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9(8):1109-1118. DOI: 10.12264/JFSC2022-0113
摘要:为了分析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 本研究利用了已建立的一套标准微卫星标记对草鱼长江选育群体 F0、F3、F4 进行了遗传变异的评估, 并与黑龙江选育群体和珠江选育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江选育群体的各世代均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PIC>0.05), 且长江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于黑龙江和珠江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更高(P<0.05)。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选育群体 F0、F3、F4 之间遗传分化的水平较低(0
2022, 29(8):1119-1133. DOI: 10.12264/JFSC2021-0106
摘要:为开发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新种质并阐述其品质特征, 本研究以北方寒区 2 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 2 龄蟹)为对照, 探究 3 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 3 龄蟹)的可食率、色泽、常规营养品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差异, 为 3 龄蟹新种质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结果表明; 9 月 15 日 2 龄蟹肝胰腺指数(HSI)极显著高于 3 龄蟹(P<0.01), 而出肉率(MY)则显著低于 3 龄蟹(P<0.05)。2 龄蟹与 3 龄蟹相比, 头胸甲和肝胰腺湿样 L* , 头胸甲和肝胰腺干样 a*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 龄蟹肝胰腺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3 龄蟹 (P<0.05), 而性腺系统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则高于 3 龄蟹。就脂肪酸而言, 2 龄蟹肝胰腺、性腺系统和肌肉中 DHA 和 DHA/EPA 含量均高于 3 龄蟹, 而 ARA 则低于 3 龄蟹。肌肉中脂肪酸显著性差异项(5 项)明显高于肝胰腺(1 项) 和性腺系统(1 项)。就游离氨基酸而言, 2 龄蟹肝胰腺、性腺系统和肌肉中总必需氨基酸(ΣEFAA)、总游离氨基酸 (ΣFAA)均高于 3 龄蟹。性腺系统中显著性差异项(6 项)明显高于肝胰腺(0 项)和肌肉(2 项)。2 龄蟹肝胰腺和性腺系统中谷氨酸(Glu)、总鲜味氨基酸(ΣTUV)高于 3 龄蟹, 而肌肉中则低于 3 龄蟹。就矿物质元素而言, 2 龄蟹 3 种可食组织中 Na、K、Ca、Mg 和 Cu 元素含量均低于 3 龄蟹。肝胰腺中矿物质元素显著性差异项(5 项)明显高于性腺系统 (1 项)和肌肉(2 项)。综上所述, 2 龄蟹大部分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游离氨基酸指标均优于 3 龄蟹, 但可食率参数、大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则明显低于 3 龄蟹。整体来看, 2 龄和 3 龄雄蟹各有优势, 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22, 29(8):1134-1146. DOI: 10.12264/JFSC2021-0560
摘要:为探究垂盆草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性肝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实验配制对照组 (0%大豆油, 0%垂盆草提取物)、高脂组(4%大豆油, 0%垂盆草提取物)和垂盆草干预组(4%大豆油, 0.12%垂盆草提取物) 3 种等氮饲料, 饲养初始体重为(11.63±0.66) g 的吉富罗非鱼 8 周后, 取吉富罗非鱼血清和肝脏,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 并结合肝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高脂组体重、增重率 (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垂盆草干预组(P<0.05), 肝体比(HSI)、饲料系数(FRC)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垂盆草干预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高脂组与对照组相比, 肝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 垂盆草干预组与高脂组对比有所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垂盆草干预组较高脂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 8 (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白细胞介素 10 (IL-10) 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代谢组学检测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高脂组有 27 个差异代谢产物(DM), 富集到 19 条通路, 主要代谢通路为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 与高脂组相比, 垂盆草干预组有 23 个差异代谢产物, 富集到 9 条代谢途径, 主要代谢通路为 β-丙氨酸代谢和亚油酸代谢。上述结果表明, 垂盆草提取物对于干预吉富罗非鱼因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性肝病有积极作用, 其作用通路与 β-丙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相关。
2022, 29(8):1147-1159. DOI: 10.12264/JFSC2021-0457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茶树油与虾青素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设计了 6 组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为基础饲料组(CT)、50 mg/kg 虾青素组(AS50)、50 mg/kg 虾青素与 5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50)、50 mg/kg 虾青素与 1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100)、50 mg/kg 虾青素与 2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200)、50 mg/kg 虾青素与 4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400), 进行了 8 周的养殖实验。添加了虾青素后, AS50 组与 CT 组相比, 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虽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血淋巴及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 肠道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 Crustin、Astacidin、CuZnSOD 以及 HSP70 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添加了虾青素与茶树油后, AS50+AST100 组末均重, 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 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 AS50 和 CT 组(P<0.05), 肠道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 AS50 组和 CT 组(P<0.05)。肠道组织 Crustin 与 Astacidin 基因随茶树油含量提高, 其表达量呈升高趋势, AS50+ AST50 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 CuZnSOD 表达量随茶树油浓度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AS50+AST50 以及 AS50+AST100 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HSP70 表达量随茶树油含量的提高与对照 CT 组差异显著(P<0.05)。 研究结果显示, 饲料中存在 50 mg/kg 虾青素条件下, 添加 100 mg/kg 茶树油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氧化能力与免疫能力, 促进生长。
2022, 29(8):1160-1167. DOI: 10.12264/JFSC2022-0144
摘要:将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随机分为 4 组, 分别以普通饲料、黄芪多糖添加量为 500 mg/kg、1000 mg/kg、 1500 mg/kg 的饲料进行投喂, 42 d 后检测其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后淇河鲫的存活率。实验结果显示, 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可显著(P<0.05)增加淇河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 黄芪多糖添加后淇河鲫肾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无变化, 仅 1000 mg/kg 黄芪多糖添加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黄芪多糖能显著增加淇河鲫肝脏 SOD、 CAT 和 GPx 活性, 降低肝脏 MDA 含量(P<0.05); 不同剂量黄芪多糖添加后均可提高淇河鲫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存活率, 且 1000 mg/kg 添加组抗菌效果最好, 96 h 后淇河鲫存活率为 75%。上述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可促进淇河鲫生长, 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从而提高其抵御细菌感染的抗病力。综合分析和评估, 在水产养殖淇河鲫幼鱼饲料中黄芪多糖适宜添加量为 1000 mg/kg, 可有效防控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疾病的发生。
2022, 29(8):1168-1178. DOI: 10.12264/JFSC2021-0110
摘要:为探究高温胁迫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在细胞层面的代谢响应机制, 本研究开展 20 ℃ (T20)和 24 ℃(T24)的高温胁迫实验, 以肝脏为靶器官, 利用 UPLC-QTOF-MS 代谢组学技术结合 PCA、OPLS-DA 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 确定与差异代谢物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变化。结果显示, T20 组共筛选出 65 个差异代谢物, 主要富集于亚油酸代谢、半乳糖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鞘脂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 17 条代谢通路; T24 组共筛选出 80 个差异代谢物, 主要富集于亚油酸代谢、视黄醇代谢、甘油磷脂代谢、 鞘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甘油酯代谢等 15 条代谢通路。其中, 脂质代谢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 其次为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下虹鳟肝脏发生氧化应激, 短期内机体调动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加速清除活性氧, 但持续的高温胁迫导致了脂质代谢紊乱, DHA 和 α-亚麻酸等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代谢物的减少, 致使机体的免疫和抗氧化系统失衡, 进而造成肝细胞受损。本研究可为后续针对特定代谢通路的耐高温靶向调控研究提供方向, 同时为多视角探究虹鳟耐高温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2, 29(8):1179-1188. DOI: 10.12264/JFSC2022-0151
摘要:虾虎鱼(Gobiidae)是海洋底层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虾虎鱼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体型较小, 加之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化, 对形态学分类鉴定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对采自黄渤海的 73 尾虾虎鱼成鱼和幼鱼样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 DNA 条形码分析, 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 鉴定出 9 属 12 种; 而运用 DNA 条形码技术, 共鉴定出 13 种, 隶属于虾虎鱼科 10 属。可见, 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幼鱼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同时, 系统整理了黄渤海虾虎鱼科记录种名录, 共计 29 属 47 种。依据物种名录, 从 BOLD 及 NCBI 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了 18 属 29 种虾虎鱼科鱼类的 DNA 条形码, 与本研究鉴定出的 10 属 13 种虾虎鱼类合并分析, 构建了虾虎鱼科 26 属 42 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 覆盖了黄渤海虾虎鱼科 89.36%的记录种, 通过对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和修订, 初步建立了黄渤海虾虎鱼科 DNA 条形码分类体系。本研究结果证明了 DNA 条形码技术对虾虎鱼物种具有较高识别效率, 有效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点和局限, 丰富了虾虎鱼 DNA 条形码数据库, 完善了虾虎鱼 DNA 条形码分类体系, 为虾虎鱼的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 29(8):1189-1197. DOI: 10.12264/JFSC2021-0515
摘要:为合理利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资源并深入了解其资源补充规律, 利用 2021 年 3—4 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繁殖群体样本, 研究了其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鲭繁殖群体由 1+ ~5+ 龄构成, 1+ 和 2+ 龄占优势(68.54%)。根据 Logistic 方程拟合得到其 50% 性成熟叉长为 256.98 mm。独立 T 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性腺发育程度与卵径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 高龄组(3+ ~5+ 龄)与低龄组(1+ ~2+ 龄)的卵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日本鲭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58202.06±185914.39)粒/ind; 平均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101.70±492.21) 粒/mm; 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881.13±311.46)粒/g。绝对繁殖力和叉长相对繁殖力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且均与年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体重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7<0.05)。回归分析表明, 3 种繁殖力指标与年龄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贡献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绝对繁殖力年增长量及增长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持续降低其后至 5+ 龄又略有回升。虽然高龄日本鲭所产出的卵子质量更高, 繁殖力更强, 但高龄个体数量较少, 因此绝对繁殖力群体贡献率小于低龄鱼。在制定日本鲭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时, 对于高龄日本鲭的保护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唐广隆,刘永,吴鹏,孙典荣,肖雅元,王腾,谢雨芳,李纯然,石娟,钟智辉,李纯厚
2022, 29(8):1198-1209. DOI: 10.12264/JFSC2021-0545
摘要:万山群岛海域是我国传统渔场之一, 但目前对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缺乏深入了解, 特别是岩礁性渔业资源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于 2021 年春季在该海域开展了底拖网和三重刺网作业调查, 对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及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 220 种(三重刺网 187 种, 底拖网 52 种), 隶属于 15 目 72 科 137 属, 其中, 鱼类和甲壳类分别为 176 种和 38 种,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 80.0%和 17.3%;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表明(IRI≥1000 为优势种), 三重刺网调查优势种为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和黄斑蓝子鱼 (Siganus canaliculatus), 而底拖网调查优势种为竹筴鱼 (Trachurus japonicus)、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 三重刺网与底拖网作业渔获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 2.50 和 1.35,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 5.85 和 2.52, Peilou 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0.77 和 0.54; 渔业资源群落特征与水温和硅酸盐浓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 万山群岛三重刺网调查发现的渔业资源种类数和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底拖网, 两种调查方式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差异也较大, 万山群岛岩礁性渔业资源丰富, 但经济价值较高的岩礁性渔业资源量较少。
2022, 29(8):1210-1222. DOI: 10.12264/JFSC2021-0575
摘要:秦岭黑河是西安市主要水源地, 其水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西安市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 为分析秦岭黑河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历史变化, 揭示生态环境改变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 于 2018 年和 2019 年的 1 月、5 月、7 月和 11 月对黑河流域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鱼类 7020 尾, 隶属 3 目 5 科 16 属 17 种, 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最多, 占种类总数的 82.35%。在生态类型方面, 产黏性卵、杂食性和底栖性鱼类在黑河鱼类中占多数, 分别为总种类数的 76.47%、64.71%和 64.71%。流域中鱼类优势种为拉氏鱥 (Phoxinus lagowskii)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鱼类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物种数(S)(12~17)、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1.55~1.88)、Pielou 均匀度指数(J)(0.56~0.66)和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1.54~2.15), 同时通常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和 NMDS 分析可得, 黑河鱼类可划分为Ⅰ~Ⅲ共 3 个群落, 其中群落Ⅰ由水库生境鱼类组成, 群落Ⅱ和Ⅲ由峡谷生境鱼类组成。ABC 曲线分析显示, 不同季节中数量优势度曲线都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 W 统计值范围为–0.146~ –0.181, 秋季最高, 其次为冬季和春季, 夏季最低。与历史资料相比, 2010 年代和 20 世纪 80 年代的鱼类调查结果相似性指数为中等不相似(0.46)。研究结果表明, 秦岭黑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推测水库建设和生境破坏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2, 29(8):1223-1235. DOI: 10.12264/JFSC2022-0450
摘要:为了解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在近海海域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监测中的效果, 本研究于 2017 年 7 月、8 月通过 DIDSON 的走航观测对辽东湾近海伞径 16~81 cm (7 月份平均伞径 33.01 cm±13.17 cm, 8 月份平均伞径 57.03 cm±13.44 cm)的大型水母沙海蜇开展丰度和垂直分布的监测调查, 并同步结合传统网具调查, 以验证和比对 DIDSON 观测在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DIDSON 观测影像可直观显示沙海蜇的数量及其在水层中的位置。7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6.13 ind/1000 m3、6.71 ind/1000 m3、 7.93 ind/1000 m3, 平均丰度为(6.92±0.75) ind/1000 m3。8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1.41 ind/1000 m3、 1.23 ind/1000 m3、0.55 ind/1000 m3,平均丰度为(1.07±0.37) ind/1000 m3。比对锚流网调查沙海蜇的丰度, 7 月份和 8 月份 DIDSON 监测的沙海蜇平均丰度分别是网具调查的 4.89 倍和 3.95 倍。声纳观测影像显示沙海蜇主要栖息在调查海域中上层水域(1.1~10 m), 底层水域沙海蜇出现的少。比起传统的网具调查, DIDSON 更加精准的监测调查到调查海区沙海蜇的丰度, 并观测到沙海蜇的垂直分布, 证明双频识别声纳可以适用于浅海大型水母沙海蜇的监测调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DIDSON 观测可以扩展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的内容, 在对其行为学的观测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延长 DIDSON 走航式观测时间, 扩大 DIDSON 探测范围, 并结合传统网具, 可以更加精准的开展沙海蜇数量的监测。
2022, 29(8):1236-1245. DOI: 10.12264/JFSC2021-0610
摘要:随着渔业资源评估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资源评估模型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不断发展, 其中种群模拟技术是检测模型适用性和局限性的重要手段。该技术由种群仿真理念发展而来, 通过模拟“真实”种群的方式, 对资源评估结果和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预测, 并凭借可结合海洋环境因子、鱼类洄游空间分布以及多鱼种渔业进行资源评估的特性, 已成为开发新资源的重要评估方法之一。为此, 本文对种群模拟的结构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 对该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操作模型和常见的四类误差(过程误差、观测误差、模型结构误差和管理误差)展开分类讨论。此外, 本文还结合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数据缺乏和数据适中模型的特点, 根据实际应用案例对种群模拟的作用和使用前景进行梳理, 并就种群模拟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解决办法提出分析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