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0年27卷第6期封面

      2020, 27(6):0-0.

      摘要 (102) HTML (0) PDF 25.32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20年27卷第6期目录

      2020, 27(6):0-0.

      摘要 (63) HTML (0) PDF 227.92 K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的影响

      2020, 27(6):605-612.

      摘要 (196) HTML (330) PDF 7.32 M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巴色素异构酶(dopachrome tautomerase,Dct)是酪氨酸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的“粉花”体色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的基础上,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的影响。结果发现,瓯江彩鲤存在2个Dct1与在“粉花”体色瓯江彩鲤的黑斑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皮肤,而Dct1和基因突变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存在重要影响,与在鲤的黑斑体色形成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 鲂鲌杂交及回交F2群体的微卫星遗传结构及其生长性能分析

      2020, 27(6):613-623.

      摘要 (259) HTML (333) PDF 2.44 M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指导团头鲂(、回交F2的育种工作,对两种回交F2、一种杂交F2及两种原始亲本共5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生长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团头鲂(MA)、翘嘴鲌(CA)、团头鲂♀×翘嘴鲌2)、翘嘴鲌♀×MC)分别为4.50、4.40、4.75、4.85、5.10,平均观测杂合度(e)分别为0.6671、0.6308、0.6995、0.7240、0.69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046、0.5717、0.6406、0.6676、0.6339,BC1-F2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群体大多数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显示杂合子过量(2首先聚类,MA与BC1-F2首先聚类再与MC-F2聚类,最后这2大类聚为一支。结合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其杂交与回交后代均具有母本效应。引物Me.Am._15、Me.Am._1、TTF01、Mam25在5个群体中均产生特异性条带,可作为5个群体的鉴定标记。通过对5个群体的生长性能的测量,BC1-F2群体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该结果对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种质资源保护、种群鉴定及良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 4个企鹅珍珠贝F3选育系的生长存活差异及其生长规律

      2020, 27(6):624-636.

      摘要 (216) HTML (348) PDF 978.79 K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企鹅珍珠贝[(Röding,1798)]海南金唇选育系(GLHH)、海南白唇选育系(WLHH)、广西金唇选育系(GLGG)和广西白唇选育系(WLGG)的生长存活差异,及了解4个选育系的生长规律,自2018年1月底至2018年12月底连续监测养殖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的4个企鹅珍珠贝选育系F3的存活率及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和体重的生长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生长模型拟合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企鹅珍珠贝选育系的生长及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0.05),海南金唇选育系的生长及存活率最优,广西白唇选育系的生长及存活率最差,表明企鹅珍珠贝的生长存活可能与环境、贝龄、壳色和地理种群有关。SGompertz生长模型为企鹅珍珠贝5个生长性状的通用生长模型。研究表明,4个企鹅珍珠贝选育系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异,且企鹅珍珠贝5个生长性状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异,其中壳长和铰合线长的生长拐点出现得最早,分别出现在7.9(GLHH)~8.5(WLHH)月龄和7.9(GLHH)~9.1(WLGG)月龄;其次是壳高和壳宽,生长拐点分别出现在11.6(GLHH)~15.9(WLGG)月龄和11.8(GLHH)~14.3(WLGG)月龄时;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得最晚,在15.8(GLHH)~18.7(WLGG)月龄。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金唇选育系早期生长阶段具有高存活率和优良的生长性能,广西白唇选育系可能具有最大的生长潜力(生长性状的生长极限最大),本研究可为企鹅珍珠贝的良种选育、健康养殖及优质珍珠的生产提供借鉴。

    • 四指马鲅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

      2020, 27(6):637-648.

      摘要 (218) HTML (339) PDF 27.49 M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四指马鲅()精巢的组织结构和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养殖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精巢位于腹腔背侧,紧贴中肾和鳔的腹面,为一对延长的扁平带状器官,呈灰白色,两条精巢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组织学上属典型小叶型精巢;根据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时期:3月龄精巢发育至第I期(精原细胞增殖期),4月龄发育至第II期(精母细胞增长期),5~7月龄发育至第III期(精母细胞成熟期),7~9月龄发育至第IV期(精子开始出现期),最早在10月龄发育至第V期(精子完全成熟期)达到初次性成熟;参与生殖排精后的精巢为第VI期(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发生过程经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6个时相,其细胞及细胞核直径逐级减小,核质比发生规律性变化;电镜下显示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逐渐浓缩,电子密度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內嵴结构逐渐丰富;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鞭毛轴丝为典型“9+2”结构。本研究阐述了四指马鲅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及初次性成熟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过程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丰富了四指马鲅的繁殖生物学内容,为掌握四指马鲅的繁殖规律和提高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 福氏刺尻鱼性逆转的配对诱导及组织学观察

      2020, 27(6):649-659.

      摘要 (237) HTML (342) PDF 22.11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人工配对方式对福氏刺尻鱼的性逆转进行了诱导,并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层面对其性逆转过程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氏刺尻鱼的性腺分为纯雌鱼卵巢、纯雄鱼精巢和雌雄(♀/♂)兼性期性腺3种类型。性腺均先分化为卵巢;性逆转发生于第II期卵巢阶段,通过1大1小配对诱导1~2周时,大个体雌鱼第II期卵巢停止发育并逐渐萎缩,在卵巢壁和产卵板上逐渐分化出雄性生殖细胞,性腺内雌雄生殖细胞共存,形成兼性期性腺,即为雌雄同体阶段;配对诱导3周后,兼性期性腺完全分化为早期精巢,完成性逆转,个体成为功能性雄鱼;配对诱导4周后,性逆转的雄鱼精巢和小个体雌鱼的卵巢发育成熟,开始排精产卵。本文还分析了福氏刺尻体长、体重与性逆转的关系,并对性逆转过程、特点及可能的诱导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福氏刺尻鱼人工繁育和性别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揭示其性腺发育及性逆转机制奠定了基础。

    • 养殖密度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抗氧化力、组织结构及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0, 27(6):660-670.

      摘要 (702) HTML (382) PDF 1.60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60天、90天和120天采集样本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密度分别为5.64 kg/m3(SD1)、8.79 kg/m3(SD2)和11.21 kg/m3(SD3)。养殖前90 d,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0.05);30 d和60 d时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未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0.05);各密度组间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力没有显著差异(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0 d和60 d没有显著差异(<0.05),SD1组肝脏<0.05);切片结果显示,3个密度组实验鱼肝脏和肠道结构正常,未受到严重损害,SD3组实验鱼肝脏细胞间空泡稍增多,肠道杯状细胞变小,数量减少。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养殖后期,养殖密度会对加州鲈生理状态产生影响,高密度应激会导致鱼体抗氧化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肝脏、肠道组织产生轻微损伤,0.2 kg/m3密度组大口黑鲈的生理状况最好。综合考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幼鱼的放养密度以0.2~0.4 kg/m3为宜。

    • 饲料脂肪源和碘酸钾对中华鳖稚鳖生长、存活率、肝肠组织形态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2020, 27(6):671-681.

      摘要 (239) HTML (338) PDF 1.68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饲料中添加鱼油、茶籽油、亚麻籽油以及碘酸钾对中华鳖()稚鳖生长和脂类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4种油脂含量为10%的饲料,分别为鱼油料(FO,对照组)、鱼油+碘酸钾料(FO+PI,碘酸钾添加量为75 mg/kg)、茶籽油料(TO)和亚麻籽油料(LO),饲喂初重为(5.06±0.05)g的中华鳖66 d。FO+PI组和LO组中华鳖稚鳖的存活率显著低于FO组(<0.05)。各组中华鳖稚鳖血浆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差异(ACAC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中华鳖-499的表达水平(-23b的表达水平(<0.05)。FO+PI组和TO组的稚鳖肝脏细胞内脂滴空泡较少,同时TO显著影响了肠道组织的黏膜褶。结论认为,相比于鱼油组,在饲料中添加10%茶籽油、亚麻籽油和添加75 mg/kg碘酸钾不会引起稚鳖生长差异,但是亚麻籽油和碘酸钾降低了稚鳖的存活率,茶籽油和碘酸钾影响肝脏的脂类代谢。

    • 纳米硒对齐口裂腹鱼生长、肌肉成分、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020, 27(6):682-691.

      摘要 (253) HTML (366) PDF 612.63 K (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纳米硒(nano-selenium,Nano-Se)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 mg/kg、0.2 mg/kg、0.4 mg/kg、0.8 mg/kg纳米硒,分别饲喂体重为(98.75±5.74)g的齐口裂腹鱼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添加剂量纳米硒均增加齐口裂腹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肠体指数,降低饵料系数(<0.05)。另外,纳米硒各剂量组鱼体血清球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丙二醛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0.05)。日粮添加0.4 mg/kg和0.8 mg/kg的纳米硒时,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日粮添加0.8 mg/kg的纳米硒,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肌肉硒含量显著增加(<0.05)。综上,在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发育、改善肌肉品质以及提高血清抗氧化性能方面,3种剂量的纳米硒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齐口裂腹鱼饲料中纳米硒最适添加量为0.52 mg/kg,综合考虑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推荐齐口裂腹鱼饲料中纳米硒的添加量为0.5 mg/kg。

    • 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渗透调节与耗氧率的影响

      2020, 27(6):692-700.

      摘要 (379) HTML (396) PDF 631.46 K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渗透调节与耗氧率的影响,设计实验一,将(162.5±12.1)g珍珠龙胆石斑鱼置于不同盐度(6、12、18、24、30)下养殖10 d,测定血清渗透压及Na+、Cl-、K+离子浓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盐度的升高血清渗透压及Na+、Cl-、K+离子浓度也随着升高,各组[Na+]:[Cl-]比值无显著差异(>0.05);经回归分析得到血清等渗点渗透压为365.95 mOsm/kg,所对应盐度为12.75。实验二,将(26.4±2.7)g幼鱼置于不同盐度(6、12、18、24、30)下养殖30 d,测定在开始暴露后0 h、3 h、24 h、72 h鳃Na+/K+-ATPase活性及表达和第30天耗氧率,结果表明鳃Na+/K+-ATPase活性随盐度的增大呈“U”形变化;鳃Na+/K+-ATPase α1基因表达量波动较大,在72 h后随盐度增大先降低后增加,变化趋势与酶活性一致;第30天耗氧率随盐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又降低。综上所述,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10 d内能够完全适应6~30盐度急性变化,耗氧率除了受离子渗透调节的影响,还可能与其生活史阶段有关。

    • 黄海玉筋鱼生物学特性的年际变化

      2020, 27(6):701-708.

      摘要 (199) HTML (353) PDF 925.05 K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的生长和死亡参数是实行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根据2002—2018年在黄海采集的玉筋鱼()样品,本研究估测了玉筋鱼在3个渔业利用时期(2000年代初、2000年代末和2010年代末,在此分别称为早期、中期、近期)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显示玉筋鱼生物学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优势体长组由早期的130~150 mm减小到近期的80~110 mm;优势体重组由早、中期较为均匀的分布变为近期的以小个体为主;优势年龄组从早期的2龄个体变为近期的当年生个体。玉筋鱼3个时期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极限体长(分别为0.31、0.42、0.47。残差平方和分析显示中期与近期的生长方程之间差异显著(<0.05),与早期和中期相比,近期极限体长下降,生长速率上升。玉筋鱼近期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肥满度与早期相比均出现了下降。3个时期总死亡率()分别为0.35、0.44和0.50。玉筋鱼自大规模开发至今经历了过度开发并且趋向于低龄化、小型化,这一变化可能是过度捕捞导致的。

    • 三沙湾大黄鱼网箱养殖衍生有机物的沉降特征

      2020, 27(6):709-719.

      摘要 (219) HTML (309) PDF 1.04 M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三沙湾大黄鱼()网箱养殖衍生有机物(AOM)的沉降特征,采用原位实验方法,收集区域内使用颗粒饲料和冰鲜饵料两种典型饲喂方式下距离网箱200 m范围内AOM样品,分析其沉降量、营养物质[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态氮(PN)、总磷(TP)]沉降通量和扩散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饲喂颗粒饲料状态下AOM沉降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饵料,两者均值分别为(563.66±119.18)g/(m2·d)和(266.07±139.15)g/(m2·d)。POM、POC、PN和TP沉降通量在两种饲喂方式下的差异与之相似,饲喂颗粒饲料时各参数均值分别为(27.25±2.43)g/(m2·d)、(6.03±0.58)g/(m2·d)、(0.66±0.06)g/(m2·d)和(0.39±0.04)g/(m2·d);饲喂冰鲜饵料时各参数均值分别为(13.04±1.62)g/(m2·d),(3.57±0.45)g/(m2·d)、(0.51±0.06)g/(m2·d)和(0.22±0.04)g/(m2·d)。沿近底层海流主导流向距离养殖网箱100 m的空间范围内,AOM沉降量和营养物质沉降通量均呈现自网箱处递减的变化特征,下降程度在饲喂冰鲜饵料时尤为显著。AOM中POC、PN和TP含量在饲喂冰鲜饵料时较高,在距离养殖网箱50 m范围内呈现递减趋势。综上,在三沙湾大黄鱼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喂颗粒饲料引发的环境污染程度高于冰鲜饵料,两种情形下的AOM沉降影响主要限于距离养殖网箱50~100 m的空间范围。三沙湾内饲喂颗粒饲料引发较高营养物质沉降通量源于较大的AOM沉降量,此现象说明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颗粒饲料过度投喂、饵料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围绕此类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对于减缓区域内养殖活动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集群及生物学特征

      2020, 27(6):720-726.

      摘要 (231) HTML (269) PDF 723.26 K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磷虾()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且具有集群特征。本研究从虾群形态特征及生物学角度对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及虾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带状虾群在各时段呈主导性分布,但在各时段比例差异显著,曙光到黄昏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存在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在白天时段降到最低值,为65%;黄昏到曙光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高且稳定。球状虾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时间间隔,分散状虾群表现出在日升到白天时间段的连续性特征。南极磷虾虾群中心深度在不同时段具有较大差异,曙光和暮光时段是平均虾群中心深度的分界点;南极磷虾不同虾群形态中心深度也具有差异性,球状虾群平均虾群中心深度最大,分散虾群次之,水平带状虾群最小。不同时间段内虾群水温呈波动变化状态,变化范围为–1.6~1.3℃,最小值出现在暮光时段,最大值出现在夜间时段;虾群水温和虾群中心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南极磷虾体长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0.001),各时段优势体长组差异明显,白天到下午时段优势体长组要明显高于其他时段优势体长组。

    • 流速和放网模式对金枪鱼围网网具形态的影响

      2020, 27(6):727-738.

      摘要 (226) HTML (317) PDF 8.01 M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具形态是金枪鱼围网作业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受网线材料、沉子配重、海流等诸多因素影响。为探究放网模式和流速对金枪鱼围网网具形态的影响,本研究依照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枪鱼原型围网,根据田内准则制作模型网,在日本下关西日本日网公司专业动水槽进行模型实验。实验设置3种放网模式(顺流放网、侧流放网、背流放网),3种流速(0 cm/s、5 cm/s、8 cm/s),比较各放网模式下,流速对金枪鱼围网网具沉子纲沉降深度、纵向网衣轮廓、浮沉子纲水平包围面积和浮沉子纲水平包围形状的影响。结果显示:(1)0 cm/s流速下放网,网具沉子纲沉降深度最大(1.21 m),浮沉子纲水平包围面积最大(8.44 m2,9.89 m2),纵向网衣轮廓最佳;(2)顺流5 cm/s条件下放网,网具浮沉子纲水平包围形状最佳;(3)顺流、背流放网,网具最大沉降深度随着流速增加逐渐减小[1.21 m(0 cm/s) > 1.17 m(5 cm/s) > 1.13 m(8 cm/s),1.21 m(0 cm/s) > 1.16 m(5 cm/s) > 1.10 m(8 cm/s)],网具最大沉降深度与流速显著相关(>0.05);(5)3种放网模式下,流速与网具浮沉子纲水平初始包围面积不相关(<0.05)。综上建议,有流时为确保网具形态最佳及网具沉降深度最大,应首先采用侧流放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