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7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 2020年27卷第12期封面

      2020, 27(12):0-0.

      摘要 (235) HTML (0) PDF 19.98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2020年27卷第12期目录

      2020, 27(12):0-0.

      摘要 (156) HTML (0) PDF 140.41 K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2020, 27(12):1393-1401.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0

      摘要 (1634) HTML (2683) PDF 724.57 K (3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 IL-17N的基因克隆、表达及促炎作用

      2020, 27(12):1402-141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8

      摘要 (973) HTML (1440) PDF 2.34 M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炎症和宿主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鲤(Cyprinus carpioIL-17N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使用同源搜索和基因克隆的方法在鲤基因组挖掘鉴定到两个IL-17N基因(CcIL-17NaCcIL-17Nb),均由TOP3B基因内含子2的互补序列编码。共线性比较显示,除了东方红鳍鲀(Takifugu rubripes)外,在其他已研究的鱼类中,与该基因相邻的均为SDF2LPPM1F基因。两个CcIL-17Ns都有3个外显子,编码136个氨基酸,两者相似性高达为97.1%,CcIL-17Na、CcIL-17Nb和其他硬骨鱼类的IL-17N相似性分别为65.3%~97.1%、64.7%~96.3%,和鲤IL-17家族其他成员的相似性分别为32.9%~51.4%、31.4%~50.7%。鱼类IL-17家族系统树显示7个成员形成6支,其中IL-17A/F1和IL-17A/F3组成一支,其余6个成员单独成支,鲤IL-17N先与鲤科鱼类以94%置信值聚在一起,然后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大西洋鲑(Salmo salar)、青鳉(Oryzias latipes)、东方红鳍鲀(Takifugu rubripe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以85%的置信值聚在一起,再与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和腔棘鱼(Coelacanth)的IL-17N以95%置信值聚为一支。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cIL-17Ns在受精后0.5 h和12 h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受精后25 h、35 h、60 h、120 h及仔鱼阶段的表达量(P<0.01);CcIL-17Ns在鲤夏花和成鱼脑中的表达量均最高,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组织。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导致CcIL-17Ns在各组织的表达均上调,感染6 h,脑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1 d,CcIL-17Ns在其他组织中均显著增加(P<0.05),感染3 d和7 d,表达量均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MAL-c2X-17N,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ransetta(DE3)中进行原核表达,使用镍柱纯化获得可溶的IL-17N重组蛋白(MBP-17N)。使用0.1 ng/mL、1 ng/mL、10 ng/mL和100 ng/mL的MBP-17N孵育鲤肾组织8 h,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MBP-17N均使IL-1βNF-κB显著上调(P<0.05);1 ng/mL和10 ng/mL的MBP-17N极显著上调IFN-γP<0.01);0.1 ng/mL、1 ng/mL的MBP-17N显著上调IL-6,1 ng/mL、10 ng/mL、100 ng/mL的MBP-17N显著上调CCL20P<0.05);1 ng/mL的MBP-17N使TRAF6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通过分析鲤IL-17Ns的系统发育、测定该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发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各组织CcIL-17Ns表达上调、原核表达蛋白能引起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证实了鲤IL-17N参与炎症反应。

    • 四指马鲅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2020, 27(12):1415-142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08

      摘要 (866) HTML (1071) PDF 2.62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 μm和300.00~350.00 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 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生长异质性及死亡特征

      2020, 27(12):1427-1437.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64

      摘要 (1184) HTML (1147) PDF 983.66 K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本文根据2015-2018年浙江南部海域(120.5°E~123.5°E,27°N~29°N)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蓝圆鲹的叉长-体重关系和生长异质性,并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结果显示,蓝圆鲹样本叉长(L)范围为45.0~247.0 mm,平均叉长为126.1 mm;体重(W)范围为0.7~206.6 g,平均体重为29.1 g;叉长-体重关系式为:W=5.01×10-6L3.17。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同时考虑季节、性别和年份差异的模型对蓝圆鲹叉长-体重关系的拟合效果最佳。在相同叉长条件下,体重在秋季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夏季最小;从不同年份来看,体重在2018年最大,其次是2016年,在2017年最小;从不同性别来看,雄性和雌性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时间因素对于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的生长特征具有显著影响,2018年秋季蓝圆鲹的长势最佳。依据"Pauly"、"Pauly update"、"Jensen"、"Hoenig"和"Lorenzen"等不同的经验方程估算的蓝圆鲹自然死亡系数在0.36~1.41之间。本研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年份、季节、性别对蓝圆鲹叉长-体重的影响,这对蓝圆鲹生活史特征及资源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中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水无机氮转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2020, 27(12):1438-1447.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63

      摘要 (844) HTML (1093) PDF 788.06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水中NO2--N长期处于较高浓度,严重制约了盐碱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甘肃省景泰县草窝滩渔农综合示范区(104°7'40″E,37°19'6″N)的定期定点监测,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Duncan's多重比较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次生盐碱水体无机氮转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水无机三态氮(NO2--N、NH4+-N、NO3--N)及总氮(TN)本底值高,全年均值分别是NO2--N(0.3±0.2)mg/L、NH4+-N(1.93±1.25)mg/L、NO3--N(2.92±1.5)mg/L、TN(13.91±5.85)mg/L;无机氮占TN比例不超过50%,说明有机氮在次生盐碱水体中所占比例更高;(2)环境因子pH与NO2--N正相关,与NO3--N负相关,盐度与NO3--N负相关,pH和盐度加剧了次生盐碱水NO2--N的积累;(3)水产养殖显著降低次生盐碱水体中NO3--N浓度和碳酸盐碱度,显示了盐碱水养殖对次生盐碱水的生态改良功能。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次生盐碱水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上海地区池塘沉积物中氮、磷、有机碳及重金属风险评价

      2020, 27(12):1448-146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07

      摘要 (1069) HTML (1297) PDF 1.44 M (1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综合评估上海地区池塘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2016-2019年对上海地区36个养殖场池塘采集沉积物样品360个,检测和分析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及重金属Cu、Zn、Pb、Cd、Cr、Hg和As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池塘0~10 cm层和10~20 cm层沉积物中TN、TP、TOC及各重金属均值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0~20 cm层沉积物(干重)中TN、TP和TOC平均含量分别为(873.37±352.45)mg/kg、(685.66±199.66)mg/kg和(6.62±3.05)mg/g,三者相关性显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池塘沉积物中氮和有机物质的累积量较低,磷累积量相对较高,均低于其他地区高产池塘。池塘沉积物中Cr、Cd、Cu和Hg样品超标率分别为6.42%、3.21%、4.13%和1.38%,Zn、Pb和As无超标现象。地质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整体上处于清洁等级、低潜在生态危害状态,预测不会引发生物毒性效应。

    • 不同气候模态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

      2020, 27(12):1464-147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62

      摘要 (900) HTML (1013) PDF 1.82 M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环境敏感型头足类,气候的多元变化促使茎柔鱼栖息地发生变动。本研究利用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分析1950-2015年不同气候模态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发现,PDO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较高;而PDO暖期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相较于PDO冷期,PDO暖期下茎柔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向东南移动。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位置与适宜的SST和SSHA的重叠区域重合,表明两个关键环境因子与栖息地分布显著相关。此外,适宜栖息地指数距平值与PDO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春季茎柔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高于冬季,且冬季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相较春季偏东南方向。茎柔鱼渔场6-11月适宜的SST和最适宜的SST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春季(9-11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西北方向移动;冬季(6-8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东南方向移动。推测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差异,可能是由于最适宜的SST显著的月间分布差异所致。研究表明,不同PDO时期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其差异可由环境因子的月间变动来解释。

    • 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2020, 27(12):1477-148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09

      摘要 (808) HTML (986) PDF 627.23 K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状况,分析其是否受河口工程建设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6月对该水域展开底拖网数据调查,通过分析其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来了解群落结构现状。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共出现游泳动物68种,种类组成主要以节肢动物和鱼类为主。优势种分别为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为小型、低营养层次和短生命周期的物种。调查水域游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群落结构总体不稳定,受环境扰动较大。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调查水域站位大致可分为两组,并且两组组间物种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R=0.825,P<0.01),主要是受到盐度和水温的影响。总体上看,近年来长江口深水航道和滩涂围垦等工程的建设可能对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基于栖息地适宜指数的浙江南部近海黄鲫最适栖息地分布

      2020, 27(12):1485-149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2

      摘要 (891) HTML (991) PDF 978.36 K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6-2018年4个季节的浙江南部近海黄鲫(Setipinna taty)的调查数据与水温、水深和盐度等水文数据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探究黄鲫的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最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黄鲫最适栖息水温为11.2~33.6℃,最适水深为19~46.6 m,最适盐度为27.8~33.2。通过交叉验证发现,基于几何平均模型(geometric mean model,GMM)拟合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精确度较高。最优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黄鲫的最适栖息地分布存在一定季节变化,全年HSI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其次为冬季和秋季。春季适宜性较高的栖息地集中在28°N以南、121.5°E以西,夏季分布在27.5°N~28.5°N、122°E以东,秋季分布在27.5°N~29°N、122.5°E以西和27.5°N以南、121.33°E以西两个区域,冬季分布在122.5°E以西。黄鲫是浙江南部近海重要的渔业种类,本研究通过探索黄鲫的栖息地分布和变化,旨在为黄鲫资源的变化预测与养护策略提供科学证据。

    • 珠海桂山风电场水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与空间分布

      2020, 27(12):1496-150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05

      摘要 (885) HTML (1074) PDF 665.28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10月24日至26日,使用便携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对珠海桂山岛海上风电场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研究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组成、数量密度、资源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本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72种,其中34种参与声学评估。扫海面积法估算的鱼类平均数量密度与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09×104尾/km2,227.48 kg/km2;声学方法估算的鱼类数量密度与资源量密度分别为5.97×105尾/km2,15.13 t/km2。风电场水域鱼类聚集性分布明显,在风电场西北与东南外围水域密度较高,中间水域的密度较低。鱼类单体目标强度(TS)分布范围为-68~-41dB,其中-68~-58 dB的单体TS占主要部分(79.12%),对应鱼类的体长范围为3~8 cm;随着水深的增加,单体平均TS先减小后增大。本研究是桂山风电场水域渔业资源的首次声学调查,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风电场水域多种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信息,可为科学评价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后对渔业资源的长期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产卵场的生境适宜性

      2020, 27(12):1505-151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15

      摘要 (1070) HTML (1141) PDF 4.39 M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4年和2016-2018年5-8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33.3°N~35.6°N,119.0°E~122.0°E)进行的产卵场大面调查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及流速等数据开展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产卵场生境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数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表明,不同月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产卵场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相似,但各环境因子所占比重有较大变化。通过交叉验证发现,5月、7月利用几何平均法拟合的栖息地适宜性效果较好,6月、8月算数平均法拟合的效果好。短吻红舌鳎适宜的产卵场分布存在月间变化,5月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南部,6-8月有逐步北移的趋势,且随着产卵群体产卵量的增大,其适宜产卵的生境范围也逐步扩大。本研究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的产卵场生境适宜性及其变化情况。

    • 山东近海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0, 27(12):1515-152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20091

      摘要 (1284) HTML (968) PDF 811.67 K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为代表的甲壳类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经济地位有着显著的增长,但其空间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不明确。为了解山东近海海域口虾蛄的栖息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6-2017年在山东近海进行的4个航次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可加模型以及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口虾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口虾蛄的资源密度在季节间存在明显差异,夏季密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近岸资源密度高于远岸,且由南到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模型分析表明,纬度、海水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对口虾蛄的资源密度分布有显著影响。3种模型中,广义可加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好。本研究通过不同模型结果的比较,揭示了影响山东近海口虾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口虾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