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7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0年27卷第9期封面

      2020, 27(9):0-0.

      摘要 (136) HTML (0) PDF 1.40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20年27卷第9期目录

      2020, 27(9):0-0.

      摘要 (356) HTML (0) PDF 244.20 K (3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选择利用

      2020, 27(9):1003-1009.

      摘要 (591) HTML (1220) PDF 889.62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栖息地生态修复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产出的重要手段。针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生境退化甚至丧失的现状,本研究在长江口水域构建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基础上,通过连续调查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栖息密度、规格组成及其生长特征,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选择利用状况,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人工漂浮湿地构建可以形成芦苇群落和多种生物栖息共生的立体人工漂浮湿地生境。6-10月,中华绒螯蟹幼蟹均可选择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作为栖息地,最高栖息密度可达466.6 ind/m2,随着时间延长,栖息密度显著降低(<0.05)。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上,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幼蟹组成存在着月份间变化,6月和7月以体重小于0.2 g的小个体为主,分别占总数量的98.1%和66.0%;8月以0.2~1.0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84.7%;9月以1.4~1.8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74.0%。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CL)与体重(=0.9669),幂指数(=2.3673)小于3,显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生长优于体重生长。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替代生境,可满足其早期发育阶段对隐匿和摄食等生境条件的需求。

    • 牙鲆变态中甲状腺激素调控的靶基因

      2020, 27(9):1010-1020.

      摘要 (392) HTML (1085) PDF 1.65 M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采用新的方法找出甲状腺激素受体(TRs)介导的甲状腺激素(TH)调控的靶基因。以牙鲆()为实验样本,表达并纯化了牙鲆p3×Flag-TRαA和p3×Flag-TRβ融合蛋白,采用一种目的基因循环扩增与筛选的方法,寻找TH直接调控的靶基因,最终筛选得到TRαA的候选靶基因11个,TRβ的候选靶基因12个,其中TRαA和TRβ存在4个相同的候选靶基因:)和MYC相关因子X()。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验了这4个基因在牙鲆不同组织、不同变态发育期以及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和硫脲处理后各个变态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发现在TH含量升高时,靶基因表达量降低;TH含量降低时,靶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从而验证靶基因受到TH的负向调控,证实TH在促进牙鲆变态中也存在抑制靶基因转录的情况。本研究旨为研究TH调控牙鲆变态的发育网络提供基础资料。

    • 花鲈cox6a基因与相关miRNA的鉴定及其在盐度适应中的表达调控分析

      2020, 27(9):1021-1032.

      摘要 (639) HTML (1144) PDF 1.00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末端酶,COX6A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核编码亚基之一。为丰富花鲈(基因及相关miRNAs在花鲈渗透调节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本研究开展了花鲈cox6a基因的miRNAs,并对其与)。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认了两个花鲈在垂体、脑、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基因的miRNA:miR-30e-5p、miR-223、miR-200a-3p和miR-155-5p,但没有发现可能靶定基因以及miR-30e-5p、miR-223、miR-200a-3p都呈现显著差异表达,而miR-155-5p仅在适应高盐环境时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表达。这表明,基因和4个miRNAs在花鲈的渗透调节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其中miR-30e-5p、miR-223和miR-200a-3p的表达趋势与cox6a2基因的表达调控。本研究为探讨花鲈适应不同盐度环境的渗透调节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中间球海胆卵膜与受精膜去除方法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2020, 27(9):1033-1041.

      摘要 (234) HTML (955) PDF 2.49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去除卵膜及受精膜是成功制备棘皮动物染色体的关键步骤。为找到高效去除海胆卵膜与受精膜的方法,使用三氮唑(2 g/L)、盐酸海水溶液(pH 4.75)、二硫苏糖醇(3×10-3 mol/L)和对氨基苯甲酸(3×10-3 mol/L)等4种化学试剂分别对中间球海胆()卵子及各时期胚胎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试剂、处理时间或处理时期的去膜率、去膜后受精率和胚胎畸形率等指标的差异;利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对经去膜处理的囊胚期胚胎制备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氮唑、盐酸海水溶液、二硫苏糖醇和对氨基苯甲酸等4种试剂对中间球海胆的卵膜和受精膜均有去除效果,其中2 g/L三氮唑处理未受精卵30 min的去膜率为85.50%,去膜后受精率为97.25%,畸形率为1.75%,去膜效果优于其余处理组。利用经该方法去膜后的早期囊胚进行染色体制备效果较好,获得了61个分散良好、形态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表明,中间球海胆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2,核型公式为:2n=20m+20sm+2st,NF=84,即有1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84。本研究可为海胆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操作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 文蛤CDK1基因在选育与自然群体早期生长阶段中的表达特征

      2020, 27(9):1042-1051.

      摘要 (665) HTML (1055) PDF 2.08 M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1(CDK1)在选育群体红文蛤和自然群体黄文蛤()的cDNA序列,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623 bp,其中包括353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TR),370 bp的3'UTR,90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299个氨基酸。预测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包含STKc-CDK1-euk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特征序列DLKPQN和G/V-T/S-X-X-Y/F-X-A-P-E、与cyclin B结合相关的保守序列PSTAIRE,以及与ATP相结合的保守序列GXGXXG和K33。组织表达结果显示,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外套膜。不同条件(光照、饵料)培育实验中,光照强度分别为2.16~778 Lux和1.48~70.6 Lux,饵料密度分别为20×104 ind/mL和5×104 ind/mL,结果显示,红文蛤苗种表现出比黄文蛤苗种更快的生长速度;各养殖条件下<0.05)。由此推测,基因在文蛤苗种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且选育后的红文蛤较黄文蛤拥有更好的生长性能。本实验将为进一步研究文蛤生长发育相关机制提供参考,也为文蛤新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

    • 铁离子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0, 27(9):1052-1061.

      摘要 (474) HTML (918) PDF 1.12 M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Fe3+在不同氮、磷条件下对海带()配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海带'黄官1号'雌、雄配子体克隆系为材料,以含有不同浓度的氮(N)、磷(P)营养盐的灭菌海水为培养液,添加不同浓度(0μmol/L、0.36 μmol/L、3.60 μmol/L、8.90 μmol/L、17.80 μmol/L)的铁离子(Fe3+),通过测定光系统Ⅱ的最大荧光产量()观察配子体营养生长状况,通过计算发育率(包括卵囊形成率、排卵率、幼苗形成率)观测配子体发育与生殖状况。结果显示,N、P浓度分别为0.825 mmol/L、0.0336 mmol/L的条件下,浓度为3.60 μmol/L的Fe3+对海带配子体营养生长阶段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不同N、P浓度条件下,Fe3+浓度为3.60~17.80 μmol/L时能够提高海带配子体的最大荧光产量,且各浓度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3+能够促进海带配子体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Fe3+浓度为3.60~17.80 μmol/L时可显著促进海带配子体的生殖生长,且各浓度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0.05);即使N、P浓度达到0.825 mmol/L、0.0336 mmol/L,在无铁条件下所有的海带配子体维持在营养生长状态;即使Fe3+浓度达到3.60 μmol/L,在N、P浓度0.007 mmol/L、0.0003 mmol/L条件下,大部分海带配子体(65%)维持在营养生长状态,虽然小部分海带配子体(35%)进入了生殖生长状态,但生殖生长明显滞后于实验中的其他各个N、P浓度组。本研究表明,铁和N、P营养盐对海带配子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具有协同促进作用,铁是海带配子体由营养生长到发育成熟再到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添加适宜浓度的氮(0.275 mmol/L)、磷营养盐(0.0112 mmol/L)条件下,浓度为3.60 μmol/L的Fe3+对海带配子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大。该结果可为提高海带育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光周期下欧洲舌齿鲈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2020, 27(9):1062-1074.

      摘要 (1116) HTML (1033) PDF 647.99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450尾欧洲舌齿鲈()幼鱼,体长(13.50±0.52)cm,体重(46.04±0.61)g,监测其在5种光周期(0L:24D、8L:16D、12L:12D、16L:8D、24L:0D,L表示光照时间,D表示黑暗时间)下的生长、摄食及肌肉营养成分等相关指标。实验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8L:16D处理组的欧洲舌齿鲈的日增重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0.05);0L:24D和8L:16D处理组粗脂肪含量分别较16L:8D处理组分别提高了19.70%和21.67%(<0.05)。5种光周期下的欧洲舌齿鲈幼鱼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8L:16D和12L:12D处理组的肌肉中氨基酸总含量较0L:24D组分别提高11.60%和9.16%(>0.05);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含量在8L:16D处理组中最高,为14.21%,在0L:24D处理组中最低,为12.30%。不同光照周期对欧洲舌齿鲈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营养品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8L:16D和12L:12D光照环境更适宜欧洲舌齿鲈的生长。

    • 不同饲料投喂模式对脊尾白虾生长、消化酶、体成分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2020, 27(9):1075-1084.

      摘要 (1211) HTML (1087) PDF 1.26 M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池塘多元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投喂模式对脊尾白虾()生长、消化酶活性、体成分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实验以脊尾白虾及其养殖水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实验组,分别为投喂冰鲜饲料组(Diet1组)、投喂配合饲料组(Diet3组)及两者1:1混合投喂组(Diet2组)。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45 d,实验每隔5 d测脊尾白虾体重和养殖水质指标并分析;实验结束时,采集脊尾白虾样品,用于消化酶及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饲料投喂30 d后,Diet2组脊尾白虾的体重显著高于Diet1组和Diet3组(>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从Diet1组至Diet3组饲料中蛋白水平逐渐降低,而脊尾白虾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活性逐渐提高;各实验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Diet2组脊尾白虾水分含量显著低于Diet1组和Diet3组(>0.05)。(4)随着实验的进行,脊尾白虾养殖水环境中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无机氮及无机磷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各水质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Diet1组、Diet2组、Diet3组。因此,池塘多元养殖模式下混合投喂"冰鲜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脊尾白虾的生长、消化及蛋白积累,然而对养殖水环境仍存在一定的污染,研制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仍是大势所趋。

    • 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肌肉脂质去除对其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影响

      2020, 27(9):1085-1094.

      摘要 (1019) HTML (1008) PDF 617.30 K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富含脂肪的鱼类中脂质对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选取浙江南部近海45尾前肛鳗()样本,按C:N比值不同,分为3.5~4.0(组1)及>4.0(组2)两组,分析其脂质去除前后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动规律,并且基于多个回归模型筛选最佳脂质校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两组肌肉样品脂质去除后平均δ13C值分别增加1.21‰、1.78‰,平均δ15N值增加0.28‰、0.24‰,平均C:N降低0.55、1.09;(2)经Pearson相关分析,组1肌肉样品脂质去除前后的δ13C、δ15N及C: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N与Δδ13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组2肌肉样品脂质去除前后的δ15N具显著正相关关系,而δ13C和C:N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C:N与Δδ13C同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线性模型对C:N在3.5~4.0的样本拟合度最佳,拟合方程为Δδ13C=1.30×(C:N)-3.69;非线性模型对C:N>4.0的样本拟合度最高,拟合方程为Δδ13C=-5.71+5.12×ln(C:N)。研究结果表明,脂质含量对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在同位素分析中建议开展脂质抽提或校正,尤其是对脂质含量较高的组织器官;脂质校正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样品处理过程,预计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对于不同水域、不同脂肪含量的不同物种应选择适用的校正模型。

    • 多类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变动

      2020, 27(9):1095-1103.

      摘要 (402) HTML (1024) PDF 1.28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茎柔鱼()为短生命周期头足类,其栖息地易受气候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利用1950-2015年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数据,计算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期间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弱厄尔尼诺和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水温偏暖,海面高度偏高,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减小,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减小,弱拉尼娜事件期间,水温偏暖,海面高度偏高;中强度拉尼娜和强拉尼娜事件期间,水温偏冷,海面高度偏低。相较之下,强拉尼娜事件期间较为适宜的栖息地面积明显多于中强度拉尼娜和弱拉尼娜事件。此外,随着厄尔尼诺强度的增加,适宜的栖息地纬度重心向南偏移;随着拉尼娜强度的增加,适宜的栖息地纬度重心向北偏移。结论认为,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环境存在明显差异,适宜的栖息地范围及空间分布不同。

    • 海州湾3种䲗属鱼类生长参数的年际变动

      2020, 27(9):1104-1112.

      摘要 (1136) HTML (1022) PDF 776.18 K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䲗属()鱼类是海州湾地区常见的小型底栖饵料鱼类,但一直以来被渔业研究者忽视。本研究通过2011-2019年共18个航次的海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3种常见的䲗属鱼类——瓦氏䲗(C.richardsoni)的年际数量变化,并基于Bootstrap重抽样法,使用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ELEFAN)计算其冯·贝塔朗菲生长方程(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VBGF)参数。结果表明,2011-2019年3种䲗属鱼类在海州湾地区表现出了极限体长由21.60 cm下降至13.96 cm,生长参数由19.72 cm下降至19.35 cm,生长参数由18.74 cm下降至14.91 cm,生长参数由0.45下降至0.43。3种䲗属鱼类总体上呈现数量下降与小型化趋势。本研究旨为䲗属鱼类生长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依据。

    • 海水网箱养殖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的多样性

      2020, 27(9):1113-1124.

      摘要 (562) HTML (1035) PDF 1.29 M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网箱养殖花鲈()肠道细菌组成,同时分析了配合饲料和网箱中海水的细菌组成,以确定鱼类肠道细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花鲈投喂冰鲜鱼,日本黄姑鱼投喂配合饲料。从花鲈和日本黄姑鱼前肠、中肠、后肠、配合饲料和网箱内海水中共鉴定出886个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别隶属8个门、40个属,其中从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中鉴定出的550个细菌OTUs分别隶属5个门、15个属。在门的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两种鱼类肠道中均占优势;在属的水平上,梭菌属()在日本黄姑鱼肠道中占优势。花鲈与日本黄姑鱼之间肠道细菌的相似性高于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与配合饲料中细菌的相似性,也高于花鲈或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与其养殖网箱内海水中细菌的相似性。日本黄姑鱼肠道与配合饲料中共有的细菌OTU数多于日本黄姑鱼肠道与网箱内海水中共有的细菌OTU数。综上所述得出结论:(1)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群落分别独立于其养殖网箱内海水细菌群落,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群落独立于其配合饲料中的细菌群落;(2)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受配合饲料中细菌的影响大于受网箱内海水中细菌的影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