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9年26卷第2期封面

      2019, 26(2):0-0.

      摘要 (213) HTML (0) PDF 15.46 M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9年26卷第2期目录

      2019, 26(2):0-0.

      摘要 (141) HTML (0) PDF 300.54 K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于S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的东、黄海渔船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点

      2019, 26(2):221-231.

      摘要 (1113) HTML (670) PDF 3.30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SNPP(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的VⅡ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传感器获取的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夜光遥感渔船数据,对东、黄海渔船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遥感获取的渔船数据基本能够反映中国东、黄海捕捞活动和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的特点,如2月受天气和中国春节的影响,南、北渔场渔船分布范围大幅减少,8月南渔场和10月北渔场受当年生渔业资源补充及近海索饵群体集聚的影响,渔船分布范围及数量均达到最大值;同时,渔船时空分布及重心变化也反映了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及长江冲淡水等对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2)渔业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夜光遥感渔船数据中有很好的体现,在禁渔期间,船次数有明显减少,但捕捞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仍可能存在违法捕捞行为。(3)南渔场年船次总数呈下降趋势,南、北渔场渔船空间分布重心均呈西移趋势,可能与渔业资源量及空间分布变动等因素有关。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但研究结果表明,SNPP/VⅡRS夜光遥感数据仍可为中国近海灯光诱捕作业的监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 池塘工业化跑道式循环水高密度应激对团头鲂组织抗氧化酶及其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2019, 26(2):232-241.

      摘要 (1270) HTML (717) PDF 2.92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池塘跑道式循环水高密度应激对团头鲂肠道、肌肉及脑组织中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以体重为(2.33±0.13)g的团头鲂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在高低两种密度(低密度组,平均534尾/m3;高密度组,平均1073尾/m3)下饲养,养殖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与低密度组相比,30 d时,高密度组肌肉中<0.05),肠道中Cu-Zn SOD、、Nrf2、<0.05),而肠道中NOX2、Cu-Zn SOD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池塘工业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60 d可通过提高肌肉和脑中NOX2 mRNA表达量激活Nrf2-Keap1抗氧化信号通路,并诱导Nrf2下游抗氧化酶(SOD、CAT)基因表达,以保护组织氧化应激损伤。而高密度养殖90 d会降低 mRNA表达量,导致肠道氧化应激损伤,影响鱼体的生长。

    • 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应激应答

      2019, 26(2):242-250.

      摘要 (506) HTML (736) PDF 1.40 M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旨在研究刀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基因的应激调控表达,克隆并获得了刀鲚基因的cDNA全长1951 bp,开放阅读框1470 bp,预测编码489个氨基酸。刀鲚PPARγ包括4个功能结构域,即A/B区,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DBD区),铰链区,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LBD区)。运用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刀鲚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中表达量最高,在脑、肠、心脏、肾、头肾、肌肉中相对高表达,在鳃和脾中微量表达。运输胁迫过程中,在胚胎发育时期各时期均表达,其中在受精卵时期高表达,随后表达量急剧降低,并在此后的时期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基因在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基因。本研究为刀鲚的人工繁育和应激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鲤lipea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及与脂肪沉积相关性分析

      2019, 26(2):251-260.

      摘要 (639) HTML (694) PDF 1.52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克隆鲤()基因,探究其时空表达特征及其与脂肪沉积的关系,以期为鲤脂肪沉积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实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鲤基因,其cDNA全长为3379 bp,包括230 bp的5'非翻译区(5'-UTR)、1067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编码69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多序列比对显示,鲤Oncorhynchus mykis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17%、64.94%和63.35%,不同物种间序列差异主要集中在C-端的多肽序列上。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3个功能域分别具有脂肪酶活性、乙酰基水解酶活性和水解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腹腔脂肪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腹部肌肉,血液中最少。随着胚胎的发育,表达量与背部肌肉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基因对鲤腹腔脂肪沉积可能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鲤基因的功能和基因调控脂肪沉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三疣梭子蟹心激肽基因克隆及在低盐适应中的功能验证

      2019, 26(2):261-270.

      摘要 (789) HTML (718) PDF 2.02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心激肽(CCAP)基因。该基因全长606 bp,5'端非编码区72 bp,3'端非编码区108 bp,开放阅读框426 bp,编码1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5.6 kD,理论等电点9.55。同源性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CAP与拟穴青蟹()的CCAP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5%和82%。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与蓝蟹首先聚为一支,之后再与拟穴青蟹相聚。组织表达分析发现,CCAP基因在胸神经节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和眼柄组织。通过分析CCAP基因在低盐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低盐可显著改变CCAP在胸神经节中的表达模式,在24 h,48 h和72 h实验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分别为对照组的1.73,2.16和2.19倍。体外注射CCAP多肽可降低三疣梭子蟹在低盐条件下的死亡率,并诱发钠钾ATP酶(Na+/K+-ATPase)和V型ATP酶(V-ATPase)酶活力显著提高。本实验结果暗示CCAP通过调控Na+/K+-ATPase和V-ATPase活力以达到盐度适应的作用。

    • 低温对斑马鱼ZF4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2019, 26(2):271-279.

      摘要 (1012) HTML (759) PDF 11.76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温压力会导致鱼类生理功能失调、机体损伤甚至死亡,鱼类会产生各种适应性变化来应对低温压力,其中涉及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鱼类低温应激压力下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本研究对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进行短期低温胁迫(18℃处理3 d、5 d和10℃处理3 d、5 d)和长期低温胁迫(18℃处理30 d),然后用具有不同甲基化敏感性的同裂酶Ⅰ对细胞基因组DNA进行酶切以监测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短期低温胁迫下ZF4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而经过长期低温胁迫的ZF4细胞对低温压力产生了一定适应性。并且低温胁迫下DNA甲基化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短期低温培养细胞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增高,但是长期低温培养细胞的DNA甲基化水平反而下降。此外,研究发现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或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抑制剂KU-55933可以抑制18℃ 5 d低温处理后的ZF4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增高,说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和ATM的激活介导了DNA甲基化水平的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短期低温刺激下ZF4细胞ROS的产生导致DNA损伤,激活DNA损伤修复机制,进而导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上升,该研究为后期斑马鱼低温胁迫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 低温压力对ZF4细胞组蛋白修饰的影响

      2019, 26(2):280-286.

      摘要 (762) HTML (668) PDF 1.54 M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低温压力对斑马鱼细胞组蛋白修饰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使用斑马鱼()成纤维细胞ZF4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的条件。本研究分别优化了ChIP过程中裂解细胞所使用的NP-40浓度、超声破碎的时间,确定了最佳NP-40浓度为0.2%,超声时间为20 min。利用针对-actin启动子区域的引物,通过常规PCR初步验证ChIP实验是否成功。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IgG组常规PCR产物基本无条带,H3K27me3组条带较暗,H3K4me3和H3K27ac组有较亮条带,初步说明实验可靠。使用正常培养(28℃)与长期低温驯化(18℃,30 d)的斑马鱼成纤维细胞ZF4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优化之后的ChIP技术进行实验。分别使用qPCR和ChIP-qPCR检测低温驯化对肿瘤坏死因子b(tumor necrosis factor b,基因经过低温驯化后上调,而ChIP-qPCR结果显示,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4me3、H3K27ac水平来调控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ChIP实验条件可以用来研究ZF4细胞组蛋白修饰变化,为下一步探索低温压力对斑马鱼细胞全基因组组蛋白修饰的影响奠定基础。

    • 生长轴对半滑舌鳎早期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2019, 26(2):287-295.

      摘要 (1105) HTML (764) PDF 584.34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生长轴(GH/IGF axis)对半滑舌鳎()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采用定量PCR方法研究了GH/IGF轴5个关键生长因子(GH、GHR1、GHR2、IGF-I、IGF-Ⅱ)在配子、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生长过程中的差异表达调控特性。结果显示,这5个生长因子都具有亲本遗传的特性,除GH外,精子中其他4个生长因子转录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卵子。在胚胎发育阶段,GH mRNA在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且在细胞分裂初期和孵化期表达水平较高。GHR1和GHR2 mRNA在胚胎发育各时期呈现相似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除囊胚期和原肠胚期外,GHR1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GHR2。IGF-I和IGF-Ⅱ mRNA在胚胎发育各时期均表达,IGF-I在孵化期表达水平最高,IGF-Ⅱ在胚体下包2/3期和孵化期表达水平最高。除64细胞期和128细胞期外,IGF-Ⅱ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GF-I(<0.05)。在仔稚幼鱼生长阶段,GH mRNA表达水平从孵化后3 d开始显著升高,到6 d时达峰值。GHR1 mRNA表达水平自6 d开始显著升高(<0.05)。IGF-I mRNA在3 d表达水平最高,IGF-Ⅱ mRNA从6 d开始显著上调表达,并保持较高表达水平至45 d,IGF-Ⅱ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GF-I(<0.05)。偏相关分析发现:这5个生长因子通过正向协同或负向拮抗作用在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生长过程中共同起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GH/IGF轴对鱼类生长调控机制积累了新的素材。

    • 肌间刺缺失突变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的影响

      2019, 26(2):296-303.

      摘要 (1534) HTML (903) PDF 1.35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在囊胚期(3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原肠胚期(6 hpf)、体节期(12 hpf)、咽囊期(24 hpf)和孵化期(72 hpf)5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了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特异性基因的时序表达差异和肌肉发育的影响,以及对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5个特异性基因在肌间刺缺失突变型与野生型斑马鱼各发育时期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基因在囊胚期和原肠胚期表达量很低,在体节期和咽囊期表达量迅速升高,并在孵化期开始下降。此外,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统计结果显示,肌间刺突变型与野生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0.05)。综上,推测肌间刺的缺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的发育没有影响。

    • 鳜仔稚鱼骨骼系统骨化发育

      2019, 26(2):304-313.

      摘要 (693) HTML (891) PDF 15.48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 中草药淫羊藿和菟丝子对日本鳗鲡卵巢发育的影响

      2019, 26(2):314-321.

      摘要 (1341) HTML (728) PDF 992.92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温(21±1)℃下,给体重(592.5±52.5)g的日本鳗鲡()雌亲鱼投喂每千克体重含0.034 g淫羊藿和0.034 g菟丝子浸膏的饲料90 d,对照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淫羊藿和菟丝子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淫羊藿和菟丝子的雌鱼卵巢大部分卵母细胞属第Ⅱ时相,性腺指数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卵母细胞油滴明显增多,部分卵母细胞胞质已充满油滴,核仁变小增多;血清雌二醇(E2)和11-酮基睾酮(11-KT)水平显著升高(cyp19a1仅微量表达,肝脏未检测到的表达;实验组肌肉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本研究表明,在亲鱼培育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淫羊藿和菟丝子促进了日本鳗鲡卵母细胞油滴和肝脏卵黄蛋白原增加,提高了肌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为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 大豆抗原蛋白对罗氏沼虾生理生化及免疫的影响

      2019, 26(2):322-332.

      摘要 (704) HTML (640) PDF 589.10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大豆抗原蛋白与豆粕饲用效果的关系,本研究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以含有21.5%鱼粉、15.45%豆粕和15%发酵豆粕的实用饲料为基础饲料(T15组),用发酵豆粕完全替代T15组中的豆粕(TF组),比较发酵豆粕对豆粕的替代效果;再以鱼粉、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蛋白源分别配制与T15、TF组相近抗原蛋白含量的半纯化饲料AP5、AP0(抗原蛋白含量分别为5%和0%)组,探究抗原蛋白的生物学效应。选用初始体重为(0.17±0.02)g的罗氏沼虾()在室内水泥池网箱中进行为期64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系列饲料中,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的降低对罗氏沼虾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在实用饲料组中,随着大豆抗原蛋白的降低,罗氏沼虾的增重率、肝胰腺蛋白酶活力、血清白蛋白、总蛋白、鳃Toll受体mRNA、NF-κB mRNA和肝胰腺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都显著降低(<0.05);在纯化饲料组中,随着大豆抗原蛋白的降低,罗氏沼虾的增重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肝胰腺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0.05),而肌肉粗灰分、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鳃Toll受体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0.05)。比较实用饲料组与半纯化饲料组的结果可知,罗氏沼虾对实用饲料中5%的大豆抗原蛋白有一定的耐受性,并且有利于其生长和健康,推测大豆抗原蛋白与豆粕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间存在有益的联合效应,显著降低其中的大豆抗原蛋白含量则不利于蛋白合成代谢和肝胰腺健康,导致生长性能下降。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发酵豆粕和豆粕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2017年春季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评估

      2019, 26(2):333-341.

      摘要 (571) HTML (644) PDF 799.43 K (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磷虾()为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其生物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磷虾的生态和分布信息。基于2017年我国南极磷虾声学调查采集的断面回波映像,应用声学回波后处理软件(Echoview),评估了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的磷虾生物量。该海域磷虾体长范围为25.50~49.21 mm,平均体长为(33.01±4.06)mm;其中雌性平均体长为(33.15±3.90)mm,雄性平均体长为(32.68±4.43)mm,雌、雄磷虾体长无显著性差异。本海域声学映像可分为1338个积分单元,最大单元磷虾密度为554.07 g/m2,最小单元密度值为0 g/m2。调查海域磷虾分布不均匀,87.90%的积分单元无磷虾生物量。磷虾平均密度为71.01 g/m2,总生物量为1.77×106 t,密度差异系数为97.4%。磷虾主要分布在水深<200 m的南奥克尼群岛大陆架海域,群岛东侧磷虾生物量多于西侧。积分单元中磷虾密度大于450 g/m2但小于600 g/m2的有2个,群岛东西两侧各1个;密度值大于300 g/m2但小于450 g/m2的积分单元有6个,5个位于群岛东侧。远离群岛的2个断面(1,9)和调查海域中心的2个断面(5,6)磷虾生物量较少。本海域磷虾的昼夜垂直移动对磷虾生物量评估也无影响。磷虾白天聚集在60~180 m水层,随着时间推移,磷虾逐渐向上或向下移动。光照强度是触发磷虾白天下沉、夜晚上浮的因素之一。

    • 青岛近岸金乌贼繁殖群体形态特征及遗传分化

      2019, 26(2):342-352.

      摘要 (624) HTML (625) PDF 2.38 M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青岛近岸金乌贼()繁殖群体结构及其结群历时长、产卵期内亲体规格递减的结群现象,运用形态学度量方法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青岛薛家岛近岸前、中、后3个不同洄游时期金乌贼繁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亲缘关系并量化差异水平。主要结果如下:形态学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0.067%,低于85%;判别分析(DA)结果显示,3个时期繁殖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介于66.7%~82.1%,两者的散点图结果一致,均显示3个群体未明显占据不相重叠的区域。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3个时期繁殖群体的遗传距离介于0.12~0.16,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0014~0.0064,利用Structure判断最佳理论组群为1,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综合分析认为,虽青岛近海不同洄游时期金乌贼繁殖群体的规格差异较大,但形态学参数差异较小,遗传距离较近且遗传分化水平较低(<0.05),未呈现明显的群体分化。

    • 台州益顽湾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与种间相遇机率

      2019, 26(2):353-361.

      摘要 (623) HTML (622) PDF 640.29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4月在台州益顽湾海域(27.9°N~28.6°N和121.1°E~121.9°E)的渔获物调查数据,采用功能群结合种间相遇机率(PIE)与生态位的方法,对主要游泳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与秋季主要游泳动物分别有13种与11种,多以短距离洄游种或定居种为主,季节更替率较低;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FG4)在两季主要游泳动物中占优势地位且营养级偏低;春季与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种间相遇机率总和分别为0.66与0.76,秋季较春季的种间相遇机率高;春秋两季的生态位宽度差异均较大,春季广生态位种4种,中生态位种7种,秋季广生态位种5种,中生态位种4种,窄生态位种两季均为2种;生态位宽度(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两季相遇机率值最高且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其竞争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最强;春季与秋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14~0.88与0.21~0.91,表明两季种对间重叠程度不均匀。综上,该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较小,单一功能群占主导且多为中低营养级物种,其生态位宽度值与种间相遇机率值却较大,可能造成了群落数量波动、群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下降。

    • 长江中游宜昌-荆州江段鲢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

      2019, 26(2):362-370.

      摘要 (808) HTML (662) PDF 608.20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鲢()是长江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长江中游是其重要栖息地。为研究其种群现状,2016-2017年对长江宜昌-荆州江段鲢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采集鲢样品470尾。结果显示,鲢的年龄范围为1~7龄,体长范围为18.2~93.8 cm,优势年龄组为3~5龄(72.7%),优势体长组为40~70 cm(77.2%);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0.9297,=104.7[1-e-0.1603(+0.89)]2.7546;生长参数为=14.81 kg;鲢生长拐点为5.43龄,拐点体长和体重为=4.2753 kg。本研究表明长江中游鲢种群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恢复,但生长性能出现衰退,建议加强鲢的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 江苏流刺网不同马力渔船作业的时空特征

      2019, 26(2):371-381.

      摘要 (679) HTML (637) PDF 1.04 M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全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不同马力渔船生产习惯,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马力渔船生产时间有一定差别,多数渔船主要生产时间均在伏季休渔结束后;小马力渔船不仅伏休后出航率较高,年底出航也保持较高水平。江苏刺网渔业整体生产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年初1-3月出航船数处于全年最低水平;清明节后、伏休前4-5月,出现一个生产小高潮;休渔结束后出航船数为全年最高水平。不同马力渔船空间分布不同,小马力渔船外海水域分布相对较少,随着马力增大渔船生产水域往外海和往北方向水域生产的可能性更大。不同月份渔船空间分布不同,1-3月生产处于偏北、偏近海水域;4-5月生产偏向外海,相对前期南北方向变化不大、仍处于偏北水域;8-9月偏近海和北部水域;10-12月向南和外海移动进行生产。另外分析渔船的生产能力与马力之间的关系发现,渔船马力大小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关系式为CPUE=5.3428e(0.0062xPower),该结果可以为江苏刺网渔船捕捞强度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刺网渔船时间和空间上的生产特征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

    • 罗非鱼肾脏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2019, 26(2):382-390.

      摘要 (1438) HTML (665) PDF 1.32 M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对尼罗罗非鱼()的肾脏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罗非鱼肾脏细胞系,已稳定传代培养50代以上,命名为TiK。罗非鱼肾脏细胞系为纤维样细胞,其最佳培养基为DMEM,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血清浓度为1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罗非鱼肾脏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5.8 h。细胞经液氮冷冻保存6个月后进行复苏,经台盼蓝染色,约(89.84±3.48)%的细胞具有活性,复苏后细胞生长旺盛。染色体分析显示,第32代罗非鱼肾脏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分布在20~66之间,众数为48。使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罗非鱼病毒感染罗非鱼肾脏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表明罗非鱼肾脏细胞对该病毒敏感。该细胞系的建立为罗非鱼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PCR法检测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

      2019, 26(2):391-396.

      摘要 (447) HTML (605) PDF 1.71 M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藻弧菌()分布广,数量多,发病率高,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而对溶藻弧菌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鉴定是其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核酸适配体,因为具有较高的亲和特异性,在微生物的识别鉴定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本文利用核酸适配体和适配体筛选产物,通过结合、洗涤、加热分离、PCR扩增以及电泳检测等步骤,对溶藻弧菌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表明,适配体和筛选产物都能对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进行较好的识别鉴定,适配体筛选产物对溶藻弧菌的检测下限为103 cfu/mL,而对其灭活菌的检测下限为102 cfu/mL,适配体对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的检测下限都可达到10 cfu/mL。该方法对溶藻弧菌有较好的亲和特异性,并能较好地区分溶藻弧菌与哈维氏弧菌等水产常见病原菌,在水产病害的检测中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 鳗弧菌O1/O2二价灭活疫苗免疫大菱鲆的抗体持续期和免疫保护期

      2019, 26(2):397-403.

      摘要 (1287) HTML (719) PDF 599.29 K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鳗弧菌()O1/O2血清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大菱鲆后的抗体持续期和免疫保护期。以鳗弧菌O1血清型VAM003株和O2血清型VAM007株为抗原制备了福尔马林灭活二价疫苗,将疫苗按照三种剂量(107 cells/尾、108 cells/尾、109 cells/尾)以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大菱鲆,在免疫后3 d、7 d、14 d、30 d、60 d、90 d、120 d、150 d,用血清凝集实验检测了免疫鱼血清的VAM003和VAM007抗体效价,用攻毒实验检测了疫苗的免疫保护率(RPS)。结果显示,在免疫后7 d三个剂量组的大菱鲆均产生了特异抗体,并获得27%~60%的RPS。三个剂量组大菱鲆的O1血清型抗体持续期分别 > 90 d(107 cells/尾组)、 > 150 d(108 cells/尾组)、 > 150 d(109cells/尾组),而三个剂量组大菱鲆的O2血清型抗体持续期均 > 150 d。三个剂量组的大菱鲆获得的免疫保护持续期均>150 d;以RPS>75%为有效免疫保护,各剂量组大菱鲆抵抗O1血清型病原感染的有效免疫保护期为:14~120 d(107 cells组)、14~120 d(108 cells/尾)、14~150 d(109 cells/尾),抵抗O2血清型病原感染的有效免疫保护期为:14~60 d(107 cells组)、14~120 d(108 cells/尾)、14~120 d(109 cells/尾)。研究结果表明鳗弧菌二价灭活疫苗可为大菱鲆提供有效而稳定的免疫保护,获得的抗体持续期和免疫保护期为该疫苗的临床中试研究提供了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