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9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2, 29(7). DOI: 10.12264/20220716

      摘要 (103) HTML (0) PDF 42.05 M (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2, 29(7). DOI: 10.12264/20220717

      摘要 (79) HTML (0) PDF 192.25 K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组成及繁殖性能

      2022, 29(7):951-959. DOI: 10.12264/JFSC2021-0412

      摘要 (1105) HTML (905) PDF 1.14 M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明当前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繁殖群体组成及其繁殖性能, 2021 年于长江口刀鲚汛期的 4—6 月在长江口南支水域采集生殖洄游的刀鲚繁殖群体样本 144 尾, 分析了其个体大小、性比、性腺发育分期、条件因子(Kn)、 性体指数(GSI)和繁殖力(F)。结果显示, 采集样本的平均全长(TL)和体重(BW)分别为(318±34) mm 和(97.16±32.05) g, 其中, 于 4 月采集的个体最大。繁殖群体中, 雌性占优, 雌雄性比为 8∶1。在雌性个体中, 不同月份性腺发育期组成不同, 其中 4 月以卵巢发育至 II 期个体为主。Kn 在不同长度组和不同月份间基本一致, 其值接近或大于 1。GSI 从 4 月至 6 月随着性腺不断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加, 6 月最高。所选成熟个体的繁殖力从 29908 到 74041 粒不等, 平均值为(51073±11302)粒。繁殖力与全长、体重、性腺重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繁殖力与性腺重的相关性最高 (R2 =0.619), 其次为全长和体重。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判定当前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的整体状况, 为后期针对该物种的保护以及管理政策制定和规划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 黄海南部小黄鱼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

      2022, 29(7):960-968. DOI: 10.12264/JFSC2021-0388

      摘要 (841) HTML (945) PDF 1.33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中国的海洋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的信息更新对指导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 2018 年在黄海南部海域采集的小黄鱼长度-频率数据, 获取小黄鱼生长、死亡和种群状况的基础生物学参数, 其中, 总死亡系数源于长度转换渔获曲线的估算, 生物学参考点通过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或单位补充量生物量分析来预估; 利用渔获长度指标研判小黄鱼的开发模式。结果显示, 小黄鱼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 BL=29.26 cm, 生长系数 K=0.26/a, 理论初始年龄 t0=?0.6326 a; 总死亡系数 Z、 自然死亡系数 M 和捕捞死亡系数 F 分别为 2.83/a、0.52/a 和 2.31/a, 现行渔业开发率(E=0.82)超过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Emax=0.67), 证实小黄鱼种群超过了最佳开发水平, 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渔获长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显示, 45.18%的渔获是在性成熟之前捕捞, 而巨型亲体占比仅为 0.47%, 表明该种群同时遭受生长型和补充型过度捕捞。 Logistic 选择曲线分析表明, 小黄鱼渔获概率在 50%的选择全长为 13.75 cm。可持续的渔业管理需要提高首次开捕全长 Lc, 以接近最适捕捞全长 Lopt (19.2 cm)为目标。

    • 长江口刀鲚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2022, 29(7):969-979. DOI: 10.12264/JFSC2021-0574

      摘要 (973) HTML (788) PDF 4.15 M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组成, 将采自长江口南支和北支、崇明内河、浙江嵊泗共 160 尾刀鲚进行传统形态学研究和框架模型的构建, 对获得的形态变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形态变异很小; (2) 组间差异主要为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 躯干横向为差异的主要变异方向, 头长为次要的变异方向; (3) 北支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 判别效果最好; (4) 聚类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 南支群体和内河群体聚为一组, 和嵊泗群体聚为一大支, 最后和北支群体聚类。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的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可能由摄食和栖息地利用差异造成。

    • 基于线粒体序列的新疆4个河鲈野生群体的遗传现状分析

      2022, 29(7):980-993. DOI: 10.12264/JFSC2021-0396

      摘要 (707) HTML (875) PDF 1.25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新疆地区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遗传现状, 本研究分析了新疆乌伦古河水系和喀啦额尔齐斯河 4 个河鲈野生群体的线粒体 CO I、Cyt b 和 D-loop 3 个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 并与欧洲群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新疆 4 个群体的线粒体 CO I、Cyt b 基因和 D-loop 区序列分别有 3、10 和 10 个变异位点(分别占序列总长的 0.49%, 0.90%和 1.92%), 定义了 4、11 和 11 个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 0.065±0.022、0.276±0.049和 0.186± 0.046, 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 0.00011±0.00004、0.00033±0.00007 和 0.00084±0.00013, 呈现出低水平遗传多样性。中国新疆河鲈群体和欧洲群体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 单倍型聚类树和网络图也表现出明显分隔, 两者为不同的遗传系谱。 中国新疆乌伦古河水系的乌伦古湖(WL)、吉力湖(JH)和乌伦古河(WR) 3 个群体基于 Cyt b 基因和 D-loop 区序列估计群体间变异分别为?0.005%和 0.44%, 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045 和 0.00436, 处于低程度分化(Fst<0.05), 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1158~0.01803), 遗传交流多, 为同一个遗传系谱, 尤其是两湖之间存在共享单倍型, Fst均为负值, 基因交流频繁, 无遗传分化; 喀啦额尔齐斯河(ER)与乌伦古河水系共 4 个群体基于 CO I 基因估计群体间变异为 1.57%, Fst 为 0.01568, 但 ER 群体与 WL 群体处于中度遗传分化(Fst=0.06614>0.05), ER 与 WR 群体处于高度遗传分化(Fst=0.24627>0.15), 可能由于水坝的阻断, 遗传资源得不到补充, 喀啦额尔齐斯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遗传系谱。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河鲈种群多样性保护以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绒杜父鱼全基因组survey分析及微卫星分布特征

      2022, 29(7):994-1001. DOI: 10.12264/JFSC2021-0426

      摘要 (231) HTML (939) PDF 1.03 M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绒杜父鱼(Hemitripterus villosus)为西北太平洋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 近年来其渔业资源呈现过度开发及衰退的趋势。为评估绒杜父鱼基因组基本信息, 开发基因组范围内遗传标记, 以期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绒杜父鱼开展全基因组 survey 分析, k-mer 分析表明绒杜父鱼基因组大小约为 713.18 Mb, 杂合率为 0.26%, 重复序列的比例为 38.61%。基因组初步组装结果显示, Contig N50 和 Scaffold N50 分别为 7433 bp、19388 bp。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 总共检测到 583498 个微卫星位点, 相对丰度为 1010 个/Mb。其中二碱基重复比例最高(55.61%), 单碱基重复次之(33.39%)。在二、三碱基重复中主要是 AC/GT 和 AGG/CCT 类型, 微卫星重复拷贝数主要集中在 5~17 次。研究结果表明, 绒杜父鱼基因组为简单基因组, 可以用“Illumina+PacBio+Hi?C”的测序策略组装出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 而经过筛选的微卫星位点也能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绒杜父鱼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庙岛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2, 29(7):1002-1012. DOI: 10.12264/JFSC2022-0047

      摘要 (168) HTML (986) PDF 1.65 M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庙岛群岛海域(120.4°E ~121.0°E, 37.8°E ~38.2°N) 2015—2020 年 5 月(枯水期)和 8 月(丰水期) 12 个航次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调查结果, 结合降水量数据和厄尔尼诺事件, 以研究气候变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4 门 45 属 109 种, 贡献率最大的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占藻类种类数的 85.32%, 甲藻门(Pyrrophyta)次之, 占藻类种类数的 11.93%。调查期间枯水期硅藻丰度比例一直高于 90%, 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丰水期硅藻占比明显下降, 甲藻丰度比例由 0.5%逐渐升至 58.7%, 主要优势种为日本角毛藻(Chaetoceros nipponicus)和三角角藻(Tripos muelleri)。2018/2019 和 2019/2020 年厄尔尼诺影响期间, 2019—2020 年枯、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 2015—2018 年相比降幅达 93.2%。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水温、降水量、SiO3 2–-Si, 硅藻类优势种多受与降水量相关的 NO3 -N、 SiO3 2–-Si、DIN 水平所调控, 而甲藻类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温。其中具槽帕拉藻优势度与 SiO3 2–-Si 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5), 日本角毛藻优势度与前两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极端干旱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他航次。

    • 西藏哲古措异尾高原鳅年龄、生长及繁殖特性

      2022, 29(7):1013-1021. DOI: 10.12264/JFSC2021-0451

      摘要 (1086) HTML (910) PDF 1.05 M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 结合生物学测量数据, 利用函数拟合求得生长方程, 并解剖观察性腺发育情况, 对采自西藏哲古措的 1616 尾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开展了年龄、生长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发现, 所采集的异尾高原鳅年龄分布为 1~6 龄, 高龄个体较少。体长为 3.47~14.30 cm, 体重为 0.40~28.70 g, 生长特性符合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 Lt=13.891[1?e?0.168(t+2.895)](R2 =0.940); Wt=28.179[1?e?0.168(t+2.895)] 3.0115(R2 =0.991)。拐点年龄为 3.65, 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 9.26 cm、8.31 g。异尾高原鳅雌雄性比为 1∶3.01, χ2 检验结果显示雌雄差异极显著(P<0.01)。Fulton 肥满度雄体平均为 1.07, 雌体平均为 1.03; Clark 肥满度雄体平均为 0.88, 雌体平均为 0.76。 异尾高原鳅 1 冬龄达到性成熟。雄性群体成熟系数为 1.57%, 雌性群体为 2.37%。绝对繁殖力为 1040~10176 粒/尾, 平均为 4397 粒/尾。研究结果, 哲古措异尾高原鳅年龄结构简单且低龄化, 生长缓慢, 肥满度低, 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系数低, 可能是受哲古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本研究可为高原鳅属鱼类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 并为藏南内流湖泊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三种鰤属鱼类肌肉质构特性及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2022, 29(7):1022-1032. DOI: 10.12264/JFSC2021-0492

      摘要 (745) HTML (1301) PDF 959.55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我国养殖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高体鰤(S. dumerili)、五条鰤(S. quinqueradiata)肌肉的质构特性、基本营养组成和食用价值, 采用质构分析法(TPA)和常规生化方法检测了 3 种鰤属鱼类肌肉的质构特性、粗蛋白、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成分, 并评价了营养价值。结果显示: 同等养殖条件下, 黄条鰤肌肉的硬度、胶着度、咀嚼度和回复力均显著高于高体鰤和五条鰤。黄条鰤肌肉蛋白含量(24.3%)最高, 高体鰤水分含量(70.6%)最高, 五条鰤脂肪含量(7.2%)最高, 3 种鰤属鱼类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优于 FAO/WHO 标准。根据 AAS 和 CS 分值, 3 种鰤属鱼类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皆为蛋氨酸, 第二限制氨基酸皆为缬氨酸, 且肌肉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在总氨基酸中的占比均较高, 这与其味道鲜美密切相关。3 种鰤属鱼类肌肉中可检测到 20 种脂肪酸, 其中亚麻酸甲酯(C18 3n6) ∶ 只在五条鰤中检测出, 二十二碳二烯酸甲酯(C22 2) ∶ 只在高体鰤中检测出。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5.44%~67.51%)均相对较高,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 EPA+DHA 的含量(32.50%~35.79%)优势明显。另外, 高体鰤中的常量元素含量 (5.27×103 mg/kg)最高, 五条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15.931 mg/kg)最高。本研究表明, 3 种鰤属鱼类肌肉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 是极具市场开发潜力的大洋性养殖经济鱼种, 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鰤属鱼类养殖潜力评价和专用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 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组织学观察

      2022, 29(7):1033-1043. DOI: 10.12264/JFSC2021-0411

      摘要 (887) HTML (887) PDF 4.00 M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 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 2~80 d 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 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 但口咽腔未贯通; 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 形成肝细胞索。4 日龄, 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 肝细胞团增多, 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 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 消化道贯通, 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 日龄口裂加深, 呈“>” 形, 吻部初具形状, 初现黏液细胞; 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 鳃弓黏膜上皮增厚, 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 食道肌层变厚, 环形肌为主; 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 肝细胞变小; 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 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 杯状细胞增多。9 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 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 食管环肌发达, 纵肌不明显; 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 后肠段最多。10 日龄, 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 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 日龄, 卵黄囊完全消失, 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 日龄, 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 发育基本完成。43 日龄, 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 3 个阶段, 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 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 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两种规格大西洋鲑胃排空特征及其模型分析

      2022, 29(7):1044-1051. DOI: 10.12264/JFSC2021-0421

      摘要 (471) HTML (797) PDF 986.05 K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模型, 本研究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两种规格[(176.15±27.52) g 和(323.33±43.91) g]大西洋鲑进行胃排空实验。经暂养 27 d 适应后, 两种规格大西洋鲑停食 48 h, 分别在饱食投喂后第 0、3、6、9、12、18 和 24 小时测定其胃含物湿重和干重, 并用 4 种数学模型拟合; 在筛选出其最佳胃排空模型后, 计算最佳干重模型下 80%干重胃排空时间作为其最适投喂频率。结果表明, 与湿重模型相比, 干重胃排空模型能更准确反映大西洋鲑胃排空时间的状况。小规格和大规格大西洋鲑的最佳干重胃排空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 其 80%干重胃排空时间分别为 12.23 h 和 18.06 h。小规格大西洋鲑胃排空比大规格更快, 这可能是因为小规格大西洋鲑消化前期干燥饲料被水分软化的时间更短。本研究结果可为大西洋鲑智能投喂系统提供生物学参数, 为实际生产中智能投喂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 中国主要产地“六月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比较

      2022, 29(7):1052-1063. DOI: 10.12264/JFSC2021-0425

      摘要 (934) HTML (808) PDF 1.71 M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六月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六月黄)是指农历 6 月上市未完成生殖蜕壳的亚成体雄蟹, 近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主产区六月黄的养殖规模和供应量迅速增加, 尚不清楚不同产地六月黄的可食率和营养组成。通过采集我国 6 个中华绒螯蟹主产区(浙江湖州、江苏阳澄湖、上海崇明、江苏长荡湖、江苏洪泽湖和山东微山湖)的六月黄样品, 分析比较 6 产地六月黄的可食率、色泽参数、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 (1) 各产地六月黄的出肉率、肝胰腺指数和总可食率分别为 10.17%~11.87%、27.83%~29.23%和 39.44%~40.37%, 不同产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微山湖六月黄蟹壳的 L* (亮度)值和 b* (黄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0.05), 阳澄湖六月黄蟹壳的 a* (红度)值最高; 湖州六月黄蟹肝胰腺的 L*值和 b*最低, 微山湖六月黄蟹肝胰腺的 L*、a*和 b*值均最高; (3) 崇明六月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最高, 洪泽湖六月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湖州的 (P<0.05); 6 群体肌肉中的水分、粗脂肪及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仅洪泽湖和微山湖六月黄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湖州和长荡湖的(P<0.05); (4) 洪泽湖六月黄肝胰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阳澄湖及微山湖的, 且其 DHA、EPA 和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含量最高(P<0.05); 湖州六月黄肌肉中的 ∑PUFA 含量最高, 洪泽湖六月黄肌肉中的 DHA 含量最高, 且 n-3/n-6 比值显著高于湖州的(P<0.05)。研究表明, 6 产地六月黄可食率和常规生化组成接近, 6 产地六月黄色泽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 阳澄湖和微山湖六月黄 a*值和 b*值相对较高, 阳澄湖、长荡湖和洪泽湖六月黄可食组织中的 DHA 含量较高, 这可能与其养殖环境和投喂饵料有关。

    • 翘嘴鳜pck1t1r1基因DNA甲基化在其转食人工饲料中的作用

      2022, 29(7):1064-1072. DOI: 10.12264/JFSC2021-0578

      摘要 (914) HTML (848) PDF 1.13 M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PEPCK)及鲜味受体(taste receptor type 1 member 1, T1R1)基因 DNA 甲基化在其转食人工饲料中的作用, 实验检测了易驯食(可转食人工饲料)及不易驯食翘嘴鳜(只接受活鱼)的脑、肝脏和尾鳍中 pck1t1r1 基因的表达及启动子区域 CpG 岛的 DNA 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 pck1 基因主要在肝脏中表达(P<0.05), 且组织表达水平与 DNA 甲基化水平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 在易驯食组肝脏中的 pck1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不易驯食组(P<0.05), 且在–2169 nt 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不易驯食组(P<0.05)。t1r1 基因主要在脑中表达(P<0.05), 而甲基化水平在不同组织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易驯食组脑 t1r1 表达量显著低于不易驯食组(P<0.05)且甲基化水平在两个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表明, pck1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 DNA 甲基化可能通过调控 pck1 基因的表达, 促进翘嘴鳜转食人工饲料; 而 t1r1 基因的甲基化可能不是调控其表达以促进翘嘴鳜转食的主要方式。

    • GenBank中裂腹鱼类COI基因序列的分子标记有效性

      2022, 29(7):1073-1090. DOI: 10.12264/JFSC2021-0475

      摘要 (726) HTML (1224) PDF 1.19 M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裂腹鱼类(Schizothoracids)分布有复杂的水系格局, 在形态学鉴定时有些鱼种容易混淆。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 I(CO I)基因是动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物种分子条形码, 分析 GenBank 数据库中裂腹鱼类 CO I 作为分子标记的有效性, 可以加深理解和认识前人用这些数据所做的研究工作, 也为今后更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 GenBank 数据库中裂腹鱼类 CO I 基因的分子标记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 通过同源性比对、参考序列间遗传分歧的估算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等方法, 判断 GenBank 数据库中裂腹鱼类 CO I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序列所属鱼种鉴定的准确性, 以及序列信息对系统发育关系的解析力。通过对下载的 1431 条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发现, 有 3 条序列与其他序列存在显著差异, 同源性存疑, 数据信息经 BLAST 相似性搜索和核查确认为, 以 CO I 基因的互补链形式提交的序列, 比对前应先进行互补链转换。全部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 GenBank 数据库中裂腹鱼类的 CO I 基因片段序列均为该基因近 5?端至中部的序列。权衡序列的数量和长度后, 舍弃较短的 35 条序列, 保留长度为 527 bp 的 1396 条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共定义了 228 个单倍型, 在有多条序列的鱼种中, 普遍存在种内共享单倍型, 还有 41 个单倍型为种间共享。裂腹鱼类 CO I 单倍型的平均 p-距离为 9.5%, 与鱼类的属级水平相当, 原始、 特化和高度特化类群各自的平均 p-距离值更低, 体现近期辐射演化的特征, 可能与它们随着青藏高原演化成种的历史较短有关。GenBank 中一些裂腹鱼类 CO I 基因序列的鱼种鉴定存在错误, 在使用时应先与参考序列对比, 或从系统发育分析的角度做出判断。总体来看, CO I 基因序列能够有力解析裂腹鱼类各演化等级裂腹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可用于分类和演化的初步分析。结合形态学、生态学、线粒体和核基因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 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界定裂腹鱼种类, 同时也为深入探讨杂交和成种过程等问题奠定基础。

    • 鲑降钙素对虹鳟鳞组织lncRNA表达的影响

      2022, 29(7):1091-1100. DOI: 10.12264/JFSC2021-0387

      摘要 (217) HTML (854) PDF 8.64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鲑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 sCT)对鱼类骨组织钙代谢过程的调节机制, 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幼鱼进行 sCT 腹腔注射, 并在注射后 24 h 采集鳞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 分析其中长链非编码 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 注射 sCT 后的虹鳟鳞组织中共鉴定出 847 个差异表达的 lncRNA, 其中 247 个表达上调, 600 个表达下调。GO 注释结果显示, 差异表达 lncRNA 靶基因主要被注释到转录调控、运输、信号转导、膜、细胞质、金属离子结合和核苷酸结合等功能中。KEGG 通路富集结果显示, 差异表达 lncRNA 靶基因在硫胺素代谢通路、炎症介质对 TRP 通道调节、血小板活化、谷氨酸能突触、神经营养因子通路、ARVC 通路和 NF-kappa B 信号通路等通路中显著富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对随机选取的 6 个差异表达 lncRNA 的表达量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 qRT-PCR 与 RNA-Seq 结果一致。基于上述结果, 本研究筛选到 MSTRG.68909.2、MSTRG.39805.1、MSTRG.121429.1、MSTRG.9137.1 和 MSTRG.43721.1 共 5 个可能参与虹鳟钙代谢的关键 lncRNA, 这些关键基因的筛选鉴别可为探明硬骨鱼类骨代谢的调控机理提供新的切入点, 为虹鳟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 荧光定量PCR检测洪湖碘泡虫寄生异育银鲫组织器官的偏好

      2022, 29(7):1101-1107. DOI: 10.12264/JFSC2021-0592

      摘要 (968) HTML (666) PDF 1.45 M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采集曾发生过喉孢子虫病养殖池塘的 2 龄健康异育银鲫的鳃(丝)、伪鳃、中肾、头肾、 肌肉、脾脏、肝脏、卵巢、血液等 9 个组织器官, 采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分析了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率和相对感染强度。结果显示, 所采集的 30 尾异育银鲫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但鱼体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为 100%, 均为隐性感染个体; 各组织器官间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 除肌肉未检出外, 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伪鳃(100.0%)、卵巢 (83.3%)、鳃(73.3%)、脾脏(70.0%)、中肾(36.7%)、头肾(23.3%)、肝脏(10.0%)、血液(6.7%)、肌肉(0)。不同组织器官的相对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伪鳃(14.4349±70.0529)、卵巢(0.9556±1.5627)、脾脏(0.3644±0.7854)、鳃 (0.3339±0.2682)、头肾(0.2722±0.3761)、中肾(0.0379±0.1055)、肝脏(0.0019±0.0022)、血液(0.0012±0.0011)。研究表明, 洪湖碘泡虫可系统感染异育银鲫多个组织器官, 其中, 伪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 可以作为该病早期检测和疫病监测的首选组织器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