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雷 , 陈国宝 , 王腾 , 杨炳忠 , 于杰 , 廖秀丽 , 黄洪辉
2019, 26(6):1029-1039.
摘要:于2019年1月11―14日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临近海域尝试采用声学探测技术,同时辅以拖网调查与水下视频观测的方法,对该海域中国毛虾()的空间分布特征、定向迁移聚集规律和种群资源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大亚湾核电基地典型冷源致灾生物中国毛虾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提供新的思路。调查发现,拖网渔获物中中国毛虾所占比重在99%以上,仅有数量极少的水母和鱼类。19:00―07:00的声学原位观测结果显示,不同时段中国毛虾海里面积反向散射系数(NASC)波动较大(0.56~170.30 m2/nmile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2:30―22:40时段。垂直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主要集群分布于水深5.2~7.2 m的中下层水域,在22:50―00:10期间有明显向底层迁移的趋势。水平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生物量密度由湾内至湾口断面逐渐增大。结合不同时段中国毛虾资源动态规律与水下视频观测结果,调查海域中国毛虾很可能在19:00―23:00期间向湾内迁移,23:00之后向湾口迁移。综上分析可知,声学评估方法较传统的渔业调查手段具有生态、高效、时空分辨率高、能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等诸多优点,更能满足大亚湾核电站冷源生物安全预警与应急防控的现实需求。
2019, 26(6):1040-1048.
摘要:牙鲆()是研究鱼类变态发育的理想模型,其右眼移位及生活习性的改变受甲状腺激素(TH)调控。同时microRNA (miRNAs)在变态期间发挥关键性作用。为研究TH、pol-miR-124及Otx2在牙鲆变态中的调控机制,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ol-miR-124潜在靶基因Otx2,首先利用qRT-PCR检测在牙鲆各组织、正常变态及外源TH处理仔鱼后pol-miR-124和Otx2的表达模式。然后克隆400 bp含有“种子序列”的Otx23'UTR区序列,构建野生型重组载体pmirGLO-Otx2并转染293T细胞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确定靶向关系。qRT-PCR结果表明:pol-miR-124和Otx2均在脑和眼睛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在仔鱼变态28 dph表达量最高与变态进程相一致; TH作用下,在20 dph、24 dph时期,pol-miR-124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而Otx2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在28 dph、32 dph、36 dph时期,pol-miR-124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但Otx2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两者呈现出相反的表达趋势;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pol-miR-124靶向负调控Otx2。本实验旨为揭示牙鲆视觉感光系统的发育机制奠定研究基础,同时为探讨牙鲆变态发育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019, 26(6):1049-1063.
摘要:大弹涂鱼()是一种生活在潮间带的淤泥滩和红树林等两栖环境中的鱼类,其免疫系统面临比水生生活更大的选择压力。Toll样受体基因(简称基因是否因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而产生适应性进化以及其完整序列以及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5个基因的免疫应答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基因全长3175 bp,包括长度为3033 bp的编码区,共编码1011个氨基酸; 基因结构相似,具有高度保守性。位点模型结果表明,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而进化枝-位点模型结果表明,为了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两栖环境,大弹涂鱼基因在8个健康组织(肠,眼,肾,肝,脑,肌肉,脾和皮肤)中均有表达,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受到鳗弧菌(基因在应对细菌入侵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 26(6):1064-1074.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对虾(基因,检测该基因在高pH胁迫下的基因应答,并采用RNAi技术验证其功能。基因分析表明,基因cDNA全长为2128 bp,开放阅读框483 bp,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6 kD,理论等电点7.82,具有4个跨膜结构域。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同源性最高,为99%,与南美白对虾首先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0.05)。pH 8.8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量在12 h达到峰值,为对照组的1.206倍,在48 h达到最低值,为对照组的0.166倍; pH 9.2胁迫下,该基因表达量在1 h达到峰值,为对照组的1.577倍,在12 h达到最低值,为对照组的0.104倍。结果表明,高pH对该基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扰结果显示,高pH胁迫下干扰组较对照组的死亡率显著增高(基因参与了高pH胁迫下中国对虾的离子调控,高pH胁迫抑制基因的调控能力。
唐琼英 , 夏正龙 , 蔡缪荧 , 谢巨洪 , 潘月明 , 李景芬 , 杨国梁
2019, 26(6):1075-1085.
摘要:为研究罗氏沼虾()养殖群体表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类群间的性状差异,本研究对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雌、雄及“老头虾”3个类群共490个个体的体重、体长、全长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等。结果表明,3个类群除上、下额刺数2个可数性状外,其他9个可量形态性状与体重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0.01);影响体重的关键形态性状在3个类群中各不相同,但体长、头胸甲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类群中均是影响体重的关键指标;分别建立了各类群体重与关键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雌、雄2个类群表型上更为相似,“老头虾”与雌性个体的差异最大。腹部轮廓特征(包括腹长、腹宽、腹高)、全长、体长及第二步足长对3个类群的差异贡献较大。雌性个体腹部发达,“老头虾”则第二步足尤为发达。本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的选择育种、基础生物学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资料。
赵俊霞 , 赵明 , 张凤英 , 蒋科技 , 马春艳 , 王伟 , 马凌波
2019, 26(6):1086-1095.
摘要:甲基法尼酯(MF)是甲壳类的保幼激素(JH),MF的代谢可能主要由保幼激素酯酶(JHE)催化完成,保幼激素酯酶结合蛋白(JHEBP)能紧密结合JHE,在JHE的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JHEBP对于MF降解通路的探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获得了拟穴青蟹JHEBP基因的cDNA全序列,命名为序列全长为1647 bp,包含一个89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33.79 kD,等电点8.63。利用Target P预测Sp-JHEBP定位于线粒体,Mitoprot预测Sp-JHEBP的前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段为线粒体定位信号肽。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发现,Sp-JHEBP的氨基酸序列与多齿新米虾()(43%)。系统发育树分析JHEBP与物种分化并不一致,这表明JHEBP随着物种分化,功能上可能也出现了分化。在受精卵时期最高,从Z1至Z5期逐渐升高,到Z5期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到C1期。体外处理MF和法尼酸(FA)显示Sp-JHEBP可能通过降解JHE来参与MF的代谢,该研究结果对青蟹MF降解分子网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万玉芳 , 邸军 , 田波 , 杜浩 , 冷小茜 , 张书环 , 危起伟
2019, 26(6):1096-1104.
摘要:为了解中华鲟()免疫器官早期发育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实验以1~300 dph中华鲟子二代的仔鱼、稚鱼和幼鱼为研究对象,使用连续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和脾脏)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培育水温为12.9~22.6℃时,中华鲟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头肾(3 dph)、胸腺(7dph)和脾脏(9 dph);免疫器官淋巴化先后顺序为胸腺(12 dph)、头肾(15 dph)和脾脏(33 dph)。仔鱼发育至15 dph可见头肾和胸腺间有淋巴细胞“桥”连接现象,180 dph胸腺内可见哈氏小体结构,头肾、胸腺和脾脏内含有黑色素细胞或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总体而言,中华鲟免疫器官发育具有原基出现时间早、发育速度慢和发育周期长的特点。由于仔稚幼鱼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建议在其培育过程中加强病害防治和早期疫苗的开发。
胡鹏 , 柳淑芳 , 刘新富 , 刘海金 , 刘圣聪 , 庄志猛
2019, 26(6):1105-1115.
摘要:伪雌鱼的培育是红鳍东方鲀()全雄制种技术研发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外源雌激素诱导获得的伪雌鱼表现出卵巢发育迟滞,降低了其育种价值和效率。为探讨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巢发育迟滞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从孵化后20日龄开始,用10 μg/L 17 β-雌二醇(E2)浸泡红鳍东方鲀稚幼鱼,每天浸泡1次,每次2 h,至90日龄结束。在90、180和330日龄分别采集处理组(10 μg/L E2)遗传雄性幼鱼和对照组(0 μg/L E2)遗传雌性幼鱼,比较两组幼鱼性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特征、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激素(FSH、LH、E2和17α,20βOH-PROG)和基因(vldl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0 μg/L E2可将遗传雄性幼鱼全部诱导为伪雌鱼,且伪雌鱼直至330日龄未二次反转为间性或者雄性,但其性腺系数、卵母细胞数量及卵黄生成前期的卵母细胞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雌鱼。此外,90日龄伪雌鱼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180日龄伪雌鱼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330日龄伪雌鱼的激素含量及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伪雌鱼性腺发育的形态学、组织学和性腺轴相关激素及基因变化规律可见,足够浓度的外源E2能够诱导并维持伪雌鱼的卵巢特征,但E2浓度过高,一方面可能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脂质在卵黄生成早期卵母细胞中的积累,导致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母细胞生长迟缓;另一方便,高浓度E2抑制伪雌鱼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启动,是导致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母细胞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
2019, 26(6):1116-1125.
摘要:为鉴别不同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长江、黄河、辽河、瓯江、闽江及图们江中野生中华绒螯蟹头胸甲的形态特征。主要步骤为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6种群中华绒螯蟹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群体之间虽有部分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各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0%~96%,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4)聚类分析将6群体中华绒螯蟹聚为两支,其中长江、黄河、瓯江和闽江个体被聚为一支,辽河和图们江个体被聚为另外一支。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是区分不同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有效手段,但仍需要结合传统形态学测量方及遗传结构分析加以辅助证实。
马瑞阳 , 葛成军 , 王珺 , 章港 , 杨祺钧 , 王秋莹 , 陈奕军 , 郭晓东 , 彭丽成
2019, 26(6):1126-1135.
摘要: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在净化尾水污染物的同时达到微藻生物量积累,本文对比了普通小球藻(spp.)在游离和固定形态下,单一和共生系统的细胞生长及其对尾水中氨氮(NH4+-N),正磷酸盐(PO43--P),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游离状态下,藻-菌共生系统促进小球藻细胞生长及尾水中PO43--P和CODMn的去除。固定态藻-菌共生系统对NH4+-N,PO43--P和TP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固定态小球藻和单一固定态芽孢杆菌。对比实验设计的所有处理(游离或固定态下的单一藻、单一菌、藻-菌共生),藻-菌共固定系统的处理效果相对最优,对NH4+-N,PO43--P,TP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7%,98.62%,89.89%和39.09%,出水NH4+-N,PO43--P分别达到中国《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二级标准,CODMn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张洪玉 , 王海波 , 赵明军 , 焦丽亭 , 胡鲲 , 杨先乐 , 夏磊
2019, 26(6):1136-1143.
摘要:为研究地衣芽孢杆菌A1()肠道的定植规律,通过每周更换100%的循环水量以减少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实验的干扰,通过Co60辐照灭菌杀灭饲料中的芽孢杆菌以消除其对实验的干扰。采用52℃高温选择性培养肠道Bli,研究外源Bli在肠道内的消长规律。使用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芽孢作为惰性对照,通过洗涤肠壁去除非黏附菌,研究Bli对肠粘膜的黏附。使用灭菌处理的肠内容物体外培养Bli,研究其在肠道的增殖潜能。结果显示,每周100%换水量使水体Bli含量<1 cfu/mL。辐照灭菌使饲料Bli含量由1.4×104cfu/g降至检出限以下。停止外源Bli摄入后,在持续投喂无菌饲料的情况下,Bli在斑点叉尾鮰肠内容物中的含量可维持3.3×102 cfu/g左右至少42天;在禁食情况下,14天后肠内容物中便无Bli检出。Bli对肠粘膜的黏附能力弱于惰性对照,但Bli可以在肠内容物中生长至2.0×107 cfu/g。以上结果提示:在持续喂食情况下,地衣芽孢杆菌可以在斑点叉尾鮰肠道内长期定植,而禁食情况不能定植。其原因是由于地衣芽孢杆菌不能有效黏附于肠粘膜,但可以在肠内容物中增殖。
王涛 , 王玮 , 陈同庆 , 夏小雨 , 缪金晗 , 张红燕 , 尹绍武
2019, 26(6):1144-1152.
摘要:通过96 h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水体铜暴露对暗纹东方鲀(50)3个铜处理组。结果表明,铜在暗纹东方鲀肝、肌肉和全鱼中的积累量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同等浓度处理下,铜的积累量为肝脏 > 全鱼 > 肌肉。随着铜处理浓度的提高,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显著上升。急性铜暴露诱发肝脏血细胞沉积以及血窦扩张的症状。在鳃中,诱发上皮细胞增生,顶部棒状以及产生动脉瘤等症状。急性铜胁迫后,暗纹东方鲀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上升,但脂肪酶活性显著下降。在肝脏中,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在0.1 mg/L处理组,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但在0.2 mg/L处理组中,脂肪分解相关基因(γ的表达量显著上升。本实验表明铜对暗纹东方鲀生理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暗纹东方鲀养殖过程中铜的合理使用提供有益的指导价值,也为生产中更好地监控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技术指标参考。
曾本和 , 刘海平 , 王建 , 王万良 , 周建设 , 王金林 , 朱成科 , 张忭忭
2019, 26(6):1153-1163.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Regan)幼鱼肌肉氨基酸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2.42±0.56)g的拉萨裸裂尻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氮摄入量(NI)和绝对氮摄入量(ANI)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氮沉积(ND)、蛋白质效率(PER)、净蛋白质利用率(NPU)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肌肉总必需氨基酸(TEAA)、总呈味氨基酸(TFAA)、总非必须氨基酸(TNEAA)、总氨基酸(TAA)随饲料蛋白的升高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水平超过30%后,血氨(ammonia)、尿素氮(urea)、白蛋白(ALB)显著升高。总蛋白(TP)在饲料蛋白低于35%时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拉萨裸裂尻鱼肝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血清AL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血清AST在饲料蛋白含量高于35%后显著升高。综合考虑饲料蛋白利用率、血液总蛋白含量、肝脏及血清转氨酶活性,建议拉萨裸裂尻鱼饲料蛋白含量为30%~35%。
尹洁 , 王晶 , 张崇良 , 徐宾铎 , 薛莹 , 任一平
2019, 26(6):1164-1174.
摘要: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杨琴 , 赵峰 , 宋超 , 张涛 , 庄平 , 姜涛 , 杨健
2019, 26(6):1175-1184.
摘要: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耳石Sr和Ca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Sr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Sr/Ca比值存在Sr/Ca<3、3 < Sr/Ca < 7和Sr/Ca > 7这3种类型,分别对应的耳石核心面分布同心环区域颜色为蓝色、绿色和黄-红色,据此推断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孵化场存在3种,即淡水孵化场、河口半咸水孵化场及海水孵化场。凤鲚个体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比值变化波动极为显著,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阶段(Sr/Ca<3,最小为2.04±0.87),也有对应海水生活的高值阶段(Sr/Ca > 7,最大为7.81±0.91),可将凤鲚的生境履历类型分为4种类型: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定居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长江口邻近海域吕四凤鲚有淡水和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而长江口崇明岛海域有海水及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定居型及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这反映了长江口崇明岛及邻近海域吕四2个海域凤鲚个体间的共性以及差异性。通过本次研究,首次证明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存在3种孵化场及4种生境履历类型,准确反映了凤鲚个体组成及其生活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冯晓婷 , 杨习文 , 杨雪军 , 刘熠 , 周彦锋 , 方弟安 , 徐东坡
2019, 26(6):1185-1193.
摘要:为评估长江江苏段鳙()增殖放流效果,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技术,选用10对扩增效果稳定的微卫星荧光标记引物,结合毛细管电泳对江苏省内良种场563尾鳙亲鱼和长江江苏段687尾回捕鳙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位点多态性及亲子鉴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介于19~55之间,其观测杂合度为0.530~0.909(平均值为0.748),期望杂合度为0.818~0.929(平均值为0.882),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97~0.924(平均值为0.871); Cervus3.0模拟结果显示,当双亲未知且置信度为95%时,10个微卫星位点的累积非亲权排除率为99.996%。亲子鉴定结果发现,所有回捕鳙中有42尾与亲本之间存在亲子关系,被确认来源于鳙增殖放流群体,并由此推算此次评估亲本的放流子代对长江江苏段野生群体的贡献率为6.11%。结果显示该研究进行的鳙亲子鉴定技术可为长江鳙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长江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参考资料。
2019, 26(6):1194-1204.
摘要:为了解西江干流水体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于2017年9月、12月和2018年3月、6月对西江红水河大湾至肇庆江段进行了季节调查,并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域CODM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73~4.83 mg/L,均值为2.67 mg/L;季节均值呈6月(3.08mg/L) > 12月(3.03 mg/L) > 9月(2.94mg/L) > 3月(1.62 mg/L)的变化特征;依据CODMn水平,13个样点可聚为3个类群,CODMn数值上呈聚群III > 聚群I > 聚群II情况;水体CODMn污染指数(超标率为12月 > 6月 > 9月 > 3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得到西江干流大部分时期水质类别为I~II类,少数时期为III类,其中3月水质最好,都为I类,9月、12月为II类,6月为II~III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ODMn与水温(WT)、TP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Sal)、DO、透明度(SD)、NO3-N、NO2-N、叶绿素a (Chl a)和N/P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并受到TP和PO4-P和DO的显著性影响。西江干流水体污染目前尚不严重,水质优于中国境内其他主要河流;分析认为河流水动力情势及周边人类活动干扰是决定水体CODMn含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水体还原性有机质与TP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来自区域点源。
刘志强 , 许柳雄 , 唐浩 , 王腾 , 周成 , 贾明秀
2019, 26(6):1205-1212.
摘要:为了解南极磷虾( 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2017年12月—2018年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常藕琴 , 石存斌 , 王亚军 , 刘春 , 陈绮梨 , 霍礼侠
2019, 26(6):1213-1220.
摘要:为寻找冬春季鳢()烂身病的病原,应用组织压片、组织切片、扫描电镜技术、HE常规染色法和Grocott六胺银染色法、霉菌分离纯化及ITS的序列分析等对冬春季患疑似溃疡综合征的烂身病鳢进行了病原学与病理学研究。病变组织压片观察到大量直径10~20 μm,分枝较少、纤细菌丝。扫描电镜观察到肌肉组织中延伸出大量的纤细的丝状真菌。患病鳢皮肤和肌肉表现为变性、坏死与炎性细胞浸润,溃疡灶肌肉内可见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节基本结构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炎性细胞、霉菌菌丝(横断面呈圆形,斜断或纵断呈丝状)组成,霉菌位于结节中央。Grocott六胺银染色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棕色菌体。无菌分离培养可观察到典型丝状霉菌;霉菌在灭菌池塘水20℃过夜,12 h后可观察原代孢子群形成,真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侵袭丝囊菌()是杂交鳢溃疡综合症病的主要病原,为鱼类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19, 26(6):1221-1229.
摘要: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类群,其在宿主生长发育、代谢及免疫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宿主脂代谢关系密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宿主脂质代谢。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脂质代谢作用关系进行梳理,综合报道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脂类营养对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鱼类肠道菌群与机体脂质代谢的关系及基于肠道菌群调控鱼类脂质代谢的策略。在鱼类肠道中,菌群种类及结构的变化或可作为鱼类脂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基于肠道菌群稳态维持而采取调控手段,如合理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或将为鱼类等水产动物脂质代谢紊乱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2019, 26(6):1230-1238.
摘要:西藏水资源丰富,鱼类进化与青藏高原隆起、自然环境隔离演变息息相关,与鱼类和水环境密切相关的鱼类寄生虫区系也逐渐引起关注和重视。初步的研究显示,尽管西藏鱼类种类单一,但鱼类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较多,显示较高的多样性,而且发现了一些裂腹鱼特有的复殖吸虫和棘头虫种类,以及一些以鸟类为终末宿主的线虫和绦虫种类。西藏特有的放生习俗和候鸟迁徙现象,水电工程兴建和水体污染现状,以及土著鱼类资源量下降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西藏鱼类寄生虫区系的组成与演变。寄生虫区系调查可为该地区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分布和数量提供详细的数据,进而了解寄生虫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弄清环境与寄生虫多样性的关系,为西藏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论述。
吴金明 , 李飞扬 , 杜浩 , 张辉 , 王成友 , 李君轶 , 危起伟
2019, 26(6):1239-1246.
摘要:胭脂鱼( Bleeker)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的资源量已明显衰退。为保护和恢复胭脂鱼种群资源,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标志及固定站监测的方法对2018年3月在长江上游宜宾段放流的10尾胭脂鱼亲本(5雌5雄,体重12.5 kg±5.4 kg)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有4尾个体在放流后存在短暂上行运动,其余个体持续下行。放流胭脂鱼的平均迁移距离为(456.2±335.8)km,最远达到了宜昌秭归江段。监测期末,5尾分布在宜宾-江津江段,4尾分布在江津-忠县江段,另有1尾分布在巴东-秭归江段。放流胭脂鱼的平均对地运动速度为(2.31±2.03)km/h,最大下行速度和最大上行速度分别为35 km/h和1.04km/h,下行运动速度高于上行运动速度。平均运动速度在不同的江段间无明显差别,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差别,放流后20 d内的运动速度高于40d以后。胭脂鱼放流后的平均栖息水深为(6.24±4.84)m,越往下游,其栖息水深越深。个体在单日内的栖息水深存在较大变幅。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增加放流胭脂鱼亲本数量和放流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