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0年27卷第3期封面

      2020, 27(3):0-0.

      摘要 (143) HTML (0) PDF 24.30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20年27卷第3期目录

      2020, 27(3):0-0.

      摘要 (116) HTML (0) PDF 217.78 K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濒危中华鲟人工群体的繁殖生物学

      2020, 27(3):269-276.

      摘要 (1410) HTML (716) PDF 541.69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98―2008年孵出的子一代(F1)中华鲟()为材料,研究了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年龄10~20龄的492尾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体重为30~169 kg,体长为140~258 cm,肥满度为0.77~1.26,体长((=492)。74尾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成熟比例为15.04%,成熟个体中雄鱼体重[(60.73±14.53) kg]和体长[(172.27±13.46) cm]均小于雌鱼体重[(88.39±29.14) kg]和体长[(193.37±18.90) cm];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0龄,平均为(14.96±1.93)龄,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12龄,平均为(17.84±1.80)龄。雄鱼催产成功率为76.36%,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49.11±13.38) s,精子寿命为(220.75±56.47) s;雌鱼催产成功率为57.89%,产卵量为(13.43±6.79)万粒,卵径(3.97±0.15) mm,卵重(0.046±0.013) g,受精率为(42.72±27.82)%,孵化率为(51.61±32.41)%,出苗量为(4.44±5.67)万尾。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个体体格、繁殖力和繁殖效果均有下降趋势,人工保种面临挑战。

    • 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与鱼类食性的关系

      2020, 27(3):277-285.

      摘要 (280) HTML (715) PDF 744.36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 温度和盐度急性胁迫对岩牡蛎存活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2020, 27(3):286-294.

      摘要 (957) HTML (736) PDF 766.06 K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岩牡蛎()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急性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将岩牡蛎从暂养环境(27℃,盐度32)直接转移至5个温度梯度(15℃、19℃、23℃、31℃、35℃)和6个盐度梯度(16、20、24、28、36、40),研究了急性胁迫对岩牡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15~31℃组岩牡蛎存活率均高于71.11%,35℃组存活率最低(34.44%),而15℃组免疫指标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MDA含量在144 h时达到最大值(46.93 nmol/mg prot);温度19℃、23℃、31℃组SOD、CAT、AKP和LSZ活性及MDA含量受应激显著上升后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实验结果表明,40组盐度变化对岩牡蛎存活抑制明显,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0.05),MDA含量与胁迫时间成正相关最终达到最大值(45.76 nmol/mg prot)。研究表明,温度和盐度突变均会对岩牡蛎5项免疫指标和存活率产生显著影响,岩牡蛎对温度19~31℃组和盐度20~36组突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不同粒径的生物絮团氨氮处理能力和营养成分组成

      2020, 27(3):295-306.

      摘要 (1189) HTML (1107) PDF 628.54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悬浮式生物反应器(suspended growth reactor,SGRs)研究了生物絮团粒径对絮团的硝化氨氮能力和同化氨氮能力的影响。硝化作用条件下,未分筛组、粒径大于等于50 μm的絮团组(≥50 μm组)和粒径小于50 μm的絮团组(<50μm组)总氨氮(totalammonia nitrogen,TAN)去除速率分别为(1.33±0.01) mg TAN/(g TSS·h)、(1.62±0.04) mg TAN/(g TSS·h)和(1.64±0.06) mg TAN/(g TSS·h);同化作用条件下,三组的TAN去除速率分别为(2.83±0.08) mgTAN/(g TSS·h)、(3.34±0.12) mg TAN/(g TSS·h)和(3.52±0.12) mg TAN/(g TSS·h)。≥50 μm组与<50 μm组的TAN去除速率、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最终浓度差异均不显著(>0.05)。检测了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粗蛋白(crude protein)、总脂肪(crudefat)、氨基酸(amino acid)、脂肪酸(fattyacids)、粗灰分(crude ash)、碳氮比(carbonto nitrogen ratio,C/N)、挥发性悬浮固体(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VSS)和活性污泥比好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SOUR)等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絮团粒径对硝化氨氮、同化氨氮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对絮团的营养价值有显著影响。

    • 基于渔船捕捞行为特征的远洋延绳钓渔场捕捞强度计算

      2020, 27(3):307-314.

      摘要 (187) HTML (724) PDF 0.00 Byte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场捕捞强度信息可以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帮助。本研究结合2017年10-1月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信息和同期中国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日志数据,通过挖掘延绳钓渔船作业航速和航向特征,建立渔场作业状态识别模型,提取渔场捕捞强度信息。以3~9节为航速阈值和0°~10°及300°~360°为航向阈值,渔船作业状态识别准确率为68.29%。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相关性很高(>0.96),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实际非常相似。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of effort,CPUE)、渔获尾数、渔获重量和投钩数的空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62,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空间捕捞强度也可替代用于渔业资源分析。

    • 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分布

      2020, 27(3):315-326.

      摘要 (863) HTML (695) PDF 4.43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通过摄食维持自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对鱼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在不同海域间的生长差异。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皮氏叫姑鱼()的摄食习性,依据胃含物分析结果选择主要饵料生物,结合皮氏叫姑鱼和主要饵料生物的空间分布,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并判别其索饵场。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摄食的饵料生物共有20余种,其中虾类(IRI%=55.54%)和端足类(IRI%=35.94%)为优势饵料类群。基于胃含物分析和底拖网调查,选择海蜇虾(Alpheus distinguendus)、疣背宽额虾(Metapenaeopsis dalei)、日本鼓虾()8种饵料生物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表明,海州湾春季的皮氏叫姑鱼喜食海蜇虾。本研究发现,皮氏叫姑鱼及其主要饵料生物资源丰度重心均位于海州湾中部10~20 m深海域;海州湾中南部10~20m海域的饵料生物资源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域(<0.05),而且该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快,摄食强度较高,是其主要的索饵场。

    • 2017—2018年长江口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

      2020, 27(3):327-335.

      摘要 (933) HTML (674) PDF 1.11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7―2018年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连续站及断面站的数据,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主要类群数量年际变化、昼夜变化、空间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7年和2018年夏季分别鉴定浮游动物49种和50种,两年共同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Euchaeta concinna)、肥胖箭虫()。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分析表明,年间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肥胖三角溞、中华哲水蚤、海樽类(Thaliacea),CCA分析表明,表层温度()是影响年际间浮游动物类群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解释了两年浮游动物类群变异的47.51%。根据2018年叶绿素a空间分布,将站位分为叶绿素a锋面区和非锋面区,L1~L2站为非叶绿素a锋面区,L3~L4站为叶绿素a锋面区。浮游动物群落在二者空间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肥胖三角溞、背针胸刺水蚤()、底层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类群空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解释了2018年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变异的56.31%。该结果表明,引起盐度和叶绿素a变化的长江冲淡水径流量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造成了重要影响。

    • 基于最大熵模型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

      2020, 27(3):336-345.

      摘要 (381) HTML (780) PDF 3.82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分析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和环境变化规律。利用2011—2015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获得的柔鱼渔业生产数据,结合该海域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a,Chl a)浓度、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及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采用最大熵模型对柔鱼潜在栖息地进行模拟,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月柔鱼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39°N~43°N,150°E~163°E。8月柔鱼最适宜区向东移动,较适宜区向北扩张至46°N。9月柔鱼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向西缩小,主要集中在40°N~46°N,150°E~160°E。10月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南移动,主要分布在40°N~45°N,150°E~165°E。各月影响柔鱼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所差异,7—8月为SST,9月为MLD和SST,10月为NPP和SST。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时空变化明显,最大熵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

    • 南极鱼抗冻蛋白功能和进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20, 27(3):355-361.

      摘要 (466) HTML (1250) PDF 752.81 K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海域在大约2000万年降到了零度以下,在大多数鱼类由于无法适应极端寒冷环境而灭绝的情况下,长期生活在极端寒冷、氧气充足的南极海域中的南极鱼亚目(Notothenioids)鱼类由于发生适应性进化而存活下来,并且达120多种类。南极鱼在生化和生理等方面发生了众多适应性改变,抗冻蛋白的产生是其中最重要的适应性特征之一。目前在极地鱼类中发现抗冻蛋白有5种类型,包括抗冻糖蛋白(AFGP)和4种抗冻蛋白(AFPI、AFP II、AFP III和AFP IV)。虽然这些抗冻蛋白的起源和进化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具有抗冻的功能。作为一类能够抑制冰晶生长的蛋白质,南极鱼抗冻蛋白能使鱼的体液冰点降低至-2.2℃,所以其体液在海水冰点之下仍能保持流动性,避免冷冻损伤的发生。由于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冰重结晶抑制等天然活性,使其在食品、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南极鱼抗冻蛋白的起源、进化、功能、应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