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2, 29(1). DOI: 10.12264/20220116

      摘要 (68) HTML (0) PDF 42.03 M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2, 29(1). DOI: 10.12264/20220117

      摘要 (78) HTML (0) PDF 186.39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马氏珠母贝C1qDC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2, 29(1):1-12. DOI: 10.12264/JFSC2021-0145

      摘要 (699) HTML (0) PDF 2.49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含 C1q 结构域蛋白(C1q domain containing, C1qDC)是经典补体途径的起始分子, 能够识别免疫复合物, 启动补体系统经典途径。本研究基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全基因组测序数据, 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C1qDC 基因进行了鉴定, 同时对其系统进化关系、序列结构、基序组成、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从马氏珠母贝全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出 285 个 C1qDC 基因; 根据系统进化关系聚集为 5 个亚类, 不均匀分布在 14 条染色体上; 所有 C1qDC 序列均含有保守基序 1。比较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 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攻毒 4 h 后, 马氏珠母贝 C1qDC 基因家族中有 56 个基因在血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 上调表达基因 32 个, 下调表达基因 24 个。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表明, 随机挑选的 8 个 C1qDC 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马氏珠母贝 C1qDC 基因的进化模式及其在贝类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七种骨舌鱼核糖体序列特征及遗传发育分析

      2022, 29(1):13-27. DOI: 10.12264/JFSC2021-0084

      摘要 (743) HTML (0) PDF 1.67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核糖体 DNA 序列探讨了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高阶元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采用分子标记技术, 分析测定了现存的 7 种骨舌鱼核糖体基因, 获得了巨骨舌鱼(Arapaima gigas)、尼罗异耳骨舌鱼(Heterotis niloticus)、 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费氏骨舌鱼(O. ferreirai)、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乔氏硬仆骨舌鱼(S. jardinii)和硬仆骨舌鱼(S. leichardti)的 rDNA 全序列, 长度分别为 11714 bp、8957 bp、12057 bp、11556 bp、10377 bp、10724 bp 和 10725 bp, GC 碱基含量为 63.78%~66.13%。采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推论法分别构建了系统进化树, 结果显示, 除 ITS1 外, 18S、ITS2、28S 和 18S+ITS1+5.8S+ITS2+28S 联合序列建树均与传统的分类相符合, 研究结果阐明了骨舌鱼科亚科、属和种间的分类关系, 核糖体 DNA 可作为骨舌鱼科的分子标记。

    • 中华绒螯蟹溶血磷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2022, 29(1):28-40. DOI: 10.12264/JFSC2021-0348

      摘要 (199) HTML (0) PDF 2.48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溶血磷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LPGAT)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调控特征, 本研究首先克隆了中华绒螯蟹 Es-lpgat1 的开放阅读框序列(登录号 MZ312613), 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q-PCR)、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和 RNA 干扰分析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 (1) Es-lpgat1 的开放阅读框全长 1125 bp, 编码 374 个氨基酸, 其蛋白分子量为 44 kD, 属于 LPLAT 超级家族, 氨基酸序列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 LPGATl 相似性最高; (2) qPCR 结果表明, Es-lpgat1 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期的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 鳃中表达量最低(P<0.05); (3) 卵巢发育过程中, II 期卵巢和肝胰腺中 Es-lpgat1 表达量最高(P<0.05), 在卵巢 III~V 期的发育过程中有显著上升趋势; (4)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在卵巢发育 II 期, Es-lpgat1mRNA 定位于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 (PRO) 和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 (EN) 的细胞质中 , 此阶段信号较强 ; 在卵巢发育 IV 期 , 卵巢中 Es-lpgat1mRNA 信号较弱; 在 II 期和 IV 期肝胰腺中的 Es-lpgat1mRNA 均主要定位于成纤维细胞(F)和吸收细胞(R) 中; (5) 干扰 Eslpgat1 后, Es-gpat2 和 Esdgat2 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而 Es-agpat4 和 Es-dgat1 的表达水平下调。综上所述, Es-lpgat1 主要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和肝胰腺中表达, 可能参与卵巢发育期间的磷脂代谢。

    • “宁芯2号”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的开发及验证

      2022, 29(1):41-48. DOI: 10.12264/JFSC2021-0243

      摘要 (1060) HTML (0) PDF 968.98 K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开发适用于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育种的稳定的育种芯片, 本研究在大黄鱼 600 K 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芯片“宁芯 1 号”的基础上, 开发了大黄鱼 55 K 育种芯片“宁芯 2 号”。“宁芯 2 号”选取大黄鱼单倍域(haplotype block)内具有代表性的 SNP 位点, 并集成与大黄鱼刺激隐核虫抗性、耐高温性状相关联的 SNP 位点。开发完成的“宁芯 2 号”最终集成了 54077 个高质量的 SNP 位点, 这些位点在大黄鱼基因组内分布均匀。应用“宁芯 2 号”对来自 6 个群体的 756 尾大黄鱼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该芯片的分型成功率均在 98.4%以上, 多态性位点比例均在 91.2%以上。“宁芯 2 号”具有稳定、准确、快速、价廉的优势, 预计能够在大黄鱼品种定向遗传改良和全基因组分子模块育种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叶尔羌高原鳅形态性状与体重的通径分析及曲线拟合

      2022, 29(1):49-57. DOI: 10.12264/JFSC2021-0133

      摘要 (609) HTML (0) PDF 426.91 K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基于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体重(Y)及形态变量(X1~X9) 10 个性状, 运用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开展各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性及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量化计算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确定影响其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 进一步确定了 3 个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研究发现, 叶尔羌高原鳅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体重(Y)相关性最大的是体长(X2), 相关系数为 0.960; 尾柄长(X5)、眼径(X7)与眼间距(X8)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 其他形态性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 通径分析量化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作用, 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头长(X4)(0.470), 体长(X2)通过头长(X4)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0.447); 通过回归分析并计算决定系数发现, 头长(X4)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21), 体长(X2)和头长(X4)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341)。3 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Y=–2.8+2.94X2+0.764X4+0.906X5 (R2 =0.958)。 3 个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 体长(X2)与体重(Y)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函数方程 Y=2.739e0.158X2 (R2 =0.936); 头长(X4)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幂函数方程 Y=4.946X4 1.100 (R2 =0.931); 尾柄长(X5)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对数函数方程 Y=9.582+8.876lnX5 (R2 =0.807)。研究结果表明, 叶尔羌高原鳅在选育时, 应以体长(X2)和头长(X4)为主要选择性状, 同时辅以尾柄长(X5)。

    • 马氏珠母贝PEPCK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耐低温品系的选择印记分析

      2022, 29(1):58-69. DOI: 10.12264/JFSC2021-0323

      摘要 (552) HTML (0) PDF 2.80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PEPCK)是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 当动植物处于温度胁迫等不良环境条件时, 它可通过催化草酰乙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继而生成葡萄糖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在抗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鉴定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的 PEPCK 基因 (PmPEPCK), 分析了低温胁迫下 PmPEPCK 表达量的变化, 筛选和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low temperature resistant line, R) F3 和北部湾野生群体(Beibu Gulf wild population, W)的 PmPEPCK 外显子区的 SNP 位点。 序列分析表明, PmPEPCK 基因全长 2557 bp, 5?UTR 和 3?UTR 分别为 56 bp 和 446 bp, 开放阅读框 2055 bp, 编码 684 个氨基酸。PmPEPCK 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P<0.05)。低温胁迫后鳃组织中的时序表达结果显示, 低温组(12 ℃、17 ℃) PmPEPCK 的表达量在 6 h 达到最高, 显著高于 22 ℃对照组(P<0.05), 说明 PmPEPCK 参与贝体的低温响应过程。对 PmPEPCK 的外显子区 SNP 进行分析, 共得到 108 个 SNP, 其中 47 个 SNP 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 R 和 W 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 仅在 R 中被检测到的基因型有 11 个, 分别是位点 g.60010420、g.60007411、g.60011365 的基因型 AG, 位点 g.60006265、g.60006166 的基因型 AA, 位点 g.60007389、 g.60011387 的基因型 CT 和 g.60009449、g.60006028 的基因型 TT, 位点 g.60011341 的基因型 GG 和 g.60009464 的基因型 GT。结论认为经过 3 代选育后, R 群体的 PmPEPCK 基因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 PmPEPCK 的这些 SNPs 及其基因型可能与选育系的低温耐受能力相关, 并可能作为选择育种的候选标记。

    • 不同产地卤虫幼体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肌肉组分和抗胁迫能力的影响

      2022, 29(1):70-78. DOI: 10.12264/JFSC2021-0206

      摘要 (669) HTML (0) PDF 495.25 K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卤虫(Artemia)是对虾苗种培育重要的生物饵料。本研究将产自美国大盐湖, 以及中国新疆艾比湖、西藏双湖和渤海湾盐田卤虫卵孵化的幼体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 研究不同产地卤虫幼体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存活、肌肉组分、抗氨氮能力和盐度耐受力的影响。凡纳滨对虾仔虾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3 个平行。 单位水体 20 L, 仔虾密度为 50 尾/L。分别投喂以上 4 种卤虫幼体, 初始投喂量为 100 只卤虫/(尾·d), 投喂量每天增加 10%, 养殖周期为 15 d。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卤虫卵和卤虫幼体的生物学测定值和营养组成等有较大差别, 其中双湖卤虫的卵径、无节幼体体长和个体干重最大, 粗蛋白、粗脂肪、高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R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io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含量最高。投喂不同产地卤虫幼体的对虾存活率和体长、对虾肌肉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 投喂双湖卤虫幼体的对虾肌肉 ARA、EPA和 DHA含量最高(P<0.05), 投喂双湖卤虫幼体的对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活性最高(P<0.05), 投喂艾比湖卤虫幼体的对虾肝胰腺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最高(P<0.05),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为, 投喂双湖和艾比湖卤虫幼体的对虾对盐度和氨氮胁迫的耐受力较强, 可能与对虾肌肉中较高的 DHA、EPA、ARA 和 T-SOD、ACP 水平有关。本研究为不同产地卤虫幼体在凡纳滨对虾苗种培育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借鉴。

    • 山东近海产卵场健康状况评价体系

      2022, 29(1):79-90. DOI: 10.12264/JFSC2021-0119

      摘要 (554) HTML (0) PDF 525.91 K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卵场对渔业资源补充起关键作用, 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了渔业资源世代发生量和可持续产出。本研究以山东近海产卵场为研究区域, 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综合分析, 以 20 世纪 80 年代山东近海健康状况作为基准,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卵场健康状况量化评价体系, 并对该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评价体系从产卵场环境和产卵场功能(一级指标)考虑, 包含了生物环境、水文环境、人为干扰、鱼卵仔稚鱼、产卵群体和产卵场面积 6 个二级指标以及 21 个三级指标, 通过平均综合健康指数(CHI)表征产卵场健康状态。以 2008 年 5 月山东近海产卵场健康状况为例对本研究构建的产卵场健康量化评价体系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2008 年 5 月山东近海产卵场平均 CHI 为 0.571, 处于亚健康状态, 其中山东半岛北部产卵场、海州湾北部产卵场、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和莱州湾产卵场 CHI 分别为 0.596、0.593、0.590 和 0.505, 该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山东近海产卵场的健康状况。

    • 松花江下游富锦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

      2022, 29(1):91-101. DOI: 10.12264/JFSC2021-0120

      摘要 (317) HTML (0) PDF 1.17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松花江下游富锦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产卵场位置, 于 2016—2018 年 6—7 月对富锦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 8916 粒, 仔鱼 31232 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鉴定鱼卵和仔鱼共计 3 目 7 科 33 种, 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和浮性卵鱼类 12 种。2016—2018 年调查期间, 估算通过富锦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 85.58×108粒、57.43×108粒和 60.51×108粒。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和蛇鮈(Saurogobio dabryi), 3 年鱼卵径流量分别为 143.35×108 粒、15.62×108 粒和 7.19×108 粒, 3 种鱼类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 64.56%。大型产漂流性卵的鲢、翘嘴鲌和产浮性卵的鱤、鳜卵苗发生量(产卵量和鱼苗量的总和)分别为 1.36×108 粒、3.19×108 粒、2.77×108 粒和 0.32×108 尾。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 鲢卵来源于桦川县嘟噜河口至代亮子江段和苏窝棚至中和村江段的产卵场。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 贝氏卵? 漂流密度与水体透明度显著相关, 鲢、翘嘴鲌和鱤卵漂流密度与水温和径流量显著相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松花江下游的鱼类资源, 建议增加草鱼、青鱼、鲂、蒙古鲌等鱼类增殖放流数量;建立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降低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对鱼类栖息生境的影响;制定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预警、评估体系,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种群进行监控, 基于监测结果的科学研判, 进一步调整优化松花江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特征分析

      2022, 29(1):102-117. DOI: 10.12264/JFSC2021-0122

      摘要 (690) HTML (0) PDF 713.73 K (2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 本研究综合 2018—2020 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 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 315 种, 区域物种密度为 12.6 种/km2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 12 目 49 科, 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 79.05%; 其中 28 科鱼类(加上未发现的小带鳚科, 这 29 科鱼类组成了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鱼类的大部分物种)占总物种数的 89.52%。从科级层面对南海岛礁鱼类聚类分析表明,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与越南近岸三个珊瑚礁岛鱼类相似度最高。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以小型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 49.04%; 其次是中型鱼类, 为 31.09%; 大型鱼类占比仅为 19.87%。从食性类型来看, 肉食性鱼类最多, 为 163 种; 其次是杂食性鱼类, 91 种; 植食性鱼类最少, 61 种。与历史研究比较, 共有 37 种鱼类近年未发现, 以肉食性最多, 且大型鱼类全为肉食性鱼类, 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正遭受过度捕捞; 小型鱼类高达 66.57%, 这些大部分属于雀鲷科(Pomacentroidae),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及隆头鱼科(Labridae)鱼类, 均为对珊瑚礁依赖程度高的鱼类, 表明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显著衰退现象。因此保护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 不仅要控制捕捞强度, 同时还要保护好这一独特的珊瑚礁栖息生境。

    • 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关键种识别

      2022, 29(1):118-129. DOI: 10.12264/JFSC2021-0140

      摘要 (622) HTML (0) PDF 695.67 K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 2016—2019 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 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 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 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 KPP 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 (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 34 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 共形成营养连接数 276 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点度(degree, D)、入度(in-degree, Din)、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CC)和信息中心性(information centrality, IC)最大, 表明与其产生摄食联系的物种数目最多, 其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最强, 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 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的出度(out-degree, Dout)、拓扑重要性指数(topological importance index, TI)最大, 表明捕食该物种的鱼种类数最多, 揭示其物种信息扩散能力最强。(3)带鱼的关键性指数(keystone indices, K)、下行关键性指数(top-down keystone index, Kt)最高, 表明对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最大, 且下行控制效应最大; 七星底灯鱼的上行关键性指数 (bottom-up keystone index, Kb)和值最大, 表明对群落的上行控制效应最大; (4)通过 KPP 运算验证带鱼对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种间信息的传递起决定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 11 种拓扑关键性参数结合 KPP 运算筛选群落结构关键种, 发现带鱼和七星底灯鱼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 其中带鱼为关键捕食者, 七星底灯鱼为关键被捕食者。

    • 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的初步研究

      2022, 29(1):130-140. DOI: 10.12264/JFSC2021-0181

      摘要 (632) HTML (0) PDF 1.67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 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 于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 月、2020 年 4 月、 2020 年 8 月对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的过鱼效果开展季度调查。鱼道内共采集鱼类 4605 尾, 计 42 种, 隶属于 4 目、9 科、34 属, 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体长范围为 2.3~48.5 cm, 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 蛇鮈(Saurogobio dabry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数量比分别占总数的 17.24%、 14.26%、6.86%、5.78%、4.89%。鱼道内洄游性鱼类有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鳗鲡(Anguilla japonica)。鱼类的过鱼数量呈季节性变化, 其中夏季过鱼数量最多, 占总数的 42.23%; 冬季过鱼数量最少, 占总数的 11.69%, 影响过鱼的主要因素为水温和水位。有 42 种鱼通过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的入口, 与其他鱼道相比, 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种类较多。研究结果可为鱼道优化与有效运行提供参考数据, 对保护赣江渔业资源有重要意义。

    • 基于水声学的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域(镇江)渔业资源时空特征

      2022, 29(1):141-148. DOI: 10.12264/JFSC2020-0213

      摘要 (461) HTML (0) PDF 4.12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密度及时空特征, 于 2018年在该水域进行了 4次水声学调查。 结果显示, 水声学调查所得鱼类资源密度均值范围为 0.090~0.575 尾/m2 , 均值为 0.286 尾/m2 ; 鱼类资源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季节变化较明显, 7 月和 10 月, 和畅洲的南、北汊鱼类资源密度要显著高于其上游和下游; 1 月和 4 月, 则是和畅洲上、下游的资源密度相对较大, 其中 7 月保护区水域的鱼类资源密度最大, 1 月最小。调查水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呈单峰状分布, 主要集中于?59.5~?53.5 dB, 春季、秋季和冬季的单体目标均匀分布于水深 10~40 m 的水层, 夏季则多集中分布于水深 5~20 m 的水层。本次调查较准确地反映了镇江保护区水域内的鱼类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分布信息, 为保护区管理部门评价长江豚类的栖息地质量以及实施科学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 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种群生态

      2022, 29(1):149-156. DOI: 10.12264/JFSC2021-0070

      摘要 (332) HTML (0) PDF 485.20 K (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土著裂腹鱼类, 本研究调查了藏南内流湖泊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种群生态学, 对 180 尾高原裸鲤寄生蠕虫进行种类鉴定和感染数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由 5 个物种构成, 分别为聂氏拟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 (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属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的感染率最高, 聂氏拟短节绦虫的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最高, 束首线虫未定种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最低。独立样本 T 检验表明, 各个肠道寄生蠕虫种群感染高原裸鲤群体的平均丰度均不存在宿主雌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群感染数量与宿主全长也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用方差均值比分析 5 个种群的分布类型, 结果显示均呈聚集分布。将各个种群感染宿主数量的频率分别与负二项分布进行拟合, 用x2 检验判断结果的显著性, 发现聂氏拟短节绦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种群虽然呈聚集分布, 但并不符合负二项分布。5 个种群中均以未感染的宿主频次为最高, 在感染情况下, 聂氏拟短节绦虫以感染 1~5 条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 C. eudyptulae 和异肉吸虫未定种以感染 1 条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 束首线虫未定种感染数量为 1~6 条的宿主出现频次均较低且相近, 新棘吻虫未定种感染 1~2 条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本研究为摸清各肠道寄生蠕虫种群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了解西藏土著鱼类寄生虫的区系组成及特点, 深入研究高原隆起、 西藏特殊地理环境与寄生虫之间的关系累积了资料。

    • 基于龙格库塔法的漂流延绳钓沉降过程数值模拟

      2022, 29(1):157-169. DOI: 10.12264/JFSC2021-0076

      摘要 (526) HTML (0) PDF 2.19 M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掌握延绳钓渔具的沉降过程对于提高目标鱼种的渔获率、减少其他物种的兼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有限元理论, 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延绳钓三维动力学沉降模型, 把201 6.年 3.月至201 6.年 7.月海上实测的1 2.个站点的风速和风向、不同深度的三维海流数据、渔具参数以及作业参数输入模型, 应用七级六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模型, 得出与1 2.个实测站点对应的8 0.枚钓钩的深度和沉降时长, 3.个代表性站点代表性节点的模拟沉降速度和渔具空间形状, 并与海上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建立的延绳钓三维沉降模型可计算得出X、Y和Z方向流速分别在?0.05~0.8 0.m/s、?0.30~0.2 8.m/s和?0.12~0.1 0.m/s范围内的钓钩深度、沉降时长、沉降速度和渔具空间形状 ; (2)延绳钓三维沉降模型得出的钓钩深度、沉降时长、沉降速度与实测钓钩深度、沉降时长、沉降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 (3)模拟得出的渔具空间形状与实测的空间形状基本一致。本研究建立的延绳钓三维动力学沉降模型能预测三维海流作用下的钓钩深度、沉降时长、沉降速度、空间形状并达到三维动态可视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