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8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2021, 28(7). DOI: 10.12264/20210713

      摘要 (138) HTML (0) PDF 171.80 K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面

      2021, 28(7). DOI: 10.12264/20210714

      摘要 (107) HTML (0) PDF 44.75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中国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回顾与对策研究

      2021, 28(7):819-831. DOI: 10.12264/JFSC2020-0595

      摘要 (1297) HTML (1653) PDF 854.53 K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 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 对 2016—2019 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1) 2016—2019 年西南区共对其 56 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 涉及 95 种水生生物, 包括鱼类 92 种, 两栖类 1 种, 龟鳖类 2 种, 隶属于 8 目 15 科 54 属。(2) 4 年间总计放流 53890.15 万尾, 投入资金 27128.16 万元, 其中鲤科鱼类居多。(3) 放流的水生生物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 放流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中以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主。(4) 放流的规格大多为 1~15 cm, 放流的时间集中在秋末冬初。(5) 从西南区 4 年间总体放流种类与数量来看, 其放流的目的以促进渔民增收及生物净水为主; 从西南区各水域放流种类来看,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特有鱼类。结果表明, 西南区 2016—2019 年增殖放流活动中在放流种类的选择、时间、规格、效果评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以上问题, 本研究从制定放流规划到放流效果评估整个增殖放流过程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Cytb及AFLP标记探讨仿石鲈科及相关科属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2021, 28(7):832-844. DOI: 10.12264/JFSC2020-0558

      摘要 (337) HTML (1117) PDF 2.27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澄清我国仿石鲈科(Haemulidae)鱼类分类争议, 研究测定分析了仿石鲈科及其相关科属共 66 种鱼类的线粒体 DNA 细胞色素 b (Cyt b)部分序列, 结合 AFLP 标记信息, 共同探讨仿石鲈科及相关争议科属系统分类关系。结果表明, 在 Cyt b 基因上, 66 种鱼类一致序列为 729 bp, 编码 243 个氨基酸; AFLP 图谱中, 6 对引物组合共得到 669 条清晰条带, 多态性条带 669 条, 多态性比率 100%。基于 Cyt b 基因利用最大似然法与 AFLP 标记基于 UPGMA 聚类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大致相同, 进化树上, (1)仿石鲈科鱼类主要形成石鲈亚科(Haemulinae)与胡椒鲷亚科(Plectorhynchinae)两大分支, 石鲈属(Pomadasys)、仿石鲈属(Haemulon)、异孔石鲈属(Anisotremus)等 7 个属聚为石鲈亚科分支, 胡椒鲷属(Plectorhinchus)、少棘胡椒鲷属(Diagramma)与矶鲈属(Parapristipoma) 3 个属聚为胡椒鲷亚科分支。(2)髭鲷属(Hapalogenys)与眶棘鲈属(Scolopsis)没有与仿石鲈科聚在一起, 髭鲷属独自形成一支, 眶棘鲈属与金线鱼科(Nemipteridae)聚为一支。(3)鯻科(Teraponidae)的种类也没有与仿石鲈科鱼类相聚, 鯻科与舵鱼科(Kyphosidae)、石鲷科(Oplegnathidae)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对于仿石鲈科及相关科属的分类争议, 研究支持仿石鲈科分为石鲈亚科与胡椒鲷亚科两个亚科, 以及鯻科、眶棘鲈属、髭鲷属不应该归为仿石鲈科的观点。

    • 大菱鲆生长性状表型正交化混合模型关联分析

      2021, 28(7):845-851. DOI: 10.12264/JFSC2020-0557

      摘要 (827) HTML (984) PDF 1.50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变量线性混合模型是检验单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多个相关表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强有力工具。为提高该复杂关联分析的计算效率, 本研究对多个性状的表型协方差矩阵进行谱分解, 将这些相关的性状转换为相互独立的“超性状”, 利用单性状的混合模型关联分析方法计算每个超性状的检验统计量, 通过这些统计量之和推断控制多个相关表型的一因多效核苷酸遗传位点。运用这种表型正交化的多性状混合模型关联分析方法, 检测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体重-体长-尾柄宽 3 个性状一因多效核苷酸遗传位点, 结果表明, GEMMA 方法在 1、5、 6、8、12、16、20、2、22 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1 个 QTNs, 而表型正交化方法则在 1、3、5、6、8、12、16、20、 21、22 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4 个 QTNs, 其中 2 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 QTNs 有 9 个。与 GEMMA 相比, 表型正交化方法具有更高的多性状检测效率, 且运算时间也远低于 GEMMA, 可高效定位大菱鲆生长性状相关 QTNs, 这为其他水产动物的多性状 GWAS 研究以及遗传育种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方法。

    • 长臂虾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系统进化分析

      2021, 28(7):852-862. DOI: 10.12264/JFSC2020-6003

      摘要 (490) HTML (915) PDF 3.25 M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分析了长臂虾科(Palaemonidae)14 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 发现长臂虾科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为 15396~15967 bp, A+T 含量为 58.97%~69.09%; 长臂虾科内不同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各不相同, 与十足目 (Decapoda)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相比, 除沼虾属(Macrobrachium)的基因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外, 长臂虾属 (Palaemon)、叶颚虾属(Hymenocera)和贝隐虾属(Anchistus)的基因排列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此外贝隐虾属(Anchistus)还出现基因缺失现象; 长臂虾属和沼虾属线粒体 13 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的 Ka/Ks<<1, 显示出很强的纯化选择; 长臂虾科 13 PCGs 在密码子的使用中, 被编码的氨基酸均体现相似的偏好性; 在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异位点分析中, 发现 nd5、nd4 和 nd2 基因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基于 13 PCGs 系统发育结果表明, 长臂虾属与沼虾属互为姊妹关系, 叶颚虾属和贝隐虾属单独聚为一大支。分子钟的估算结果推测长臂虾科物种可能起源于二叠纪, 随后进一步分化为具有现代表征的长臂虾种类。本研究为快速鉴定长臂虾科生物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 并为分析长臂虾科物种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 凡纳滨对虾育种基础群体收获体重的未知亲本组效应分析

      2021, 28(7):863-870. DOI: 10.12264/JFSC2020-0530

      摘要 (881) HTML (1016) PDF 489.08 K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属国外引进种, 国内引进群体间(内)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背景不清楚。为分析凡纳滨对虾基础群体中这些未知亲本组(unknown parent group, UPG)的效应, 本研究收集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差异较大的 3 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作为奠基者群体, 通过双列杂交方法构建育种基础群体, 利用 pBLUP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ased on pedigree)、包含遗传组的 pBLUP-GG (pBLUP with genetic groups), ssGBLUP (single step genomic BLUP)和包含 Metafounders 的 ssGBLUP-MF (ssGBLUP with Metafounders)等 4 种模型, 对比分析 UPG 对基础群体收获体重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值的影响。结果显示, 利用 pBLUP 模型获得的加性遗传方差 (22.58±4.39)和遗传力(0.91±0.10)最高, 与之相比, pBLUP-GG、ssGBLUP、ssGBLUP-MF 模型获得的加性遗传方差降低了 16.25%~61.20%, 遗传力降低了 15.38%~46.15%。5 折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pBLUP 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最低 (0.64~0.68), 与之相比, 其他 3 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高 7.25%~10.53%; pBLUP 模型的预测偏差较大(1.06~ 1.19), 其他 3 种模型的预测偏差降低了 2.83%~7.56%。综上所述, 与 pBLUP 模型相比, 在模型中考虑 UPG 效应可避免基础群体收获体重加性遗传方差组分被高估, 且进一步提高了 EBV (GEBV)的预测准确性。本研究旨在为准确评估凡纳滨对虾育种基础群体的遗传参数提供可借鉴的遗传评估模型和方法。

    • 虾夷扇贝的闭壳力及其对捕食者海星的逃跑响应

      2021, 28(7):871-877. DOI: 10.12264/JFSC2020-0510

      摘要 (440) HTML (901) PDF 538.96 K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力计, 测定了 3 个规格虾夷扇贝(Pationopecten yessoensis)的闭壳力及其对捕食者海星刺激的逃跑行为响应, 以期了解虾夷扇贝的运动行为特性。3 个规格组虾夷扇贝壳长设置分别为(82.71±3.49) mm (大组)、(65.76±4.20) mm (中组)、(32.36±2.38) mm (小组)。研究发现, (1)3 种规格虾夷扇贝的闭壳频次(time/min) 分别为 0.7±1.6、1.1±0.5 和 0.6±0.4; 最大闭壳力 Fmax 分别为(11.4±5.2) N、(5.9±1.3) N 和(1.8±0.6) N。虾夷扇贝的位相性与紧张性收缩交替出现, 在一个运动周期中, 紧张性收缩力大于位相性收缩力; 不同规格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规格越大, 闭壳能力越强。(2)当有海星刺激时, 3 个规格扇贝的 Fmax、闭壳频次、总收缩力和紧张性收缩力都显著性增加。其中, 大中小 3 个规格的 Fmax 分别增至(17.1±2.8) N、(8.3±2.3) N、(2.6±0.5) N。该方法量化了扇贝的运动行为。

    • 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生态容量评估

      2021, 28(7):878-887. DOI: 10.12264/JFSC2020-0509

      摘要 (1287) HTML (977) PDF 529.04 K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 2017 年和 2018 年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 利用 Ecopath with Ecosim 6.5 (EwE)软件构建了獐子岛海域 Ecopath 模型, 分析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和能流特征, 评估了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生态容量。结果显示: (1)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 1~4.365, 最低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 营养级为 1。处于最高营养级为魟鳐类功能组, 营养级为 4.365。牧食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 6.268%, 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 7.698%, 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总系统转化效率为 6.923%, 低于 10%的林德曼转化效率。系统连接指数为 0.219, 系统杂食性指数为 0.174, 系统 Finn 循环指数为 7.790, 系统 Finn 平均路径长度为 2.674, 说明系统的能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存在能量传递阻塞的情况。2)根据模型估算得到的虾夷扇贝的生态容量为 36.805 t/km2 , 是现存量的 17.5 倍;达到生态容量前后獐子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 0.26), 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明显变化, 对獐子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认为虾夷扇贝增殖量尚有很大潜力。

    • 基于GAM和权重分析的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情预报研究

      2021, 28(7):888-895. DOI: 10.12264/JFSC2020-0503

      摘要 (1015) HTML (986) PDF 4.11 M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渔情预报模型的时空分辨率, 提升生产经济效益, 本研究基于 2013─2016 年 7—11 月中国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的秋刀鱼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 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分别拟合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与各海洋环境变量之间的 SI 模型, 结合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ing regression tree, BRT)进行权重分析, 建立以月份为周期的秋刀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结果表明, (1) GAM 能较好地拟合适宜性指数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获得最优环境变量参数值;(2) 环境变量对 CPUE 影响权重的前 3 位分别为海表温度梯度、海表温度和混合层深度, 其中, 在秋季 9—11 月海表温度梯度的权重值均为最高;(3) HSI 模型的检验和评价总体准确率分别为 82.0%和 73.2%, 秋季可达 87.7%和 77.9%, 在盛渔期 10 月, 预测准确率达 89.4%;(4) HSI 高值区与秋刀鱼实际渔场在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研究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秋刀鱼的渔情预报, 并在每天的速报中具有明显优势。

    • 罗非鱼罗湖病毒ORF1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组织表达分析

      2021, 28(7):896-902. DOI: 10.12264/JFSC2020-0583

      摘要 (308) HTML (875) PDF 1.65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罗非鱼罗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 TiLV) ORF10 蛋白的功能, 从染病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克隆获得 TiLV ORF10 基因编码序列, 并成功构建了荧光定位载体 pEGFP-ORF10 和重组表达载体 pET32a-ORF10。将荧光定位载体 pEGFP-ORF10 转染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 经荧光显微镜观察, 在 EPC 的细胞核中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 表明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将重组载体 pET32a-ORF10 转化大肠杆菌 BL21(DE3)进行目的融合蛋白表达,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表明, His-TiLV ORF10 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并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随后, 采用 Ni-NTA 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 His-TiLV ORF10, 以其为抗原多次免疫 Balb/C 小鼠, 制备多克隆抗体。蛋白印迹法(WB)分析显示, 制备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 His-TiLV ORF10。利用蛋白印迹法进一步对感染 TiLV 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不同来源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TiLV ORF10 蛋白在染病莫桑比克罗非鱼肌肉、脾脏、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以肝脏和肾脏组织表达量为最高, 脾脏次之, 肌肉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为深入了解 TiLV ORF10 蛋白的功能和病毒侵染与致病等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

    • 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的抗弧菌效果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2021, 28(7):903-913. DOI: 10.12264/JFSC2020-0561

      摘要 (838) HTML (901) PDF 771.41 K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一株杀鱼假交替单胞菌 2515 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 (简称菌株 2515)在对虾养殖中的抗弧菌效果, 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指示菌, 以鳗弧菌的敏感抗生素新霉素为参比, 采用牛津杯打孔法, 比较了菌株 2515 与抗生素抗菌等效关系。设置浓度分别为 104 CFU/mL、105 CFU/mL、106 CFU/mL、107 CFU/mL 的菌株 2515 与鳗弧菌共培养, 评价了该菌对鳗弧菌的拮抗效果。将含量 103 CFU/g、105 CFU/g、107 CFU/g, 及 103 CFU/mL、 105 CFU/mL、107 CFU/mL 的菌株 2515 分别添加到对虾饲料和养殖水体中, 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分析了菌株 2515 对水体和对虾肠道细菌总数、弧菌数及对抗副溶血弧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 相同抗鳗弧菌效果条件下菌株 2515 数量与新霉素质量存在对应关系, 与鳗弧菌混合培养时, 浓度 106 CFU/mL 及 107 CFU/mL 的菌株 2515 对鳗弧菌表现出强的抑菌作用。饲料中添加菌株 2515 浓度 105 CFU/g 及 107 CFU/g 时能够显著降低对虾肠道中的弧菌数量(P < 0.05), 提高对虾养殖的存活率。采用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攻毒, 显示在饲料中添加菌株 2515 浓度为 105 CFU/g 一组对虾死亡率最低, 为(43.3±5.8)%, 对副溶血弧菌的相对保护率达(53.7±6.2)%。结果表明, 在饲料和养殖水体中添加适宜浓度的菌株 2515 均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的能力, 降低对虾肠道内的弧菌数量。本研究结果为对虾养殖弧菌病生物防控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撑。

    •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肌肉品质的分析

      2021, 28(7):914-924. DOI: 10.12264/JFSC2020-0286

      摘要 (1054) HTML (1104) PDF 1.40 M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与常规池塘养殖(TPA)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肌肉品质差异, 测定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 3 个不同部位肌肉(背部、腹部和尾部)的营养成分, 同时分析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质构和肌纤维特性。结果显示: IPA 组尾部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IPA 组背部和尾部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 TPA 组(P<0.05)。背部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 IPA 组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腹部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 IPA 组显著高于 TPA 组(P<0.05)。17 种检出脂肪酸中, IPA 组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中豆蔻酸的含量显著低于 TPA 组(P<0.05), 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在背部和腹部肌肉中 PUFA 的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均为 IPA 组高于 TPA 组(P<0.05)。肌肉质构特性方面, IPA 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IPA 组斑点叉尾鮰肌纤维直径小、密度高。结果表明,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肌肉品质与营养更具优势。

    • >综述
    • 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性能研究进展

      2021, 28(7):925-937. DOI: 10.12264/JFSC2020-6002

      摘要 (1133) HTML (1046) PDF 457.67 K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性能主要按目标鱼种和兼捕物种渔获效率进行评价。对其研究有助于改进延绳钓渔具渔法, 提高目标鱼种捕捞效率和减少兼捕。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对国内外关于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性能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 从钓具选择性、钓钩深度、饵料选择性、环境因素以及钓具浸泡时长等方面概括了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性能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为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性能的研究提供参考。前人研究取得的成果有: (1)不同鱼种最佳作业深度和钓具浸泡时长不同; (2)较大尺寸的圆形钩能减少兼捕; (3)拟饵也具有选择性, 鱼类饵料和蓝色染色饵料有利于减少兼捕; (4)具体水层的环境因素对延绳钓渔获性能影响较大。建议今后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性能研究应: (1)确定钓钩最佳沉降速度和深度; (2)分水层建立不同物种渔获性能预测模型; (3)针对不同的目标鱼种探索最佳尺寸和钩形; (4)研究不同气味和颜色的饵料或拟饵对物种选择性的影响; (5)考虑诱饵、钓钩类型和尺寸和钓具浸泡时长对渔获率、死亡率、兼捕率和兼捕物种释放后存活率的潜在协同效应。


2021年第28卷第7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