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8(6):693-694. DOI: 10.12264/20210601
摘要:
廖传松,陈思宝,叶少文,卢涛,李为,王齐东,郭传波,张堂林,刘家寿
2021, 28(6):695-702. DOI: 10.12264/JFSC2020-0452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资源的变化及其管理备受关注。为探究三峡水库鱼类群落空间格局及主要鱼类种群生态学特征, 于 2015—2016 年调查了三峡水库的鱼类资源, 分析了 12 种鱼类的年龄结构。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 89 种, 其中库首、库中和库尾分别采集到 62、62 和 85 种。鱼类群落结构呈现空间差异, 从生物量来看, 库首以鲤 (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yhys molitrix)、?属(Helmiculter spp.)等为优势类群; 库中为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 spp.)、蛇鮈属(Saurogobio spp.)和银鮈属(Squalidus spp.)、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 库尾则是吻鮈属(Rhinogobio spp.)和铜鱼属(Coreius spp.)等。基于定居类型、生活水层和摄食习性, 三个江段鱼类群落均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12 种鱼类的年龄为 1~7 龄, 以 1~3 龄为优势年龄组, 比例占到了 88.51%。研究结果表明, 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群落呈现空间梯度变化, 重要鱼类种群呈现低龄化现象, 本研究可为禁渔生态效益评估和鱼类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1, 28(6):703-714. DOI: 10.12264/JFSC2020-0303
摘要:为探究阳澄湖水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 于 2017 年夏季(7 月)、秋季(10 月)、2018 年春季(4 月)对该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鱼类群落的碳(δ13C)、氮(δ15N)值特征及其营养结构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阳澄湖水域共采集到鱼类 42 种, 隶属于 5 目 10 科 33 属。鱼类的 δ13C、δ15N 和营养级均值分别为 (–24.85±1.77)‰、(15.34±2.19)‰和 3.06±0.64。其中, δ15N 值与营养级均存在极显著的鱼类食性和季节性差异(P< 0.01), 而 δ13C 值在鱼类食性和季节性上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阳澄湖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 鱼类群落的营养层次(NR)、基础食物来源(CR)、生态位总空间(TA)、群落的整体密度(NND)、聚集均匀程度(SDNND) 和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从 2017 年夏季至秋季再到 2018 年春季, 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明 2018 年春季食物源多样性高, 营养冗余程度低。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阳澄湖鱼类连续营养谱, 丰富了对阳澄湖鱼类群落营养结构方面的研究, 以期为湖泊生态管理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1, 28(6):715-727. DOI: 10.12264/JFSC2021-0242
摘要:为了解丹江口水库在完成高位水蓄水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特征, 于 2017 年 5 月、8 月、11 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对其鱼产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丹江口水库共记录浮游植物 7 门 114 种属(包含变种), 以绿藻门种类最多(65 种); 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 7.71×106 ind/L, 平均生物量为 3.37 mg/L; 绿藻、蓝藻及隐藻门藻类密度合计占比达 86.31%, 且均超过硅藻门藻类 (占比 13.50%); 浮游植物的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m)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N)都主要分布在 1~2 之间, Pielou 均匀度指数(J′N)主要介于 0.4~0.7 之间, 平均值依次为 1.35、1.78、0.58; 据估算, 浮游植物所能提供的鱼产力为 101.1 kg/hm2 。相似性分析(ANOSIM)、多元置换方差分析(PERMANOVA)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 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且基本都是由优势种丰度的变化引起的; 空间上差异不显著, 不同库区间具有一定的同质化趋势。对比以往的研究发现, 目前丹江口水库库区藻类密度与生物量有所增加; 硅藻占比明显下降, 蓝藻门、绿藻门藻类已成为库区主要种类; 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 群落结构较为简单, 稳定性不高。 本研究结果为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及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21, 28(6):728-736. DOI: 10.12264/JFSC2020-0352
摘要:石臼湖是长江下游唯一的自然通江湖泊, 为掌握其鱼类资源状况, 本研究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3 月采用多目刺网和定制串联笼壶采集石臼湖渔获物, 分析了石臼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共采集到鱼类 36 种, 隶属于 6 目 7 科 28 属, 其中鲤科鱼类最多, 占总物种数的 69.44%; 鱼类物种组成以定居性、杂食性、中上层鱼类为主, 小型鱼类达 25 种, 占总物种数的 69.44%。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刀鲚(Coilia nasus)和鲫 (Carassius auratus)为石臼湖鱼类全年优势种; 除全年优势种外, 季节特有优势种有春季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夏季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Hemiculter leucisculus)、秋季的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冬季的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鱼类相对密度、相对生物量有较大的季节变化, 但其变化趋势一致, 均按照冬季、春季、 秋季、夏季由高到低排列。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R 的变动范围为 2.28~3.17, 基于个体数量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HN′ 、Pielou 均匀度指数 JN′ 变动范围分别为 1.24~2.14、0.14~0.34, 基于生物量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HW′ 、Pielou 均匀度指数 JW′ 变动范围分别为 1.64~2.51、0.21~0.49, 各指数除 HW′ 在夏秋季间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指数夏季都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研究结果表明, 石臼湖鱼类种类较少, 多样性偏低。本研究补充了通江湖泊鱼类群落研究的基础资料, 对长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2021, 28(6):737-742. DOI: 10.12264/JFSC2021-0012
摘要:鱼类是湖泊食物网中的重要消费者, 占据食物网多个营养级。通过食物网营养级联效应, 鱼类对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可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傀儡湖为例, 研究了基于不同饵料类群渔产潜力估算前提下食鱼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碎屑食性鱼类的组合放养技术, 并探讨了底层杂食性鱼类针对性捕捞的复合调控策略对傀儡湖鱼类群落结构、沉水植物群落和水质产生的影响, 旨在揭示鱼类群落调控在优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湖泊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吴金明,李乐康,程佩琳,张辉,杨海乐,刘志刚,高小平,危起伟
2021, 28(6):743-749. DOI: 10.12264/JFSC2020-0493
摘要:为研究潘阳湖刀鲚资源状况, 2019—2020 年在鄱阳湖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采集到大量鲚属(Coilia)鱼类, 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随机测量 112 尾样本的上颌骨长度显著大于头长, 长颌长/头长的范围为 1.00~1.46, 平均为 1.17±0.07。使用线粒体 Cyt b 基因和 D-loop 控制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 对 22 尾随机样本进行物种鉴定, 结果显示 22 尾样本均为刀鲚(Coilia nasus)。对其中 5 尾样本耳石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耳石锶钙比(Si/Ca)均有大于 3 的过程出现, 表明样本为溯河洄游型刀鲚。2019—2020 年, 刀鲚在鄱阳湖中的单船产量分别达到 8.1 ind/d 和 142 ind/d, 与历史数据相比, 出现了一定的增长。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表明长江禁渔制度实施和取消刀鲚特许捕捞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议进一步开展鄱阳湖刀鲚产卵场调查并加强栖息地保护, 促进刀鲚资源恢复。
2021, 28(6):750-761. DOI: 10.12264/JFSC2020-0491
摘要:为获得竺山湖水域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的种群参数, 评价其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9 月在竺山湖水域收集的贝氏基础生物学数据 ? , 利用基于长度频率数据的 ELEFAN I (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 ) Ⅰ 和贝叶斯评估方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LBB)估算其种群参数。结果显示, 贝氏体长 ? 范围为 44.17~181.87 mm, 体重范围为 0.88~70.30 g; 体长(L, mm)与体重(W, g)关系式为 W=9.0×10?5L3.0707 (R2 = 0.8775, n=805); 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 Lt=194.25×[1?e?0.36(t+0.46)], Wt=95.74×[1?e?0.36 (t+0.46)] 3.0707。运用 ELEFAN I 方法估算的相对自然死亡系数 M/K=2.28, 相对捕捞死亡系数 F/K=4.50, 相对总死亡系数 Z/K=6.78, 开发率 E=0.66。LBB 估算的相对死亡系数 M/K、F/K、Z/K 和开发率 E 分别为 1.88、5.78、7.64 和 0.76。两种方法估算的种群参数基本一致。本研究揭示了竺山湖贝氏的种群生长特性及资源利用状况 ? , 可为太湖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021, 28(6):762-772. DOI: 10.12264/JFSC2020-0345
摘要:利用 Ecopath with Ecosim (EWE)模拟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 比较分析了鲥鯸淀生态修复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变化和能量流动特征。结果表明, 生态修复区同种鱼类营养级略低于对照区; 修复区牧食链与腐食链增加了鲇、鳜以及团头鲂、草鱼, 相比对照区更为复杂。生态修复区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效率( ~ Ⅱ Ⅱ依次为 0.0521、0.0205、0.0144)高于对照区( ~ Ⅱ Ⅱ依次为 0.0406、0.0138、0.00854), 且总能量转换效率(2.5%)也高于后者(1.7%)。生态修复区连接系数(0.22)略低于对照区(0.27), 但系统杂食性指数则相反(0.15>0.14); 生态修复区 Finn’s 循环指数(0.61)、Finn’s 平均路径长度(0.08)低于对照区(分别为 1.73、2.20)。两区域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表明, 生态修复区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 能量传递效率有所提高; 但生态系统的营养流经食物链的长度缩短了, 物质再循环的比例有所下降。同时, 生态修复区存在生产量大于呼吸量的情况, 鲥鯸淀区域应该适当放流肉食性、草食性鱼类, 定期捕捞滤食性鱼类, 增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021, 28(6):773-784. DOI: 10.12264/JFSC2021-0178
摘要:为分析洈水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和能流特征, 探讨鲢、鳙生态容量, 根据 2020—2021 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构建了洈水水库 Ecopath 模型。洈水水库 Ecopath 模型由 15 个功能组组成, 有效营养级范围为 1.000~3.336, 关键种为鳜、鲌类, 生态位重叠图表明条与主要经济物种鲢、鳙生态位重叠度较高。洈水水库循环指数 ? (FCI)、系统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 11.35、0.351、0.099, 说明洈水水库有着较高的物质再循环比例, 其功能组之间具有较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结关系。洈水水库生态系统总流量(TST)为 44254.860 t/(km2 ·a), 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为 1.394, 表明系统总体规模适宜且趋于成熟。洈水水库鲢、鳙的生物量分别为 2.117 t/(km2 ·a) 和 16.577 t/(km2 ·a), 通过模型推算其生态容纳量分别为 30.169 t/(km2 ·a)和 236.217 t/(km2 ·a)。
2021, 28(6):785-795. DOI: 10.12264/JFSC2020-0306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是实施净水渔业的重要增殖种类, 依据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进行科学放流, 可保障净水渔业的实施效果。为指导太湖净水渔业的实施, 于 2017—2018 年开展了太湖渔业资源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构建太湖 Ecopath 模型, 估算太湖鲢鳙的生态容量, 并研究了太湖鲢鳙的生物量变化对太湖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 当前太湖鲢鳙生物量为 10.21 t/km2 , 鲢鳙生物量增长至 5.054 倍时达到生态容量 51.6 t/km2 , 表明当前鲢鳙增殖放流规模不足, 仍有较大的增殖潜力。达到生态容量时太湖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从 2.548 降低至 2.230 (变化值为 0.318); 系统杂食性指数(SOI)、系统连接指数(CI)、Finn 循环指数(FCI)和 Finn 平均路径长度(FMPL)等指数变化较小; 表明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结构影响较小, 同时有助于生态系统趋向成熟发展。进一步分析显示, 控制刀鲚生物量保持在 9.49 t/km2 时, 鲢鳙生态容量可大幅增长至 206.4 t/km2 , 且生态系统发展进一步趋近成熟稳定。
杨海乐,吴金明,张辉,杜浩,李君轶,王成友,沈丽,刘志刚,危起伟
2021, 28(6):796-807. DOI: 10.12264/JFSC2021-0556
摘要: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 eDNA 监测效率, 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 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 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 eDNA 监测结果的差异, 研究 eDNA 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 (1) 用 1 对 eDNA 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共监测到 89 种鱼类, 其中 30 种可与历史捕捞调查记录互相确认, 另外 59 种需要更完善的条形码数据库来解决序列比对注释问题; (2) 9 月在武汉监测断面, 可用单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 eDNA 监测到的物种最优估计约 99 种, 单样品 eDNA 监测的鱼类物种检出能力约为 26 种, 检出效率约为 25.8%; (3) 在 80%的检出度目标下, 需要约 10 个平行样, 在 95%的检出度目标下, 需要约 17 个平行样。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江段鱼类 eDNA 监测效率和平行样设置的相关量化结果可为长江其他断面及其他大型河流的 eDNA 监测提供量化参考。同时, 本研究表明, 更完善的 DNA 宏条形码数据库和合适的平行样设置是未来 eDNA 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进行运用的前提。
2021, 28(6):808-818. DOI: 10.12264/JFSC2020-0064
摘要: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 也是我国传统的渔业对象。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导致现阶段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鳜自然资源衰退严重。增殖放流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恢复的重要措施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近年来针对鳜增殖放流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工作, 切实提高了鳜增殖放流的综合效益。本文综述了基于合理放流规格、放流时间、放流地点和放流数量的鳜增殖放流技术, 从经济效益、 生态效应、社会效益 3 个方面系统阐述鳜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我国大水面鳜增殖放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