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9(12):1679-1692. DOI: 10.12264/JFSC2022-0200
摘要: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资源现状, 探究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本研究于 2017—2018 年对金沙江下游四级梯级水库区域干、支流共计 16 个位点的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 3 次调查。 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 63 属种, 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占优势, 占总分类单元数的 66.7%。不同站点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在 1~22 之间, 不同水库区域乌东德库区最高, 溪洛渡库区最低, 不同季节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底栖动物总密度均值为(201.6±306.1) ind/m2 , 生物量(3.2±5.5) g/m2 , 且在不同水库区域呈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表明,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底质、流速、 海波和溶氧。总体来看,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和环节动物门 (Annelida)为主, 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区域其他河流。干流生境由于流速较高, 生境底质单一,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 密度和生物量均不高, 但区间支流底栖动物资源丰富, 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维持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 就金沙江下游水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长期的水生生物监测和生态影响评估; 保护河流沿岸带生境多样性; 统筹干、支流保护, 维持河流生态网络完整性。
2022, 29(12):1693-1703. DOI: 10.12264/JFSC2022-0262
摘要:海水贝类钙化过程将产生 CO2, 但由于不同养殖海区碳酸盐体系组成差异大, 需要在考虑海区碳酸盐体系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更精确地量化该过程导致的 CO2 释放量。本研究将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产生的 CO2 源/汇效应强度定义为 Φ, 在钙化作用过程中, Φcal 值可表示特定海区水文条件下, 贝壳钙化作用实际释放到大气中的 CO2 与该过程产生的 CO2 的比率。应用新碳酸盐化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 Φcal 值呈现季节变化特点, 胶州湾、桑沟湾和深澳湾的 Φcal 值均为夏季最低; 养殖海区内碳酸盐系统的区域性差异可改变 Φcal 值, 胶州湾、桑沟湾和深澳湾的平均 Φcal 值分别为 0.79, 0.72 和 0.72; 在贝类主要生长季节(3―7 月), 养殖海区的 Φcal 值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 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区该阶段 Φcal 值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在温度高于 18 ℃后, Φcal 值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 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 胶州湾内 Φcal 值与表层海水的 CO2 分压相关性极显著(P<0.01)。最后, 基于模型计算的胶州湾内 Φcal 值水平, 按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年产量 3.2×105 t 计, 胶州湾养殖菲律宾蛤仔贝壳生长部分预计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 1.084×105 t CO2。本研究初步证实 Φcal 可在考虑海区碳酸盐体系特征的基础上, 更精确地量化贝类钙化作用导致的 CO2 释放量, 为后续的贝类的碳源/碳汇过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2, 29(12):1704-1713. DOI: 10.12264/JFSC2022-0235
摘要:为了给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辽宁海域增殖放流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根据春季(2020 年 5 月)、夏季(2019 年 6 月、7 月和 2020 年 8 月)和秋季(2019 年 9 月和 2020 年 10 月)共计 6 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 研究了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及生物学特征变化, 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高于春季, 资源丰度在不同站位的差异较大, 空间异质性较高。大泷六线鱼的体长、体重在 5 月至 10 月均表现为逐月增大, 肥满度也表现为夏季较春、秋季高, 且体长、体重和肥满度均具有月份间的显著差异。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表明大泷六线鱼具有对岩礁底、砂底这两种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偏好性, 黄海北部海域的资源丰度高于辽东湾海域。GAM 模型显示水深、盐度、水温、底质类型、月份和年份是影响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分布的因素, 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与水深在 55 m 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资源丰度高值区分布在底层盐度低于 31.5 和底层水温区间为 12~22.5 ℃的环境条件下, GAM 的分析结果与大泷六线鱼的生态习性相符。本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初步建议具有较多岩礁、砂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黄海北部海域可作为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适宜放流区域, 水温升高至 12 ℃以上的 5—6 月可作为适宜放流时间, 选择以上放流地点和时间, 可对放流群体的成活率及品质提供较好的保障。
2022, 29(12):1714-1727. DOI: 10.12264/JFSC2022-0210
摘要: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4E 结合蛋白 1 (4E-BP1)是 mTOR 信号通路下游的翻译抑制因子, 调节翻译的起始和蛋白质的合成。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4E-BP1 基因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及其在蜕壳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本研究利用 RACE 技术克隆获得中华绒螯蟹 Es4E-BP1 全长 cDNA 序列, 利用 qPCR 技术探究其时空表达, 利用 dsRNA 干扰探究其在中华绒螯蟹蜕壳中的作用。测序结果显示, Es4E-BP1 cDNA 全长 1678 bp, 包括 134 bp 的 5? 非编码区、1193 bp 的 3?非编码区和 351 bp 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 Es4E-BP1 含有 1 个 eIF4E 超级家族的典型保守域, 且包含 1 个超二级结构 TOS 基序和 1 个 YXXXXLΦ 基序。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Es4E-BP1 与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聚为一支并且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95.69%和 93.16%)。qPCR 结果显示, Es4E-BP1 在成蟹各个组织均有表达, 其中 Y 器官表达量最高, 其次为肌肉, 鳃丝中表达量最低。一个完整蜕壳周期内, 幼蟹不同组织表达模式不同, 但均在蜕壳后期 A-B 期表达量最高, 蜕壳前期表达量较低。注射 dsEs4E-BP1 后, 中华绒螯蟹存活率远低于对照组 CG 组; 蜕壳间隔显著高于 CG 组。研究结果表明, Es4E-BP1 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广泛表达, 在调控蜕壳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甲壳动物 4E-BP1 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2, 29(12):1728-1737. DOI: 10.12264/JFSC2022-0227
摘要:为探讨饲料代替活饵投喂对鳜(Siniperca chuatsi)胃饥饿素(ghrelin)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基因组测序数据匹配, 首次获得了鳜(Siniperca chuatsi)胃饥饿素前体基因 DNA 序列, 对其胃中分泌细胞进行定位。 诱食试验模拟鳜进食前看到食物但不能摄食, 进食试验模拟鳜正常摄食。研究检测了诱食、进食后胃饥饿素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 鳜胃饥饿素前体由信号肽、成熟肽(胃饥饿素)和 C-端肽 3 部分构成;前体基因含有 4 个外显子和 3 个内含子, 属于Ⅱ型基因型; 编码 107 个氨基酸, 成熟肽胃饥饿素由 20 个氨基酸构成, 活性中心为 GSSF。免疫组化显示胃饥饿素阳性细胞位于胃腺中。诱食试验中, 活饵组胃饥饿素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而饲料组胃饥饿素基因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 且显著低于活饵组(P<0.05)。进食实验中, 活饵组进食后 0 h, 胃饥饿素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 进食后 2 h 下降至摄食前水平 (P<0.05), 后续无显著变化(P>0.05); 饲料组进食后 0 h 胃饥饿素 mRNA 表达水平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 蛋白水平呈波动变化, 进食后 2 h 及后续胃排空时间内皆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 鳜胃饥饿素细胞位于胃腺位置, 参与调节摄食活动, 进食前上升, 进食后下降, 而饲料投喂下 ghrelin 对摄食调节作用明显减弱, 研究结果可为鳜饲料养殖提供科学参考。
2022, 29(12):1738-1749. DOI: 10.12264/JFSC2022-0303
摘要:头足类的养殖主要依赖于天然饵料, 目前无人工配合饲料可用, 这一问题成为其发展大规模养殖的制约因素, 研究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的糖代谢模式可为其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添加比例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克隆了中华蛸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 GPI)、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PGK) 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 3 个糖代谢酶的相关基因, 并对其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中华蛸 OsGPI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1725 bp, 编码 574 个氨基酸; OsPGK 的 ORF1248 bp, 编码 415 个氨基酸, OsPK 的 ORF1683 bp, 编码 560 个氨基酸。qRT-PCR 结果显示, 这 3 个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在脑、 消化腺和后唾液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3 个基因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皆有表达, 总体趋势是初孵幼体的表达量高于多细胞期。在幼体饥饿胁迫过程中, 随着饥饿时间的推移, 3 个基因在饥饿 2 d 后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紧接着在饥饿 3 d 和 4 d 后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最后在饥饿 5 d 后的表达水平开始回落并降低。在投喂配合饲料(compound feeds)、锐齿蟳(Charybdis acuta)和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实验中, 与投喂 0 d 相比, 配合饲料组和沙丁鱼组在投喂 21 d 后, OsGPI、OsPGK 和 OsPK 在中华蛸消化腺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在投喂 42 d 后, OsGPI、OsPGK 和 OsPK 的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锐齿蟳组在投喂 21 d 和 42 d 后, OsGPI、OsPGK 和 OsPK 的表达量相较投喂 0 d 时的均显著升高。OsGPI、OsPGK 和 OsPK 在胚胎发育、饥饿和不同饲料投喂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说明其参与了中华蛸糖代谢过程的调节, 本研究可为中华蛸饲料的选择和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添加提供基础数据。
2022, 29(12):1750-1758. DOI: 10.12264/JFSC2022-0291
摘要:为探究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生长特性, 测定了 10、15、20 月龄文蛤的壳长(SL)、 壳宽(SW)、壳高(SH)和活体重量(BW)等参数,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 10、15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长(SL),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宽(SW); 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对 10、15 和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各月龄活体重量(BW)与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 BW10=?2.976+ 0.100SL+0.140SW+0.101SH (R2 =0.969); BW15=?12.176+0.085SL+0.441SW+0.415SH (R2 =0.957); BW20= ?21.506+0.255SL+ 1.098SW+0.152SH (R2 =0.920)。异速生长方程显示不同月龄文蛤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10 月龄文蛤为正异速生长, 15 月龄文蛤为等速生长, 而 20 月龄文蛤为负异速生长。结果表明, 在池塘中间培育期间, 影响文蛤活体重量的形态性状随文蛤龄期而变化, 10 月龄及 15 月龄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和壳高, 但随着龄期的增加, 壳宽对活体重量的影响程度增加, 是 20 月龄时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数量性状指标, 研究结果可为文蛤中间培育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2022, 29(12):1759-1767. DOI: 10.12264/JFSC2022-0157
摘要:鱼类个体因为社会原因而聚集的现象称为鱼类群体行为,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考察生态情境及其测定次序对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幼鱼群体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以喜集群的镜鲤幼鱼为研究对象, 将大小相近且健康的实验鱼随机分成固定组和随机组, 将每个处理组的鱼群放在不同的生态情境(开放水域环境、食物环境和食物+避难所环境)条件下拍摄实验鱼的群体行为, 并且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随机组的拍摄顺序以模拟生态情境转变。结果发现: (1) 生态情境复杂性的增加和测定次序的改变降低了个体游泳速度及其同步性。(2) 生态情境复杂性的增加会增大最近邻距离和个体间距离, 然而测定次序的改变降低了非开放水域环境(食物环境和食物+避难所环境)的最近邻距离。(3) 生态情境复杂性的增加降低了开放水域环境和食物+避难所环境的群体游泳速度和群体运动时间比。(4) 镜鲤的个体间距离和群体极性呈负相关, 而随机顺序增强了其在开放水域环境和食物+避难所环境中的负相关程度。结果表明, 生态情境复杂度越高, 其群体凝聚力和协调性越低; 而随机顺序增强了镜鲤幼鱼的凝聚力和其在非开放水域环境的协调性, 降低了镜鲤幼鱼群体在开放水域的协调性, 从而显示了该鱼显著的集群行为, 对群体运动中个体成员的信息交流有着积极的影响。
2022, 29(12):1768-1777. DOI: 10.12264/JFSC2022-0270
摘要: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2022, 29(12):1778-1787. DOI: 10.12264/JFSC2021-0236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孢子体在不同光强下的生长、光合作用、营养成分以及抗氧化能力, 以期揭示多肋藻小孢子体对光强的适应性, 为多肋藻海区栽培提供参考。结果发现, 藻体在光照强度 30~120 μmol/(m2 ·s)均具有较快的生长速率, 其中 60 μmol/(m2 ·s)下相对生长速率(RGR)和藻体 PSII 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最高。总光合速率(Pt)和最大表观光合速率(Pnmax)在培养前期(5 d)随光强增加而上升,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 d)在 60 μmol/(m2 ·s)下最高; 在 60 μmol/(m2 ·s)下, 藻体呼吸速率(Rd)较低。叶绿素 a (Chl a)、岩藻黄素 (Fucox)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为低光组稍高于高光组(P>0.05)。粗蛋白、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与光强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与光强呈负相关。结果表明, 60 μmol/(m2 ·s)适宜多肋藻小孢子体的生长。在较低或较高光强下, 藻体呼吸作用均显著增强; 此外, 高光下, 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 低光下,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SAFR)、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比活力较高, 过氧化氢酶(CAT)比活力则在低光和高光下均下降, 这些生理响应对多肋藻小孢子体适应不同光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022, 29(12):1788-1799. DOI: 10.12264/JFSC2022-0160
摘要:为比较南海岛礁海域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鳃组织和肠道菌群结构及其肠道菌群对碳源的利用特征, 从南海 3 个岛礁海域采集优势岛礁鱼类——金带齿颌鲷的鳃组织和肠道样品,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利用 Biolog Eco 微板法分析可培养肠道微生物的碳代谢功能。结果显示, 各海域金带齿颌鲷鳃组织和肠道样品微生物菌群存在较高相似性, 但门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所有样品共有可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为 151 个, 其中永暑礁肠道样品的 OTU 数高达 1022 个, 琛航岛肠道样品 OTU 数仅 492 个; 门水平上, 鳃组织和肠道样品共有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厚壁菌门(Firmicutes), 特有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属水平上, 鳃组织共有优势属为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Marispirillum 属、Pandoraea 属; 肠道样品中共有优势属为埃希氏–志贺氏菌属和拟杆菌属, 其他优势属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的代谢活性和对氨基酸、糖类、脂类 3 类碳源的利用率由高到低均为渚碧礁组(ZB)、永暑礁组(YS)、琛航岛组(CH), 3 组间差异显著(P<0.05); 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代谢类相关功能基因所占比例高, 对 3 类碳源的利用与可培养菌群碳源利用规律一致。研究表明, 金带齿颌鲷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 后续可尝试从肠道微生物中挖掘高产酶菌株。
2022, 29(12):1800-1811. DOI: 10.12264/JFSC2022-0193
摘要:2020 年 11 月, 福建霞浦海域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出现较大面积发病情况, 为确定其病原并筛选可用药物, 本研究分离了南移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并对其理化因子、毒力因子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从体表病灶部位分离得到 1 株优势菌株 XP-11, 经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对仿刺参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感染后也出现体表溃疡等与自然发病相同症状。基于形态观察、Biolog 自动微生物鉴定, 以及 16S rRNA、 看家基因 gyrB 基因和尿素酶 C (ure 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确定菌株 XP-11 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含有溶血素相关基因 hlyAch 和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 plpV 两种美人鱼发光杆菌典型毒力基因。药敏分析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对四环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等 8 种抗生素敏感, 进一步采用微量法进行 MIC 值测定结果显示, 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磺胺间甲嘧啶钠、磺胺甲 唑+甲氧苄啶等水产可用药对菌株 XP-11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 0.08、2、1、1、0.06、0.125、4、1.2/0.06 μg/mL。研究结果表明,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是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 其对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 1.08×105 CFU/g 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