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7(11):1267-127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30
摘要: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位于刀鲚洄游区间的上段,生态环境优良,为掌握其刀鲚资源现状,于2018年4-7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0.09±0.07)尾/(104 m3)和(4.46±3.43) g/(104 m3);刀鲚体长优势组为250~300 mm,体重优势组为<50 g。整体上,保护区刀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刀鲚小型化趋势明显。刀鲚洄游的时间特征显示,长江安庆段刀鲚主要洄游期为4月初至7月,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洄游后期刀鲚规格有增大趋势。空间上,刀鲚资源密度表现为保护区核心区高于实验区。此外,刀鲚性别和性腺发育情况抽样结果显示,整体上刀鲚雌雄比为1.02:1,但时间上雌雄比变幅较大,早期雄性个体较多,后期雌性个体较多,雌雄性腺主要发育期均为III期,6月开始出现发育至V期的个体;此外本研究捕获到摄食刀鲚,其数量占比为6.38%。本研究积累了长江禁捕前保护区刀鲚资源的系统数据,旨为后期刀鲚资源恢复评估和保护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020, 27(11):1277-128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68
摘要:DMRT1是DMRT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参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调控,但在不同动物中其表达和功能调控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Dmrt1的序列特征,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确定了其mRNA在成体性腺、闭壳肌、外套膜、鳃和肾等组织中的分布,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揭示了Dmrt1 mRNA在性腺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栉孔扇贝Dmrt1序列中含有DMRT家族保守的DM结构域;其mRNA仅在栉孔扇贝性腺中表达,在精巢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并且以生长期精巢的表达水平最高;原位杂交检测Dmrt1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表明,Dmrt1在栉孔扇贝性腺中的表达特征与大部分动物性腺中的表达特征基本一致,推测其可能参与性别分化和精巢发育的功能调节。
2020, 27(11):1285-129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86
摘要:为了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异质雌核发育子代的基因纯合情况,利用微卫星标记(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对黄姑鱼异质雌核发育家系进行遗传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1)雌核发育家系在4个SSR位点和5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出的位点均未发现父本特异性等位条带,表明雌核发育体比率为100%。(2)用于遗传分析的7个SSR位点在雌核发育家系和正常交配家系中均未见完全纯合的情况,雌核发育家系7个SSR位点的平均纯合度为0.382,是正常交配家系(0.161)的2.37倍。雌核发育家系各个体的纯合位点数为0~6个,纯合位点所占比例为0~85.7%。(3)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182条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中有21条父本特异性条带和16条母本特异性条带。16条母本特异性条带中有7个条带在雌核发育家系中显著偏分离(P<0.05)。雌核发育家系和正常交配家系多态性条带比例分别为14.7%和20.3%。(4)雌核发育家系与母本的遗传相似度高于与正常交配家系的遗传相似度,正常交配家系同父本和母本的遗传距离大致相同。研究结果表明,黄姑鱼异质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的遗传纯合度显著高于正常交配家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是促进基因纯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加速有利基因的纯合固定,还可以加速有害基因的淘汰,从而有效提高育种效率。
潘瑛子,付佩佩,周建设,刘飞,王且鲁,扎西拉姆,陈美群,王万良
2020, 27(11):1295-130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5
摘要:为了解西藏哲古措土著鱼类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于2018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9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哲古措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调查。共采集到2种土著鱼类,分别为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与原来的记录不同。在高原裸鲤的消化道中采集到了5种寄生蠕虫,分别为聂氏拟短结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对盲囊线虫未定种线虫(Contracaecum sp.)和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并对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本研究发现,哲古措土著鱼类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地域性,大部分为广布性寄生虫,鸟类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分析,高原裸鲤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0~1.27,显示了较高的群落多样性,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38~0.76,优势群为线虫。线虫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消长规律:秋季为周年最高,冬季下降,春季上升,夏季降至最低,推测与水温、中间宿主的种群数量、线虫的生命周期和鱼类宿主繁殖期的行为等有关。复殖吸虫、绦虫和棘头虫四季的感染率均在10%以内浮动,平均丰度也较低。异尾高原鳅的消化道中未发现任何寄生蠕虫,推测与宿主肠道空间大小、摄食量和分布空间的差异有关。本研究通过对西藏湖泊土著鱼类寄生蠕虫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深入了解西藏寄生虫的组成特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对寄生虫与鱼类宿主协同进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2020, 27(11):1305-131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76
摘要:为了解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下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理功能变化,实验设置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空白对照、0.03 mmol/L、0.06 mmol/L、0.12 mmol/L、0.23 mmol/L),研究亚硝酸盐氮21 d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液和肝脏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亚硝酸盐氮的浓度的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液中白细胞数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幼鱼血清中,葡萄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K+随着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浓度显著提高(P<0.05),与此同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Na+和Cl-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浓度以及亚硝酸盐氮浓度表现出负相关的下降趋势(P<0.05);肝脏组织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HSP70、IL-1β、IL6和TNF-α随着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增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LYS因子表达量则与之相反。研究表明,0.06~0.23 mmol/L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下可导致罗非鱼幼鱼血液生理、代谢和免疫产生功能障碍,并影响肝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亚硝酸根离子在罗非鱼体内的毒性机制,为建立罗非鱼养殖水质亚硝酸盐氮因子的安全阈值提供参考。
2020, 27(11):1316-132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57
摘要:为了解黑足鲍(Haliotis ir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干露的耐受能力及生化响应情况,于2019年11月在新西兰进行了黑足鲍的室内可控实验。结果显示,黑足鲍的耐干露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10℃和15℃条件下干露胁迫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8.80 h、33.75 h和23.20 h;各实验组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从0 h的11.45~12.70 U/mg降低到1.43~1.83 U/mg,温度越高的实验组CCO活力降低的速率越快,且各实验组CCO活力的最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胡索酸还原酶(FRD)、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温度越高的实验组,指标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只在4℃实验组表现出协同作用,其余两个实验组SOD酶未被激活;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升高,从0 h的2.71~3.01 μmol/mg增长到8.62~9.10 μmol/mg,温度越高的实验组,MDA含量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短,且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黑足鲍可以通过保持一定时间的有氧呼吸和糖酵解的异化作用来应对干露胁迫,但是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代谢系统紊乱,乳酸大量积累。同时,干露胁迫也导致了免疫相关功能的紊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影响其生存。
2020, 27(11):1325-1332.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40
摘要:为掌握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的生长特性,根据2018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30°37'N~30°47'N,121°26'E~121°59'E)进行的张网调查数据,利用幂函数、相对体重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其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安氏白虾的体长、体重组成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春季至冬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a为条件因子,反映出安氏白虾种群所处环境的优劣,a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春季到冬季呈现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参数b为异速生长因子,可用来判断安氏白虾种群是否处于匀速生长,b值表现出与a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协方差分析表明,安氏白虾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仅春季和夏季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白虾的肥满度从春季到秋季逐渐上升,秋季达到最高值,冬季又降至最低值。方差分析显示,春季和夏季间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季节间肥满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a和b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这个变化受捕食关系、捕捞压力和环境因子等方面影响。
2020, 27(11):1333-1340.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7
摘要:鱼类体长数据较易获得,常用于数据有限的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且基于鱼类体长的指标可以作为渔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指标。本文根据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底拖网季度调查收集的方氏云鳚体长数据,应用计算机模拟重采样方法,研究了调查站位数对估计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季节,方氏云鳚体长频率分布离散指数(DI)变化范围为0~0.91,大部分站位的DI值为0.75~0.90,说明调查站位间体长频率分布较为相似,可以对调查站位数进行优化,提高采样效率;调查站位越多,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估计精确度越高;由于对不同体长数据指标估计的精度不同,用以估计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样本量存在差异;20个和30个调查站位分别为估计方氏云鳚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可接受样本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不同体长指标的渔业资源调查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对基于体长指标有效站位数的初步了解,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科学调查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20, 27(11):1341-1349.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47
摘要:不断壮大的东海近海笼壶渔业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甲壳类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实施养护幼蟹的管理措施已成为渔业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呼声。本研究通过海上对比试验,分析了放大网目尺寸对蟹笼渔获效率的影响,运用SELECT模型估算了蟹笼对三疣梭子蟹的尺寸选择性,结合混合影响模型探讨了作业时间和可捕群体对选择性分析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蟹笼(网目尺寸32.0 mm)与试验蟹笼(网目尺寸分别为52.3 mm和59.7 mm)的三疣梭子蟹渔获甲宽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SELEC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试验蟹笼与对照蟹笼的相对作业强度无显著性差异,网目尺寸分别为52.3 mm和59.7 mm的试验蟹笼对三疣梭子蟹的50%选择甲宽(CW50)分别为86.9 mm和90.9 mm,选择范围分别为15.9 mm和9.2 mm。试验蟹笼的CW50远未达到浙江省等当前的最小可捕尺寸规定,表明蟹笼渔业中仅依靠放大网目尺寸可能难以实现幼蟹的有效释放。结果分析显示,在此次试验中作业时间和可捕群体的数量对蟹笼的选择性没有显著性影响。
2020, 27(11):1350-1359. DOI: 10.3724/SP.J.1118.2020.19380
摘要:为了对4种不同开口大小的六边形开口方形人工鱼礁在4种迎流角度下数值模拟和水槽模型试验的阻力系数进行对比验证,分别利用水槽模型和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对4种不同开口比(γty=0.0625,0.14,0.25,0.39)六边形开口方形人工鱼礁在4种迎流角度(θ=0°,15°,30°,45°)状态下的阻力进行测定,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阻力系数。结果表明:(1)在数值模拟和水槽模型试验中,人工鱼礁模型阻力均随着开口比的增大而减小;礁体迎流角度的变化可改变礁体阻力,且在4种迎流角度下,人工鱼礁阻力在θ=30°时最大。(2)人工鱼礁数值模拟与水槽模型试验中,当θ为15°、30°和45°时,阻力系数均随着开口比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且阻力系数在迎流角度θ=30°时最大。(3)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阻力的相对误差在0.12%~17.18%,平均误差7.43%;礁体阻力系数的相对误差在0.03%~14.64%,平均误差5.26%。阻力及阻力系数误差均在20%以下。水槽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阻力和阻力系数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和0.80,P<0.001,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利用数值模拟精细化研究人工鱼礁水动力性能是可行的。
2020, 27(11):1360-1370.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9
摘要: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纤维二糖-磷酸转移酶系统(cel-PTS)的EIIB蛋白对强毒株毒力影响有限,但对弱毒株毒力似乎存在潜在的影响,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晰,有必要弄清该蛋白调控强、弱毒株的毒力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无乳链球菌强毒株cel-EIIB基因缺失株,本研究通过类似的方法,获得弱毒株该基因的缺失株。用无乳链球菌强毒、弱毒株及它们的cel-EIIB缺失株分别感染斑马鱼,结果显示,cel-EIIB缺失后,导致弱毒株毒力明显返强,而强毒株毒力则轻微减弱。qPCR检测发现,cel-EIIB缺失可致cel-PTS系统的cel-EIIA、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的DltR和CiaH以及毒力基因sodA、cpsD和cpsG在强、弱毒株中呈现相反的表达模式;此外,TCS系统的RgfC、DltS和CsrR以及毒力基因cspA和pavA在强毒突变株中表达未受影响,但在弱毒突变株中的表达却显著上调。研究揭示,EIIB蛋白可能通过调控上述毒力相关基因表达而负调控弱毒菌株的毒力。
2020, 27(11):1371-1378. DOI: 10.3724/SP.J.1118.2020.20212
摘要:软骨藻酸是一种神经性贝类毒素,大多数研究只报道了对陆生动物神经系统的毒性和在贝类组织内累计的软骨藻酸的浓度,而对软骨藻酸对贝类自身的免疫及抗氧化系统的毒性作用相关的研究不足。扇贝作为无脊椎动物,缺乏适应性免疫,主要依靠先天免疫系统进行防御。因此,本研究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为研究对象,在0、10 ng/mL、50 ng/mL和100 ng/mL软骨藻酸浸泡6 h、12 h和24 h后通过测定扇贝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免疫、抗氧化相关基因(Cu/ZnSOD、MnSOD、GST和ACP)相对表达量来研究其对扇贝免疫力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LZM活性在10 ng/mL和50 ng/mL软骨藻酸处理后显著提高;ACP基因表达量在6 h和12 h内表达量受到上调,而在24 h表达量显著下调;10 ng/mL、50 ng/mL和100 ng/mL软骨藻酸浸泡扇贝6~24 h后SOD活性受到抑制,并且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受到调控;GSH含量显著提高,并且GST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以上结果表明软骨藻酸处理虽然会抑制抗氧化酶SOD活性,并且高浓度长时间处理会造成免疫疲劳现象,但机体可通过提高血淋巴GSH水平和GST基因的表达量来抵抗软骨藻酸的毒性。因此,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软骨藻酸对扇贝等双壳类免疫力、抗氧化力和解毒力的影响。
2020, 27(11):1379-1392.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42
摘要:小型中上层鱼类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资源,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高集群性等特点,其资源年间波动显著,且受气候-海洋变化的影响。本文围绕秋刀鱼(Coloabis saira)、鲣(Katsuwonus pelamis)、鲐(Scomber japonicus)、鳀(Engraulis japonious)、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沙丁鱼(Sardinops sagax)6种主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回顾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La Niña-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黑潮-亲潮(Kuroshio-Oyashio,KR-OY)等关键气候-海洋指数的特点及对鱼类栖息地环境和资源变动的影响。概括了气候-海洋变化对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洄游分布和资源丰度的直接影响过程,以及对亲体繁殖产卵、仔稚体成活率和资源量波动间接的滞后影响过程。建议:(1)在多种气候-海洋指数基础上添加种群动态过程、捕捞方式系数、自然死亡率等参数构建生物量动态模型,揭示气候-海洋变化对渔业资源量的影响过程;(2)结合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太平洋环流振荡(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NPGO)等其他北太平洋主要气候,基于物理海洋模型及空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研究大尺度海流、中尺度涡旋对小型中上层鱼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