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2, 29(2).

      摘要 (122) HTML (0) PDF 44.62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水产科学目录

      2022, 29(2).

      摘要 (113) HTML (0) PDF 44.62 M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DNA条形码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中的适用性

      2022, 29(2):171-183. DOI: 10.12264/JFSC2021-0295

      摘要 (321) HTML (1095) PDF 731.83 K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 I,II (CO I,CO II)和 1 6.S rRNA 基因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群体划分中的适用性,在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髙体鰤(Seriola dumeril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中克隆了 3.种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O I,CO II 和 1 6.S rRNA 的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 A+T 偏倚性 ; 1 6.S rRNA 序列最为保守,变异率仅为 5.06% ; CO I 序列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酸多样性指数(Pi)高于 CO II 和 1 6.S rRNA,CO II 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CO I 序列分化程度更高。比较了鰤属鱼类 3.种基因的扩增序列,发现 CO I,CO II 和 1 6.S rRNA 均能对我国分布的 3.种鰤属鱼类进行有效鉴别。另外,CO I,CO II 还可作为不同地理群体黄条鰤的鉴别 DNA 条形码,而 1 6.S rRNA 对于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条鰤辨识能力不足。在鰤属鱼类中,基于 CO I,CO II1 6.S rRNA 基因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 1 0.倍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个物种都形成单系,表明 CO I,CO II1 6.S rRNA 基因不仅可作为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多样性保护的有效 DNA条形码,CO I,CO II 还可作为黄条鰤不同地理种群划分和国际资源判别的依据。

    • 瓦氏雅罗鱼盐碱适应相关InDels位点的挖掘与分析

      2022, 29(2):184-199. DOI: 10.12264/JFSC2021-0251

      摘要 (703) HTML (1307) PDF 1.86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极端盐碱环境下的适应机制, 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分别对来自内蒙古高盐碱湖泊达里湖(53.57 mmol/L, pH 9.6)和来自松花江流域的瓦氏雅罗鱼各 5 尾样本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 重点对两个种群全基因组水平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nDels)位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序共得到 486.57 G 高质量数据, 3243686532 个 clean reads, 平均测序深度为 51.34 X。序列比对后进行 InDels 调用共获得非冗余 InDels 位点 983528 个。种群比较分析获得差异 InDels 位点 8176 个, 整合差异 InDels 和两个种群基因组强选择信号区域, 共获得与盐碱适应相关的 InDels 位点 325 个, 关联候选基因 176 个。富集分析显示, 176 个候选基因主要在离子转运、酸碱平衡和炎症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利用 EasyCodeML、MEME 和 FEL 3 种模型, 对离子转运和酸碱平衡等盐碱适应关键调控过程的候选基因 abcc1、atp2b1、slc4a4、slc7a2 和 aqp4 进行了进化分析和选择压力检测, 结果显示净化选择均对候选基因起主导作用, 但 abcc1、atp2b1、slc4a4 和 slc7a2 的受选择位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选择, 并且部分位点处于关键功能结构域中。蛋白三维结构分析显示, SLC4A4 和 SLC7A2 两个蛋白的少数位点与配体结合位点重合或非常接近, 推测盐碱胁迫环境介导的正向选择压力驱动了对这些位点的选择。本研究可为瓦氏雅罗鱼盐碱适应候选基因的深入挖掘及育种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 黑鲷scd1a和scd1b基因克隆及其对急性低温的应答

      2022, 29(2):200-210. DOI: 10.12264/JFSC2021-0186

      摘要 (962) HTML (954) PDF 5.15 M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硬脂酰辅酶 A 去饱和酶-1 (stearoyl-CoA desaturase 1, SCD1)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响应低温过程中的作用, 利用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获得了黑鲷 scd1a (Asscd1a)和 scd1b (Asscd1b)基因的 cDNA 全长序列, 并检测了其在急性低温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 19.8 ℃为对照组, 6 ℃为胁迫组进行低温胁迫(以 1 ℃/h 的速度降温, 下降至 6 ℃并保持 24 h), 在胁迫状态下能正常游动的为耐受组, 失衡状态的黑鲷为敏感组。结果表明, scd1a 的 cDNA 全长为 3281 bp (GenBank No. MZ004439), 包括 111 bp 的 5′UTR、2162 bp 的 3′UTR 和 1008 bp 完整开放阅读框, 共编码 335 个氨基酸; scd1b 基因 cDNA 全长为 1560 bp (GenBank No. MZ004440), 包括 152 bp 的 5′UTR、400 bp 的 3′UTR 和 1008 bp 完整开放阅读框, 共编码 335 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黑鲷与其他硬骨鱼类 scd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度(70%~98%), 均含有 3 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元件。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黑鲷 scd1a 和 scd1b 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分别与黄鳍鲷的 SCD 和 SCD b 聚为一簇, 两者之间有着较近的进化关系。正常水温下, Asscd1a 和 Asscd1b 主要在肝脏中表达, 脑中弱表达, 鳃中不表达; 低温胁迫下, Asscd1a 在肝脏中的表达前期受到抑制, 后期显著上调, 而 Asscd1b 在肝脏中则呈现表达持续上调的趋势, 且上调幅度远高于 scd1a; Asscd1a 和 Asscd1b 在脑的表达均受到抑制; 鳃中 Asscd1a 和 Asscd1b 均显著上调; 耐受组 Asscd1 基因的两种亚型在肝脏、脑和鳃 3 个组织中的表达均比敏感组变化更为迅速。 Asscd1a 和 Asscd1b 剧烈变化的表达量说明其在黑鲷低温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的形态功能

      2022, 29(2):211-219. DOI: 10.12264/JFSC2021-0198

      摘要 (823) HTML (1008) PDF 12.63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交配过程, 利用急速冷冻、扫描电镜、组织学等技术, 对其交配系统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具有短尾派蟹类的典型特征, 即第一附肢(G1)比第二附肢(G2)长。G1 整体粗壮光滑, 由连接腹部的原肢和内肢组成。内肢长而挺直, 呈三角柱状, 两侧边缘融合而成一缝合沟, 内含输精管道, 纵贯两端; 基部背面近内侧开口比较大, 外侧上覆盖 1 个带羽状刚毛的肉质瓣膜, 交配时阴茎可伸入(或通过瓣膜)开口的外侧部分; 顶端含一类似火山口的通道, 四周布满刚毛。G2 整体细小, 呈帆状, 顶端内陷, 上附 4 根透明状修长刚毛。G1/G2 内肢管壁厚度不一, 协作部分段近输精通道一侧均存在较薄管壁, 具有一定收张能力, 交配时可封闭输精通道; G1 内肢内部大部分中空, G2 可深入部分以上存在含液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且管壁内侧出现连接宫腔的通道, 可以推断此处精液和 G1 宫腔积液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流, 而后半段出现肌肉组织。雌性阴门覆盖一光滑厚实的阴盖, 可随所在胸节连接的关节左右摆动, 由此控制阴门开合。阴道呈半月型, 管壁较厚的一侧契入另一侧, 且契入一侧附有厚实的肌肉束。由此可以推断, 中华绒螯蟹交配时 G1 并没有直接插入雌蟹的生殖道内, 而是与阴门及周边胸板直接契合, 通过与 G1 共同进化出“对接状”的交配系统, 以保障精荚精液成功通过阴道输入纳精囊内储存。本研究阐述了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潜在的内在协作机制, 可以为今后开展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及人工授精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 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棕点石斑鱼低氧耐受能力初步研究

      2022, 29(2):220-233. DOI: 10.12264/JFSC2021-0168

      摘要 (882) HTML (1113) PDF 1.13 M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 ♂)杂交后代(简称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的低氧耐受能力, 采用封闭式呼吸室测定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 在正常溶氧[(5.71±0.31) mg/L]和溶解氧下降至 4.0 mg/L、3.0 mg/L、2.0 mg/L、1.0 mg/L、0.4 mg/L 处 1 h 后以及恢复正常溶氧水平 3 h 后, 采取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肝脏组织, 测定其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与能量利用的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 在水温(31.18±0.38) ℃时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为 0.16 mg/(g·h), 显著高于其母本棕点石斑鱼幼鱼(P<0.05); 棕点石斑鱼与金虎石斑鱼幼鱼的窒息点分别为 0.22 mg/L、0.24 mg/L, 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溶解氧浓度下降和复氧的全过程中, 棕点石斑鱼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和乳酸(lactic acid, LD) 含量以及金虎石斑鱼幼鱼肝脏中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GSH-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LDH 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 但棕点石斑鱼肝脏中 T-AOC 和 CAT 活性和金虎石斑鱼肝脏 LD 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 复氧 3 h 后, 棕点石斑鱼肝脏中的 SOD 活性升高 16.7%, GSH-Px 活性升高 42.5%, LD 含量升高 2.8%, 均显著高于常氧对照组水平(P<0.05), 而金虎石斑鱼除 GSH-Px 活性没有恢复至对照水平外(P<0.05), 其余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在溶解氧变动的过程中, 金虎石斑鱼肝脏 SOD、GSH-Px、CAT 以及 T-AOC 活性激活程度分别达到 29.1%、17.9%、42.4%、76.0%, 均高于棕点石斑鱼肝脏中相应抗氧化酶活性激活程度的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 金虎石斑鱼相对于棕点石斑鱼耗氧率略高, 且其低氧耐受能力较好, 可以进行大规模高密度养殖; 在受到缺氧胁迫后, 金虎石斑鱼较棕点石斑鱼能够更高效地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 且金虎石斑鱼在受到低氧胁迫后比棕点石斑鱼有更好的恢复能力。

    • 刀鲚染色体核型及不同组织中的LDH同工酶

      2022, 29(2):234-244. DOI: 10.12264/JFSC2021-0163

      摘要 (906) HTML (985) PDF 1.34 M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出刀鲚种质生化遗传标记, 并从细胞遗传与生化遗传层面丰富刀鲚(Coilia nasus)的种质资源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刀鲚鳃丝细胞为材料, 进行短期离体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 并采用 PAGE 电泳法对刀鲚的心脏、肝脏、 肾脏、眼、肌肉、鳃 6 种组织进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 比较不同组织及不同群体间 LDH 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 刀鲚雌雄染色体数量不存在差异, 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8, 全部属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核型为 2n=48t, 臂数(NF)=48, 其性染色体类型为 ZW/ZZ 型, 与以往研究中刀鲚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染色体核型为 ZO/ZZ 型不同; 刀鲚雌性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存在一团“点状物质”, 对其进行众数分析后发现, 该“点状物质”分布概率在 90.8%以上(120 个中期分裂相), 确认其为鲚属鱼类雌性异形性染色体。6 种组织中共检测到 6 条 LDH 同工酶酶带, 其中肝脏组织有 6 条酶带, 活性最低, 其余组织均有 5 条酶带, 活性各不相同; 不同群体间刀鲚 LDH 活性存在差异, 并存在个体差异性; LDH 在刀鲚体内分布较广泛, 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其中眼 LDH 酶带表达丰富并且活性稳定, 可作为鉴定刀鲚种质的特征生化遗传标记

    • 简单回归尺度转换实现半滑舌鳎性逆转基因的高效定位

      2022, 29(2):245-251. DOI: 10.12264/JFSC2021-0231

      摘要 (753) HTML (966) PDF 4.19 M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间断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 当基因组数据存在复杂群体分层时, 广义线性模型需要同时考虑上百个协变量, 其求解速度会大大下降而且还会产生异常解。本研究目的是把简单回归结果中显著位点的效应值和遗传力的尺度转化为可解释的广义线性回归结果。首先对亲缘关系矩阵进行谱分解, 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PC), 矫正间断性状中的群体分层; 再求解每一个主成分的回归系数, 并将众多协变量与其各自的回归系数相乘, 得到的乘积合并为一个新的协变量; 然后将它作为简单回归的协变量, 逐个对标记进行关联检验; 最后对筛选获得的候选数量性状核苷酸(QTN)进行广义线性模型回归分析, 将效应和方差转化为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尺度。采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与直接考虑主成分的广义线性回归模型, 分别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性逆转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的 QTN 检测效率更高,共检测出 6 个 QTN,其中 5 个 QTN 位于 Z 染色体上, 1 个 QTN 位于 W 染色体上,并且在基因组控制方面,本研究方法的基因组控制值与直接考虑 PC 的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基因组控制值相同,均为 1.01,处于较优水平。结论认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简单回归尺度转换方法能够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下提升 QTN的检测效率, 实现间断性状快速稳健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同时检测出的 QTN能为半滑舌鳎性逆转性状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营养代谢过程中黄条鰤幼鱼消化道菌群的演变趋势

      2022, 29(2):252-263. DOI: 10.12264/JFSC2021-0294

      摘要 (882) HTML (1091) PDF 1.31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认识消化道菌群结构在宿主营养代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并探讨饵料菌群对其的影响, 采用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技术, 对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幼鱼一个完整摄食周期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并解析其与饵料菌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鞘氨醇单胞菌属 (Sphingomonas) 、拟杆菌属 (Bacteroides) 、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 、弧菌属 (Vibrio) 和 Faecalibacterium 等是黄条鰤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的共有优势定植菌群。结合营养代谢过程中优势菌属变化规律, 将乳杆菌属、肠弧菌属(Enterovibrio)、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 Escherichia-Shigell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拟杆菌属、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气单胞菌属、弧菌属、普氏菌属(Prevotella)、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 Faecalibacterium 作为本研究黄条鰤幼鱼消化道的核心菌群; 其中的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芽孢乳杆菌属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潜在益生菌; 而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中的部分菌株被视为潜在病原菌; 研究结果揭示了潜在益生菌与致病菌始终以动态平衡的状态定植于健康幼鱼的消化道内, 并参与宿主生理活动, 从微生态角度保障宿主健康。通过优势菌群结构演变趋势分析发现, 饵料菌群对营养代谢过程消化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较大, 进一步揭示了饵料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 温度对中间球海胆幼胆生存、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2022, 29(2):264-273. DOI: 10.12264/JFSC2021-0222

      摘要 (1396) HTML (1280) PDF 3.32 M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底播增殖是一种提高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产量的有效方法。底播增殖受到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中间球海胆适宜增殖温度范围至关重要。本实验将大(23.29±0.27) mm,小(18.78±0.19) mm 两种规格的中间球海胆放置在 3.个温度环境下(10 ℃,15 ℃,20 ℃)养殖 6.周,观察并测定其生存,生长和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3.个温度条件均不会造成海胆死亡。20 ℃组的两种规格海胆摄食量显著高于 15 ℃和 10 ℃组(P<0.01)。10 ℃,15 ℃组小规格海胆的觅食时间显著大于 20 ℃组(P<0.01),觅食距离显著小于 20 ℃组(P<0.05)。在趋光实验中20 ℃组小规格海胆的运动时间显著大于 15 ℃组(P<0.01) ; 运动路程显著小于 15 ℃,10 ℃组(P<0.05)。在避光实验中,两规格海胆 20 ℃组的运动时间均显著大于 15 ℃,10 ℃组(P<0.05),运动路程均显著小于 15 ℃,10 ℃组(P<0.01) ; 15 ℃,10 ℃组两种规格海胆口器咬合频率显著大于20 ℃组(P<0.01)。15 ℃,10 ℃组两种规格海胆的壳径,壳高,体重,性腺重,肠重,口器长,口器重,壳重,壳压力均大于 20 ℃组 ; 15 ℃,10 ℃组两种规格海胆的口器长/壳径,壳高/壳径均大于 20 ℃组。综上所述,在10 ℃和 15 ℃的水温下,中间球海胆均表现出显著更好的行为和生长10~15 ℃是中间球海胆幼胆底播增殖的适宜增殖温度范围,在该环境下放流中间球海胆幼胆预期能够提升底播增殖生产效率

    • 饲料中发酵啤酒酵母添加水平对大口黑鲈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水质的影响

      2022, 29(2):274-283. DOI: 10.12264/JFSC2021-0351

      摘要 (1012) HTML (963) PDF 999.27 K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养殖实验评价了饲料中发酵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添加水平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水质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 40%的饲料为背景(RF), 利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饲料 RF 中 60%的鱼粉(CH0); 在饲料 CH0 的基础上, 分别按 1% (CH1)和 2% (CH2)的剂量添加发酵啤酒酵母。将初始体重为(21.7±0.2) g 的实验鱼在容积为 4000 L 的室外聚乙烯水槽内养殖 8 周, 密度为 30 尾/水槽。实验期间, 水温为 (22.5±5.2) ℃, 溶解氧?6.0 mg/L, pH 为 6.8±0.1。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 1%或 2%的发酵啤酒酵母对鱼成活率、体增重、摄食率、饲料利用效率(饲料系数、碳和氮储积效率)、单位鱼产量鱼粉消耗、鱼体形态(肥满度、肝重指数)和组成(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碳和磷含量)、碳、氮和磷废物排放量以及养殖水槽内水质(氨氮、 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磷储积效率随发酵啤酒酵母添加水平增加明显下降(P<0.05)。摄食饲料 RF 的鱼与摄食饲料 CH0、CH1 和 CH2 的鱼之间在体增重、摄食率、饲料系数、碳和氮储积效率、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碳废物排放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但前者的单位鱼产量鱼粉消耗、肝重指数和鱼体灰分含量明显高于后者(P<0.05)。摄食饲料 RF 的鱼磷储积效率明显高于摄食饲料 CH1 和 CH2 的鱼(P<0.05), 而氮和磷废物排放量显著低于后者(P<0.05)。与采用湖沼学方法估算的养殖水体氮、磷积累量相比, 采用营养学方法估算的氮积累量较低(P<0.05), 而磷积累量较高(P<0.01)。本研究结果揭示, 通过添加棉籽浓缩蛋白将饲料中鱼粉含量降低到 16%不会对大口黑鲈摄食、生长、饲料利用效率、鱼体组成和养殖废物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在饲料中添加 1%或 2%的发酵啤酒酵母不会明显增加摄食低鱼粉饲料的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 或明显降低其养殖废物排放量。

    • 降解亚硝酸盐的大山芽孢杆菌JY-1的分离、鉴定及其作用

      2022, 29(2):284-294. DOI: 10.12264/JFSC2021-0362

      摘要 (921) HTML (1043) PDF 1.17 M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得到稳定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益生菌,通过菌株富集分离培养,菌株鉴定,发酵培养基优化等实验对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对菌株降亚硝酸盐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克隆了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结果显示,从养殖池塘,污水处理厂等 5.处混合水体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菌株,命名为 JY-1。菌株生理生化和 1 6.SrDNA 序列分析显示,JY- 1.是大山芽孢杆菌(Bacillus gaemokensis) ; 发酵培养基优化显示,JY- 1.的最适氮源和碳源分别是蛋白胨和葡萄糖。JY- 1.降亚硝酸盐效果分析显示 3.h JY- 1.可将水体中 0.6.mg/L 的亚硝酸盐降到 0.0.mg/L。安全性评价检测显示,菌株 JY- 1.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出现,且高浓度 JY-1 (109.CFU/mL)灌服尼罗罗非鱼对其无明显影响。克隆获得了 JY- 1.亚硝酸盐还

    • 长江口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基础食源差异

      2022, 29(2):295-303. DOI: 10.12264/JFSC2021-0195

      摘要 (363) HTML (1018) PDF 1.02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 3 种亚生境中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贡献, 明确长江口中国花鲈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基础食源差异, 于 2019 年 5—10 月, 在光滩、植被区和潮沟 3 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并采集各类潜在基础食源,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中国花鲈基础食源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3 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 δ13C 无显著差异(P>0.05); 植被区与光滩亚生境和潮沟亚生境中的 δ15N 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随体长增大 δ13C 和 δ15N 值呈增加趋势; 不同月份中国花鲈的 δ13C 和 δ15N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7 月与其他月份(5、6、8、9、10 月)的同位素值差异较大, 其中 δ13C 值随月份递增逐渐增加, δ15N 值 7 月骤减。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估算主要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的碳源贡献, 结果显示 3 种亚生境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相似, 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和 C4 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碎屑是中国花鲈的主要碳源, 其次为藻类, C3 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碎屑的碳源贡献最小。随体长增大 POM 的贡献率逐渐减小, 互花米草的贡献率逐渐增大, 随着生长中国花鲈基础食源由 POM 为主(>70%)转变为以 POM (50%~66%)和互花米草(32%~47%)为主。 7 月各碳源对中国花鲈的贡献率较其他月份差异较大, 主要是由 POM 的贡献率骤增和藻类的贡献率减少引起的, 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受长江径流量影响。研究表明, 3 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无明显差异, 但在不同亚生境所摄食饵料生物可能存在差异; 在生长过程中 3 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均由 POM 为主转变为以 POM 和互花米草为主, 原因可能是中国花鲈在生长过程中食性发生转变。

    • 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2, 29(2):304-313. DOI: 10.12264/JFSC2021-0211

      摘要 (879) HTML (1057) PDF 1.23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群落现状,于 2017—201 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分析和评价了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结果显示,澜沧江西藏段现有鱼类 2.目 5.科(亚科) 1 3.种,其中土著鱼类 9.种,外来鱼类 4.种 ; 摄食生态类型包括杂食性(占比 92.3%)和肉食性(占比 7.7%) 2.种 ; 栖息类型包括 3.种,其中底栖缓流性鱼类物种数比例最高,占 61.5% ; 群落优势种为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澜沧裂腹鱼(Schizothorax lantsangensi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和前腹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anteroventris) ; 鱼类群落的 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和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70~1.249,0.585~0.90 1.和 0.504~1.423。总体而言,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但处于稳定状态,所有有历史记录的土著鱼类均采集到样本,所有外来鱼类均是首次记录。为保护澜沧江西藏段土著鱼类资源,建议加强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育,并重视对外来鱼类的防控

    • 长江安庆段草鱼仔稚鱼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与水文因子的相关性

      2022, 29(2):314-324. DOI: 10.12264/JFSC2021-0184

      摘要 (243) HTML (893) PDF 1.69 M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长江下游安庆段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仔稚鱼资源时空特征与水文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 本研究于 2018—2020 年每年的 4—8 月在长江安庆段对草鱼仔稚鱼进行连续监测, 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共计鉴定出 272 尾草鱼仔稚鱼, 连续 3 年捕获量占四大家鱼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 12.30%、17.86%与 4.37%; 通过仔稚鱼资源量估算, 2018—2020 年通过安庆段的仔稚鱼径流量分别为 3.95×108 、5.79×108 、3.29×108 尾。时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2018—2020 年安庆段草鱼仔稚鱼集中出现在 5—7 月, 高峰期发生在 5 月和 7 月中上旬, 其中 2020 年因洪水暴发不利于繁殖, 仔稚鱼丰度最低, 其主汛期也存在推迟的现象; Kruskal-Wallis 检验表明左、右岸草鱼仔稚鱼丰度显著高于江心(P<0.05, n=70), 2018—2020 年整体平均丰度呈现出左岸(8.99 ind/1000 m3)>右岸(5.34 ind/1000 m3)>江心(3.53 ind/1000 m3)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 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 草鱼仔稚鱼丰度与水温、水位日上涨率、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的关系(P<0.01); GAM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水文因子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温、透明度、水位日上涨率、径流量日上涨率。本研究中 GAM 模型总偏差解释率达到 90.8%, 较为准确地揭示了草鱼仔稚鱼丰度与水文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 为揭示长江草鱼早期资源的发生机制积累了基础数据。

    • 异源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灭活疫苗对罗非鱼的免疫效果

      2022, 29(2):326-340. DOI: 10.12264/JFSC2021-0367

      摘要 (778) HTML (1011) PDF 1.79 M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异源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后的免疫效果, 本研究采用 10%甲醛溶液灭活法制备了无乳链球菌 HN0901 和 GX1101 胞外产物灭活疫苗, 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 在免疫后 28 d 用同/异源无乳链球菌攻毒, 测定了免疫后和攻毒后罗非鱼的免疫应答反应和血清抗体效价, 并比较了罗非鱼在腹腔注射 1×108 CFU/尾无乳链球菌后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和交叉免疫保护率。 结果显示, 免疫鱼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在免疫后 28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在攻毒后显著低于对照组; 与对照鱼相比, 免疫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在免疫和攻毒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丙二醛(MDA)显著降低(P<0.05)。实时定量 PCR 结果显示, 炎性细胞因子基因 TNF-α、IL-1β 和 TGF-β, 体液免疫相关基因 HSP70, MHC Ⅱ和 IgM 在免疫和攻毒后也呈现显著升高趋势, 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 28 天达到 1∶6400,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 免疫组在同源和异源无乳链球菌攻毒后相对的免疫保护率在 31.6%~47.4%。结果表明, 研制的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后, 能够显著诱导罗非鱼体内的免疫应答, 产生中等疫苗效力, 对同/异源无乳链球菌都具有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免疫预防技术和研制二价疫苗奠定了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