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1年28卷第2期封面

      2021, 28(2). DOI: 10.12264/20210214

      摘要 (274) HTML (0) PDF 44.75 M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21年28卷第2期目录

      2021, 28(2). DOI: 10.12264/20210215

      摘要 (291) HTML (0) PDF 94.66 M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缺刻缘绿藻CDP-乙醇胺:1,2-二酰甘油乙醇胺磷酸转移酶的基因特征与功能鉴定

      2021, 28(2):123-135. DOI: 10.12264/JFSC2020-0245

      摘要 (817) HTML (1007) PDF 2.32 M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反转录 PCR 与 5'-及 3'-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从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 Reisigl) H4301 中克隆到胞苷二磷酸(CDP)-乙醇胺: 二酰基甘油乙醇胺磷酸转移酶(EPT)的基因 MiEPT。其 cDNA 序列全长 1914 bp, 其中, 5'-非翻译区(UTR)长 217 bp, 3'-UTR 长 533 bp, 开放阅读框(ORF)长 1164 bp, 编码由 387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以缺刻缘绿藻基因组 DNA 为模板扩增到该基因的 DNA 序列, 长为 2853 bp。这两条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 MiEPT 含有 6 个内含子, 它们将其 ORF 分隔成 7 个外显子。经预测, MiEPT 为含有 8 个跨膜区的膜整合蛋白。多序列比结果显示, MiEPT 具有 CDP-醇磷脂酰转移酶基序。基于不同物种 EPT 的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邻接聚类结果表明, MiEPT 与已知功能的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EPT 聚类在一起, 由此推测, MiEPT 可以催化磷脂酰乙醇胺(PE)的生物合成。为鉴定 MiEPT 的基因功能, 利用表达载体 pET-23a 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 MiEPT 的目的。使用超离心技术, 获得部分纯化含重组 MiEPT 的组分。体外酶促反应的产物经薄层层析分析显示, 重组表达的 MiEPT 具有 EPT 和胆碱磷酸转移酶(CPT)的活性。经棒状薄层色谱的定量分析, 可知 MiEPT 的 EPT 酶活性是 CPT 的 10.3倍, 从而表明, MiEPT 在缺刻缘绿藻中能同时参与 PE 和磷脂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但更倾向利用 CDP-乙醇胺生产 PE。

    • 熊本牡蛎三倍体与二倍体性腺发育特征比较

      2021, 28(2):136-143. DOI: 10.12264/JFSC2020-0171

      摘要 (1343) HTML (974) PDF 31.30 M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三倍体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的繁殖潜力, 采用细胞松弛素 B 诱导了熊本牡蛎三倍体, 比较了 60 日龄(2016 年 8 月)~450 日龄(2017 年 9 月)三倍体与二倍体性腺发育特点, 分析了性腺发育与繁殖周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熊本牡蛎三倍体与二倍体性腺发育均可分为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和耗尽期 5 个时期; 在一个繁殖周期内 22%的三倍体性腺可发育至成熟期, 但与二倍体相比, 三倍体成熟性腺的滤泡小、结缔组织丰富; 三倍体与二倍体性腺发育周期同步, 繁殖季节均位于 3—9 月, 繁殖期较长; 150 日龄(2016 年 10 月)三倍体与二倍体中发育的性腺(包括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耗尽期)分别占 70%与 90%, 210 日龄(2017 年 1 月)减小至 3%与 18%, 之后性腺再次发育, 分别在 360 日龄(2017 年 6 月)和 450 日龄(2017 年 9 月)成熟期性腺比例达到最大值(40%和 90%)。三倍体与二倍体雌雄比分别为 1.35 : 1 和 0.95 : 1, 三倍体性比显著偏离 1 : 1 (P<0.01)。性腺成熟期三倍体与二倍体平均卵径分别为(44.30±6.88) μm 与(37.76±5.76) μm, 三倍体卵径比二倍体大 17.33% (P< 0.05)。本研究可为熊本牡蛎三倍体和二倍体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 温度和盐度对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早期进程联合效应

      2021, 28(2):144-156. DOI: 10.12264/JFSC2020-0208

      摘要 (1041) HTML (1200) PDF 2.38 M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高温和低盐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早期胚胎发育进程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分析法(RSM), 开展不同温度(12~26 ℃)和盐度(22~34)对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早期进程的联合效应研究, 旨在建立温度和盐度对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进程的定量关系模型, 并通过统计优化方法得出温度和盐度的最佳组合。结果显示, 在实验设定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中间球海胆早期胚胎发育时间呈现出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 随着盐度的降低, 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早期时间延长。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和盐度的一次效应均显著影响(P<0.05)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早期进程; 温度一次项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盐度的一次项系数; 温盐的联合效应对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早期进程的影响不显著(P>0.05)。实验建立的 2 细胞期、8 细胞期、16 细胞期、囊胚期、上浮期和四腕幼虫期发育进程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 0.9576、0.9508、0.9689、0.9932、 0.9681 和 0.9763。模型优化和验证试验得出, 温度 20.47 ℃和盐度 31.46 时, 中间球海胆 2 细胞期、8 细胞期、16 细胞期、囊胚期、上浮期、四腕幼虫期的发育时间最短, 分别为 1.28 h、2.07 h、3.31 h、4.14 h、11.28 h 和 47.31 h。 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和低盐会延长中间球海胆早期胚胎发育时间。

    • 投喂频率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消化酶、组织结构及脂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1, 28(2):157-166. DOI: 10.12264/JFSC2020-0138

      摘要 (1353) HTML (1058) PDF 1.90 M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2 次/d、3 次/d、4 次/d)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成分、肠道消化和肝脏组织结构及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基因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 选用平均体重为 (5.0±0.4) g 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 在池塘工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 120 d 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频率对鱼体全鱼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 投喂频率 2 次/d 组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而 2 次/d 组体脂肪含量低于投喂 3 次/d、4 次/d 组, 体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 投喂频率 2 次/d 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 4 次/d 投喂组(P<0.05);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影响不显著 (P>0.05), 4 次/d 组肠道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且肌层厚度显著低于 2 次/d 和 3 次/d 组(P<0.05)。肝脏组织学显示, 投喂频率越高肝脏脂肪堆积加重, 相对于 2 次/d 和 3 次/d 组, 4 次/d 组肝细胞偏移、空泡化的现象较明显。在第 60 天和 90 天, 2 次/d 组 LPL 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4 次/d 组(P<0.05); 而在第 120 天时, LPL 的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 次/d 组 HL 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4 次/d 组(P<0.05)。综合分析, 在饱饲投喂条件下, 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为 2 次/d。

    • Cd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活性氧含量(ROS)、细胞凋亡率及应激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1, 28(2):167-175. DOI: 10.12264/JFSC2020-0218

      摘要 (1122) HTML (1029) PDF 1.90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镉(Cd)对虾类血细胞的免疫毒性,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 设置 0 mg/L 对照组和 10.5 mg/L Cd 处理组,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中的活性氧含量(ROS)和细胞凋亡率, 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血细胞中抗氧化酶(Cu-Zn SOD、CAT 和 GPx)、金属硫蛋白(MT)、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 和 HSP90)以及 caspase-3 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Cd 胁迫导致血细胞 ROS 含量在胁迫后 3~48 h 极显著升高(P<0.01), 在 24 h 达到最大值; 细胞凋亡率在 3 h 达到最大值 87.99 %(P<0.01), 在 12~48 h 显著升高 (P<0.05); Cu-Zn SOD 和 HSP60 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 3~48 h 和 12~48 h 显著升高(P<0.05); GPx 基因表达量在 12 h 和 48 h 显著上调(P<0.05); CAT、MT、HSP60 和 HSP90 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胁迫 3 h 显著下降(P<0.05), 在胁迫后期显著升高(P<0.05); HSP70 表达量在 3~24 h 无显著变化(P>0.05), 在 48 h 显著上升(P<0.05); caspase-3 基因表达水平在 12~24 h 显著上升(P<0.05)。综上所述, Cd 诱导血细胞产生过量 ROS, 影响应激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 最终促进细胞凋亡。

    • 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1, 28(2):176-185. DOI: 10.12264/JFSC2020-0229

      摘要 (857) HTML (958) PDF 1.83 M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暴露于 30 mmol/L NH4Cl 溶液和空气中, 以评价氨和空气暴露对其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氨暴露并未引起大鳞副泥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的显著变化, 仅空气暴露 12 h 后, 大鳞副泥鳅肝脏 SOD 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和空气暴露均显著降低了大鳞副泥鳅肝脏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活性 , 且在暴露 72 h 后升高 (P<0.05)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及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 LPO)含量在氨和空气暴露组中均呈现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无显著影响(P>0.05), 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均明显降低,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 AChE)活性均显著上升。综上所述, 在氨和空气暴露的初期, 大鳞副泥鳅体内出现了明显的氧化反应; 而在暴露一段时间后, 体内的氧化反应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大鳞副泥鳅肝脏中 SOD、CAT、GST 及 GSH-Px 等抗氧化酶系统并未被成功激活。

    • 苯磷硫胺对饲喂高糖饲料团头鲂血浆生化指标及肝糖脂代谢的影响

      2021, 28(2):186-194. DOI: 10.12264/JFSC2020-0344

      摘要 (1070) HTML (874) PDF 1.06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苯磷硫胺对饲喂高糖饲料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糖脂代谢的影响, 随机选取 360 尾体重(45.25±0.34) g 的团头鲂幼鱼, 进行 12 周的养殖实验, 期间分别投喂 6 种饲料[对照组 C: 30% 糖水平; 高糖组 HC: 43%糖水平; 高糖组+不同苯磷硫胺添加量: 43%糖水平+0.7125 mg/kg (HCB1)、43%糖水平+ 1.425 mg/kg (HCB2)、43%糖水平+2.85 mg/kg (HCB3)和 43%糖水平+5.7 mg/kg (HCB4)]。结果表明, 高糖饲料的摄入显著增加了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 提高了肝葡糖激酶(GK)、丙酮酸激酶(PK)、糖原合成酶(G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 (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 和乙酰辅酶 a 羧化酶 α (ACCα)的表达量, 但肝蛋白激酶 B (PKB)、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果糖-1, 6-二磷酸酶(FB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过氧化物增氧剂激活受体 α (PPAR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A (CPT IA) 和乙酰辅酶 a 氧化酶(ACO)的表达量与之相反呈下降趋势。高糖组中, HCB2 饲料显著增加了血脂水平, 提高了肝 PKB、GK、PK、GS、SREBP1、FAS、PPARα 和 CPT IA 的表达量, 但 FoxO1、GSK 3β 和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之相反。综上所述, 1.425 mg/kg 苯磷硫胺添加量能显著增加饲喂高糖饲料团头鲂血脂水平、肝 PKB 的表达量和肝糖酵解、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及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抑制肝糖异相关基因表达。

    • 潮流与布放时间对青岛石雀滩海域海洋牧场刺网CPUE的影响

      2021, 28(2):195-204. DOI: 10.12264/JFSC2020-0195

      摘要 (741) HTML (976) PDF 807.00 K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是评价海洋牧场建设效果的基础, 网具布放时间与潮流是影响海洋牧场等近岸渔业资源 CPUE 的偏差源。本研究通过对比青岛石雀滩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 2 种大潮期布放(布放时间分别为 24 h 与 48 h)与大潮刚结束后布放(布放时间为 24 h)的刺网 CPUE, 探讨潮流与网具布放时间对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刺网调查的影响。研究发现: (1) 相比大潮期布放 24 h 与 48 h 2 种调查方式, 大潮刚结束后布放 24 h 调查捕捞的渔业资源种类分别增加 16 和 12 种, 种类数增幅分别为 145.455%和 80.000%, 且种类 CPUE 增加种类要多于减少种类, CPUE 分别增加 92.224 kg/(km2 ·h)和 91.141 kg/(km2 ·h), 增幅分别为 160.147%和 156.792%; (2)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发现大潮刚结束后布放 24 h 调查与大潮期布放 24 h 与 48 h 2 种调查方式 CPUE 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P=0.006, n=7; P=0.032, n=7), 但大潮期 2 种布放时间调查结果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230, n=7); (3) 对比大潮期布放 48 h 与布放 24 h 两种调查结果, 布放 48 h 比布放 24 h 渔业资源种类增加了 10 种, 增幅达 90.91%。布放 48 h 有 7 种渔业资源种类 CPUE 下降, 下降幅度为 0.111~14.047 kg/(km2 ·h); 有 14 种 CPUE 增加, 增加幅度为 0.010~ 8.678 kg/(km2 ·h); CPUE 布放 48 h 比布放 24 h 增加了 0.541 kg/(km2 ·h), 增幅仅为 0.939%。总体而言, 青岛石雀滩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大潮刚结束后调查相比大潮期 2 种调查, 资源种类和 CPUE 都大幅增加, 大潮刚结束后调查优于大潮期调查; 大幅延长刺网布放时间能增加网获种类和某些种类的 CPUE, 延长刺网布网时间对于查明研究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很有必要。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等近岸渔业资源调查提供科学参考。

    • 环境DNA技术在象山港水域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估

      2021, 28(2):205-214. DOI: 10.12264/JFSC2020-0219

      摘要 (838) HTML (993) PDF 1.18 M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象山港水域环境 DNA (e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 并结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阐述象山港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探讨了环境 DNA 技术在典型海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 共从象山港水域环境 DNA 样品中检测到 26 个常见鱼类物种, 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的 7 个目中的 21 个属。其中, 丰度最高的两个目为鲱形目(Clupe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 其相对丰度合计占到总鱼类物种丰度的 92.5%。在所有鱼类中, 象山港海域渔获物中资源量较高的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环境 DNA 调查中序列丰度最大, 分别占到鱼类总丰度的 45.85%和 17.69%, 其次是髭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barbat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几个门类序列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变化趋势相似。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 环境 DNA 测定灵敏性高、数据准确性高且成本低, 适用于相关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象山港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信息, 还可以为系统开展该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 南海圆舵鲣栖息地影响因素分析

      2021, 28(2):215-221. DOI: 10.12264/JFSC2020-0145

      摘要 (854) HTML (982) PDF 7.61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圆舵鲣(Auxis rochei)是南海外海最具开发潜力的小型金枪鱼之一。根据 2013—2019 年南海区灯光罩网调查数据, 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叶绿素 a 浓度 (chlorophyll a, CHLA)数据, 采用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原理, 以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ect, CPUE)作为栖息地质量高低的指标, 建立 CPUE 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模型, 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圆舵鲣栖息地的影响及栖息地对海洋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南海圆舵鲣渔场 SST、SSH、CHLA 因子的最适值分别为 28.6 ℃、81.0 cm、0.11 mg/m3 。对不同海洋环境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 分别与 CPUE 建立适应性指数模型, 各模型 R2 均大于 0.8, 模型解释度较好。采用最小二乘法原则对模型权重系数进行分析, SST 的系数为 0.26, SSH 系数为 0.52, CHLA 的系数为 0.22, 表明 SSH 对栖息地的影响最大。采用 2019 年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模型准确度均超过 75%, 模型预测准确。

    • 东太平洋南北部海域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

      2021, 28(2):222-230.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52

      摘要 (246) HTML (1104) PDF 1.06 M (1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生物学特征是进行种群资源评估并依此制定和实施养护管理措施的重要前提。为掌握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种群特征, 本研究利用 2013—2019 年执行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资源探捕调查期间采集的大眼金枪鱼渔获数据, 对东太平洋南、北部海域大眼金枪鱼的叉长、净重、摄食等级、性腺成熟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1)北部海域大眼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 72~229 cm, 优势叉长为 80~160 cm, 平均叉长(121.53±29.11) cm, 雌雄比为 0.91∶1, 优势性腺成熟期为 III、Ⅳ期; (2)南部海域大眼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 63~209 cm, 平均叉长为(134.87±25.73) cm, 优势叉长组 110~150 cm, 雌雄性比为 0.62∶1, 优势性腺成熟期为 III、Ⅴ期; (3)南北海域大眼金枪鱼的优势摄食等级分别为 1 级和 2 级, 空胃率分别为 46.98%和 3.22%, 总体上摄食强度随叉长的增大而增加; (4) ANCOVA 结果显示, 南部和北部海域叉长与净重的关系存在较明显的差异(P<0.05); (5) ANOVA 结果显示, 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性腺成熟差异不显著(P>0.05); (6)钓获后处于存活状态的个体占比较高, 死亡状态仅占 8.52%。研究表明, 东太平洋南北部海域大眼金枪鱼的叉长、性比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性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 西藏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的分布类型及种间关系

      2021, 28(2):231-238. DOI: 10.12264/JFSC2020-0167

      摘要 (1115) HTML (866) PDF 751.17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 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 2019 年 5—8 月对 383 尾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感染数量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 并分别用方差均值比和 X2 检验、共感染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各寄生蠕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结果显示, 深槽绦虫未定种(Bathybothrium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的分布模式为均匀分布; 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 (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 Contracaecum eudyptulae 呈聚集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与裸鲤棘头虫、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深槽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原头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 以及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杆咽线虫未定种间均为正关联; 裸鲤棘头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间为负关联; 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共感染频率分布显示被感染的宿主多数只感染 1 种寄生虫, 同时感染 2 种以上寄生虫的宿主约占被感染宿主群体的 1/3, 其中, 共感染的最大物种数为 4 种, 但频率只为 1, 以 2 种物种共同感染的情况居多。

    • 鱼类卵子发育与卵泡闭锁的研究进展

      2021, 28(2):239-252. DOI: 10.12264/JFSC2020-0163

      摘要 (2065) HTML (3058) PDF 1.91 M (3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种群繁衍离不开优质卵子的产出。卵子质量问题限制了许多海洋和淡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卵子质量主要受卵黄形成与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亲本营养、管理以及其他内源或外源因素可能会影响卵黄组成与卵泡发育。与哺乳动物相比, 鱼类卵母细胞发育与调控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分析了鱼类卵子发育特点, 探讨了亲本来源、育龄、环境因子以及营养等因素对鱼类卵子发生、发育与受精后仔鱼成活率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策略; 又从基因、miRNA 与蛋白表达等分子层面阐述了影响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解析了闭锁与过熟是卵泡发育的重要现象。本文在总结已有卵母细胞发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闭锁卵泡的形成与调控可能的影响因素, 以期为深入理解卵泡闭锁在鱼类繁育生物学中的作用与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