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5). DOI: 10.12264/20230513

      摘要 (111) HTML (0) PDF 44.81 M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0(5). DOI: 10.12264/20230514

      摘要 (80) HTML (0) PDF 313.87 K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北渔业资源专题
    • 基于水声学评估的博斯腾湖鱼类时空分布研究

      2023, 30(5):525-532. DOI: 10.12264/JFSC2022-0359

      摘要 (959) HTML (697) PDF 1.37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水声学方法评估博斯腾湖鱼类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 掌握鱼类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规律。 于 2019 年 4—10 月使用分裂波束回声鱼探仪(Simrad EY60, 120 kHz)进行全湖走航式断面探测, 定量分析了鱼类密度、大小组成(以目标强度衡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博斯腾湖春季、夏季和秋季鱼类密度分别为(709±141) ind/hm2 、(8783±2611) ind/hm2 和(743±499) ind/hm2 , 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52.95 dB、–59.91 dB 和–57.73 dB。水平方向上, 春季和秋季鱼类主要分布于沿岸带和敞水区, 夏季鱼类更多地分布在沿岸带和水草生长区域。垂直方向上, 3 个季节鱼类密度在水深 3 m 以下均随水深逐渐减小。目标强度在春季和秋季均呈现随水深逐渐增加趋势; 夏季在水深 3~12 m 之间随水深逐渐增大, 但在大于 12 m 水深区域有所减小。推测博斯腾湖鱼类群落的时空动态与繁殖、生长和捕捞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博斯腾湖鱼类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认识该湖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 乌伦古湖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3, 30(5):533-547. DOI: 10.12264/JFSC2022-0312

      摘要 (1152) HTML (1140) PDF 2.13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明乌伦古湖鱼类组成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多网目复合刺网于 2019—2021 年对乌伦古湖开展鱼类群落调查研究。春、夏、秋 3 季共采集鱼类 22 种, 隶属于 4 目 6 科, 以鲤科鱼类最多, 为 15 种, 占比 68.2%。其中历史土著种 7 种, 占鱼类种数的 31.8%; 优势种为湖拟鲤(Rutilus rutilus)和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其 Pinkas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 7355.28 和 765.65。本次调查的水域中, 布伦托海全年优势种为湖拟鲤和东方欧鳊, 吉力湖全年优势种为湖拟鲤、河鲈(Perca fluviatilis)和东方欧鳊; 鱼类群落的 Shannon-Wiener 指数(Hʹ)、 Margalef 指数(D)和 Pielou 指数(Jʹ)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0.91~1.76、0.24~0.54 和 0.23~0.45。春季鱼类的多样性指数 H′、 DJ′显著低于夏、秋两季。布伦托海的鱼类多样性指数整体略高于吉力湖;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分析结果表明丰度曲线整体均位于生物量曲线上方, W 统计值均为负值, 介于−0.104~−0.371 之间。秋季(W = −0.226)受干扰程度最高, 其次是春季(W = –0.2), 夏季最低(W = –0.104)。其中, 吉力湖(W = –0.307)的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显著高于布伦托海(W = –0.191); 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 水深、硝酸盐氮和水温为影响布伦托海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通过影响鱼类繁殖、摄食等习性从而调控鱼类群落分布。而吉力湖鱼类群落主要受叶绿素 a 和总氮的影响, 小型杂食性鱼类的分布与叶绿素 a 浓度、营养物质成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乌伦古湖鱼类群落结构呈现优势种单一化、鱼类小型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态势。

    • 新疆车尔臣河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策略

      2023, 30(5):548-558. DOI: 10.12264/JFSC2022-0379

      摘要 (1087) HTML (702) PDF 1.65 M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在车尔臣河的繁殖策略, 基于 2019—2021 年在车尔臣河采集的 544 尾叶尔羌高原鳅样本, 对其繁殖群体组成特征、繁殖期、初次性成熟大小、产卵类型、繁殖力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 叶尔羌高原鳅的繁殖群体年龄范围为 2~9 龄, 雌雄性比为 1.16∶1, 属于第二类型(P=K+D, KD)。观测到的最小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为: 雌性 111.0 mm, 2 龄; 雄性 79.0 mm, 2 龄; 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 和年龄(A50)为: 雌性 123.2 mm, 3.16 龄, 雄性 90.9 mm, 2.95 龄。根据不同性腺发育时期出现时间和比例、性腺成熟系数和卵径分布推测叶尔羌高原鳅为分批产卵类型, 繁殖期为 3—8 月, 4—6 月为繁殖盛期。绝对繁殖力平均为 (61407±46143)粒, 相对繁殖力平均为(743.87±321.78)粒/g。车尔臣河叶尔羌高原鳅群体相对于其他水域的叶尔羌高原鳅, 拥有更大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初次性成熟体长、较高的绝对繁殖力和较低的相对繁殖力, 这是车尔臣河叶尔羌高原鳅群体在食物稀少、生境恶劣且含沙量较大的环境中独特的繁殖策略。

    • 新疆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模式下鱼类生长及肌肉营养品质

      2023, 30(5):559-572. DOI: 10.12264/JFSC2023-0016

      摘要 (1384) HTML (752) PDF 981.89 K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新疆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模式下鱼类的生长和肌肉营养品质及鱼类养殖对盐碱湖塘水质的影响, 自 2022 年 4 月 9 日起, 在新疆阿拉尔市十四团天鹅湖连续开展 60 d 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实验, 每 30 d 采集 1 次鲤 (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 分析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模式下这 4 种鱼类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品质; 连续开展 150 d 水质检测, 每 30 d 采集水样 1 次, 分析水质理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 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模式下鲤、鲫、草鱼和叶尔羌高原鳅的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 0.77%/d、0.55%/d、0.65%/d 和 0.89%/d; 3 种大宗淡水鱼类肌肉中水分含量介于 75.32%~76.13%, 显著高于叶尔羌高原鳅(P<0.05), 粗蛋白含量介于 17.79%~22.35%, 显著低于叶尔羌高原鳅(P<0.05), 3 种大宗淡水鱼类和叶尔羌高原鳅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 4 种鱼类肌肉中均测出 17 种氨基酸, 3 种大宗淡水鱼类肌肉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NEAA)分别为 83.34%~91.13%、 35.87%~37.50%和 46.71%~55.23%, TAA 和 EAA 显著高于叶尔羌高原鳅(P<0.05); 4 种鱼类的 EAA/TAA 比值变幅在 39.36%~45.32%, EAA/NEAA 变幅在 64.94%~78.42%, 鲤、鲫和叶尔羌高原鳅达到了 WHO/FAO 理想模式的要求, 草鱼略低; 4 种鱼类肌肉中共测出 24 种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分别为 23.04%~28.95%、30.31%~39.36%和 29.80%~34.17%, PUFA/SFA 比值介于 1.18~1.30 之间, 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 DHA)含量丰富, 属优质 PUFA 膳食来源; 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水域中盐度、碱度、Na+ 、K+ 、Ca2+、Mg2+、Cl 、SO4 2–、CO3 2–和 HCO3 等浓度在 4—7 月呈持续降低趋势, 水域环境优化趋势明显。研究表明, 盐碱水湖塘生态养殖模式下草鱼呈匀速生长, 鲤、鲫和叶尔羌高原鳅呈异速增长; 肌肉中营养成分组成均衡, 蛋白质、EAA 和 PUFA 含量丰富, 肌肉营养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养殖区域盐碱度和离子浓度有效降低, 起到“以渔治碱”和“以渔抑碱”的良好水域生态修复作用。

    • >研究论文
    • 长江口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3, 30(5):573-583. DOI: 10.12264/JFSC2023-0042

      摘要 (995) HTML (864) PDF 2.56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明长江口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在 2021 年 6 月(春季)、2021 年 11 月(秋季)、 2022 年 1 月(冬季)、2022 年 7 月(夏季)于长江口南支采用定置插网对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区与对照区进行鱼类样品采集, 比较分析修复区和对照区的鱼类物种数、个体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 27 种, 隶属于 8 目 9 科 21 属, 其中, 修复区采集到鱼类 22 种, 对照区采集到 21 种。修复区和对照区鱼类的个体数、生物量差异明显, 均表现为修复区明显高于对照区。4 季修复区鱼类群落总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为 6.8, 总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为 4.92, 总 Simpson 单纯度指数(C)为 2.47, 总 Pielou 均匀度指数(J′)为 2.99, 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为 17.18, 高于对照区(15.82)。春季修复区鱼类幼体出现频率(67%)明显多于对照区(44%), 表明幼鱼对修复区存在较强的偏好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潮滩湿地进行生境修复能够缓解长江口鱼类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为幼鱼提供育幼场所,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长江口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对鱼类育幼场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

    • 养殖尾水氮元素在海水人工湿地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2023, 30(5):584-594. DOI: 10.12264/JFSC2022-0432

      摘要 (1002) HTML (1035) PDF 1.57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探究养殖尾水中氮元素在海水人工湿地内的迁移转化过程,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ous)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氮的迁移转化, 并采用质量平衡法定量不同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 以全面评估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能力。结果表明,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 21 d 循环运行, NO3 -N 氮去除率可达(92.81±1.21)%, 湿地各基质层中煤渣层 δ15N 值最低, 为(203.58±2.87)‰, 珊瑚石层 δ15N 值最高, 为(303.66±2.22)‰; 植物中氮含量显著高于各层基质氮含量, 平均氮含量为(2.68±0.38)%, 其单位质量吸收氮素的能力最强, 绝对丰度平均值为(105.61±14.65)×10−3 mg/g, 远高于各基质层。系统初期基质、植物及微生物转化对系统脱氮的贡献率分别为 44.70%、21.90%、18.11%; 稳定期微生物转化则成为主要脱氮途径, 贡献率高达 60.77%, 基质贡献率为 6.46%。本研究结果全面揭示了海水养殖尾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率和迁移转化过程, 可为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海水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阐明了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和微生物的脱氮机理和贡献, 可为海水养殖尾水脱氮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 铜驯化改善大黄鱼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2023, 30(5):595-603. DOI: 10.12264/JFSC2023-0009

      摘要 (1014) HTML (1036) PDF 2.41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铜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将大黄鱼幼鱼放入含 Cu 20 μg/L 的水体中驯化 7 d, 然后暴露在 10 ℃的水体中 6 h 和 24 h, 检测其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低温胁迫增加了大黄鱼的活性氧(ROS)含量, 加重了肝细胞畸形, 表明低温胁迫对机体产生了氧化损伤。与低温胁迫相比, 铜驯化+低温胁迫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ATP 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活性, 增加了谷胱甘肽和 ATP 含量, 降低了 ROS、乳酸含量和肝细胞空泡率, 表明铜驯化通过改善大黄鱼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效率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来缓解低温胁迫对机体的损伤。结论认为, 铜驯化通过产生适应性反应来提高大黄鱼的低温胁迫耐受性, 表现了毒物兴奋效应作用。

    • 大口黑鲈糖稳态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及其营养调控的分析

      2023, 30(5):604-616. DOI: 10.12264/JFSC2023-0032

      摘要 (622) HTML (1030) PDF 4.37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糖稳态调控特性, 本研究克隆了糖稳态调控基因 gp1gp2pepck1pepck2hkpfkg6p, 分别编码 878、842、635、624、918、780 和 338 个氨基酸序列, 并进行了进化树、空间分布和禁食对其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显示, 这些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序列具有较高相似性。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分布于肝脏和肌肉, 但呈现出组织表达差异性。 其中, gp1 在肌肉表达量最高, 肝脏次之, 在脾脏表达量最低。gp2 在肌肉中的 mRNA 水平也最高, 在心脏、肝脏表达也较为丰富。pepck1 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肠, 在脑、脾脏、肾脏和脂肪中分布较少。pepck2 在肝脏和脑中高表达, 而在脾脏和鳃中表达量最低。对于 hk, 其在肝脏、肌肉和心脏的 mRNA 水平显著高于其余组织。肝脏中 g6p 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其余组织。除此之外, 其在肌肉、肠和脂肪中分布也较为丰富。pfk 的 mRNA 水平在肝脏和心脏最高, 其次是肠和鳃。对实验大口黑鲈禁食后发现, 肝脏 gp2pepck2g6p 的表达从禁食第 6 小时开始上调并持续到 24 h。而 gp1hkpfK 的表达则随禁食延长先上升后下降, 并在第 6 小时时达到峰值。然而, 肝脏 pepck1 基因在整个禁食阶段均趋于稳定。肌肉组织中, gp1 的转录随禁食延长而持续增强, 至 24 h 达到最高值。gp2g6p 表达均在禁食第 12 小时出现明显升高, 并在 24 h 达到峰值。pepck1 在禁食第 0 小时的 mRNA 水平最低, 在 12 和 24 h 时最高。禁食第 24 小时 pepck2 的表达显著最高。hkpfk 则随禁食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模式, 其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禁食第 6 和第 0 小时。综上, 本研究获得了糖稳态调控关键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 并研究了其在应对饥饿状态时的不同分子应答, 研究结果将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大口黑鲈糖稳态调控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和出肉率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2023, 30(5):617-629. DOI: 10.12264/JFSC2023-0021

      摘要 (782) HTML (669) PDF 3.19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形态性状与体重和出肉率的相关关系, 便于通过形态性状分析筛选高体重和高出肉率的大口黑鲈群体, 本研究选择国内广泛养殖或选育的 4 个大口黑鲈品种(美国原种、优鲈 1 号、 优鲈 3 号、台湾群体)为实验对象, 测定了体重(Y)、出肉率(YF)、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厚(X4)、头长 (X5)、眼间距(X6)、眼径(X7)、吻长(X8)、尾柄长(X9)、尾柄高(X10), 使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筛选影响体重和出肉率的主要形态性状, 并构建了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对 4 个大口黑鲈群体体重影响最大的性状均为全长(X1)或体高(X3), 而对 4 个大口黑鲈群体出肉率影响最大的性状分别为尾柄高 (X10)、尾柄长(X9)、体长/尾柄长(X2/X9)、体重(Y)。美国原种形态性状与体重(Y)、出肉率(YF)的回归方程为: Y=–622.778+21.21X1+45.305X3+16.633X8+17.431X10, YF=12.394+3.683X10+24.152X1/X2; 优鲈 1 号形态性状与体重、出肉率的回归方程为: Y=–453.528+54.855X3+5.913X1+22.708X5+41.194X7, YF=69.985+3.144X9–0.020Y–24.844X1/X2; 优鲈 3 号形态性状与体重、出肉率的回归方程为: Y=–531.600+56.933X3+12.502X1+28.466X8, YF=120.795–3.221X2/X9– 41.856X1/X2–2.495X3/X10; 台湾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出肉率的回归方程为: Y=–660.952+20.889X1+60.774X3– 10.605X5+21.372X4, YF=43.928+0.011Y+0.452X9 。此外 , 当 2.60< 体长 / 体高 (X2/X3)<3.10, 4.30< 体长 / 尾柄长 (X2/X9)<5.10 时, 可在体重与出肉率选育的同时, 进一步选育出体型表现为偏修长特征的大口黑鲈群体。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口黑鲈体重和出肉率的选育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

    • 角蛋白酶DP-100和γ射线辐照对利用羽毛粉替代大黄鱼饲料鱼粉的影响

      2023, 30(5):630-642. DOI: 10.12264/JFSC2023-0007

      摘要 (1407) HTML (1011) PDF 1012.62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评价了利用羽毛粉作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饲料鱼粉替代蛋白源的潜力, 并探讨了角蛋白酶 (DP-100)和 γ 射线辐照对替代效果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实验设计, 基础饲料 BD 鱼粉含量为 35%, 饲料 I0E0 利用水解羽毛粉替代 BD 中 30%的鱼粉。在饲料 I0E0 中, 添加 1% DP-100 (饲料 I0E1), 或用 γ 射线辐照羽毛粉替代水解羽毛粉(饲料 I1E0), 或同时添加 1% DP-100 和用 γ 射线辐照羽毛粉替代水解羽毛粉(饲料 I1E1)。在 1 m×1 m×2 m 的实验网箱中进行 10 周饲养实验。实验鱼初始体重为(19.7±0.2) g ( ±SD, n=15), 放养密度为每口网箱 40 尾鱼。 实验结果表明, 添加 1% DP-100 显著影响实验结束时鱼体重(FBW)、增重(WG)和摄食量(FI)(P<0.05), 但 γ 射线辐照未对 FBW、WG 和 FI 产生显著影响(P>0.05)。添加 DP-100、用辐照羽毛粉替代水解羽毛粉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饲料系数(FCR)、饲料贮积效率(氮: NRE; 磷: PRE; 能量: ERE)、肥满度、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全鱼组成、 单位鱼产量鱼粉消耗量(RCP)以及养殖废物(氮和磷)排放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 DP-100 的 E1 组(I0E1 和 I1E1) 鱼的 FI、FBW 和 WG 高于未添加 DP-100 的 E0 组(I0E0 和 I1E0)(P<0.05)。摄食饲料 BD 的鱼的 WG 高于摄食饲料 I0E0 和 I1E0 的鱼(P<0.05), 但与摄食饲料 I0E1 和 I1E1 的鱼无显著差异(P>0.05); 摄食饲料 I0E0、I1E0、I0E1 和 I1E1 的鱼 RCP 低于摄食饲料 BD 的鱼(P<0.05), 但在 FCR、NRE、PRE、ERE、肥满度、HSI、VSI、鱼体组成、 氮废物排放量和磷废物排放量方面与后者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添加 DP-100 有利于改善大黄鱼对饲料中羽毛粉的利用, 而 γ 射线辐照处理未明显改善水解羽毛粉作为鱼粉替代蛋白源的效果。在添加 1% DP-100 的前提下, 通过添加 8.5%的水解羽毛粉可将大黄鱼饲料鱼粉含量降低至 24.5%。

    • 不同饵料对隆线溞生长繁殖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2023, 30(5):643-654. DOI: 10.12264/JFSC2023-0029

      摘要 (1026) HTML (707) PDF 1019.09 K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培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的适宜饵料, 选用玉米粉、酵母、小球藻粉(Chlorella sp.)、裂壶藻粉 (Schizochytrium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6 种饵料分别喂养隆线溞, 并测定隆线溞的生长繁殖参数、饵料营养组成及养殖水体水质和细菌含量等参数。结果显示, 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在培养各阶段均具有最高的成活率; 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4.0 d)显著快于其他各组; 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繁殖量(375.2 ind); 投喂玉米粉组子代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其他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净繁殖率 R0 (293.3), 且显著高于其他组; 投喂小球藻粉组隆线溞具有最短的平均世代时间 T (5.0 d), 且显著低于其他组; 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的内禀增长率 rm 和周限增长率 λ 无显著差异(P>0.05), 3 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饵料营养组成与隆线溞生长繁殖参数进行相关性热图分析显示, 饵料蛋白含量与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极显著负相关, 但与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繁殖率和繁殖量显著正相关; 饵料碳水化合物含量与隆线溞首次怀卵时间显著正相关; 饵料花生四烯酸(ARA, C20∶4n-6)含量与隆线溞繁殖量、存活率、净繁殖率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饵料亚油酸(C18∶2n-6)含量与隆线溞首次怀卵时间显著正相关, 与存活率显著负相关, 饵料油酸(18∶1)含量与隆线溞存活率极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 饵料的蛋白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是影响饵料培养隆线溞效果的关键因素, 6 种饵料中绿球藻更适宜培养隆线溞。

    • 植物甾醇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消化、肠肝形态及抗氧化和免疫水平的影响

      2023, 30(5):655-667. DOI: 10.12264/JFSC2023-0040

      摘要 (899) HTML (731) PDF 4.39 M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消化、抗氧化、免疫及肠肝形态的影响。制备 5 组等氮等脂饲料, 分别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 0% (CON)、0.10% (P1)、0.19% (P2)、0.38% (P3) 和 0.76% (P4)的植物甾醇, 对体均重为(9.37±0.02) g 的克氏原螯虾进行 6 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P1 和 P2 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 CON 组(P<0.05), 且 P2 组实验虾的生长性能最佳。P3 组实验虾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 CON 组, 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 CON 组(P<0.05)。P1 组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 P2 组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 但与 CON 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植物甾醇添加水平提高, 肝胰腺和血淋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上升趋势, 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相较 CON 组, P1 组肠道结构更加健康完整, 植物甾醇水平达到 0.19%及以上时, 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与肠道组织形态出现受损状态。 随着植物甾醇水平提高, 肝胰腺的 NF-κB 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1 组 Hsp70 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研究表明, 本实验条件下添加 0.10%~0.19%植物甾醇可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消化, 改善肠肝组织形态, 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和免疫能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