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9年26卷第4期封面

      2019, 26(4):0-0.

      摘要 (83) HTML (0) PDF 7.44 M (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9年26卷第4期目录

      2019, 26(4):0-0.

      摘要 (80) HTML (0) PDF 305.44 K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

      2019, 26(4):621-635.

      摘要 (1358) HTML (672) PDF 1.35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54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3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不低于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POF)小于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10%()的概率小于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14个MPs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3种捕捞动态下的MPs,50% FMSY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POF介于5.46%~6.70%,概率介于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52%~100%;然而,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ABC)仅有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MSY概率为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84%,ABC为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DynF评估的ABC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ABC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3种参数的准确性。

    • 新疆3种雅罗鱼的多元形态

      2019, 26(4):636-645.

      摘要 (924) HTML (615) PDF 1.65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的形态信息和规律,指导新疆雅罗鱼物种的识别、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对3种鱼的11个可量指标和18个框架指标进行了多元形态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7.71%、9.019%、6.502%,累积贡献率为73.23%;主成分1的贡献指标主要集中于头部和尾柄部,头部指标主要包括HL/BL、ML/BL、SL/BL、/BL共计6个指标,尾柄部包括CL/BL、L8-9/BL共计5个指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体雅罗鱼和贝加尔雅罗鱼亲缘关系较近,高体雅罗鱼、贝加尔雅罗鱼与准噶尔雅罗鱼亲缘关系较远。判别分析筛选出11个指标(集中于头部和尾柄部),建立了新疆3种雅罗鱼的形态判别函数,将3种鱼的数据代入函数,得到高体雅罗鱼与贝加尔雅罗鱼之间相互判错的概率大,与准噶尔雅罗鱼之间判错的概率均较小;高体雅罗鱼与贝加尔雅罗鱼的个体判别准确率(1、)达到95%以上;非交互验证综合判别率为91.2%,交互验证综合判别率为89.4%,两种综合判别率均高且接近,认为判别公式是可信的。新疆3种雅罗鱼被分为两支群体,彼此之间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和尾柄部,且能够用多元回归函数进行判别。

    • 魁蚶HIF-1α基因结构特征及对低氧胁迫的响应

      2019, 26(4):646-656.

      摘要 (504) HTML (833) PDF 2.29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是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在动物低氧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魁蚶(基因结构特征及在低氧胁迫下的应答规律,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魁蚶SbHIF-1α基因cDNA全长为2741 bp,其中包括2136 bp的ORF,编码711个氨基酸,含有HIF保守的HLH、PAS-A、PAS-B和PAC结构域,预测蛋白分子量为80.8 kDa,理论等电点为5.57;与软体动物的遗传距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的血淋巴、鳃、外套膜、斧足、闭壳肌和肝胰腺6个组织内均能检测到<0.05)。海水溶解氧(DO)为0.5 mg/L、2.5 mg/L、4.5 mg/L的低氧胁迫下,每个组织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即达到极显著差异(<0.01),胁迫64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对照组的519.43倍;每个组织对不同浓度DO处理响应结果表明,3个处理浓度中0.5 mg/L处理对的基因结构特征、时空表达特征及对低氧胁迫的响应规律,丰富了海洋贝类HIF基因的研究资料。

    • 岩牡蛎正常和低盐胁迫下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2019, 26(4):657-663.

      摘要 (1203) HTML (667) PDF 602.98 K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已广泛用于基因表达的分析,合适的内参基因选择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关键。本研究选用正常生理状态下岩牡蛎()的鳃、外套膜、闭壳肌和内脏团4种组织以及盐度10、20和30暂养1周后的鳃组织为材料,对已报道的常见内参基因()的稳定性通过3种方法(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针对鳃单一组织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可以作为合适内参基因,而在不同组织中,需要更多的内参基因联合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定量表达结果。本研究是首次利用q-PCR对岩牡蛎进行内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为今后该物种低盐胁迫相关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2019, 26(4):664-676.

      摘要 (495) HTML (635) PDF 960.72 K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PI组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PI组F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PI组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著性差异(<0.05);PHN组F1体重<125.00 g和≥ 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 三种香港牡蛎三倍体幼虫诱导方法的效果比较

      2019, 26(4):677-685.

      摘要 (635) HTML (777) PDF 460.84 K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卵裂率、D形幼虫发生率、三倍体率等为指标,比较了高盐、低温及咖啡因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幼虫的效果,同时也分析了诱导因子强度(或浓度)、持续时间、受精卵密度及受精后开始处理时间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在卵子密度1.0×107个/L的情况下受精后15 min,用盐度40的海水持续处理10 min,此时卵裂率为(39.60±2.14)%,D形幼虫发生率为(31.46±1.06)%,三倍体率可以达到(59.53±5.90)%;低温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密度为2.0×107个/L的卵子在受精后15 min,用10℃海水持续处理10 min,此时卵裂率为(21.00±4.90)%,D形幼虫发生率为(12.68±1.21)%,三倍体率为(51.09±2.67)%;咖啡因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卵子密度为1.0×108个/L,用咖啡因终浓度2.0 g/L的海水在受精后15 min,持续处理20 min,卵裂率为(85.46±4.78)%,D形幼虫发生率为(71.79±3.92)%,三倍体率可以达到(56.36±2.07)%。最适诱导条件下,咖啡因的诱导效率指数0.405高于高盐处理0.187、低温处理0.065。高盐及低温处理方法诱导出的幼虫三倍体率随生长降低极快且存活率低于咖啡因诱导方法,说明3种方法中咖啡因可能更适合用于香港牡蛎三倍体幼虫的诱导。本研究为香港牡蛎三倍体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践经验。

    • 基于黄河鲤新品系IGF2b基因SNPs获取体系的建立及在该品系选育中的应用

      2019, 26(4):686-694.

      摘要 (723) HTML (579) PDF 2.10 M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鲤(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基因全基因组信息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的获取体系,并验证该获取体系在黄河鲤新品系选育中运用的适用性,本研究首先对10个不同鲤品种的33个鲤个体重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整体上了解基因的SNPs信息,并以不同的鲤品种验证引物的适用性,最后在黄河鲤新品系中检测其应用。研究结果:获得8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引物进行分段克隆的结果,并通过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获取相应的SNPs。经过直接测序,本文对黄河鲤、建鲤、黄河鲤和建鲤的正反交后代进行PCR检测发现条带单一,目地片段正确;结合黄河鲤新品系的体重数据,本文又以引物检测到一个与体重明显相关的SNPs,同时检测到一个与该基因表达量相关的另一个SNPs。本研究的方法能够在该基因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展鲤分子育种中SNPs的检测,并验证发现黄河鲤新品系引物227号位点处,出现的突变位点使体重降低,且有一处SNPs与其表达量有关。这将为其他物种、其他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子标记研究提供思路。

    • 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生长、摄食和呼吸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2019, 26(4):695-702.

      摘要 (835) HTML (585) PDF 728.31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瓯江彩鲤()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优良养殖对象。为了解不同体色瓯江彩鲤间生长差异的代谢生理基础,本研究分析了4种体色类型("全红"、"大花"、"粉玉"和"粉花")瓯江彩鲤间的生长、摄食率、消化酶活性和呼吸代谢率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日摄食量和日摄食率、胰蛋白酶活性大小差异顺序均为"大花" > "粉花" > "全红" > "粉玉" ;其中带有大块黑色斑纹的"大花"和"粉花"体色个体的上述性状显著高于无黑色斑纹的"全红"和"粉玉"体色(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特定增重率和摄食率、特定增重率与胰蛋白酶活性、摄食率与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0.056),表明"大花"和"粉花"体色瓯江彩鲤拥有更快生长速度来源的代谢基础是它们具有更强的摄食率和更高的消化酶活性。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呼吸耗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0.05),大小顺序依次为"大花" > "全红" > "粉花" > "粉玉",表现出红色体色的呼吸耗氧率高于白色体色。以上结果反映了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生长差异是与其相关代谢生理基础相关联的,为瓯江彩鲤的进一步种质改良与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达里湖瓦氏雅罗鱼生殖洄游过程中能量代谢和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2019, 26(4):703-712.

      摘要 (804) HTML (674) PDF 735.30 K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达里湖瓦氏雅罗鱼( Cyprinidae)生殖洄游过程中能量代谢和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对比了捕于达里湖和贡格尔河的瓦氏雅罗鱼血清生化参数、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含量、肝脏组织中转氨酶和己糖激酶活性以及肝脏和肠道组织中消化酶活性的差异;并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达里湖中瓦氏雅罗鱼转入贡格尔河河水中24 h后其血清生化参数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与达里湖中瓦氏雅罗鱼相比,洄游到贡格尔河中后雅罗鱼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0.01),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变化;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0.05)。将达里湖中瓦氏雅罗鱼转入河水中24 h后,其血清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0.05),而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未见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洄游过程中以肝糖原的形式为其生殖活动储备能量;肝脏和肠道组织中消化酶活性的升高可提高鱼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 中国3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发育与形态比较

      2019, 26(4):713-721.

      摘要 (1342) HTML (895) PDF 1.05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3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22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20个指标(占90.9%)存在显著差异(<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3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 短时间高盐处理对脆江蓠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9, 26(4):722-728.

      摘要 (657) HTML (561) PDF 636.90 K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脆江蓠()藻体脆性大,短时间高盐海水浸泡可使其软化,有利于规模夹苗生产。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短期高盐胁迫对脆江蓠光合生理及生化组成的影响,以探讨高盐对其光合系统的损伤及其恢复效果。实验设置5个盐度梯度(40、45、50、55、60),自然海水作为对照(盐度33),分析盐度处理1 h内脆江蓠的失水率及藻体软化程度;同时研究了高盐处理0.5 h及不同恢复时间(12 h、24 h)对脆江蓠pH补偿点、光合作用荧光特性、光合作用产氧量(RO)和光合色素组成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脆江蓠在盐度50~55的海水中浸泡0.5 h效果较好,此时藻体软化,并且经过24 h恢复后,藻体光合作用参数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该处理条件可以用于脆江蓠生产。高盐(盐度40~60)处理脆江蓠0.5 h,随盐度增加,脆江蓠RO值呈波动下降(P<0.01);恢复24 h后最大光合效率>0.05),Chl a、Car、PE和PC含量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水平(>0.05)。本研究旨在为提高脆江蓠规模化养殖夹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 高盐胁迫下大弹涂鱼MHC Iα基因对病毒拟似物poly(I:C)的免疫反应

      2019, 26(4):729-737.

      摘要 (736) HTML (569) PDF 2.77 M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一类编码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基因,在所有硬骨鱼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于MHC基因的研究一直是鱼类分子免疫学和鱼类抗病辅助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大弹涂鱼(MHC Iα基因mRNA在健康个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了注射病毒拟似物poly(I:C)后基因具有由1101个碱基组成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36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1个N-糖基化位点。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大弹涂鱼MHC Iα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肾和脾组织中表达量最高,鳃和肠组织中表达次之。大弹涂鱼在腹腔注射poly(I:C)后,肝和脾组织中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在12 h时,基因参与了大弹涂鱼在高盐胁迫下的免疫应答。

    • 高温胁迫对长牡蛎‘海大3号’品系存活及5项免疫指标的影响

      2019, 26(4):738-744.

      摘要 (430) HTML (545) PDF 548.07 K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会对长牡蛎()体内生化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牡蛎的存活率。本研究探讨了长牡蛎‘海大3号’在受到温度突升和温度渐升胁迫时的高温耐受性,以及在温度突升胁迫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5种相关免疫指标在72 h内的变化。温度渐升实验中,实验海水的温度从16℃逐渐升温(2℃/d)。温度突升实验中,将长牡蛎从暂养水温(16℃)分别直接转移至18℃、22℃、26℃、30℃和34℃。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长牡蛎‘海大3号’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STMax)为33.63℃,最高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CTMax)为40.13℃,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 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50% CTMax)为36.67℃。在温度突升胁迫实验中,72 h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72-h LT50为30.13℃。各实验组内脏团中5项相关免疫指标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在前12 h,CAT、SOD及LSZ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初始水平。MDA含量在6~9 h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引起长牡蛎‘海大3号’体内的抗氧化免疫和溶菌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牡蛎的存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检测的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将为长牡蛎新品系‘海大3号’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主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2019, 26(4):745-755.

      摘要 (831) HTML (600) PDF 1.67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19.33%)、30~32 cm(26.46%)、28~30 cm(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16.8%)、28~30 cm(24.95%)、26~28 cm(21.79%);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28%、20.67%)、600~800 g(29.14%、28.25%)、600~800 g(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 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I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

    • 基于科学调查与渔业生产数据的山东近海口虾蛄生长参数估算

      2019, 26(4):756-764.

      摘要 (698) HTML (644) PDF 1018.79 K (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业资源评估一般有两种数据来源,即科学调查数据和渔业生产数据;前者需要定期出海采样,耗时长且费用高,后者易于获取但样本代表性存在问题。本研究以山东近海口虾蛄为例,基于电子体长频率方法(ELEFAN)评估了口虾蛄的生长参数,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方法比较了基于渔业生产数据与科学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的差异,旨在探讨渔业生产数据在估算生长参数上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科学调查数据估算得到的口虾蛄von Bertalanffy季节性生长方程中的极限体长=171.70 mm,和"夏季点"t的估算与科学调查数据估算的结果较为接近,但对极限体长的估算误差较大。因此口虾蛄生长研究需要依靠科学调查数据的支持,同时渔业生产数据可以作为辅助信息。

    •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食性转变

      2019, 26(4):765-773.

      摘要 (1019) HTML (587) PDF 1.29 M (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胃内含物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在小个体(<99 mm)、中等个体(100~150 mm)和大个体(>150 mm)间两两差异显著;出现率(%)各体长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以上4种指数综合显示,小个体和大个体刀鲚分别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虾鱼类,中等大小个体刀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占优势);碳氮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亦表明,虾类和鱼类对大个体刀鲚有较大的食物贡献率。刀鲚的15N[(15.18±0.79)‰]和营养级(TL:3.63±0.23)显著高于中等个体的13C差异不显著(>0.05)。胃内含物法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刀鲚在生长发育中发生了食性转变,转变前后分别以水层和底层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推测其作为优势种对该水库底层和水层食物网的营养耦合起着重要作用。

    • 长江流域4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9, 26(4):774-782.

      摘要 (959) HTML (671) PDF 531.24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长江流域大眼鳜()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长江大眼鳜野生群体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支撑,本研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基因及控制区(D-loop)全序列,对4个群体(赤水河群体-CS、南京群体-NJ、岳阳群体-YY、宜昌群体-YC)共计79尾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获得了长1141 bp的Cyt )指数为0.685(CS)~0.924(YC),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指数为0.176%(CS)~0.285%(YY)。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在0.002~0.003。(2)获得了长度为834~840 bp的D-loop全序列,在79尾个体中共检测到4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54(CS)~0.990(NJ),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548%(CS)~1.412%(YC)。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CS)~0.014(YC),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8~0.012,提示4个野生群体均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的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长江流域大眼鳜野生群体无显著遗传结构差异。

    • 人工鱼礁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诱集效果研究

      2019, 26(4):783-795.

      摘要 (1407) HTML (603) PDF 4.23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0.001)。2月调查海域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547745 ind/n mile2)约为其周边海域(203990 ind/n mile2)的2.68倍,表现出明显的聚鱼效果。其中,二长棘鲷(Saurida undosquamis)等岩礁性底层鱼类为该季度主要优势种类。各航次人工鱼礁区小型个体所占比重较高,其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55.6 dB(2月)、-54.5 dB(4月)、-53.6 dB(9月)和-52.2 dB(11月),随个体生长其平均TS呈稳步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2月和4月航次人工鱼礁区90%以上回波单体主要分布在9~16 m中下水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表现出明显的向底层诱集的效果,该结果能为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系统评价提供重要支撑。

    • 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

      2019, 26(4):796-810.

      摘要 (730) HTML (594) PDF 1.67 M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EBFM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EBFM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5个类群,类群1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2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3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4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5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5相对偏冷水,类群4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2和3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著,类群3、4和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1和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1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三疣梭子蟹()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4和类群5均只有1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

    • 北太平洋秋刀鱼生活史和资源渔场研究进展

      2019, 26(4):811-821.

      摘要 (757) HTML (933) PDF 515.04 K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太平洋秋刀鱼()是中国重要的远洋渔业鱼种,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列为优先管理的种类之一。本文回顾和概述了秋刀鱼生活史、种群动力、资源渔场和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和展望了秋刀鱼生长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洄游、资源波动和栖息地适宜性等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建议包括:基于耳石微化学信息和最适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变动,探索秋刀鱼潜在的洄游路径和模式;建立繁殖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分析海洋-气候对秋刀鱼补充群体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建立秋刀鱼集群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开发秋刀鱼渔场渔情速报系统。本文的概述和分析旨在为秋刀鱼渔业资源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