系F6各1000只个体的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测量的性状包括壳长(SL,mm)、壳高(SH,mm)、壳宽(SW,mm)、绞合线长(HL,mm)和体重(BW,g)。结果显示,5种壳色合浦珠母贝所有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0.01)。通径分析表明,壳长对传统壳色和白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高对金壳色和红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宽对黑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与体重(BW,g)间的回归方程,其中传统壳色:BW=-24.999+0.467SL+0.387SH-0.259SW+0.244HL;金壳色:BW=-38.661+0.305SL+0.477SH+0.242SW+0.375HL;白壳色:BW=-4.130+0.332SL+0.300SH-0.307SW+0.088HL;红壳色:BW=-27.307+0.327SL+0.321SH+0.252SW+0.305HL;黑壳色:BW=-40.921+0.278SL+0.335SH+1.076SW+0.269HL。聚类分析显示,传统壳色与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而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

    • 长牡蛎‘海大1号’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2018, 25(5):998-1003.

      摘要 (980) HTML (658) PDF 398.60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长牡蛎()‘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变异系数为20.74%~55.14%,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制种方案的制订和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 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益生菌添加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018, 25(5):1004-1011.

      摘要 (758) HTML (711) PDF 654.44 K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期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适于异育银鲫()养殖。为进一步优化BFT养殖模式,本研究设置3个实验组:BFT模式下EM菌添加组(BB组)、枯草芽孢杆菌()添加组(BI组)和BFT对照组(B组),以均体重(1.60±0.50)g的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探讨BFT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对养殖动物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益生菌添加组异育银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BB和BI组的增重率分别提高了216.70%和184.04%,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41.18%和125.49%,BB和BI组间差异不显著(<0.05)。益生菌添加组间,BB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BI组(>0.05);(3)益生菌添加组肠道肌层厚度和黏膜下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0.05)。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可以更好地促进异育银鲫生长。

    • 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2018, 25(5):1012-1021.

      摘要 (616) HTML (718) PDF 461.45 K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腺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酵母水解物添加量分别为0%、1%、3%和5%,配制4种等氮等脂(42.5%粗蛋白和8.5%粗脂肪)的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86±0.02)g的凡纳滨对虾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酵母水解物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对虾全虾粗蛋白含量随饲料中酵母水解物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5%酵母水解物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05)。添加5%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0.05),但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而5%添加组的微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3%~5%的酵母水解物能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消化吸收以及改善肠道形态学指标。

    • 添加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酶活性及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

      2018, 25(5):1022-1031.

      摘要 (469) HTML (724) PDF 570.29 K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幼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840尾初始均重为(0.58±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添加不同比例(0%,0.1%,0.2%,0.4%,0.6%,0.8%,1.0%)嗜酸乳杆菌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比例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0.05),在0.4%组达到最大值;当添加0.2%时,饲料系数最低,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而蛋白质效率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血清酚氧化物酶(phenoloxidase,PO)、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0.4%、0.1%和0.2%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溶菌酶(lysozyme,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哈维弧菌(<0.05)。以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为判断依据,根据折线模型得出,饲料中添加0.23%嗜酸乳杆菌可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并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 罗非鱼水产品中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2018, 25(5):1032-1039.

      摘要 (478) HTML (590) PDF 387.35 K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水产品中携带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及耐药基因类型,评估水产品中细菌耐药性风险。从广州市14家超市随机购买100条鲜活的罗非鱼,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罗非鱼携带的优势菌群为大肠埃希菌()。采用大肠埃希菌和气单胞菌筛选培养方法,分别从鳃、肌肉和肠内容物筛选分离出182株大肠埃希菌和280株气单胞菌;运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PCR法扩增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并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和2.14%;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82%和18.13%。肌肉中分离的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或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鳃和肠道的;各组织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远高于气单胞菌。分离菌株中,携带PMQR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占59.89%,且检出的耐药基因种类较多,包括;而携带PMQR基因的气单胞菌仅占6.79%,只检出耐药基因。结论认为,罗非鱼食用部分肌肉携带的耐药菌较少,食品相对安全;肠道和鳃组织携带的耐药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而且大部分菌株携带有不同类型的PMQR基因,存在一定的耐药传播隐患。

    • 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发病龙须菜附生菌菌群组成

      2018, 25(5):1040-1050.

      摘要 (993) HTML (615) PDF 2.56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07-2品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提取自然条件下代表不同病变程度的健康、病间、白化藻体的附生菌DNA,经PCR扩增16S rDNA基因的V3可变区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V3片段,再对目的条带进行克隆鉴定。实验结果经数据化后计算龙须菜附生菌数目并比较附生菌菌群多样性,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及多元梯度分析(RDA)来比较附生菌菌群组成相似性及优势菌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龙须菜病变程度的加深,附生菌菌落数及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0.05)。nMDS分析结果表明,健康藻体与白化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病间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上与健康藻体更为接近。RDA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健康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群是海洋单胞菌属()、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假交替单胞菌属(、红杆菌科、玫瑰变色菌属()。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龙须菜健康藻体与发病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及优势菌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藻体在菌群组成上更偏向于健康藻体。

    • 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的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2018, 25(5):1051-1058.

      摘要 (1647) HTML (815) PDF 4.35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江苏地区感染南美白对虾(,EHP)的形态学特点,分析与国外报道的差异性,本研究以江苏地区感染肝肠胞虫的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组织为研究材料,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进行肝肠胞虫初步分离纯化,构建一种肝肠胞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显微观察肝肠胞虫的孢子形态结构。结果发现感染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的肝肠胞虫孢子主要分布在35%~40%浓度的蔗糖层面,可推算其密度为1.15~1.17 g/mL。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孢子椭圆或圆形,呈亮蓝色,孢子微小但可计数,显微观察可见肝肠胞虫孢子大小约为1.7 μm×0.9 μm,外壁上有大量白色瘤状物,疑似胞壁蛋白,孢子表面布满细小褶皱,孢子具有一个细胞核,极丝4~6圈,细胞壁由一相对薄的电子透亮的孢子内壁和电子致密的孢子外壁组成。结论认为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的形态结构与国外报道的吻合,本研究建立的肝肠胞虫分离纯化、荧光染色方法以及取得的肝肠胞虫形态学资料可为其检测和研究提供参考。

    • 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策略及食物选择性

      2018, 25(5):1059-1070.

      摘要 (762) HTML (614) PDF 1.42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 不同底质和温度对金乌贼仔乌饥饿耐受能力的影响

      2018, 25(5):1071-1081.

      摘要 (694) HTML (604) PDF 776.16 K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金乌贼()初孵仔乌为实验对象,研究饥饿胁迫下仔乌的行为、体征等的变化,以及不同底质(细沙组、无底质组、沙泥组)和温度条件对仔乌耐饥饿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其增殖放流最佳时期的选择和放流海域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饥饿对仔乌的形态特征、行为方式、活力状态等影响较大,饥饿12 d时仔乌全部死亡。水温25℃条件下,细沙组、无底质组和沙泥组的饥饿不可逆点(PNR)分别为7.5 d、8 d和9.5 d;饥饿前7 d,各组的累积死亡率相差不大,之后由高到低依次为细沙组、无底质组、沙泥组;饥饿10 d后,3个实验组仔乌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7.72%±2.80%、6.95%±2.64%和5.30%±2.41%。无底质条件下,28℃组、25℃组和22℃组的PNR时间分别为7 d、8 d和9.5 d;28℃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5);饥饿10 d后,3组仔乌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8.90%±1.65%、6.95%±2.64%和5.79%±3.54%。实验结果表明,底质粒径较小的沙泥组对缓解仔乌饥饿起到积极影响,而粒径较大的细沙底质的作用与沙泥底质相反,随水温的升高会降低仔乌的饥饿耐受力,使其提前进入PNR。

    • 基于CART算法的长江口鱼种丰富度预测

      2018, 25(5):1082-1090.

      摘要 (806) HTML (615) PDF 652.04 K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口是西太平洋最大的河口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生态群落交错区,预测鱼类生物多样性对评价其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科学指示意义。结合2012-2013年长江口15个站点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算法中的回归树算法,构建了长江口鱼种丰富度预测模型。基于1-SE准则,最优决策树的复杂性参数设置为0.067,结果表明,盐度、溶解氧和季节是影响长江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此外,使用2014年的观测数据对回归树模型预测的长江口鱼种丰富度予以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相对误差(ARE)和平均绝对误差(AAE)值的统计结果显示,回归树模型在春、夏季的预测效能优于秋、冬季,模型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预测能力,表明利用CART算法对长江口鱼种丰富度进行预测是可行的。

    •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瓦氏眶灯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2018, 25(5):1091-1101.

      摘要 (1165) HTML (646) PDF 1.39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瓦氏眶灯鱼()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样品,对其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眶灯鱼的体长范围为71~172 mm,平均118 mm;体重范围为5.25~66.20 g,平均26.05 g。雌雄个体体长、体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NOVA,2.7873(=7×10-5=558)。雌雄性比为1:1.76,雄性明显多于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表明瓦氏眶灯鱼在全年多次产卵,其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Abralia andamanica)、线小钩腕乌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等小型中层鱼及拟须虾()等甲壳类,有时也会摄食同类。瓦氏眶灯鱼主要生活在底层海域,除少部分未成熟个体外,基本不进行昼夜垂直迁移。瓦氏眶灯鱼个体规格大,数量多,且基本不进行垂直迁移,是研究南海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

    •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 25(5):1102-1114.

      摘要 (967) HTML (728) PDF 420.33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个模型被用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但这些模型的评估结果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对影响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1)由于渔业数据存在不报、漏报或混报及采样样本数过低、采样协议出现变化等问题,造成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业的渔获量、体长组成或年龄组成数据存在质量问题;(2)尽管对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了标准化,但目标鱼种变化及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变化仍严重影响了标准化CPUE数据的质量;(3)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仍比较薄弱,种群结构、繁殖、生长、自然死亡信息比较缺乏,在资源评估中,相关参数设置需借用其他洋区的研究结果;(4)海洋环境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变动与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但评估模型较少考虑海洋环境的影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评估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应继续探索提高资源评估质量的方法,同时研究建立管理策略评价框架,以避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该渔业可持续开发的影响。

    • 山东南部近海秋、冬季星康吉鳗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 25(5):1115-1122.

      摘要 (802) HTML (619) PDF 2.29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秋、冬2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星康吉鳗()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模型研究了星康吉鳗数量分布与季节、水深、底层盐度和底层水温等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星康吉鳗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的渔获率高于冬季,且分布范围更广。星康吉鳗在近岸海域渔获率较高,分布相对均匀,远岸海域渔获率较低,分布不均匀。广义可加模型显示,对星康吉鳗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为水深和底层水温(<0.05),其中水深的影响最为明显。星康吉鳗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在水深30~40 m处渔获率较高。星康吉鳗渔获率随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最适水温约为10℃。山东南部近海星康吉鳗的空间分布与其洄游习性、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等引起的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 基于不同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的影响

      2018, 25(5):1123-1130.

      摘要 (700) HTML (697) PDF 569.38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生产数据,选取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尼诺指数(ONI)和叶绿素a浓度]Chl-a)],通过两种不同的模型(广义加性模型GAM和提升回归树模型BRT)研究各因子对鲣资源丰度(以CPUE表示)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GAM模型中,经度对CPUE的影响最大,累计解释偏差超过50%,其次为纬度、年和月;在环境因子中,SSH最为重要,其次为ONI,而SST和Chl-a的影响相对较低。BRT模型分析结果与GAM分析结果类似,时空因子相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纬度和月;而在环境因子中,ONI的重要性相对更高,其次为SSH,SST和Chl-a同样影响较低。研究认为,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因子对CPUE的影响。由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会使鲣资源分布产生差异,因此在后续的渔情预报研究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将ONI因子纳入渔情预报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精度。

    • 福建牡蛎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18, 25(5):1131-1136.

      摘要 (604) HTML (727) PDF 354.77 K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福建牡蛎()基础群体、‘金蛎1号’选育系F6和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在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7~24个,各群体在所有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3~17.6个,平均等位基因丰度为9.8~16.8。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55~0.662和0.788~0.872。经邦弗朗尼校正,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24个群体-位点组合中18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平衡(Fst介于0.0224~0.1627,平均值为0.0767,暗示选育群体中存在较低水平的非随机交配现象,属于中度偏低分化。研究表明,连续的选育对群体的遗传分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选育群体仍然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鱼类好斗性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8, 25(5):1137-1150.

      摘要 (597) HTML (756) PDF 450.67 K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好斗性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特征,对于配偶、食物和领地的竞争以及社群等级的建立非常重要。其中社群等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生理状况,也避免了过度的好斗行为带来的相应伤害,所以好斗性也是一种处于稳定性选择的特征。在遗传学上,好斗性作为一种数量性状,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动物中均表现出了较高的遗传率。但是好斗行为的表现却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必要将人类和不同物种的好斗性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动物好斗性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介绍了鱼类好斗性的判别方法,并综述了与鱼类好斗性相关的分子通路及基因类别的研究概况,内容包括5-羟色胺通路、多巴胺通路、组胺通路、生长激素抑制素通路、一氧化氮通路、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通路、下丘脑-垂体-肾间轴通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通路和其他相关基因,以期为深入研究鱼类好斗性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