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8(8):919-947. DOI: 10.12264/JFSC2020-0610
摘要:‘福瑞鲤 2 号’鲤(Cyprinus carpio)在繁育过程中会出现橘红色个体, 为了探讨鲤体色分化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 利用‘福瑞鲤 2 号’构建具有青灰色和橘红色个体的家系, 并对其生长性状、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黑色素合成通路(ko04916)及生长激素合成、释放和效应通路(ko04935)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青灰色组 3 月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均极显著大于橘红色组(P<0.01), 其体长/体高显著大于橘红色组(P<0.05)。青灰色组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橘红色组(P<0.05)。与青灰色组相比, dct、mc1r、mitfb、tyr 和 tyrp1 等 12 个黑色素合成通路(ko04916)基因在橘红色组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1), 且 gh、ghr 和 igf2 等 6 个生长激素合成、释放和效应通路(ko04935)基因在橘红色组肌肉中的表达量也显著(P<0.05)或极显著 (P<0.01)降低。此外, 代谢通路内基因呈现共表达模式, 代谢通路间共有基因在组织间呈现相似表达趋势。研究表明, 鲤体色变异与黑色素合成通路存在密切关系, 且不同体色个体表现出生长差异, 推测与体色和生长调控通路间存在相同基因有关。
王美垚,葛家春,俞菊华,唐永凯,苏胜彦,李建林,李红霞,李辉,冯伟
2021, 28(8):948-958. DOI: 10.12264/JFSC2020-0694
摘要:本研究采用比较转录组法探讨性成熟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雄个体间脑、性腺的关键差异调控通路及繁殖调控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 性成熟雌雄蟹其脑、性腺组织具有性别差异调控模式。脑内差异表达通路主要涉及信号转导、性激素调控及环境适应应答, 性腺内关键差异调控通路主要涉及激素调控、氨基酸代谢调控等。脑内繁殖调控关键基因主要涉及发育及内稳态调控等, 如 III 型纤连蛋白域结合蛋白 3a (FNDC3A)、反式甲酸 2 (INF2)、神经胶质蛋白(NRG)、假苷酸合酶 7 同系物(PUS7)、小泛素相关修饰子 3 (SUMO3)、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等, 性腺内关键调控基因主要涉及能源物质代谢、性细胞发育调控等, 如甾醇调控原件结合蛋白 1 (SREBF1)、 卵泡刺激激素受体(FSH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苏氨酸激酶 4 (TSSK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 mRNA 结合蛋白 3 (IGF2BP3)、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调节亚基 2 (PIK3R2)、胞质型多聚腺苷酸化原件结合蛋白(CPEB)等。本研究结果表明, 性成熟河蟹雌雄个体间的脑、性腺具有差异调控模式, 本转录组获得的差异调控通路及基因将为进一步开展河蟹繁殖调控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信息。
徐超,刘文斌,谢帝芝,丁志荣,Jean-Jacques Yao Adjoumani,石泉,李向飞
2021, 28(8):959-967. DOI: 10.12264/JFSC2021-0541
摘要:为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γ 辅激活因子 1β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β, PGC1β)基因在鱼类糖代谢中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 RACE 方法获得了团头鲂 PGC1β 的 cDNA 片段序列,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采用实时定量 PCR 技术, 检测了高糖(45%)饲喂、葡萄糖及胰岛素负荷对团头鲂肝脏和肌肉中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团头鲂 PGC1β cDNA 片段长为 1759 bp, 其中开放阅读框为 1719 bp, 编码 573 个氨基酸; 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 团头鲂 PGC1β 与其他鲤科鱼类的 PGC1β 高度同源(氨基酸相似度 78%以上), 并与草鱼 PGC1β 的进化关系最近; 高糖组鱼肝脏和肌肉中 PGC1β 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 此外, 葡萄糖及胰岛素负荷后, 肝脏中 PGC1β 基因的表达量在 2 h 内显著降低至最小值, 随后逐渐升高至基础水平。以上结果提示, PGC1β 可能在调节鱼类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葛红星,李雯倩,柳佳玲,任国梁,吴雨晨,谢玲莉,问露洁,董志国
2021, 28(8):968-977. DOI: 10.12264/JFSC2020-0574
摘要:为探讨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耐低盐适应机制, 研究了低盐(盐度 8)和正常盐度(盐度 25)条件下青蛤 96 d 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H-Px)、Na+ /K+ -ATPase、Ca2+/Mg2+-ATPase 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碳酸酐酶 mRNA 时序性表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1) 低盐条件与正常盐度相比, 青蛤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Na+ /K+ -ATPase 活力在 96 d 内一直呈下降趋势, 在第 48 天下降至最小值, 显著低于初始酶活性值(P<0.05); 实验开始后的第 6、12、24 天, Ca2+/Mg2+-ATPase 酶活性较初始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 第 48 天显著升高(P<0.05); MDA 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第 12、48 和 96 天时显著高于初始酶活性(P<0.05)。(2) 利用 RACE 技术克隆了青蛤碳酸酐酶基因(CsCA)的全长 cDNA 序列, 共 1672 bp, 包含 738 bp 开放阅读框, 编码 245 个氨基酸, 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青蛤与其他瓣鳃纲碳酸酐酶基因同源性高, 说明其进化保守。qRT-PCR 结果显示, 低盐条件下, 青蛤碳酸酐酶基因 mRNA 在第 24 天显著高于初始表达量(P<0.05), 其他时间也高于初始值, 但差异不显著(P>0.05)。 综上所述, 在适应低盐环境时, 青蛤鳃组织中抗氧化酶最先被激活并出现反应, 活力增强, 随着时间的增加, 抗氧化酶活性受抑制, 随后 ATP 酶活性升高; 碳酸酐酶基因在青蛤长期适应低盐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青蛤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刘鉴毅,李琪,孙艳秋,庄平,冯广朋,邹雄,赵峰,余焱方,孙雪娜,杨俊,王妤,黄晓荣
2021, 28(8):978-987. DOI: 10.12264/JFSC2021-0014
摘要:为建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人工繁育技术, 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人工养殖的多纹钱蝶鱼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 对胚胎及胚后发育阶段进行了连续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显示, 水温(27.0±1.0) ℃, 盐度 32 条件下, 多纹钱蝶鱼从受精卵发育, 经 18 h 20 min 出膜, 受精后 3 h 进入囊胚期, 4.5 h 进入原肠期, 8 h 进入胚体形成期, 8.5 h 进入器官形成期, 器官形成顺序为视囊期、尾泡形成期、肌节期、脑泡期、耳囊期、尾芽期、尾鳍期、晶体形成期、耳石形成期, 16.5 h 出现心跳, 17.5 h 出现肌肉效应, 18.5 h 完成出膜。多纹钱蝶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初孵仔鱼全长 1.350~1.655 mm; 水温 26 ℃下, 出膜后 2 d 卵黄囊完全消失; 出膜后 3 d 仔鱼开口, 口裂 0.265~0.280 mm; 出膜后 15 d, 鱼体体色加深, 进入稚鱼期; 19 d, 胸鳍发育完全; 23 d, 背鳍发育完全; 29 d, 尾鳍、臀鳍发育完全; 33 d, 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 身体不再透明, 发育至幼鱼期, 此时全长 15.625~15.647 mm, 体长 12.013~12.234 mm, 体重 0.045~0.059 g, 心跳 150~159 次/min。
陈帅,田永胜,成美玲,李振通,李子奇,黎琳琳,王林娜,王晓梅
2021, 28(8):988-1000. DOI: 10.12264/JFSC2020-0539
摘要: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 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 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 本研究以 4 月龄和 16 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 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 通过头肾 -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 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 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91.00%, 核型公式为 2n=48t, NF=48; 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82%, 核型公式为 2n=2sm+46t, NF=50, 臂比为 1.76±0.11; 杂交后代(E. 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78%, 核型公式为 2n=1sm+47t, NF=49, 臂比为 1.75±0.29。同时, 本研究对 4 尾 16 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 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 杂交后代均为雌性, 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 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 23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 1 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母本提供了 24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 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21, 28(8):1001-1010. DOI: 10.12264/JFSC2020-0580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果寡糖和德式乳酸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血液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锦鲤 360 尾随机分为 4 个处理组, 每组 3 个重复, 第 1 组投喂基础日粮(D1), 第 2 组投喂基础日粮+0.3%果寡糖(D2), 第 3 组投喂基础日粮+1×107 德式乳酸菌(D3), 第 4 组投喂基础日粮+0.3%果寡糖和 1×107 德式乳酸菌(D4)。结果表明: 投喂 D4 组饲料的锦鲤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且该组的饵料系数最低; 肠道蛋白酶活性在 D4 组最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D2 组(P<0.05), 各实验组的脂肪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D2 组的淀粉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各实验组并无显著差异 (P>0.05)。各实验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酶活性以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 其中 D4 组 AST、ALT 活性和 TC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各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免疫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在实验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其中溶菌酶(LYS)、酸性磷酸酶 (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酶(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补体 C3 含量在 D3 组和 D4 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是和 D2 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 补体 C4 的含量在实验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AKP 和 GPX 活性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MDA 含量在 D3 组和 D4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各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 锦鲤饲料中添加 0.3%果寡糖和 1×107 德式乳酸菌可提高锦鲤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 改善其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且果寡糖和德式乳酸菌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2021, 28(8):1011-1019. DOI: 10.12264/JFSC2020-0581
摘要:为探究不同 LED 光谱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摄食、生长发育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选取 525 尾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 分别用 5 种不同 LED 光谱(红、黄、蓝、绿、白)照射处理 30 d, 光周期为 12 L : 12 D, 实验期间测定饵料转化效率, 实验结束时测定其存活、生长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 LED 光谱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绿光组红鳍东方鲀的存活率最高, 为(65.71±0.00)%; 绿光组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最大, 为(29.36±3.78) g。在饵料转化效率方面, 绿光组幼鱼的饵料转换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消化酶活性方面, 不同 LED 光谱处理组中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绿光组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绿光组肝脂肪酶活性较高, 显著高于蓝光与黄光组(P<0.05); 绿光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白光组(P<0.05)。综上所述, 绿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021, 28(8):1020-1029. DOI: 10.12264/JFSC2020-0323
摘要:
2021, 28(8):1030-1040. DOI: 10.12264/JFSC2020-0571
摘要:长鳍真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为大洋性中上层鲨类, 由于其全球资源被过度捕捞, 已被列入 IUCN 濒危物种名录。开展长鳍真鲨年龄鉴定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可为其资源恢复及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渔获物中的 87 尾长鳍真鲨为样本(雄性 43 尾, 雌性 44 尾), 结合脊椎骨年龄鉴定结果和生物学数据分析该海域长鳍真鲨年龄及生长规律。赤池信息量准则(AICC)分析表明, 长鳍真鲨脊椎骨半径(r)与全长(L)的关系符合线性回归模型。von Bertalanffy (VB)生长模型为总体观测数据最适模型, 表达式为 Lt=398[1-e-0.04(t+6.81)] , 结合反向逆推个体早期全长数据, 雌性逆推全长的最适模型为 VB 模型 Lt female =330.8[1-e–0.05( t+5.84) ] , 雄性为 Gompertz 模型Lt male = 363e–1.49e( -0.08t ) 雌、雄个体 50%性成熟年龄 t50 分别为(8.8±1.2)龄和(8.6±1.2)龄, 50%性成熟全长 L50 分别为(191±9.1) cm 和(173±12.9) cm。
2021, 28(8):1041-1050. DOI: 10.12264/JFSC2020-0576
摘要: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 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 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 水生植物等 8 个类群, 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 42.41%), 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 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 夏、秋季较低; 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 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 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 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 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 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 黑棘鲷体长越长, 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 摄食强度也越大, 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2021, 28(8):1051-1059. DOI: 10.12264/JFSC2020-0317
摘要:根据 2017 年冬、夏季在山东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肥满度的变化, 并应用 GAM 模型分析了肥满度与海洋环境因子、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因素等 3 类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山东海域口虾蛄评估肥满度接近 1.1, 冬季肥满度高于夏季, 在北部和东部海域肥满度较高, 南部近岸海域口虾蛄的肥满度较低。个体大小对于肥满度影响最大, 小个体的肥满度略大于大个体, 两个季节不同性别间肥满度差异较小。 夏季口虾蛄肥满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逐渐上升, 冬季种群密度对口虾蛄肥满度的影响不大。夏季温度和水深的变化对口虾蛄肥满度大小的影响较小, 冬季口虾蛄肥满度大小变化受温度、水深的影响较大。饵料生物对口虾蛄肥满度呈现出显著影响(P<0.01)。口虾蛄肥满度的变化与其摄食、繁殖和越冬等生物学过程紧密相关。通过研究发现, 种群结构(种群密度、体长、性别)、环境因子(海水温度、水深、底质类型)和饵料生物对口虾蛄肥满度大小呈现显著影响(P<0.01), 初步阐明了口虾蛄肥满度与种群结构、环境因子及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021, 28(8):1060-1068. DOI: 10.12264/JFSC2020-0319
摘要:根据 2016 年春、秋季在厦门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 使用种类组成更替率、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资源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指标及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域春、秋季共捕获鱼类 100 种, 隶属于 2 纲 13 目 46 科 74 属; 湾内鱼类春、秋季种类组成更替率为 59.60%, 优势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鱼类洄游导致, 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 春季平均网获质量和平均网获数量分别为 1744.24 g/h 和 160.51 ind/h, 秋季分别为 3086.18 g/h 和 153.30 ind/h, 鱼类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46~4.07,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61~2.73,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44~0.89; Pielou 均匀度指数(J′)春季高于秋季,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秋季高于春季; 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 春、秋季厦门湾鱼类群落均可大致划分为东北部和南部两个站位组群。厦门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具有明显季节差异。
2021, 28(8):1069-1078. DOI: 10.12264/JFSC2020-0568
摘要:利用 2016─2019 年中国渔业企业在大西洋热带海域(14°20′S~15°20′N; 47°38′W~2°30′E) 13 艘延绳钓作业渔船渔捞日志记录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 结合海表面风速、叶绿素 a 浓度、涡动能以及 0~500 m 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等海洋环境变量和空间因子(经纬度)建立了一系列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测模型。模型的时间分辨率为天(d), 空间分辨率为 0.25°×0.25°。该系列模型利用 75%的数据训练得到朴素贝叶斯(NB)、k 最近邻(KNN)、随机森林(RF)、分类与回归树(CART)、逻辑斯蒂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和 stacking 集成(由 NB、CART 和 LR 模型集成, STK)模型, 将 25%测试数据代入系列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 (1) 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测准确率(ACC)分别为 61.62%、62.03%、66.37%、63.0%、63.26%、 64.97%、64.08%、68.72%; (2) 其对应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64、0.67、0.72、0.66、0.68、0.70、0.69、 0.72; (3) STK 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其他的方法均有所提高。建议使用 STK 模型对大西洋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渔场进行预测。
2021, 28(8):1079-1090. DOI: 10.12264/JFSC2020-0548
摘要:本研究针对全潜式网箱的四周刚性柱–网衣系缚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模型实验测得柱–网结构模型在水流作用下, 不同流速、不同系缚方式下的网衣系缚点受力, 分析了不同系缚方式对网衣系缚点受力分布特性以及系缚点之间受力均匀性的影响。此外, 为进一步研究网衣系缚方式对周围流场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混合体积法建立了网衣的流固耦合模型, 并在开源 CFD 软件 OpenFOAM 中开发得到了网衣流固耦合求解器, 通过数值模拟与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网衣的阻流效应以及网衣网线的张力分布特征和荷载传递方式。研究结果表明, 四周刚性柱–网结构模型中, 网衣系缚方式对水流作用下网衣的受力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网衣最大张力一般分布在与系缚点相连的网线上, 而且越靠近中间位置的网线和系缚点的受力也越大, 整体呈现出两端受力小中间受力大的对称现象; 在网衣背流侧, 靠近网衣沿水流方向投影的中心位置处流场受网衣阻流效应的影响会偏大, 流速衰减率也更高, 而且在同种工况下, 随着流速的变大, 网衣对流场流速的衰减效应也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